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浦東,有個美麗鄉村的牆畫特別厲害!作者是黃賓虹、張大千!
1932年,國畫大師黃賓虹、張大千曾應傅雷表姐顧飛之邀,來周浦欣賞桃花。賞花後興致盎然的兩人,聯手揮毫潑墨一幅《紅梵精舍圖》,界浜將其作為牆畫,裝飾在房屋立面上。
從海濱小村到如今的「世外桃花源」,老港鎮大河村脫胎換骨;從默默無聞的小村莊「逆襲」成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周浦鎮界浜村已是一派新時代農村風貌……引起變化的秘訣之一,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2019年起,浦東新區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首年便完成了204個村全域整治。今年年初,浦東又結合美麗庭院建設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環境綜合管理工作,在人居環境質量全面提升的同時,健全長效機制,打造一流城郊環境。得益於此,在浦東,像大河村、界浜村這樣的「美麗鄉村」正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在百姓眼前,不僅讓鄉村生態宜居、村民安居樂業,更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好了底色。
不見髒亂差 處處是美景
前不久,老港鎮大河村村民劉彩芹帶著小孫女在口袋公園玩耍,偶遇一批攝影愛好者。他們拿著「長槍短炮」,對著鄉村美景不斷按下快門,用鏡頭記錄下新農村的美麗畫面。劉彩芹和小孫女綻放的笑臉,也成為攝影愛好者美好的素材。
一條建中路,是通向大河村的主幹道。大河村以「道路黑化、路燈亮化、河道淨化、杆線序化、環境美化」為目標,對建中路進行了改造提升。如今,建中路不僅寬敞平整,兩側風景也更加宜人。
事實上,大河村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核心區範圍內共39條、5.1公裡村支路,都已完成「白改黑」提升改造。與此同時,大河村還在核心區內串聯起了一條3.6公裡長的鄉村步行道。這條慢行步道注重鄉土化、生態型,與沿途的美麗庭院特色「小三園」、村級口袋公園等相融合,走在路上,猶如走入畫中。
原本一處處「髒亂差」的衛生死角,被打造成了一個個「網紅打卡點」;150多戶農宅風貌提升工程全面完成;25段河道輪疏工程完工驗收,劣V類水體全面消除;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程全面完成,生活汙水處理率達100%;宅前屋後、田間窩棚的環境煥然一新;體現自然質樸特色的「口袋公園」、富含鄉村文化的牆畫、「穿衣戴帽」的農房等等……「大河村現在步步有景,我們村民的生活也更幸福美滿,是要好好記錄下來。」劉彩芹驕傲地說。
大河村黨總支書記楊世華介紹,大河村圍繞「潔、齊、美」,深入開展拆五違、治河道、清垃圾、鋪綠化等工作,使得村莊全域整潔乾淨,顯現出「轉角遇新景,處處見新顏」的農村新形象。
「見新顏」的不僅是大河村。從龍陽路乘坐地鐵16號線一路向東,途經惠南東站時,一片巨幅七彩稻田畫會映入眼帘。這幅畫由多色水稻勾勒出「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字樣和地鐵、大飛機簡圖。畫旁邊,騎行道蜿蜒,在稻浪中若隱若現。
「再過半月,隨著水稻成熟,這幅七彩水稻畫即將再次『變色』,屆時一派金燦燦的景象,寄託著滿滿的豐收喜悅,將讓海沈村更加引人矚目。」 惠南鎮海沈村黨支部書記莊平說。
走進海沈村,村宅外圍的特色主題牆繪融入傳統文化詩詞,還原了一片田園風光。閒置輪胎、農具等再生為裝飾品,點綴在宅前屋後、大街小巷。優美的村容村貌不止於此。在村裡角角落落出現的「小三園」,讓海沈村處處是景。
在海沈村「美麗庭院」五星戶家庭陳可娟阿婆家,沿著院子邊的鐵藝圍欄,一盆盆各具特色的盆栽整齊排列,有仙人掌、有繡球、三角梅……在各種花草的映襯下,院子裡一棵近兩層樓高的銀杏樹顯得格外高大。經過精心打理,陳阿婆家成了村裡的一道風景線,到處充滿勃勃生機。「現在自家庭院就是個小花園,家裡的小輩們搬回來跟我們一起住了。」她說。
挖掘鄉土文化 留住美麗鄉愁
河網密布、水系發達的周浦鎮界浜村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雖然已從默默無聞的小村莊,逆襲成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上海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但濃濃的鄉愁卻從未散去。
鄉愁,體現在界浜的角角落落。村裡有一座建於1778年的古橋,名為「德潤橋」,是百年間村民前往瓦屑老鎮趕集的捷徑。這座被列入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名單的石橋,如今仍發揮著作用。為了更好地保障村民出行,界浜村為德潤橋加固河堤和欄杆,甚至為保護古橋,特意向區職能部門申請,調整了可能會破壞德潤橋的外環運河延伸段設計方案。「我們堅信合理的保護和利用是對文物最大的尊重。」界浜村黨總支書記姚輝說。
