近年來直播帶貨在各大網絡平臺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無數網友在主播們的推薦下選購到了心儀的物品。而一些曾經名不見經傳的貨物在經過主播的大力宣傳下也成為了網紅,從而身價暴增。
我們知道這種現象是依託於現在先進的信息傳播渠道,以及成熟的包裝手段。那麼在信息相對閉塞的古代,有沒有什麼途徑,能夠讓一些默默無聞的商品瞬間聲名大噪,成為市場上的寵兒呢?
答案當時是有的,而這些商品的成名在古代的時候只能依託於"名人效應"。一旦有當世名士對它們進行稱讚,那麼他們的地位就會扶搖直上,成為炙手可熱的商品。那麼在古時候有哪些美食圈的例子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吧。
一、唐代詩人們帶貨故事
在唐朝的時候,中國的經濟取得了高速的發展,而且文化氛圍也十分活躍,那時的人們對於詩歌十分推崇,因此詩人在唐代有著極高的社會地位。而這樣的地位也讓他們的行為受到了人們的追捧,他們稱讚的食物也會受到追捧,這為他們的"帶貨"提供了天然的條件。
在唐代最有才華的詩人當推李白,其一生好遊歷山川,而且熱衷於美食美酒,這樣經歷讓李白推崇的美食格外受到世人的重視。而李白和美食之間最著名的故事莫過於其和太白鴨之間的淵源。
上圖——太白鴨
根據記載,李白年輕的時候生活在四川地區,並一直生活到了其二十五歲的時候。其在蜀地的時候,十分喜歡吃當地的一種燜蒸鴨子。後來在他去往長安之後,在仕途上一直不是十分順利,這讓他有了討好唐玄宗的打算。而在他接近唐玄宗的過程中,他突發奇想,複製了這道其在四川品嘗過的美食。唐玄宗在吃過之後感到味道極佳,便將此鴨賜名為"太白鴨"。而在此事之後,太白鴨的名號不脛而走,成為了四川地區的一道傳統名菜,受到了百姓們的熱烈追捧。
和李白在中國文學史上齊名的詩聖杜甫,在帶貨這一方面較之自己的老友也是不遑多讓。他也曾經在四川地區生活過一段時間,其對這裡的槐葉冷麵情有獨鍾,並寫下了《槐葉冷淘》一詩,現節選如下:
願隨金騕褭,走置錦屠蘇。
路遠思恐泥,興深終不渝。
獻芹則小小,薦藻明區區。
萬裡露寒殿,開冰清玉壺。
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在當時唐都長安,似乎還沒有冷麵的做法。而在杜甫為之賦詩之後,冷麵便傳到了京城,並且受到了當時百姓的熱烈歡迎。
上圖——燈影牛肉片
除了李白和杜甫之外,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元稹也和一道美食有著不解之緣,那便是現在的名吃燈影牛肉。傳聞元稹在擔任通州司馬的時候,經常到附近的一家酒肆飲酒。而那裡的下酒菜中有一道味道麻辣,色澤紅潤的牛肉,元稹發現其入口即化且回味無窮,對其大加讚賞。
他試著用筷子夾起肉片,發現在燈光的照射下,牛肉的紋理被映照在牆壁之上,讓他想到了在長安城中曾經看過的燈影戲,其便將其取名為燈影牛肉。而在元稹的影響下,燈影牛肉在當地迅速引起轟動,一舉成為當地的名菜。
二、北宋美食達人蘇軾的故事
而在唐代之後的北宋時期,文人的地位由於政府的重視變得更加尊崇,人們對於有學問的大儒十分追捧,而大才子蘇軾在當時成為了名動天下的名士。雖然其政治生涯並不順心,但這並不影響蘇軾依靠其強大的號召力向天下百姓宣傳其喜愛的美食。
上圖——東坡肉
與蘇軾相關的美食故事中,最知名的自然是蘇軾與豬肉的趣聞。現在的名菜東坡肘子和東坡肉據傳都是由蘇軾及其夫人發明的,而也正是因為蘇軾對於豬肉的推崇,才讓這種在北宋時期本來相對低賤的食材成為了人們喜聞樂見的美食。
而除了這兩道菜之外,據傳湖北地區的名菜糖蒸肉也和蘇軾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據傳蘇軾在黃州任職的時候,朝中權貴想要陷害他,便派人到蘇軾講學的地方尋釁滋事。當時蘇東坡給自己的學生出了一個上聯——"寶塔尖尖七層四面八方",他的學生紛紛擺手示意不會。
於是來人斥責蘇東坡無心教學,是在諷刺當今朝廷。而蘇東坡則說,他的學生實際上是在用行動對答,即"玉手搖搖五指二短三長"。來人一時語塞,只能悻悻離去。
上圖——湖北小吃糖蒸肉
之後為了答謝蘇東坡,他的學生們拿來了豬肉和紅糖來孝敬蘇軾,但是不小心將這兩種食材混合到了一起。學生們對此感到十分抱歉,但是蘇軾卻說"鹹閒官客不屑去,甜添豕豚堪稱鮮"。之後去將豬肉紅糖一起蒸熟,這便是糖蒸肉這一名菜的由來,而之後其也風靡於湖北地區。
