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愛之名 與你相會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昨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牛郎織女鵲橋相見的傳說而被視為中國情人節,戀人們紛紛於此日互訴愛慕之情或共結連理枝。
雖然目前廣州全市婚姻登記機關仍嚴格執行疫情防控期間婚姻登記工作措施,但截至昨日16:30,全市當天共辦理婚姻登記671對。其中,不乏在廣州奮鬥的「新廣州人」,決心在這座城市紮根,先成家、後立業。當天,他們在婚姻登記處門口合影留念,此後又到一旁的東風公園「打卡」,留下愛的足跡。
「他是值得我託付終身的人」
七夕當天,在越秀區婚姻登記處,剛剛辦理完登記手續走出大門的王勝丹格外漂亮,畫著精緻的眉毛,特地擦了胭脂,滿心歡喜。新晉新郎李猛雖然內斂少言,但一直站在一旁耐心等待,關切注視著妻子。
就職於廣東省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協會的王勝丹和李猛相識於6年前,當時她剛來廣州,進入陌生的校園,作為師兄的李猛給了她很多的幫助。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彼此之間萌生情愫。李猛在學術上非常用功,這令王勝丹又敬又愛,其後的5年間,他們一起經歷了許多事情,王勝丹心裡感到篤定:「他就是值得我託付終身的人。」
今年,當李猛博士畢業並成為暨南大學研究員,他們決定來個「雙喜臨門」,從穩定的戀愛階段正式踏入婚姻的殿堂。最終,他們選擇七夕這個「古典」的日子登記結婚。「我預約的時候,是最後一個名額了,覺得很幸運。」 王勝丹開心說道。
王勝丹笑稱自己和先生李猛是「廣一代」,「我們都在廣州讀書後留了下來,沒有親人陪在身邊,有一個一起奮鬥的人,彼此扶持,會更有動力。」
「在一起這麼多年,到了時機」
在越秀區婚姻登記所門口,剛剛完成登記、拿到紅本子的小西(化名)正和先生雀躍地比心、自拍,紅彤彤的衣服映紅了兩個人幸福的笑臉。
這一對新人去年剛剛研究生畢業,從北京到廣州工作,小西從事土木工程行業,而先生從事網際網路行業。「我們兩人都是工科生。」不同於先生的「典型工科男」性格,小西外向熱情,說起話時都帶著笑:「我們是吃飯的時候認識的。」原來,兩人在同鄉聚會的火鍋店上第一次相遇,對彼此就有了深刻的好印象。大二開始,兩個人便走到一起,一直到研究生畢業,已經穩定交往了六七年。去年畢業後,他們一起來廣州找到工作,在這個城市紮下根來。
工作穩定下來,兩個人就考慮起結婚的事。「雖然才25歲,別人覺得還年輕,但在一起這麼多年,覺得到了時機了。」小西說,一個月前,看到七夕當天可以預約登記時,兩個人覺得這個節點挺好,就趕緊預約了,「還挺順利的,一約就約上了。」
結婚後有什麼規劃?小西說,兩個人都要以工作為主,好好發奮,在事業上進取些。至於其他規劃,「看緣分吧。」小西笑著說。
七夕這樣過
珠村祠堂上演女兒情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秦鬆通訊員楊靜)昨日,在天河珠村的明德堂,伴隨著玉女們的朗朗吟唱,「拜七娘」儀式隨之展開,吸引了不少市民遊客前往觀禮。舊時七夕,未婚的姑娘們靚妝豔服,腳踏自製珠片繡花鞋,左手持香扇,右手持香,焚香點燭,遙對星空跪拜,這便是「迎仙」。自三更至五更,連拜七次,向織女祈求幸福美滿,這便是「拜仙」。
鏡頭回到明德堂,只見「拜七娘」的玉女們身著古裝手持摺扇,踏著典雅的古樂款款踱步,搖曳生姿。在主禮人的引導下,虔誠地完成上香、誦祝福詞、敬茶、淨手等儀式環節。禮成之後,遊人紛紛焚香許願,叩拜織女,廣東人俗稱「拜七娘」。根據傳統,千百年來,乞巧的主角都是待嫁少女,她們通過為織女製作貢品祈求獲得巧藝,向七娘拜祭祈求覓得佳婿、婚姻美滿。
廣州塔亮燈送祝福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秦鬆通訊員楊靜)昨晚上演了兩場「燈光秀」。其中,19:43~19:45、20:23~20:25,廣州塔為「七夕」亮燈,「七夕天河,幸福廣州」映在乞巧節夜晚清明的天空中,遙祝全體市民乞巧節幸福安康。
隔江相望的花城匯廣場南區,「光愛2020·廣州乞巧文化光影秀」也在進行中。作為本次廣州乞巧文化節的重要活動之一,夜空彩虹為「光愛2020·廣州乞巧文化光影秀」重點設計打造了一個名為「光愛2020」的巨型愛心裝置。此裝置由1000個環保蜂巢燈模塊組成。夜空彩虹將會通過蜂巢燈模組收集1000個「願望瓶」,當集齊1000個「願望瓶」,巨型愛心裝置將被完全點亮。
愛情市集牽線他和她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鄧瀟麗通訊員穗工宣)昨日,「緣聚珠江遇見七夕」——廣州市單身職工交友聯誼活動在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舉行,吸引廣州市各基層單位的200名單身職工參加。
本次交友聯誼活動結合舉辦地點——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歷史悠久的元素,設置了具有廣式特色的愛情市集,並通過「幸運號碼牌」「愛情三十六問」「製作老婆餅」等一系列活動,讓青年男女彼此深入交流。
這樣甜那麼美
