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三篇文章中,我描述了一下德國食物的大概情況。
然而,在德國上學,未必一定要經常吃德國食物。一方面,有廚房的地方都可以自己做菜,另一方面,中餐館以及其他國家風味的餐館通常也很多。
在德國留學這些年,我越發覺得自己確實有一隻純正的中國胃。雖然我也喜歡炸薯條和漢堡的油脂香味,也中意小牛排的柔軟和溫厚,但是我還是傾向於多吃中國菜。在我心中,德國菜在很多方面還是不如中國菜:
鹹
鹹味的運用在德國菜裡是很多的,豬肘常常齁,煎香腸、培根和Currywurst通常也很鹹,更不用提南部山區的食物,儼然把食鹽當做了一種重要食材。
有一種德國小零食,是用餅乾和粗鹽粒模擬Brezel麵包,無論哪個品牌都鹹到讓我吃一把就要喝水,然而很多德國孩子都可以若無其事地把它們一口一口吃掉。
中國菜也有很多很鹹的,但是以我的口味來看,中國菜在鹹之餘通常還會有辣、酸或者其他味道搭配,而有些德國菜雖然僅看鹹味沒那麼鹹,但是由於缺乏其他味道的合作所以顯得單調,而且口味上鹹味更明顯了。
我曾經做過一個自製飲料的實驗,如果只往水裡加糖,那麼加到一定程度以後溶液就會開始很難喝,但是如果此時加入一些酸味的調味劑,那麼即便再加點糖也還是覺得味道不錯——這就是碳酸飲料中恐怖含糖量的實現基礎。我覺得這個道理對於做菜同樣是適用的。
不過,德國人對於粗鹽和海鹽的運用有時會產生驚喜——比如和煙燻味同行,雙倍粗放,附著在有嚼勁的大塊肉類上,入口十分帶勁。
甜
德國人如同大部分其他歐洲人,對甜品很有研究。雖然超市裡販賣的甜味零食大多很粗放,有的時候只有衝上腦門的甜味,但是其他的很多甜品還是獨具一格的。
我最喜歡的還是他們的蛋糕(Torte)和派(Kuchen)。阿爾卑斯地區的優質奶油、優質牛奶帶有天然的鮮醇,和新鮮飽滿的水果或者濃鬱的巧克力搭配在一起,能夠讓我確確實實感受到幸福。蛋糕綿軟,派的硬皮鬆脆,配上薄荷茶或者紅茶中和甜味、讓舌頭時不時休息一下,一頓下午茶的滋味妙不可言。
可惜德國人雖然有的時候會拿甜食當主食,但並沒有把糖放進菜裡的傳統,除了湯羹類可能會用糖調一調味,其他的糖分就都在甜點和飲料裡了。
辣
大部分德國人都不吃辣,大部分德國餐館也沒有什麼辣味食物。比較容易出現辣味的是土耳其肉夾饃店裡的食物以及Currywurst中的咖喱部分。我感覺德國人和中國人對辣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我數次遇到被德國人說有一些辣的東西我吃了以後沒嘗出辣味的情況。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德國人對於「辛辣」這個方向的調味料都不感興趣。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會大量使用胡椒,而有些胡椒也是有辛香味的。
也有不少德國人吃墨西哥菜和中國菜吃得風生水起,這應該也能說明基因的多樣性。
酸
德國菜中的酸味通常來自酸奶油、酸菜等等,而不是某種調味料。不僅如此,酸味的德國菜通常也不很鮮,比如酸奶油中的酸通常用於中和油膩,於是這份酸味就很「重」。
而不像中國菜當中的酸味,老鴨燉筍的酸味是連接鴨肉和筍的橋梁,給鮮味鋪路;酸菜魚的酸是鹹和辣中間的粘合劑,讓它們融合在一起。有這些中國菜珠玉在前,我覺得德國菜中的酸味並沒有發揮出它的潛力,而只是當一個不那麼被重視的小配角而已。
鮮
鮮味很多時候是複雜的,需要多方配合才能凸顯出來,也有的時候是簡單的,但是又必須簡單得恰到好處,比如蘑菇如果火候不合適鮮味就會打折扣。
德國菜常常是重火力,重調料做出來的,還有一些則是極其輕簡,比如只需要處理乾淨的沙拉和純粹做配菜的水煮蔬菜。這就導致德國菜當中很難見到多方食材合作而成的立體鮮味(比如中國的佛跳牆),也缺少能最大程度發揮某樣食材本身鮮味的烹調方式,釋放鮮味的很多時候反而是用來擠出調味汁的檸檬和剛磨出來的胡椒。
香料
中國的香料文化很豐富,德國的也不賴。準確地說,香料和草藥在歐洲的文化當中都是很重要的存在。烤土豆配迷迭香,麵包上放小茴香,烤肉用炭和多種香料.不同於中國菜中大部分調料的味道最終都會合到一起,德國菜中很多香料最後都會繼續在餐桌上散發自己的味道,比如帶著草木香氣的烤肉,就是一種豐富的味覺體驗。
不得不說如果長時間吃德國菜,我就會開始想念中國菜,很多時候某道中國菜會突然從我腦海裡冒出來,然後一整天都在腦海裡轉悠,時不時就刷一下存在感。終究,我的中國胃還是想大部分時間都吃中國菜,偶爾嘗試別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