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色彩織就的中世紀服飾,浸漬出神性與審美相融的服飾藝術

2020-12-09 筱芙文史

服飾的發展可謂源遠流長,從人類誕生之日起,服飾就已經隨之出現。服飾是一個時代審美特徵的體現,但服飾除了表現審美,更為重要的是其代表的文化內涵。服飾印刻文化印記,而在文化的浸潤中,服飾又帶有不同的風格特點。每個時代都有其特點,而在此時代下的服飾也會具有相應的風格。

中世紀被稱為黑暗時期,宗教佔據統治地位。在此背景之下,中世紀的服飾也帶有宗教色彩,具有中世紀時期獨特的審美特徵。不能因為中世紀被後世冠以黑暗之名,就將這一時期的服裝列入美的範疇之外。因為美並沒有標準,並不是五彩繽紛就是美,而黑白構成就是單調。只能說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服飾是帶有不同的文化印記的。中世紀的服飾就是在宗教文化的浸漬之下,形成神性與時代審美相融的藝術風格。

宗教文化

中世紀時期最突出的就是宗教文化,尤其是基督教。當時人們的生活都與宗教緊密相關,在宗教思想的影響之下,繪畫、建築等風格都與宗教相關聯。而作為日常必備的服飾自然也受此影響。

中世紀的不同階段服飾也具有不同的特點,男女之間以及不同職業之間也都有一定的差距。在初期的時候,服飾最大的特點就是緊身,不管男女,都是裡面穿著緊身的裡衣,外面再套一件寬鬆的長袍,衣服上都有裝飾的鑲邊。而男性貴族還會穿上筒襪,腿上還會綁上白色的布條。

拜佔庭時期

在拜佔庭時期,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也就是基督教的神學思想佔據主導地位。所以基督教的一些彌撒儀式以及精神符號,比如十字架等都被融入了當時的文化當中。當時的達爾瑪提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服飾,其布料就是被裁剪成了十字形,它是一種平常的服飾。

如果是貴族穿著的話,還會在上面搭配克拉比,也就是兩條紫紅色的帶狀裝飾,因為這種顏色代表著基督的鮮血,所以將其穿著於身上則表示得到了神的庇佑。不過在後期的時候,這種服飾一般都是神職人員的固定穿著,也更加收緊以便於活動。

羅馬式樣

接著就是羅馬式樣時期,在這一階段,服裝基本都是將人包裹住,將人隱藏於布料之下,身體也被頭紗蓋住。人體的形狀得不到展現,所以看起來較為僵硬。樣式也較為單一,男女之間並沒有較大的區別,樣式基本上都是一樣的,當時的典型就是布裡奧,也就是一種寬大的連衣裙,上面繪有很多的裝飾紋樣,領口是倒三角形的樣式,但稍顯寬大。而到了12世紀末,布裡奧開始逐漸收緊腰身,勾勒出女子的體態。布裡奧下擺依舊是比較寬大的,不過它的袖口頗具特色,一般是手臂上部分較為貼合,而前臂又變得寬大。

在這一時期還有一種服飾更為後人熟知,也是就十字軍的裝備。他們的衣服上面都帶有十字紋樣,因為十字軍的東徵就是出於對基督的信仰,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為了獲得心靈上的救贖才踏上了徵程,將代表對基督虔誠信仰的十字紋樣繪製在衣服上面,其實是起到一種提醒和激勵自己的作用。這也就是基督教文化的滲透之下,從而展現出來的服飾特點。

哥德式風格

在中世紀時期,不能不提的就是哥德式服裝,從而要從哥特建築看服裝特點。因為哥特風格起源於哥特建築,其特點就是細長的塔尖直指天空,因為在宗教文化中,神是住在天堂的。所以人們認為教堂越接近天空,則代表與神的距離越近,所以哥德式這種高聳的塔尖就成為教堂推崇的樣式。這也對服裝產生了影響,當時的貴族往往戴著高高的帽子,而腳上穿的都是長長的尖頭鞋。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婦女通常會把裙子的多餘部分藏進腰帶間,看起來腹部有些微微凸起。這也與當時的宗教崇拜分不開,因為這樣的形象就是聖母瑪利亞懷有基督時候的樣子,所以婦女崇拜聖母,便特意效仿她懷孕的模樣。