「白+黑」的士夫妻的團圓日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盧夢謙通訊員徐建偉、杜韻、馬世安、鄺雅麗)在廣州公交集團白雲(廣交)五分公司,有一對出租車司機夫妻檔。夫妻倆經常「你白天+我黑夜」地接力工作,攜手同行二十五年,他倆就是「的哥」魏鑑中以及「的姐」陳蘭香。2020年,是魏鑑中與陳蘭香攜手共同走過婚姻生涯的第25個年頭。只有交班時間才能相見的兩人,決定今年七夕好好相聚。
2011年,丈夫阿中加入白雲(廣交)公司,開始從事計程車司機的工作,妻子阿香則照顧小孩。阿中一個人扛起了養家的重擔,沒日沒夜地奮鬥著,面容日漸憔悴。阿香不忍丈夫獨自承受經濟壓力,於是,悄悄地學車考駕照,更順利考取了資格證。
2014年,夫妻倆決定共同經營一輛計程車。6年來,阿中和阿香每天見面的時間,只有早上和下午的交班時間,算起來還不到30分鐘。為了妻子的安全,阿香開早班,一般早上6時就出車,阿中則負責夜班,通常在下午約4時的時候,從阿香手裡接過計程車,繼續跑活。為了多拉活兒,阿中常常晚上隨便吃個盒飯,已經記不清一家人有多久沒有在一起好好吃個飯了。
對夫妻倆來說,每天短短的交班時間,就是一座無形的鵲橋,讓兩人可以多相聚一會,聊聊當天遇到的人發生的事。每當暑假孩子們來廣州一家團聚的時候,阿中和阿香總會抽出一天的時間,陪著孩子們遊玩,這可以說是夫妻倆一年中,最開心、最難忘的時候了。
昨晚,七夕佳節,夫妻倆約定,早點收工,一起吃一頓大餐,好好地相聚一下,因為,這一年,實在太不容易了。
爺爺奶奶的潮流漢服秀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楊欣)昨日,一群特別潮流的爺爺奶奶,他們在七夕節共赴一場漢服秀,體驗了一把年輕人的文化。
七夕節,大街上瀰漫著浪漫的氣息。在越秀·海頤苑的活動室裡,也傳來了一曲動聽的《鄂倫春之歌》。這是一位有認知功能障礙的長者,和妻子一起用唱歌的方式,來表達浪漫的情懷。
這位「特別」的爺爺,他雖患有認知功能障礙,有時會忘記一些事情,但說起他妻子,唱起他們共同喜歡的歌曲時,都會笑得很開心。七夕這天,這位爺爺的妻子也專門來陪他過節。
首先出場的是104歲的陳奶奶,她是生於民國時期的大家閨秀,歲月並沒有帶走陳奶奶的優雅氣質,穿上漢服的她依然優雅十足。陳奶奶開心地表示,從來沒有穿過漢服,這一次可以跟著大家接觸一下新鮮的事物,覺得自己還是很年輕的。
緊跟著出場的,有舉止端莊的文藝範奶奶,也有氣質翩翩的紳士爺爺;有手挽著手的開心姐妹花,也有攜手一生的恩愛夫妻,他們走秀的氣場絲毫不輸專業模特。
這個養老院的爺爺奶奶都多才多藝,他們都想要借著七夕節這個舞臺表演一番。於是,他們競相上臺,給大家帶來了傳統的粵曲表演、鹹水歌演唱等。
科技青年的別樣相親會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龍錕通訊員邱偉榮)8月25日是七夕,但黃埔區科協、廣州開發區科協主辦的一場科技人員「相親會」卻在8月22日的星期六舉行了。這主要是考慮到大部分青年科技工作者工作太忙,平時難以抽出時間解決個人問題。
參加活動者大都來自黃埔科技園區和科技企業的工程師、高管、科研人員。活動上,一名從事新能源發電領域研發的工程師表示,部門裡100多人,9成是男生,7成都單身。一旦有科研立項,大家會通宵達旦工作六七天,沒有時間做其他事。
據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廣州開發區擁有科技企業高達6000餘家,科技工作從業人員60多萬人。「相當一部分青年科技工作者學歷高,平時埋首於工作中,又因工作原因不苟言笑。幫助他們解決個人問題,也可以讓他們更安心的投入工作。」黃埔區科協主席張景銘說。
在活動上,一名從事科技項目管理的女青年透露,這次並非自己主動報的名,而是朋友代勞。「來的男生大部分還是很內向的,不太主動。能遇見最好,不強求。」她說。
參加的人員中,不少是帶著積累經驗的心態而來。「下次還會參加類似的活動,但打拼完事業後才敢去想結婚,不想隨便撩,怕耽誤人家。」一名男青年說。
鴛鴦一家的甜蜜新生活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全傑通訊員林蔭)七夕情侶甜甜蜜蜜,只羨鴛鴦不羨仙。記者昨日從廣東省林業局了解到,今年以來,廣東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科研監測人員藉助保護區全境野生動物實時動態監測系統,發現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鴛鴦野外成功繁殖的情況。據專家表示,這是我省首次記錄到野生鴛鴦繁殖,也刷新了鴛鴦在國內繁殖位點的最南線紀錄。
據悉,今年3月,一對進入繁殖期的野生鴛鴦出現在車八嶺保護區。兩個月後,影像中的鴛鴦媽媽帶著三隻可愛的毛茸茸的小寶寶,出門玩耍,這一切均被保護區的紅外相機記錄下來。此後,三隻可愛的「小毛球」一直跟著「媽媽」活動,學習遊泳、覓食、梳理毛髮等。根據記錄,大部分情況下三隻雛鳥和親鳥一起活動,活動時間最早記錄為清晨6時,最晚持續到約19時。這對鴛鴦家庭的影像記錄一直持續到了6月底。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DF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