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於春。當許多城市信心滿懷謀劃2020年工作之時,有一座城市卻在觸底反思,謀劃的也是如何「重振」、何以「翻身」。這座城市便是長跑路上慢慢掉隊的中山。有媒體更是直言:「已過而立之年的中山,正面臨建市32年來最艱難的時刻。」
不了解中山過去的輝煌,便無法理解中山今天的失落。曾經虎虎生威的「廣東四小虎」之一,如今卻成了獨獨落下的一隻。近4年來,中山經濟增速一路下滑,再未超過其他「三虎」:東莞、順德、南海;2019年前三個季度,中山經濟增速更是跌入全省「墊底層」:2.6%、0.9%、1.1%。形勢催人,時不我待。中山經濟已經退無可退,也無路可退,必須痛定思痛、知恥後勇。好在中山對經濟失速不埋怨、不迴避、不掩蓋,對解決問題不推諉、不退縮、不懈怠。近段時間,「重振虎威」已經成為中山幹部群眾討論的熱點,打好打贏經濟工作「翻身仗」也點燃了中山「二次創業」的激情。「力爭經過三兩年的努力,推動經濟止跌回升,逐步邁入平穩、健康、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常態。」直面困難挑戰,主動尋找出路,重整行裝再出發,中山就能觸底反彈。
在困難挑戰面前,既要強化危機意識也要增進信心決心,既不能盲目樂觀也不能消極悲觀。中山經濟增長下滑,看似突然、偶然,實際卻是長期性、結構性、累積性的問題所導致。工業失速、創新乏力、方向失焦,帶來了一些問題逐漸積累爆發。但以歷史的眼光來看,這些問題多是「發展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危機的爆發不過是傳統發展模式導致的一個「灰犀牛」結果。只要打破過去的發展路徑依賴,加快結構調整、動能轉換,駛上高質量發展的車道,中山的經濟困難便不難化解,而且有可能實現新的飛躍。「疑無路處求新路,於危機中覓轉機」,問題找準了,方向找對了,自然就有了信心決心。與此同時,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這些重大戰略布局毫無疑問也為中山發展提供了更多新機遇,而即將建成通車的深中通道更將開啟中山發展全新的空間。「跳出中山看中山,跳出眼前看長遠」,視野打開了,機遇抓住了,自然就能夠更加從容。
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實幹才能夢想成真。如果只是坐而論道、徒託空言、紙上談兵,再好的藍圖也只是鏡中花。如果沒有一大批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幹部,就不可能打贏一場場硬仗。正所謂:「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認識問題容易,嘴上表態容易,文件落實也容易,難在思想上轉變、在行動上落實。重振虎威不是喊喊口號、做做樣子,關鍵一步是攻破「心中賊」,找回擔當之志,不懼刀刃之痛,再築尺寸之功。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安逸者、懈怠者、畏難者。來一次觸動靈魂的思想再解放,勇敢走出舒適區,擺脫「小富即安」心態,才有可能跟傳統發展模式真正告別;煥發「當家人」的精氣神,重拾「開荒牛」的魄力,重塑「少年氣」的果敢,才有可能打好打贏經濟工作「翻身仗」。
船到中遊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們正處在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一系列重大風險考驗。中山面臨著經濟發展的考驗,其他城市則面臨其他方面的考驗,沒有任何一個城市能夠躺在過去的成績單上一直「吃老本」,也沒有任何一個城市能夠完全避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風險挑戰。只有清醒認識發展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深刻剖析當前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激發擔當、苦幹實幹,方能走在風險挑戰之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所告誡:「全黨必須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樂不忘憂,時刻保持警醒,不斷振奮精神,勇於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既是決勝期,也是攻堅期,做好全年工作至關重要。剛剛閉幕的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特別強調:「決勝之年要有決戰決勝的精神狀態,攻堅之年要有攻堅克難的毅力韌勁。」每一個城市都當如此,而正在打「翻身仗」的中山,尤須拿出決戰決勝的精神狀態來,絕地求生、重振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