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畔,縉雲山腳,美麗的北碚小鎮給你一種緩慢而舒緩的時光體驗。稍加耐心,你就能在鎮上安靜的區域看到令人難忘的紅磚樓房,灰白馬路,水泥小拱橋等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北碚的夏壩,還保留著上世紀復旦大學西遷重慶時的校址。
古老的校門靜靜地矗立著,遒勁筆體刻寫的「國立復旦大學」重現了80多年前復旦師生初次到來的場景。1937年12月,一群身背著大木箱、衣衫上布滿塵土的大學師生來到了重慶北碚。他們是從上海江灣輾轉而來的復旦大學師生,千裡跋涉的疲憊也絲毫掩不住他們每個人眼神裡的渴望與喜悅,從此,他們在嘉陵江邊的這一個角落,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夏壩歲月。
夏壩位於縉雲山下,嘉陵江旁,山水環繞。當時由於地理位置較偏僻,夏壩還是一片荒蕪,建校初期的復旦師生只能借附近的廟宇、祠堂、民宅作為教學、學習和居住的場所。因為沒有電燈,到了晚上幾個同學就共用一盞煤油燈學習,教室的桌椅不夠,很多學生只能站著聽課。雖然生活學習條件艱苦,但復旦人的學習熱情卻絲毫不減。
走進舊址,最惹人注目的就是正對校門的登輝堂,它是復旦大學遷至重慶修建的第一個禮堂,也是復旦大學舊址的標誌性建築,它以復旦大學老校長命名,現如今已成為復旦大學抗戰陳列館。登輝堂二樓則被設置為陳望道教授的生平事跡展廳,他一直堅持從事文化界抗日救亡活動,在屢遭迫害後來到重慶北碚復旦大學任教。當時的夏壩原名「下壩」,後來陳望道取「華夏」之「夏」,表達師生的愛國救亡、振興中華之意,夏壩之名也就由此得來。
登輝堂右側還有一座孫寒冰教授的墓碑。從五四運動開始孫寒冰教授就投身於愛國運動,矢志不渝。1937年他創辦了我國第一期《文摘》雜誌。但在1940年5月日軍轟炸北碚時,孫寒冰教授和其他5位師生不幸罹難。碑上刻有校長李登輝、周谷城等題書的碑文《孫寒冰教授墓誌》《復旦大學師生罹難碑記》等。孫寒冰教授曾提出,《文摘》的任務是宣傳「中國必勝,日本必敗」,字裡行間為國人樹立了抗戰必勝的信心,也體現了復旦師生的堅定信念和理想。
北碚夏壩,大門前的嘉陵江滾滾東流,那幢淡黃色的小樓依然挺立,時光悠悠,歲月遠走。在重慶北碚的復旦大學已成遺蹟,點滴印象也已匯聚成歷史的滄桑,但八年時間內它給人內心帶來的震撼與感動卻歷久彌新經久不衰。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