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大家好,歡迎觀看人民網視頻訪談,我是主持人文彥。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問題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逐年上升,因心理健康問題導致的自我傷害事件時有發生,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那麼,青少年會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面對這種情況又該怎麼做呢?今天我們來到重慶三一八醫院,邀請到該院心理諮詢師向紅平,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向老師,你好!
向紅平: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青少年心理健康是近幾年經常被大家提起的話題,那麼向老師,目前青少年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健康問題呢?
向紅平:兒童青少年是比較特殊的時期,諮詢中比較常見的心理問題有自卑、厭學、考試焦慮、叛逆、早戀、抑鬱以及沉迷網絡等。要知道成年期的很多精神及心理問題都源於兒童青少年時期,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才有利於給孩子樹立健全的人格,培養良好的習慣,後期才可能會有比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主持人:有調查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而且這個數據每年還在持續增長。那麼,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受到心理問題的困擾呢?
向紅平:出現數據持續增長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青少年心理狀態不穩定、認知結構的不完備性、生理成熟與心理發展的不同步性、對社會和家庭叛逆及依賴的衝突、成就感與挫折感的交替等,都會使他們的焦慮情緒加重。再加上青少年自我意識脆弱,生活閱歷較淺,抗挫折能力較低,就更容易易產生心理行為問題。
主持人:那麼,引起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向紅平:導致青少年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有這幾點:
第一,青少年自身性格原因。舉個例子,同樣是考試考砸了,有的孩子覺得羞愧,會知恥而後勇;但有的孩子就會感覺沒臉見人,自暴自棄,這就是性格差異導致的結果。
造成性格差異既有先天遺傳因素,也有後天的家庭因素,這也是我接下來要說的第二個原因。很多父母容易陷入「愛的誤區」,對孩子過度溺愛,過分保護,這樣會讓孩子形成「唯我獨尊」的心理,當他們在外遇到挫折時,便會無所適從。也有的父母堅信「棍棒底下出孝子」,過於嚴厲、粗暴和專治,長期下去很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緊張,讓孩子形成反抗、恐懼、自卑等消極情緒,誘發心理問題。另外,夫妻關係不和睦,長期爭吵、冷暴力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三,學校影響。很多家庭或者學校,關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學業成績,忽略了對孩子健全人格、意志品質的培養。青少年在思想上的不成熟和情感上的脆弱,使得他們在與家長、老師、同學和異性朋友的交往中,以及應對繁重的學習任務時,極易產生孤獨、無助乃至絕望的情緒。如果不良情緒得不到正確指導,一直積累、放大,也很容易轉化成心理或精神問題。
第四,社會影響。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現狀,青少年是非分辨能力還不成熟,在獵奇心理的驅使下接觸不良信息的機會大大增加。如果沒有正確的幫助和教導,不良的思想和行為也會對青少年心理成長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主持人:作為家長要怎樣做才能預防或減少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發生呢?
向紅平:要預防和減少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發生,首先,家長要注重對孩子早期人格的塑造和培養。良好的人格與家庭教養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理解、溫暖、鼓勵的教養方式更有利於良好人格的形成,而指責、辱罵的粗暴教養方式很容易形成不良的人格。其次,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沃土,父母關係和諧、家庭氛圍溫馨會減少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產生。同時,父母的行為還會起到示範作用。最後,家長要學會尊重並了解孩子的想法,同時也要隨時關注孩子的心理動態,及時溝通並加以引導。如果這些都解決不了問題,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生或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主持人:部分人覺得青少年心理問題就是孩子太小不懂事,長大就好了。對於這種觀點,您是怎麼看的呢?
向紅平:青少年時期出現的心理困擾,是問題也不是問題,有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者注意力的轉移,慢慢會變好,但這並不是不重視的理由。因為每個人對外部社會環境影響的反應,以及自我心理調節能力都不相同。有的孩子通過自我心理調節可以慢慢恢復。而有的孩子無法自我調節,長時間的壓抑,可能讓問題加重,出現不可預料的後果。所以在這裡也要告訴各位家長,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一定要引起重視。但也不要因為孩子好像有心理問題,就過度擔心害怕,甚至迴避、不承認,這都不是科學的方法。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對社會、對孩子自身都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謝向老師的分享,同時也感謝大家的關注,再見!
向紅平:再見!
(責編:劉禕、張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