國畫大師黃賓虹、張大千曾聯手揮毫潑墨的一幅《紅梵精舍圖》,被界浜作為牆畫裝飾在房屋立面上;「浦東宣卷」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村民張福良傳唱浦東宣卷六十載,古調填新詞,吟唱人情風貌;村裡雜草重生的荒地被打造成了「宣卷廣場」、百年老宅化身「幸福屋」、老物件展示廳陳列農村農具,展現舊時農事情景……界浜村通過一系列方式展現鄉愁,讓界浜的人文氣息更加濃鬱,也賦予這座美麗鄉村獨特的氣質和內涵。
與此同時,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除了天天有時裝秀、合唱、太極拳、廣場舞等文化活動,界浜村還邀請張福良開班教學,以非遺傳承室為平臺,定期「福良送戲」,讓村民感受非遺文化帶來的樂趣。
界浜村隔壁的棋杆村,同樣也有著百年歷史。在建設新農村之時,棋杆村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底蘊。
明嘉靖三十二年,時有倭寇入侵瓦屑,村民巧妙地在倭寇登陸處附近樹起一面旗幟作為暗號,以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敵情,綠色旗幟代表安全,紅色則代表有倭寇入侵,警告村民做好準備拿起武器,抗擊倭寇。這便是棋杆村村名的由來。如今,這段故事以長篇牆畫的形式,展現在棋杆村的「成長樂園」裡,讓年輕一輩了解抗倭故事,熟知村莊歷史,感受並傳承棋杆村村民勇於抗爭的精神。
位於棋杆村18組,至今已有近兩百年歷史的顧家老宅,同樣訴說著棋杆村的鄉村記憶。走進這套古色古香的清代民宅,老宅客堂「承裕堂」的牆頭依然懸掛著顧家族譜、族規家訓。以老宅為載體,村裡將「孝善」婦女驛站、核雕收藏館、知青紀念屋等置入其中。「不只是環境的提升,美麗鄉村更要有人文情懷。」棋杆村黨總支書記張軍說。
為了更好地傳承「家文化」,棋杆村不僅定期組織孩子們來顧家老宅誦讀《顧氏家訓》,學習為人處世之道,還開展「老宅裡的故事」公益項目,村幹部義務做起老宅「導遊」,接待一批又一批慕名而來的遊客,為他們講述老宅故事。棋杆村計劃對顧家老宅進行修繕,賦予老宅更多功能。「之後,棋杆的旗幟文化、家文化和農耕文化等,都將在這裡得以展現。」張軍說。
村民自治助推農村建設
10月17日,棋杆村村民周泉伯來到村裡的「愛心農場」,打理這片公用菜園。臨走前,他特意割了幾把青菜、摘了一些茄子,送去高齡老人顧夢生家。「這些菜夠老顧吃兩天了,到時候我再給他送去。」周泉伯說。
「愛心農場」是棋杆村人居環境提升的成果之一。近1000平方米的「愛心農場」,原本是一片荒地。在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村委會徵詢村民意見後,將其改建成了菜園,由黨員志願者與村民代表進行管理。「愛心農場」分為5個區域,分別種上了芹菜、草頭、花菜、蘿蔔等十餘種蔬菜。「這片菜園全權由村民管理,想種什麼,想怎麼種,都由村民說了算。」張軍說。
不僅如此,村民還會定期將「愛心農場」產出的蔬菜送給村裡的高齡老人、獨居老人及殘疾家庭。此外,村裡的「百果園」「成長樂園」等也是村民自治的載體。「人居環境直接反映村子的宜居程度,想要長久保持下去,後續的長效管理離不開村民的共同努力。」張軍說。
只有讓村民參與進來,打造出來的美麗鄉村,才是他們真正所期盼的,效果才是可持續的。在界浜村,同樣如此。
對水系發達的界浜村而言,村民的宜居生活與身邊的河道息息相關。村域內111條中小河道,經過整治、截汙納管及生態河道治理工程,如今已變得水清岸綠,還有不少成功「轉型」為景觀河道,成了村民平日休憩散步的好去處。村裡也專門組建了一支「草根河長」志願隊,由村組長及村民骨幹組成,分區域包幹河道,參與河道巡查、治理等工作。
事實上,界浜村的志願力量遠不止這些。平時喜歡用手機拍風景照的張阿姨,迷上了用「微平臺」裡叫做「隨手報」的小程序拍「五亂」:路上的暴露垃圾、村宅裡的違章建築、商鋪門前的佔道經營等,都在她的「涉獵」範圍中。這是因為她有個新身份——網格志願者。在界浜村,像張阿姨一樣的志願者有170餘人,他們每天的任務就是圍繞農村人居環境的26個要素,在各自負責的網格區域內開展巡查走訪,發現問題第一時間上傳「微平臺」,後續就會有工作人員及時跟進處置。「我們只要動動手指拍個照片,就可以向村裡反映各種問題了。」張阿姨說,「工作人員跟進的速度也很快,有時候繞一圈回來,剛上報的問題就已經解決了。」
有了村委幹部、網格工作人員,以及村民志願者,界浜村真正做到了聯勤聯動工作24小時在線,112個攝像頭搭載大數據平臺,全天候監控著村裡各個角落。「我們發動廣大黨員和村民志願者參與村域治理,通過『技治』與『人治』相結合,讓農村治理更加精細化。」姚輝說。
為了鼓勵更多村民成為志願者隊伍的一員,界浜村還研究出了一套激勵機制。姚輝介紹,村民發現問題後,利用「微平臺」上報處置,每發現一個問題或者完成一個任務都會得到一定的積分,達到一定的積分數額後,就可享受到獨屬於界浜村志願者的「福利」,比如送周浦花海門票、民宿免費體驗住宿一晚等。「我們希望調動起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基層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大家共同營造美麗宜居的生活環境。」姚輝說。
文字:沈馨藝
部分攝影:鄭峰 倪竹馨
原標題:《黃賓虹、張大千聯手揮毫潑墨,畫了我大浦東的這個村!來看可以入畫的小鄉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