上圖——芡實
除了豬肉菜餚之外,蘇軾還十分注重保養身體,他發現了不少食材的養生功效。比如蘇軾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喜歡吃芡實,其會不時取出一粒剛剛煮熟的芡實,將其放入口中,緩緩含嚼,然後徐徐咽下,他每天大概要這樣吃下二三十粒。
除此之外,他還喜歡吃由芡實煮成的雞頭粥,而他本人也因此面色紅潤,身輕體健。而在蘇軾的影響下,其周邊的百姓也開始效仿他,爭相購買芡實食用,可以說蘇東坡堪稱"養生帶貨"第一人。
三、江南小吃的"乾隆招牌"
在古代皇帝作為國家的統治者,其影響力自然是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而在眾多的皇帝中,和美食產生最大交集的應該就是清高宗乾隆了他在位時間極長,又喜愛外出遊覽,這讓他的故事能夠在民間流傳。雖然乾隆多次下江南的傳聞真假參半,但是這也足以看出乾隆對於江南地區美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上圖——乾隆下江南
乾隆下江南的故事中有許多都和美食有關,杭州名菜龍井蝦仁的傳說便是其中之一。據說當時乾隆在杭州遊玩的時候,正逢龍井茶收穫的季節。他對其品質十分滿意,打算帶一些回去。不過乾隆作為皇帝,不能隨便索要財物,便偷偷藏了一些在龍袍裡面。
後來其前往一家小茶館休息,點了一份炒蝦仁,還讓小二幫他把龍井沏好。結果廚師聽說是皇帝親臨,頓時嚇得手足無措,竟然將龍井茶葉當做蔥段,放到了炒蝦仁之中。而乾隆在品嘗完這道菜之後,認為其色彩豔麗,清香撲鼻,而且蝦肉也變得更加鮮嫩可口,這讓乾隆十分滿意。而自此之後,龍井蝦仁就成為了杭州地區的著名菜品,在新中國建國之後,更是多次入選國宴。
上圖——杭州名菜龍井蝦仁
除了菜品之外,乾隆還扮演了不少江南地區的小吃的"代言人",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永豐五香豆乾了。乾隆在一次下江南的時候,來到了永豐鎮,當時經過長途奔波,乾隆感到腹中飢餓,便來到了一家酒店準備用餐。
店主見皇帝駕臨,受寵若驚,立即施展一身手藝做出了一大桌山珍海味。但是乾隆在宮中本就天天吃這些東西,一時竟提不起興致。而侍臣見乾隆食欲不振,便催促店主快再拿些好菜出來,這時店主才想到了永豐鎮的特產五香豆乾。
他連忙跑到後廚,取出一些送到乾隆嘴邊。乾隆在品嘗之後,對此讚不絕口,連說三個"妙"字,並且向店主索要了一些帶回京城。自此之後,永豐五香豆乾就成為了江南地區家喻戶曉的美食,並且長期充當貢品,直到今天其還依然是永豐地區的知名特產。
由此可見,乾隆作為清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其"帶貨能力"也是之前幾位名人所無法企及的,而這可能就是封建時代名人效應的巔峰了吧。
上圖——五香豆乾
四、結語
在直播帶貨日益火爆的今天,人們對於物品的認知越來越依靠他人的評價以及所謂名人的保證,這種以主播名氣為賣點的營銷策略其實在中國古代一直都有,只不過那時的名人們基本都是無償帶貨。
比如古代的文學家們會在吃到美味之後就為這些珍饈賦詩一首,而這些詩篇可以讓這些普普通通的食物身價陡增,成為世人爭相嘗鮮的對象。即使他們沒有留下詩歌,但僅僅憑藉一段趣事,或是一句簡簡單單的評價,這些食物也能成為那時的流行款。
而作為國家統治者的皇帝,更是有著他人無法比擬的影響力。乾隆在多次下江南的過程中,不但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真假難猜的傳奇故事,也為許多小吃和美食打下了"官方認證"的烙印。而這些食物也因為皇帝的讚譽而名聲大噪,一躍成為美食圈的新貴。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美食紛紛標榜自己曾經被乾隆誇讚過,從這一現象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古代名人效應帶來的利益也是十分可觀的。
參考文獻:
【1】《槐葉冷淘》
【2】《名人美食與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