結語

在宗教文化的影響之下,中世紀的服裝也帶有明顯的宗教特點。尤其是早期的禁欲主義的影響之下,人們的穿著一般都趨於保守,服裝都是將人完全包裹住,人體的形態隱藏在此之下。而且人們懷著對基督的虔誠信仰,所以他們便將這種服飾也融入進了宗教的文化。比如服飾的色彩和紋樣被賦予了宗教的內涵,白色是純潔高雅的代表,紅色是代表的基督的鮮血,而藍色是天空的顏色也就是象徵著神聖,而十字架就是對基督的信仰。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世紀的不同階段,服飾也具有不同的特點,但融入宗教文化這一特點卻沒有變化,也就是在此影響之下,服飾也帶有神性與時代的審美特點,從而形成中世紀獨特的服飾風格。

參考文獻

《中世紀服飾》

相關焦點

  • 歐洲史|變得是審美而非文化,漫談歐洲貴族服飾
    服飾是人類文明的標誌之一,不同的民族國家,有不同的服飾特點,尤其是各國的貴族服飾,其中歐洲的貴族服飾最具有代表性,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審美風格。  二、歐洲中世紀時代貴族服飾深受教會影響,樣式變化多端。  首先,歐洲中世紀宗教文化盛行,國家大權掌握在天主教皇手中,古羅馬滅亡後,歐洲大陸分為各個小國,國家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受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影響,仍然影響著歐洲中世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 【EAACPP】服飾與色彩的藝術
    藝術大師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 從色彩看中世紀歐洲人的服飾風格與階層文化
    >綠色:青春與愛情的象徵當時的服飾色彩象徵性以綠色、藍色以及紅色最為突出。中世紀末期的歐洲  有一種精美的黑色天鵝絨用這種沉靜色彩製作的衣服    在義大利和法國非常流行揚·凡·艾克(Jan Van Eyck)《根特祭壇的聖母》中世紀的教堂壁畫中不乏對《聖經》故事與宗教節日的描繪,
  • 中國藝術文化,服飾藝術的起源,服裝的藝術審美
    相對來說,實用功能由於大多與常規的保暖、舒適、結實、方便、護體、遮羞等相關,故較易實現相對的滿足,當然它也有不斷改進和完善的極大餘地;而審美功能則是人們對服飾美觀的要求,它因時代的發展、時尚的轉變及人們審美水準的不斷提高,體現為永無止境的追求,很難實現持久的、真正的滿足,也正因此,服飾才有了永遠發展的動力,服飾也才有可能因審美需求的牽引而不斷發展,從而使之成為藝術。
  • 宋代服飾圖案藝術風格淺析
    ,其題材內容形式和造型表現手法等藝術風格對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形成有著深遠的意義。通過對宋代服飾圖案構成的內容和形式以及藝術風格的論述,探討了宋代圖案藝術形成的原因、特點和歷史傳承,提出了宋代儒家審美觀和畫院繪畫尤其是花鳥繪畫對該時期服飾圖案的深刻影響,從而進一步體悟宋代社會普遍的人文審美趣味。 關鍵詞:宋代;裝飾;服飾;圖案;紋樣;儒家;理學圖案以及紋樣是一個開放的藝術系統。
  • 歷代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產生,原始宗教服飾觀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天人相通的原始宗教服飾觀以上關於衣裳的觀念,是中國先民兩種經驗交叉重疊的產物,其中既有極為實用的一面,又有與天地相對應的一面,實與虛在這裡是並存的
  • 歷史文化傳承,服飾的藝術美,服飾的實用功能
