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餘華《沒有一種生活是可惜的》:每個人都經歷只屬於自己的生活

2020-12-17 榮振環

我讀書講究分類攻克,比如一個主題同一時段讀好多本;一個作者同一時段讀其全套。

今年有一周左右的時間,我只讀餘華的書。我把餘華的所有作品都讀了一遍,讀完之後,我似乎更加理解他小說中的某種深意。

我今天聊一聊他的這本書《沒有一種生活是可惜的》。

書中有幾句話,我感同身受。

l 生活是那麼的強大,它時常在悲傷裡剪輯出歡樂來。

l 每個人的生活是屬於自己的感受,不是屬於別人的看法。

l 作家是什麼?用吉卜賽人的話來說,就是把別人的故事告訴別人,再向別人要錢的那種人。

l 沒有一種生活是可惜的,也沒有一種生活是不值得,所有的生活都充滿了財富,只不過看你開採了還是沒有開採。

l 世界上沒有一條道是重複的,也沒有一個人生是可以替代的。

l 「每個人對於他所屬的社會都負有責任,那個社會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比如,「每個人的生活是屬於自己的感受,不是屬於別人的看法。」

如果大家仔細研讀《活著》,你會發現這句話點出了福貴的生活態度。

儘管福貴不會這麼說出來,但是,歷經多重磨難,福貴還能像一個旁觀者一樣,複述自己的人生。

這恰恰說明:「每個人的生活是屬於自己的感受,不是屬於別人的看法。」

比如,「每個人對於他所屬的社會都負有責任,那個社會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他在《兄弟》後記裡寫下這樣一段話:「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

他在《沒有一種生活是可惜的》中提到:

三十多年前,也就是「文革」後期,我還是一個中學生,當時男生和女生之間是不說話的,雖然非常想說話,可是不敢說,就是愛慕對方,也只能偷偷地用眼睛看看而已。也有膽大的男生悄悄給女生寫紙條,而且還不敢寫上明確示愛的句子,都是一些指鹿為馬的句子,收到紙條,女生普遍的反應是緊張和害怕,假如紙條一旦曝光,女生就會深感羞愧,好像她自己做錯了什麼。現在的女中學生竟然是穿著校服去醫院做人流手術,媒體上曾經有過這樣一條消息,一個女中學生穿著校服去醫院做人流手術時,有四個穿著校服的男中學生簇擁著,當醫生說手術前需要家屬籤字時,四個男中學生爭先恐後地搶著要籤名。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所以,「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

餘華在書中有句話:好事會變成壞事,壞事會變成好事

改革開放以後,很多「文革」前出版過的書重新出版,還有一些「文革」前沒有出版的書也開始出版。餘華當時買了莫泊桑的《一生》,看了四分之一時發現這部小說就是當年讓他心驚肉跳的那本書。

在餘華的記憶裡,他大概看過十多本沒頭沒尾的書,不知道故事怎麼結束讓他痛苦,當時沒有一個人可以告訴他結尾是什麼,他就像國際歌裡面唱的那樣「從來沒有神仙皇帝,一切只靠我們自己」,開始他自己給那些小說編結尾。

一個一個編完之後,覺得不好就重新編,基本上他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度過了一天又一天。現在回憶起來,這些編結尾的訓練成就了他自己的想像力,這對他以後成為一個作家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生活不會辜負我們,只有我們會辜負生活,不管什麼樣的生活都會給我們帶來財富。還是毛主席的這句話:「好事會變成壞事,壞事會變成好事」,對餘華來說就是壞事變成了好事。

在他小說《活著》中也有這種暗喻:福貴因為嫖賭輸了家業,最後躲過了因為地主身份被槍斃的命運。龍二因為賭贏霸佔他的家業,反倒成了地主,最後被槍斃。這就是「好事會變成壞事,壞事會變成好事」。

餘華說:每一個人都在經歷著只屬於自己的生活,世界的豐富多彩和個人空間的狹窄使閱讀浮現在了我們的眼前,閱讀打開了我們個人的空間,讓我們意識到天空的寬廣和大地的遼闊,讓我們的人生道路由單數變成了複數。

