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保護|紅樹林修復提速 仍有難題待解

2020-12-12 騰訊網

近年來,由於沿海地區開發強度加大,加之近海海水汙染、過度捕撈,我國紅樹林面積銳減。今年8月,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明確將對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但紅樹林生態系統脆弱,修復難度大,保護與修復仍期待更多科技突破。

文5958字,閱讀約需12分鐘

新京報記者 吳嬌穎 編輯 陳思 校對 危卓

▲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飛鳥成群。受訪者供圖

潮漲時沒進海裡,潮退時浮出水面——長在陸地和海洋過渡地帶的紅樹林,是一種奇特的生態系統。

「海岸衛士」「海洋綠肺」「海上森林」……作為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紅樹林能防風消浪、淨化海水、固碳儲碳,還能維持生物多樣性,也因此擁有許多譽名。

近年來,由於沿海地區開發強度加大,大規模圍填海造成濱海溼地喪失,加之近海海水汙染、過度捕撈等,我國紅樹林面積銳減。

生態文明建設的號角下,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今年8月,我國首個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出臺,明確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

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日前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目前,五省份正在制定紅樹林保護修復具體實施方案。

但紅樹林生態系統脆弱,修復難度大,保護與修復仍期待更多科技突破,「紅樹林+」的生態產業模式,也正被積極探索。

▲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內,紅樹林延綿4.5公裡長。受訪者供圖

━━━━━

變化:「海上森林」的消失與回歸

10月底,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內遊客不多。

與其他海濱公園不同,這裡沒法一眼看到大海,「海上森林」自成一景。大片大片的紅樹林沿著海岸線蔓延,招潮蟹在淺泥灘裡鑽洞,不時能聽到水鳥在鬱鬱蔥蔥的樹林裡撲騰的聲音。

下午4點,北海市銀海區下村村民張北(化名)把挎著竹籃的鐵鏟搭在肩上,和同伴們淌著齊膝的海水,穿過兩片紅樹林之間的一條趕海通道。看見附近棧道上的遊客,他興衝衝地喊了一聲:「趕海去咯!」

他們的目的地是三公裡外的淺灘。運氣好的話,趕在天黑回家前,張北這次趕海可以挖到六七斤沙蟲,放到市場能賣三四百塊錢。北海盛產沙蟲,這是「靠海吃海」的村民們祖祖輩輩的營生。

在他們身後,延綿4.5公裡長的紅樹林,屬於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位於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內,面積近3000畝。

北海林業工作站站長龐萬偉介紹,自2011年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建立以來,已實施紅樹林生態恢復、修復工程360多畝,新種植紅樹林36畝。目前這裡生長著白骨壤、桐花樹、秋茄等19種紅樹,鳥類也由136種增長到了171種。

「金海灣紅樹林的生態修復,也是北海紅樹林修復的一個縮影。」龐萬偉說,從2011年到2020年,北海紅樹林面積增長1150公頃,10年的平均增長速率達到3.8%。

但在幾年前,環保為發展建設讓步的情況也曾發生。

2016年,中央第六環保督察組向廣西反饋情況指出,2015年6月,為建設欽州濱海新城,欽州市將茅尾海自治區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29%的面積調出保護範圍,實際調減面積1413公頃。根據相關建設規劃,還將佔用茅尾海和鐵山港區域約595公頃原生態紅樹林。北海市合浦縣沙田鎮新港綜合發展有限公司從2011年起,在山口國家級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違規進行抽砂圍填海及海砂銷售,侵佔保護區面積約70公頃,破壞自然紅樹林約20公頃。

「上個世紀90年代,整個廣西的紅樹林面積約為5654公頃,現在已有9000多公頃。」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主任範航清坦言,經過保護與修復後,雖然總體面積增加許多,但紅樹林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少。

他解釋說,健康的紅樹林,應該是各種品種交錯分布的,單一的品種比較低矮,抵擋颱風和消解海浪的能力比較弱,且容易遭受病蟲害的入侵。然而,目前紅樹林內的頂級海洋動物資源量,不足40年前的十分之一。「海洋動物不僅能吃有害生物,而且能幫助紅樹林呼吸。如果動物沒了,蟲害爆發,防治起來非常困難。」