    也就是說,古代中國人在讓服飾承擔保暖禦寒、護體遮羞等初級層次的實用功能時,會逐漸賦予它政治的、倫理的制度外化意義,這種制度外化的意義極有可能在分工、階級、剝削及私有財產出現以後越發凸顯出來;而以體現裝飾化、審美化及藝術化要求為主的高級層次實用功能,則最有可能在制度外化意義生發的同時得到強化。這兩種功能在基礎上往往是密不可分的,有些層面甚至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樂舞服飾
    騎兵戎裝展示出多種文化因素色彩。兵士們頭戴波斯式尖頂盔帽,連領護頸,威武豪放。穿著大翻領窄袖緊身戰袍,袍身著綠。赭。黑三色橫道紋,色彩裝飾趨於繁複,充滿了濃鬱的地域性風韻。腰束帶,穿大口褲,足著烏皮靴,胸前織有魚鱗狀橢圓形左右各一的護心圓。下體護有甲裳(腿裙),分左右兩片,為出徵尚武時備用。騎兵們有的持矛,有的握劍,威風凜凜。
  • 中華藝術創作,黃平苗族服飾,色彩與圖案設計
    苗族婦女服飾製作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藝術論》),獨特的藝術審美感受來自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在洋洋萬言的苗族婚姻史詩《開親歌》中,就有描述喜尼、扁金結婚後生了小孩,婆婆給外孫做衣服的情景:「帽帽啥仿樣,貓頭來仿樣;花衣啥仿樣,花朵來做樣;圍裙啥仿樣,菌葉來仿樣;腰帕啥仿樣,芭蕉葉做……」.可見,苗族服飾的製作,無論款式風格,或是圖案花紋,或是色彩搭配,無不與其生活環境、與其大自然有著緊密關係,從而形成了他們獨特的審美感情和製作工藝特色,這不是偶然的
  • 中國民族傳統文化,服飾美學,秦漢時期的服飾藝術形態
    秦朝服飾就服飾藝術發展的客觀實際而言,服飾的非審美功利性的一面總是和其審美功利性的一面共同存在的,我們並不能輕易地斷言這每一面各自在服飾藝術發展中的作用大小。實用是服飾藝術發展的動力,審美同樣也可以說是服飾藝術發展的動力。在服飾藝術發展中,實用的方面或說非審美的方面在產生著極大的作用,但審美的方面也在茁壯地成長。在很多情況下,非審美的因素和審美的因素是在彼此結合中發展的,如服裝的紋樣圖案、色彩調配等作為審美的因素,它們是完全與服飾的質料、款式(其實也有審美考慮在內)等緊密結合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徵
    這種情況與古希臘那種使服裝緊緊地貼在皮膚和肢體上,使人看到人體,以表現人體美、特別是以曲線美為特徵的服飾穿著效果形成鮮明對照,表現了東西方服飾迥然不同的審美心態和民族觀念。儘管古希臘在服飾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以自然物質為美的情況,但是,從總體來看,表現人體之美,在其服飾美學觀念中一直佔據主導地位。
  • ★華麗的印度服飾
    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印象中的印度是神秘而又多彩的,味道特別的咖喱,形態奇異的瑜珈,歡快嫵媚的舞蹈,虔誠苦修的宗教,風情旖旎的建築,還有那在笛聲中柔順搖動著的眼鏡蛇。然而,徜徉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街頭巷尾,最讓人流連忘返的卻是眼帘中不時掠過的印巴女子身影,額間的朱點,深邃的眼神,略褐的膚色,襯著輕盈曼妙的傳統服飾「紗麗」,便自然交融出了一段浮想聯翩的南亞風韻。
  • 淺談唐朝服飾的特徵與發展
