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莉老師授課中。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7日訊(深圳晚報記者耿銀 文/圖)每年冬天有多少候鳥會光臨深圳?答案是約10萬隻。在昨日的福田文明學院第6期經典課上,紅樹林基金會(MCF)發起人、終身榮譽理事,福田紅樹林生態園園長孫莉莉給福田文明學院的學員們講述了福田紅樹林裡的三個小故事:深圳灣變遷的歷史、紅樹林溼地的保護以及深圳灣的「小鑰匙」。
在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12月,紅樹林基金會託管了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這是國內首個由公益組織託管的市政公園,孫莉莉由此也成為深圳公園管理史上的第一個公益型園長。通過8年時間,她逐漸探索出濱海溼地「社會化參與的保護模式」,並為全國溼地保護提供了深圳樣板。作為「濱海溼地守護者」,孫莉莉從黑臉琵鷺RU24的故事講起——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是中國面積最小的、唯一位於城市腹地的國家級保護區,是鳥兒眼中的樂園。
孫莉莉也提到,這片「樂土」得以留存,是深圳的生態保護事業不斷走向深化的結果。她帶領市民一起回溯歷史,回首深圳灣多年的變遷。同時,在她看來,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是一把守護生態的「小鑰匙」、也是一把開啟自然學習的「小鑰匙」。「紅樹林基金會對公園進行管理後,我們做了很多環境提升的工作,並且一開園,就積極開展面向公眾的各類自然教育活動。」孫莉莉表示,許多深圳人已成為守護紅樹林和這片海灣的志願者,他們將自己的熱情和智慧貢獻給了這片美麗的海岸。
分享結束後,孫莉莉接受了現場市民朋友的互動提問,解答大家的系列問題。
「聽完老師的講座,覺得深圳非常注重對環境生態文化的保護,當深圳慢慢地將溼地保護模式推向國際,並將這種觀念滲透進市民的生活文化,我覺得這也是這個時代的深圳精神。」來自潮汕的宋小姐說。
據了解,福田文明學院是2020年福田區打造的中國首座線上線下交互式學院,是一個針對全體市民打造的以解讀文明、弘揚文明、實踐文明為目的的公益性教育宣傳陣地,後續將繼續為市民朋友帶來一場場文化盛宴。(耿銀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