▲紅樹林長在陸地海洋交接地帶,潮漲時沒進海裡,潮退時浮出水面。受訪者供圖

━━━━━

保護:廣西率先「出招」拯救紅樹林

為了讓紅樹林真正地「長起來,活下去」,廣西率先「出招」。

2018年廣西出臺的《紅樹林資源保護條例》,是我國首部專門針對紅樹林資源進行保護的地方條例。

這部條例明確的「紅樹林資源」保護範圍,不僅包括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紅樹林保護小區,還包括生長紅樹林的灘涂、溼地,在沿海潮間帶、入海河口生長的紅樹林,在紅樹林棲息、覓食和過往停留的候鳥及各種野生動植物。

「健康的紅樹林,應該是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對於紅樹林的保護,不應該僅僅是增加紅樹林面積,還應該關注它的質量以及區域裡的生物狀況。」地方法規對於紅樹林生長的灘涂溼地、紅樹林裡的生物等保護,讓範航清感到欣慰。

除了建立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和紅樹林資源保護小區,條例規定了一系列禁止行為。如禁止在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衝區採摘紅樹林果實、建設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或者進行規模化水產養殖,禁止在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紅樹林保護小區內捕撈、挖塘、填海造地,禁止移植、砍伐紅樹林。

「有人會說,我沒有砍伐紅樹林,只是在海裡抓螃蟹,這難道也會破壞紅樹林嗎?但僅僅是這些行為,就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後遺症。」

範航清說道,又比如有些沿海地區為了銷售海鴨蛋,在海邊發展家鴨養殖,「大量的海鴨趕到林子裡,它們不吃紅樹林,看起來好像對紅樹林無害,但它們吃的是紅樹林裡頭的生物、底棲動物,會破碎食物網。如此,紅樹林這個典型的生態系統也就遭到破壞了。」

除了填海造地、過度養殖、捕撈等,環境汙染也是導致廣西乃至全國紅樹林遭受破壞的重要原因。

李國成是土生土長的北海人,也是負責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馮家江流域)生態修復工程的北排北海公司第一名員工。

「以前的馮家江,十幾公裡汙水直排,又髒又臭。兩岸到處都是蝦塘,只剩很窄很窄的一些小路,紅樹林都沒地方長。」談起修復前後的馮家江流域,李國成感慨頗多。

李國成說,馮家江流域生態的破壞,嚴重威脅出海口的紅樹林保護區。「以前水裡長滿了滸苔。紅樹林是胎生植物,通過根莖呼吸,根莖是向兩邊散開再往上彎的,一旦根被滸苔纏住,就會無法呼吸,進而死亡。」

2018年,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馮家江流域)生態修復工程開啟。這是國內首個近海流域水環境綜合生態修復項目。其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即營造和恢復流域沿岸紅樹林。

「為了讓紅樹林進行自然恢復,我們對紅樹林洲灘區域設置禁入區,進行封灘育林。同時,修復區域根據潮汐的不同影響,分為堤內植物和堤外植物,保留兩岸現狀長勢良好的紅樹和喬灌木,選種了南方鹼蓬、闊苞菊、草海桐等本地半紅樹和濱海植物。」項目負責人萬成仁介紹說。

「我國紅樹林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所在區域人口密集,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人地矛盾衝突劇烈,一些地方紅樹林生境出現比較嚴重的破碎化問題。」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他指出,紅樹林遭到破壞後,會造成海岸抵禦颱風、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能力被大大削弱,同時,也將嚴重影響紅樹林生態系統中的底棲生物、鳥類,引起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問題。

今年8月,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印發《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明確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

行動計劃對紅樹林的保護力度,前所未有。

紅樹林相關自然保護地,以及自然保護地外的紅樹林、紅樹林適宜恢復區域,要求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從嚴管控涉及紅樹林的人為活動,自然保護地內的養殖塘等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逐步清退。

在修複方面,計劃提出,優先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堅持宜林盡林,擴大紅樹林面積,保護珍稀瀕危紅樹物種。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科技攻關,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立法。