    清代,當時的仕女畫減弱和淡化了女性美的魅力,在平和、矜逸的氛圍中隱藏著對女性美的欣賞和讚揚,使觀者不易產生強烈的感官刺激,以保持審美觀照所需要的心理距離,體現了審美觀念和道德觀念上的矛盾心理。公元7世紀到公元8世紀的唐朝到現在為止,世界各國的宗教在唐朝都有道場,人們的幸福指數極高,是當時全世界的經濟文化中心。唐朝的服飾受社會整體風尚影響,釋放時代的美,大膽追求美,服飾色彩之華麗,裝飾之富貴,女子衣著開放程度是歷代達不到的,即使是現在看來也是驚嘆不已。唐代服飾豐富多彩,風格獨特,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
  • 【欣賞】華麗的印度服飾
    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印象中的印度是神秘而又多彩的,味道特別的咖喱,形態奇異的瑜珈,歡快嫵媚的舞蹈,虔誠苦修的宗教,風情旖旎的建築,還有那在笛聲中柔順搖動著的眼鏡蛇。然而,徜徉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街頭巷尾,最讓人流連忘返的卻是眼帘中不時掠過的印巴女子身影,額間的朱點,深邃的眼神,略褐的膚色,襯著輕盈曼妙的傳統服飾「紗麗」,便自然交融出了一段浮想聯翩的南亞風韻。
  • 織就美麗——土家族服飾
    明璫紅妝,珠光寶氣,豔溢香融。女人結婚後,除了打扮自己,還得打扮男人。土家俗語「男人妻,身上衣」。清雍正前,男女皆穿花衣,服飾大體相同,只不過男裝雄健豪放,女裝清新雅麗。土家地區,山高林密,刀耕火種,平日勞作,素樸簡潔,不尚衣冠,短衣跣足,或著一雙偏耳草鞋。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起源,審美的文化事項
    當人類文明發展到較高階段時,藝術和審美,理所當然地會成為判斷人類社會實踐價值的一種必要準則。在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初前期,藝術和審美的因素,往往只是作為求真、求善、求美的一般動機,融滲在人們的各種社會實踐中,因而它不會以十分明確的面目直接展現出來。
  • 服飾搭配之佩斯利花紋:印度神秘的宗教元素圖案
    服裝搭配兩個重要方向:色彩與風格。其中,風格三要素是圖案、剪裁與質地。不同圖案有不同的風格呈現,圖案是風格的另外維度的表達。找到自己的風格,並選對適合自己風格的圖案很重要。神秘的宗教「生命之樹」傳說中的佩斯利圖案,是宗教中的「生命之樹」,與一千零一夜千絲萬縷的關係,為佩斯利圖案注入神秘的宗教氣息。佩斯利花紋,以蘇格蘭西部城市Paisley命名。為啥一個東方文明的花紋被冠以西方世界的名字呢?這要從拿破崙遠徵說起。
  • 走近蕾絲,欣賞蕾絲服飾的魅力(服飾文化)
    蕾絲,是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名詞,蕾絲文化是新時代流行的審美藝術。提起蕾絲的魅力,你們首先想到了什麼呢?是夏日婀娜多姿的身段,或者是康河柔波裡迷人的蕾絲裙的倒影,又或者是……蕾絲船襪蕾絲文化魅力彰顯了人類審美藝術的偉大轉變,蕾絲從修邊的裝飾走向正統服飾代表了新時代的思想文化特色。
  • 56個民族服飾——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 美美的中世紀服裝
    不同的時期服飾都有這不同的變化,時而浪漫,時而簡約,時而色彩豔麗,時而顏色單一。並且不同的場合都應當穿著不同的服飾。服飾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不同的階級穿不同樣式的服裝。很多中世紀的電影,電視裡我們都有看到裡面女士人物的服飾有的是大大的裙擺單層的長裙齊地;而有些的是多層的類似蛋糕裙。希望通過今天的介紹大家能夠對歐洲中世紀時期的服飾有所了解,幫助大家以後看片更好的了解歷史,理解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