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童木
眾所周知,最近兩年生意不好做;即便「人是鐵,飯是鋼」的餐飲行業,倒閉關門的也不在少數。尤其是今年又碰到了罕見的「不可抗力」,很多餐飲店都在苦苦支撐,「關店潮」的消息不脛而走——自助餐行業就是其中一個。實際上早在2017年時,有著「中國第一自助餐品牌」之稱的「金錢豹」,就連續關閉了世貿天階、王府井、中關村、亞運村四家門店;伴隨著北京最後一家門店的關閉,以及上海總部的停業,很多人都已經嗅到了自助餐行業的「危機」。
曾幾何時,「自助餐」這個突然闖入中國餐飲行業的「舶來品」,在極短的時間裡成為「現象級」的業態;不僅市面上的自助餐廳如雨後春筍,就連很多星級酒店,「標配自助餐」都成了奢華標準。回頭來看:新穎的餐飲模式、一眼開不到頭的產品、「管夠管飽」的虛頭……這些都成為彼時自助餐在國內大火的因素。然而時過境遷,自助餐行業遭遇「關店潮」,很多門店都從顧客爆滿到無人問津——究其原因,以下4點或是關鍵。
整體環境一般
很多自助餐廳為了儘可能多地「翻臺」,不會將桌椅板凳等布置得太舒服;否則都在裡面邊休息邊吃,估計哪家店都有些受不住。甚至有些自助餐廳會對顧客的就餐時間進行限制,比如不超過2個小時等,令不少消費者都有些不自在。種種因素影響下,不管是中老年顧客還是年輕人,漸漸都對自助餐的整體環境失望;不管是家庭聚餐,還是情侶、朋友小聚,自助餐廳似乎都變得不太適合,大量顧客紛紛流失。而如今遍地開花的其他餐飲店,從裝修到服務都越來越一流,顧客的回頭率和黏性都要更勝一籌。所以從整體環境和感受上來說,自助餐廳沒有什麼優勢;然而消費者的要求是日益提高的,自然會對自助餐廳變得「不待見」。
價格高
根據機構調研數據來看,一線城市的自助餐人均消費已經接近130元,而新一線城市也在跨過100元門檻;就連很多三四線城市,自助餐人均消費也達到了50元。也就是說,兩個人結伴去吃自助餐,輕而易舉就能花掉一兩百元——這樣的價格,足夠在比較上檔次的餐廳點上幾葷幾素了。
菜品品質較低
如果單單是價格高,自助餐廳不會出現如今大範圍門庭冷落的情況;畢竟只要東西好,現在的消費者通常願意買單。因此,之所以很多自助餐廳開不下去,與自身菜品品質有很大關係。一方面來說,自助餐廳每天準備的菜品多、菜量大,對於後廚人員來說,基本上很難保證每一個的口味;等到顧客嘗到一兩個之後,自然會覺得失望,下次恐怕不會再來。另一方面,部分自助餐廳準備的食材本就比較廉價,消費者又不是「傻子」,一兩次之後必定不會再去光顧。就像很多「海鮮自助餐廳」:對外宣傳時,各種生猛海鮮都有,令人垂涎欲滴;等到實際就餐時,才發現「海鮮並不鮮」;而那些比較昂貴和稀少的食材,要麼準備很少,要麼始終處於「缺貨」狀態。
餐飲消費升級
當年自助餐剛一問世,很快受到了部分消費者的喜愛;因為在裡面吃飯比較隨意,似乎自己就「承包」了一片食堂。不過時間一長,人們對自助餐的定位出現了「偏差」:有些人認為吃自助餐就像「快餐」一樣,還有不少人認為吃自助餐就要「胃口大、吃夠本」才好。久而久之,自助餐餐廳開始靠著這樣噱頭生存,門店質量參差不齊,令人們記住的似乎只有「扶著牆進去,扶著牆趕出來」。
事實上,對於餐飲行業來說,味道和服務始終是第一位的,只有這樣才能夠經得住千錘百鍊。尤其是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中華美食自古盛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對於餐飲的要求更是越來越高。現如今麵館、火鍋、茶點、私房菜、網紅餐廳、養生餐廳等應接不暇,各個都有拿得出手的「招牌」,消費者哪還有心思跑到自助餐廳裡就餐?所以,隨著國內餐飲消費的升級,自助餐廳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不能儘快找到「突破口」,恐怕自助餐行業的沒落還要繼續下去。
看到這裡,你是否也開始發現:自助餐早已是「記憶中的味道」?
對於正在讀文章的你們來說,已經多久沒有光顧自助餐廳了?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系小沫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