到2025年,營造和修復紅樹林面積18800公頃,其中,營造紅樹林9050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9750公頃。

▲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飛鳥成群。受訪者供圖

━━━━━

修復:「一棵小苗長成穩定樹種需70年」

但紅樹林的修復並不容易。業內有順口溜:「一年生,二年死,三年死光光」。

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主任郭國記得,2011年,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剛剛建立時,金海灣紅樹林外圍一帶正遭受著團水蝨的嚴重威脅。

「這是一種病蟲害,團水蝨的子一代成活率極高,而且繁殖期長,由於天敵的消失或減少,團水蝨及其幼蟲在紅樹洞穴中連續穿鑿,慢慢把樹幹蛀空,又通過水流漂流到新的紅樹,導致紅樹林在2-3年內就會死亡。」

「原來我們對紅樹林不了解,以為修復就是把苗種下了就可以。」郭國回憶,受到氣候、土質以及環境汙染、病蟲害等影響,前幾年,這片紅樹林補植存活率最高只有20%。

為了提高存活率,工作人員下了大力氣,「逐漸地,我們會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適合在這種沙質灘涂生長的本地苗,慢慢改良優化,先改善灘涂等小生態環境,再進行補植,現在存活率可以達到50%。」

他很感慨,一棵紅樹苗要長成成熟穩定狀態的紅樹,需要超過70年時間。「在北海,紅樹林的生長速度比其他地方更慢一些,這裡海水溫度常年在28攝氏度,冬季更高,缺少淡水補充,生長速度就更慢。」

在範航清看來,除了時間尺度大,紅樹林修復最大的難題是,技術攻關和實施難度都很大。「在海上造林,不像陸地上的標準化造林,有時候灘涂上相距二三十釐米的兩個地方,一個種下去能長起來,另一個就是長不起來。到今天為止,也沒有人敢說,有一個放四海皆準的造林技術。」

紮根北海紅樹林研究30年的範航清指出,與廣東、福建等地相比,廣西的紅樹林在自然條件上還有著更大的劣勢。

「紅樹林分布在熱帶亞熱帶的近海地區,又喜歡生長在河口港灣,因為這些地帶風浪沒那麼大,養分比較充足。但廣西近海很少有大型、開闊的河口地區,紅樹林只能沿海岸生長,海水鹽度高,代謝所消耗的能量就更多。」

據他介紹,廣西是中國唯一的全日潮海區,一天漲落潮一次,時間長、強度大,紅樹林需要大量的能量用於氧氣儲備,耐受長時間的淹沒。此外,廣西近海土壤貧瘠,多為泥沙質灘涂,更不適宜紅樹林生長。

氣候方面,廣西北海沿海位於西伯利亞寒流的出海口,每年二月份低溫突出,和其他時期的高溫反差極大,且沒有溫暖洋流調節,這種氣溫波動對紅樹林傷害非常大。

對於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給紅樹林造成的影響,範航清感到無奈。他坦言,科研人員能做的,就是通過不斷的研究和試驗,提高本地品種的成活率,同時對來自國外的品種進行科學監測,提高整個紅樹林的防禦功能。

受各種自然條件限制,紅樹林本身非常脆弱,一旦被破壞,恢復難度也極大。「紅樹林是經過幾百年才長成穩定形態的,稍被破壞,就會大面積衰退。如果再受到人工影響,比如圍填海改變了近海地形,佔據了最適合紅樹林生長的河口港灣,紅樹林就很難再找到理想的生長區域。」範航清說。

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一些項目造林地塊選擇不當、科技支撐不足等原因,造成項目紅樹林種植成活率、保存率偏低。

在科學評估紅樹林適宜恢復地的基礎上,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在紅樹林保護專項行動計劃中提出,將自然保護地內的紅樹林修復作為工作重點。

「目前可直接營造紅樹林的灘涂較少,紅樹林自然保護地內的大多養殖塘原本就生長紅樹林,具備紅樹林自然恢復的條件。在自然保護地內實施退塘還林,有利於提高紅樹林的成活率、保存率,也有利於更好地恢復紅樹林生態系統功能。」其解釋。

