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胡潤百富榜中,共有74位居住在福建的企業家上榜,包括今年在內,字節跳動的創始人張一鳴也都榜上有名,在前五十之列。分享一個熱知識,張一鳴出生於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客家人,36歲就成為了最年輕的閩商首富;另外美團的創始人王興也是龍巖客家人。
商人商人,我們經常說無奸不商,「士、農、工、商」中也將商放在末位,但說實在的,如若沒有商人的拼搏和創業精神,又怎能有中國經濟的輝煌成就。
從一個個人,到一眾群體,商人聚合在一起成為了商幫,以地域和宗族關係組織擴散,中國各個地方都形成了代表性商幫,其中福建及海外閩僑商人被稱為閩商,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一、海外三大商幫之一。
閩在海中
《山海經》中記載:「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到,福建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對面就是寶島臺灣。福建的地形,其實還挺吃虧的,山地、丘陵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從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稱呼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沒有多少土地資源可以拿來種田的地方。
之所以說到福建的地形環境,是因為農業是古時人們最基本、主要的生存來源,而福建山多地少的地形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這種資源的獲取,為了吃飽飯,福建人就下海或者經商,滿世界到處跑,這是閩商在世界上形成大規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的許多商幫都活躍在明清時期,閩商亦是如此,但又不止這樣,早在宋元時期,閩商就打出了一定的知名度。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由福建商人開創的,福建省的泉州市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在宋元時,是享有盛譽的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時期,雖然國家對於海洋貿易的主流態度是採取保守的「海禁政策」,但是在大背景的全球化之下,屬於沿海地區的福建依舊被捲入這場世界洪流之中。明清時期的閩商商人足跡遍布全球,這些出海謀生的閩商,以海神媽祖為保護神,一路乘風破浪,在世界各地建立會館,進一步發展勢力。
艱苦的華僑出洋史
有人這樣說:「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華人;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閩人。」
其實這裡面也有一段令人悲憤的血淚史,清代末年,中國在歐美國家的強勢插手之下,正經歷著大動蕩。帝國主義為了榨取中國廉價勞動力,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大肆拐、擄、賣、騙華工,將他們騙到世界各地當苦力。這種做法有一個屈辱的叫法,叫「賣豬仔」,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奴隸式販賣,是強國對弱國的奴役。
巴西、非洲、澳大利亞、墨西哥,都留下了這些華工的足跡,這些人都是些貧苦農民,或是被強買強賣,或是被以招工的名義騙出去,謀生艱難,出洋在外被人控制下的謀生更難,即使知道被騙,想要逃回來也是極難的。
1906年,中國駐新加坡總領事孫士鼎有奏:「每年從香港、廈門、汕頭等地到達新加坡華人約十餘萬,七成為『豬仔』。」這些勞動力還會從新加坡向全世界運送,用他們的生命和勞力為西方資本世界換來無數財富。
近代的這部華僑出洋史,簡直是聲聲淚、字字血,但將勤勞勇敢刻在骨子裡的中國人並不屈服,這些華僑在海外努力拼搏、奮鬥,經過一代又一代,從原先的被踐踏到團結打拼,積累財富。至新中國成立後,有了祖國作為後盾的華僑們更是努力創業,紮根在世界各地,演繹一部部財富傳奇。
國外的福建人,就新加坡來說,華人佔了人口的74.2%,而大多數華人中,其中有4成是閩南人,其次還有莆田人、福州人、客家人等,可以說大部分都被福建人佔了。都說這裡的福建人大老闆出的多,也並不是玩笑話。
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
一首《愛拼才會贏》,唱出了閩南人熱愛拼搏的精神,大概其他省份的人提到福建的歌曲,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這首歌吧。這首歌很簡單,沒什麼深刻的內容,有的只是樸實的道理,「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這其中也包含著閩商「愛拼敢贏」的性格寫照,正因為這種鮮明的「打拼」精神的塑造,才使得這首歌在大陸、東南亞、海外華僑那裡流行開來,成為最受閩商喜愛的歌曲之一。
不得不說,自史以來,福建人的經商能力都是十分突出的,而且他們身上普遍有種「辦企業當老闆」的創業精神,從服裝到運動鞋,從食品到飲料,從玻璃到對外貿易,這些看上去並不高端上檔次的產品,在他們手下一點點地做大做強。
比如晉江,簡直就是各種大牌老牌企業雲集的地方,光是福建省內甚至全國內能夠叫得響的產業就不知道有多少。
早些年,晉江被稱為中國鞋都,那會兒有個商場很出名,叫「SM城市廣場」,一說起去哪裡逛街,一定會提到「SM」。那是晉江籍華僑施至成先生創辦的大型購物中心,施至成最早是在菲律賓白手起家的,「SM集團」是菲律賓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集團主席施至成不僅被冠為「菲律賓零售業之父」,還當了十幾年的菲律賓首富。
當然,晉江的產業絕不僅僅如此,鞋業方面有安踏、361、特步、貴人鳥等;食品方面有雅客、福馬、達利園、盼盼、喜多多等;服裝類有七匹狼、威鹿、勁霸、九牧王等。另外歪個樓,大家熟悉的晉江文學網最早就是晉江市地方BBS的一個版塊,後來壯大後才分獨立出去的。
國內最具規模、技術水平最高、出口量最大的汽車玻璃生產供應商——福耀集團,是福清人曹德旺一手創辦起來的。福耀玻璃的前身是一家鄉鎮企業玻璃廠,1983年,曹德旺承包這家玻璃廠時,它已經瀕臨倒閉,年年虧損。
當時,國內湧入了大量的進口汽車,汽車玻璃基本依賴進口,價格高昂,質量也不如人意。曹德旺很不服氣,他認為「中國人應該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汽車玻璃」,於是他就開始帶著這麼一股子韌勁,研製汽車專用玻璃,並最終改變了中國汽車玻璃市場依賴進口的歷史。
正如那句話所說,福建企業家們,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他們總能發現各種商機、愛打愛拼,用最低的成本賺取最大的成功。
宗族觀念下的家族產業
福建人選擇去海外創業發展的非常多,但不管在外面多久,獲得了多大的成功,他們都會心繫祖國,選擇回報家鄉,這是國人骨子裡「落葉歸根」的濃烈的家國認同感。
此外,福建人的宗族觀念十分強烈,家族凝聚力非常強,這種觀念反映到經商上,就是抱團發展。當一個人出去打拼到一定階段了,他會將親戚族人拉進來,把一個行業壟斷,形成一個家族產業,擰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比如2020年以601.6億元位列新財富500富人榜第29位的許世輝家族,以達利集團為代表,旗下三大品牌「可比克」、「好吃點」、「達利園」都是耳熟能詳的品牌。達利集團中許世輝擁有大部分的股份,其餘的則主要由妻子陳麗玲、女兒許陽陽分別持有,一家子人都是福建首富。
再看一下財富排行榜上的名字,有許多都是以「家族」出現的,閩商的一幫一扶,都是從自家人開始扶起,來了真的就都是自己人了。
翻開閩商這一部轟轟烈烈的創業史,真是充滿了各種冒險和拼搏精神,雖然到現在福建給人的印象還是有點小透明,在沿海省份中依舊略顯低調,不過這種善觀時變、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倒是讓人印象深刻,閩商的規模和經濟實力也都是不容忽視的,相信在未來的世界舞臺上,閩商依舊會將這種愛拼敢贏的精神繼續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