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在做語文題目的時候是不是總分不清比喻還是擬人,看這個題像比喻又像擬人,猶豫半天,最後卻做錯了,那你還是沒有分清比喻和擬人的區別。咱們來看看比喻和擬人到底有啥區別。
比喻
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間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種事物來說明另一種事物的修辭萬法。運用比喻這一修辭方法,可以在描繪一種事物時,使語言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
一般情況下,比喻包括三部分:
被比喻的事物,叫做本體;作比的事物,叫做喻體;聯繫本體和喻體的詞語,叫做比喻詞。這三部分不三部分之間的關係變化,比喻一般分為三種:
明喻、暗喻、借喻。
運用比喻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感情要鮮明。例如:
(1)下課了,小明像只小猴子似的在班中活蹦亂跳,把班裡搞得烏煙瘴氣。(貶義色彩)
(2)下課了,小明像只小猴子似的在班中活蹦亂跳,把大家都逗樂了。(褒義色彩)
2本體和喻體必須是不同類的事物,而且二者之間必須有相似點。
例如:
妹妹高興得好像一隻林中的小鳥。
3作喻體的事物要具體,為人所熟知,運用比喻時要力求在構思上創新。
例如: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瞌睡人的眼。
擬人
對人就是把人的特徵賦予事物,讓事物像人一樣活動,例如:思想,有感情,能說話。擬人有兩種類型:
1把事物直接當作人來描寫。
(1)古老的故宮又沉沉地入睡了。
(2)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
(3)小草偷偷地從地裡鑽出來,打量著這個新奇的世界。
2人直接同事物說話。
例如:風最討厭了,每次都偷偷地然後在旁邊大叫,掀起我的衣襟。真是氣死我了。
運用擬人,不僅可以使抽象的事物體化,使沒有生命的東西活起來,而且能使語言鮮明、形象、生動。
比喻與擬人的區別
擬人是把物當作人來寫,使物具有人的思想、動作、神態等的修辭方法。擬人的特點是本體事物和人完全融為一體,具有相融關係,「人」並不出現。當然也不能出現比喻詞「像、如」等。而比喻中的本體與喻體是相似關係,不論何種比喻,喻體必須出現。因而,擬人句不能有「人」的出現,也不能有比喻詞。反過來,凡有「人」出現,有比喻詞出現,就成了比喻句。
例如:啄木鳥在給樹治病。(擬人)
啄木鳥像醫生一樣給樹治病。(明喻)
啄木鳥成了醫生。(暗喻)
看到這你是不是對比喻和擬人有了新的了解!
未完待續,請持續關注!
好開頭、好結尾該怎麼寫?讓孩子看看這些例句,給作文錦上添花!
模仿借鑑可以讓孩子寫出滿分作文?優秀範文都是這樣寫出來的!
孩子用了哪一招?撥動老師心弦,把孩子作文評為優秀範文!
孩子上幼兒園前,不會做這四件事,會影響孩子性格形成?需重視!
小學生名詞、動詞、形容詞,傻傻分不清,高級教師講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