範航清則提出了三種紅樹林修複方法。

「一般在河口地區,自然生長條件不錯,我們建議讓它自然恢復,基本上等同於『封山育林』。缺點是耗時長、見效慢。但從功能來講,自然恢復的效果是最好的。」

而在已有次生、殘敗、低矮紅樹林的區域,範航清建議通過補苗、改造等人工幹預手段進行人工修復。

為了增加紅樹林面積,重建造林是紅樹林修復的必經之路。「在沒有紅樹林生長的灘涂上讓紅樹林生長起來,相當於『旱地拔蔥』,這是最考驗技術難度的,成本也最高。」

「要真正提高本地種的新造林成活率,目前還面臨很多困難,我們也在努力和期盼著有所突破。」範航清說。

▲當地村民從紅樹林之間穿過,前去趕海。新京報記者 吳嬌穎 攝

━━━━━

利用:「科學合理利用才能實現永久保護」

隨著紅樹林保護修復的提速,保護與利用的尺度,也被熱議。

廣西出臺的保護條例明確,在不破壞紅樹林生態系統基本功能、不超出資源承載能力等前提下,可以依法利用紅樹林資源從事生產經營、觀賞旅遊等活動;在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衝區以外的紅樹林地可以依法建設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或者進行規模化水產養殖;也可在規定的區域、時間和範圍內採摘紅樹林果實。

今年出爐的首部紅樹林保護專項行動計劃也提出,可在有效實施用途管制、不影響紅樹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前提下,開展適度的林下科普體驗、生態旅遊以及生態養殖,經依法批准進行的科學研究觀測、標本採集等活動。

「紅樹林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同時紅樹林也是重要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指出,紅樹林資源利用必須始終堅持保護優先,各種利用活動要符合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要求。

「合理利用紅樹林,只能是在紅樹林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外,在有效實施用途管制、不影響紅樹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前提下,開展適度的林下科普體驗、生態旅遊、生態養殖等活動。」

其表示,各地可結合本地區實際,在紅樹林+生態養殖、生態旅遊、生態教育等可持續利用技術和模式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在範航清看來,對紅樹林應該實行分類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要絕對保護,現有灘涂上已生長的也要保護,但對於在廢棄蝦塘、人工溼地內營造的紅樹林,應該區別對待,以合理利用為主。」

為了找出最恰當的可持續利用方法,範航清和團隊創建了「地埋管道紅樹林原位生態養殖」模式。

他們通過小規模實驗,實現在灘涂泥地下埋設管道配合沉箱養殖魚類,灘涂泥地上正常生長紅樹林,林間海水中保育和增殖底棲動物。「在埋管、沉箱中養殖的是本地烏塘鱧,平均年產75公斤/畝,產值9000元/畝,相當於同面積紅樹林天然海產品價值的20倍以上。」範航清說。

2010年,範航清把目光投向我國東南沿海24萬多公頃的蝦塘。「經過多年養殖,這些蝦塘嚴重退化,在有的地區過半沒法繼續使用,但這些蝦塘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是在砍伐紅樹林後開闢出來的。」

他想,只要利用廣西這2萬多公頃廢棄蝦塘的一半面積重新種上紅樹林,總面積就會比廣西現有紅樹林還要多。

在他的藍圖裡,這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紅樹林生態農場」。「廢棄蝦塘可以既造林又養殖,我們通過人工造林,栽培出全新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在其中科學實施分級養殖、循環利用、自然淨化。」

範航清坦言,雖然已經過10年的探索,目前這一技術依然處於試驗階段,大規模的實踐利用,還需要更多技術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

