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比肩優衣庫、ZARA以及H&M的美國標誌性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正準備破釜沉舟,尋找生機。而在2017年,有記者在機場拍到楊冪曾穿著該品牌的黑色V領毛衣。
8月28日,據外媒報導,Forever 21正在為潛在的破產申請做準備。破產申請將有助於Forever 21擺脫那些無法盈利的門店,並藉此進行資本重組。
目前的局面並不令人驚訝。今年3月,Forever 21退出了中國臺灣市場,隨後又陸續關閉了中國官網和天貓、京東旗艦店,而北京、天津、杭州等多地的門店也未能逃脫關門的命運。不僅如此,早在2016年,Forever 21就退出了比利時市場,之後包括歐洲、北美和亞洲在內的多家門店陸續關閉。如此大範圍的「關門」,早讓外界對Forever 21的經營狀況產生了擔憂。
兩次進軍大陸,創始人曾為服務員
成立於1984年的Forever 21如今已經35歲,進入新世紀後,曾兩次敲開中國大陸市場的大門。
早在2008年,Forever 21就悄然進入江蘇常熟市場,試圖走「小城市包圍大城市」的路線,卻敗下陣來。Forever 21隨後關閉了這家門店,並正式退出大陸市場。這是其進入大陸的第一次嘗試。
2011年,Forever 21捲土重來。這一次,Forever 21抓住了蓬勃發展的網際網路,率先在大陸開設官網和天貓旗艦店,這可比ZARA和H&M早了不少。汲取之前的教訓,Forever 21的第一家大陸實體店選在了北京的繁華地段——王府井。這家店於2012年8月8日開業,只可惜現在已經停業。
今年4月,Forever 21突然在官網發布公告稱,將從4月29日起暫停運營,隨後,其天貓旗艦店與京東旗艦店也相繼關閉。彼時,其官網顯示在大陸地區僅有11家門店。而目前,Forever 21的中國官網已經關閉,其在大陸是否仍有店面殘存已無從查詢。
在官網通知發出後,包括北京在內的多地Forever 21實體店均開啟了「瘋狂甩賣」模式,部分店鋪甚至打出了「所有商品現在10元、20元、30元」的標語,引發不少市民前去搶購。
Forever 21的故事,要從1981年講起。當時Forever 21的創始人張東文和張金淑夫婦從韓國移民到美國。初到異國,夫妻二人投入了咖啡行業,結果一敗塗地。此後三年間,沒什麼學歷的他們幫人看過門、做過清潔工,甚至還在一家咖啡店做起了服務生。
1984年,幸運降臨到他們身上。張東文觀察到,當時不少有錢人都在做服裝生意,下定決心要開一家服裝店,於是,Forever 21的前身Fashion 21開業了,這家最開始僅有約84平方米的店鋪,第一年的銷售額就達到70萬美元。此後一路擴張,在全球曾有超600家門店。福布斯數據顯示,其2017年營業額為34億美元。
冰火兩重天的快時尚
不僅是Forever 21,許多快時尚品牌都走入了發展困境。2018年,就有TOPSHOP和New Look兩家品牌選擇離開中國市場。
在中國大陸市場,優衣庫、ZARA和H&M可謂外資快時尚服裝品牌中的「三巨頭」,在這種情況下,包括Forever 21在內的其餘品牌影響力遠遠不夠,加之淘寶電商與國潮品牌的興起,快時尚的市場份額正在被逐步擠壓。
事實上,「三巨頭」的日子也並非都那麼好過。ZARA母公司Inditex發布的財報顯示,2018年其銷售額約為206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增速進一步放緩。
不過,優衣庫的表現依舊強勁。2019財年前三季度,中國市場為其貢獻了256億元的銷售額,漲幅超過20%,是目前亞洲地區的增長主力。不僅如此,2019年6月3日,優衣庫KAWS聯名款發售。發售當天,全國各地的實體店都出現了搶購的現象,有人天亮前就已經在門口排隊。而在搶購過程中,甚至出現了互相撕扯、破壞店內設施的現象。
外資快時尚品牌的日子難熬,國產品牌也很困難。據拉夏貝爾發布的2019年半年報顯示,其上半年營業收入為39.5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3.16%。更令人咋舌的是其歸母淨利潤,虧損4.98億元,相比去年盈利2.36億元,暴減311.2%。不僅如此,據《財經天下》周刊此前統計,今年上半年,拉夏貝爾關閉了2400餘家門店,相當於每天關閉13家門店。
(文章來源:財經天下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