但他從未想過放棄研究。「未來,紅樹林只有科學合理地利用並持續帶來經濟收益,才能得到永久保護,才不會被轉變為農田、鹽田、養殖塘、港口碼頭、臨海工業用地。」

相關焦點

  • 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再造「海上森林」有多難?
    生態文明建設的號角下,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今年8月,我國首個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出臺,明確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 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日前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目前,五省份正在制定紅樹林保護修復具體實施方案。
  • 專訪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紅樹林修復須高度重視科學
    根據2013年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結果,由於沿海地區開發的強度加大,圍填海造成濱海溼地喪失,2001-2012年期間,天然紅樹林被佔用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近年來,國家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強溼地保護、嚴格圍填海管控等政策措施,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規劃等,紅樹林保護和修復工作得到顯著加強,遏制了我國紅樹林面積急劇減少的趨勢。從國際上看,我國是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
  • 國家林草局:「十三五」我國溼地保護與修復水平顯著提升
    人民網北京12月23日電 (丁亦鑫)記者從國家林草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增溼地面積300多萬畝,國際重要溼地15處,國家重要溼地29處,溼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我國溼地保護與修復水平顯著提升。
  • 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紅樹漸成林
    11月30日,在位於儋州市光村鎮的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監測站巡護員羅理想如往常一般挎起相機,拿著望遠鏡,在溼地公園的各個角落監測。在他眼裡,溼地公園有一股靈性:灘涂紅樹林叢生,潮汐往來間留下俏皮的小蟹;鳥兒翩躚而來,飛得近時,仿佛一伸手就能夠著它們……  「生態之美,離不開人們對溼地的保護。」
  • 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強化溼地保護與修復——訪國家林業和草原...
    近日,央視網記者就如何破題「溼地保護與修復工作」,使其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專訪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管理司司長吳志民。  溼地保護體系初步建立  央視網:2019年,全國溼地保護與修復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呈現出什麼特點?
  • 專題會議:將霓嶼紅樹林溼地公園打造成國家級海洋溼地公園
    12月14日下午,區委書記王蛟虎主持召開專題會議,聽取北京土人城市規劃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對霓嶼紅樹林溼地公園規劃設計介紹,區領導張方任、朱學進等參加會議。 據了解,從2016年開始,洞頭探索保護性種植和培育紅樹林,累計投入近700萬元,經過多年造林培育,目前洞頭霓嶼近500畝的紅樹林種植區域內海洋生態逐漸修復,紅樹林、白鷺、彈塗魚
  • 阿拉善SEE溼地保護議題聯盟成立
    ▲啟動儀式 成立溼地聯盟的構想,由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八桂項目中心、深港項目中心聯合濱海十三個項目中心為聯合保護濱海溼地而醞釀提出,由紅樹林基金會
  • 視頻|互動遊戲、趣味介紹,中山有個紅樹林溼地科普館
    視頻|互動遊戲、趣味介紹,中山有個紅樹林科普館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海洋日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在中山翠亨溼地公園,開放有紅樹林溼地科普館,越來越多市民帶著孩子走進科普館,認識這片被稱為「海上森林」的熱帶灘涂特有植被——紅樹林。走進「紅樹林溼地科普館」內,能看到不少沉浸式、互動式的體驗模塊。其中,室內設置一個環球形的電影院,市民能通過360度沉浸式的影片,近距離看到紅樹林水底下的生態。從影片中可以看到,紅樹林根系紛繁纏繞,紮根水下灘涂。
  • 制定溼地保護方案 建立溼地修複製度
    據介紹,《牡丹江市溼地保護修復工作方案》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進一步完善了牡丹江市溼地保護修複製度,為築牢牡丹江市重要生態屏障、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保障。
  • 為什麼是紅樹林?丨世界海洋日
    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視頻來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司)鬆軟的灘涂,鹹澀的海水,不間斷的海浪衝刷,颱風摧殘……在遭受這種種「凌虐」後,它們依然牢牢挺立在灘涂之中,並且不斷繁衍生息,屹立成一道獨特的海岸線,保護著海岸和海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它們有一個名字叫「紅樹林」。
  • 聽「濱海溼地守護者」孫莉莉講紅樹林...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7日訊(深圳晚報記者耿銀 文/圖)每年冬天有多少候鳥會光臨深圳?答案是約10萬隻。在昨日的福田文明學院第6期經典課上,紅樹林基金會(MCF)發起人、終身榮譽理事,福田紅樹林生態園園長孫莉莉給福田文明學院的學員們講述了福田紅樹林裡的三個小故事:深圳灣變遷的歷史、紅樹林溼地的保護以及深圳灣的「小鑰匙」。在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12月,紅樹林基金會託管了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這是國內首個由公益組織託管的市政公園,孫莉莉由此也成為深圳公園管理史上的第一個公益型園長。
  • 世界海洋日丨明明是綠色的,紅樹林為何叫紅樹林?
    今天是第12個「世界海洋日」  今年海洋日的主題是  「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  關於紅樹林,  你了解多少?    紅樹林的根要露出地面呼吸?  為呼吸到足夠的氧氣,紅樹植物的部分根露出土壤,形成了形態各異的「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內部有海綿狀的通氣組織,大大提高了氧氣和水分的輸送。
  • 「十三五」我國新增溼地300多萬畝 溼地保護率過半
    中國網訊(記者韓琳) 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採取政策、法律、科學等綜合措施,統籌推進溼地保護與修復,增強溼地生態功能,維護溼地生物多樣性,全面提升溼地保護與修復水平。5年來新增溼地面積300多萬畝,國際重要溼地15處,國家重要溼地29處,溼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
  • 保護溼地,給野生動植物一個安穩的家
    溼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其儲水如同海綿一樣,在汛期吸收和蓄存多餘的水分,在乾旱季節將水釋放出來,可以有效減少水資源季節分配不均造成的洪水或乾旱。濱海溼地,如鹽沼和紅樹林,能有效抵禦海浪、風暴潮和海嘯的破壞,保護生物棲息地和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溼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自然界中自淨能力最強的生態系統。
  • 在海南紅樹林溼地公園第一次看到了神奇的胎生植物,真的太有趣了
    離海口市區大約30分鐘車程的海南紅樹林溼地保護公園是我到海口後查了攻略才發現的旅遊景點,因為在海口其實真的沒有什麼好逛的。一大早我就坐車去到這裡,景區人不多,空氣很好,一下車就能聞到溼潤的空氣。在我來到紅樹林之前,我還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胎生植物,一直都以為植物成熟後果實就落下來,然後才會生根發芽長出一株新的植物。但到了紅樹林才見識到紅樹的胎生現象。
  • 世界海洋日: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
    今年的海洋日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線上主題系列宣傳活動面向所有社會公眾,內容包括:保護海洋生態主題創意作品大賽、海洋生態專題講座、海洋雲課堂、海洋知識線上音頻科普、大學生志願者「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
  • 「十三五」我國新增溼地面積300多萬畝 國家溼地公園總數達899處
    「十三五」期間,我國持續強化溼地管理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溼地生態系統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立法工作,目前已形成《溼地保護法(草案)》,28個省份開展了省級溼地立法。2016年11月《溼地保護修複製度方案》印發後,出臺國家溼地保護管理制度14項,指導各地出臺省級實施方案,制定83項省級溼地保護管理制度。
  • 國家溼地公園達899處
    12月22日,候鳥雲集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洪澤湖溼地。洪澤湖溼地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75萬畝,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淡水溼地,隨著環境保護與修復力度不斷加大,該溼地鳥類種群數已增加到206種。張連華攝(中經視覺)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3日訊 記者黃俊毅從國家林草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統籌推進溼地保護與修復。5年來,新增溼地面積300多萬畝、國際重要溼地15處、國家重要溼地29處,國際重要溼地總數達64處;新增國家溼地公園201處,國家溼地公園總數達899處;溼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
  • 深圳西灣紅樹林溼地公園附近沙灘垃圾遍地
    原標題:西灣紅樹林溼地公園附近沙灘垃圾遍地   日前,有讀者向本報反映稱,深圳西灣紅樹林溼地公園附近的濱海沙灘上滿地垃圾,一些生活垃圾、建築廢棄料長期未清理。   5月9日下午,深晚記者來到讀者反映的沙灘,沙灘位於寶安區金灣大道與西海堤交會處。
  • 我市多舉措做好溼地保護和修復工作
    記者近日獲悉,我市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溼地保護與修復工作,為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我市現有溼地面積3.33萬公頃,共計368塊,溼地率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