我個人也一直堅信:閱讀讓你能夠過一生,但過不止一生。

相關焦點

  • 餘華《活著》:一本現代生活的「聖經」
    筆者讀《活著》,一是出於對文學書籍的擴展閱讀,一是對它幾乎為人奉為現代生活的聖經的好奇,再者也有對餘華老先生的敬佩之情。之前餘華先生上《朗讀者》的時候,那期節目中,他自我調侃說,別人都評論我的小說寫得質樸簡潔,其實啊,我是很多複雜的字也不認識,只會寫這些字。
  • 餘華的《活著》銷量已經超過冊,王朔:除了模仿和抄襲什麼都沒有
    書中幾乎沒有聳人聽聞的章節,只有悲劇故事擺在讀者面前,然而故事中每個角色的動作和動作,以及表現引起的極度痛苦,都能讓讀者感同身受。遊青死後頸部傾斜在地上;鳳霞死亡,分娩出血,天黑的呼吸被切斷;家珍死亡,在鳳霞死亡三個月後,沒有死亡原因。
  • 餘華:我不再裝模作樣擁有很多朋友,而是以真正的我獨自生活!
    餘華是我最愛的作家之一,大學愛上閱讀時接觸到的第一本餘華的小說是《活著》,那是我第一次接觸生命之外的意義,體會到活著除了幸福或不幸還有生命本身,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是屬於每個人獨有的感受。
  • 專訪柳井正:服裝品牌沒有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只屬於每個人
    只要有消費者在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市場,他們都渴望美好的生活。各個國家之間不要像以往這樣對立,我們現在為應對疫情都已經身心疲憊了,希望大家調整一下自己的思維方式,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就我從事的服裝業而言,有現在的發展,都是因為全球化,因為連接,而不是封閉。
  • 想要重新再活一次的人,一定要讀完餘華這段語錄,會改變你一生!
    可惜人生沒有這樣的機會重來。倘若人生有重來的機會,那些在婚姻中感到不幸福的人,估計打死也不會再選擇這樣的婚姻,也不會瞎了眼跟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在一起,還生了孩子,還結了婚。倘若人生還有重來的機會,相信很多人估計都會選擇不結婚,不受婚姻枷鎖所累。
  • 人到底為什麼活著?餘華的《活著》讓我看到了最好的答案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疑問?我有過。很多人說:人到中年才發現,生活真的太累了。生活不緊不慢的過著,身邊的人來了又去,一切都與我們年少時的憧憬相差太多。如果一個人活著,但是連希望都沒有了,那麼他的世界將會徹底變成黑色,在陰暗的角落裡掙扎不能脫身。但如果這個人不管身處怎樣的絕望境遇之中,都能對生活抱有希望,那他一定會用他戰勝困難的勇氣走出絕望。
  • 生活很難,惟願活著:細數餘華《活著》中直擊人心的經典語句
    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不是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人總會思考活著的意義,卻忘了活著本身就是意義,那與生俱來的對活著的渴望也被生活折磨得所剩無幾,但《活著》讓我看到了活著最真實的樣子,那個幾乎什麼都沒有的年代,人最大的願望就是好好活著。
  • 餘華: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因而面對生活中的迷茫、陰霾,坎坷時,活著就要忍受歲月裡的平庸、瑣碎、孤獨、痛苦,而只有熬過那段苦難或灰暗的日子,一切都會柳暗花明,活著就有希望,活著就有意義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 《你好生活》熱播話題引發熱議 每一種生活都值得記錄
    戴著大草帽、拿著鐵鏟,綠油油的田野,歡聲笑語地勞作,鏡頭之下的他們,完全沒有包袱,扎紮實實地收菜搬運,讓人感受到了農村生活樸實的美好。「Sunny」組合體驗田園生活 節目組供圖即便是勞動,撒貝寧也抓住空隙就「搞怪」,他假裝自己幹不了重活,試圖逃脫,沒想到小尼不顧兄弟情深,直接無視,小撒只好老老實實繼續搬磚。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徵,看看你屬於哪一種?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徵,不同的人格特徵造成了不同的性格,有些人開朗大方,有些人內向,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格特徵。現在,我就帶大家來看看九型人格是怎麼一回事。先給大家看一張圖:這張圖就是九型人格的九種類型。
  • 餘華《活著》:好死不如賴活?很多人可能誤解了這部小說
    老黑奴經歷一生的苦難,家人一個個先他而去,而他沒有抱怨,沒有憤恨,依然努力活著,平靜而友好對待這個世界。據說餘華偶然聽到這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深有感觸,於是動筆寫下《活著》這篇小說,餘華當時應該想不到,這篇小說後來會產生這麼廣泛的影響。
  • 餘華與莫言同宿舍2年,卻說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這是為什麼?
    諷刺莫言寫書只會吹牛在一次採訪中,餘華說到了莫言:因為我跟莫言在一個宿舍住了2年,他說自己如何創作的那些話,比他創作本身還要虛構,所以不要當真。這話就是說,莫言說的自己創作過程如何如何的話,其實都是虛構的,甚至是吹牛而已。
  • 哭著笑,笑著哭——讀餘華《兄弟》
    《活著》中富貴帶給讀者的悲涼悽苦,《兄弟》每個人所承受的泣血悲憤,都讓人難以釋懷。餘華談到《兄弟》創作時曾說:「當我寫到下部時,我突然發現今天的中國充滿了傳奇性,應該說是現實和傳奇合二為一了。這是一個敘述者千載難逢的時代,只要寫下了真實的現在,也就寫下了持久的傳奇。」真實的生活,哪有那麼多美好結局?
  • 餘華《活著》:福貴一家幾口都去世了!他為什麼還孤獨的活著?
    今天讀了麥家的《人生海海》,忍不住又去重讀了餘華的《活著》,依舊是忍不住的唏噓不已,為著書中的人物的苦難經歷而難過,也為自己尚且擁有安穩的生活而自足。01 餘華筆下的福貴人物原型是誰?在這樣的心態下,餘華偶爾聽到了一首美國的民歌《老黑奴》,在那首歌中老黑奴雖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後離他而去,但他依然友好地面對這個世界。餘華特別感動,於是就寫下了令我們潸然淚下的小說《活著》。
  • 生活沒有絕望,活著就是希望
    餘華正是由於對現實的態度轉變之際,他聽到由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創作的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的主人公(其實就是福斯特本身生活的真實寫照)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一個接一個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不曾有一句抱怨的話。被歌聲中的內容深深打動,從而決定創作出了這部不朽的作品《活著》。
  • 【夜讀】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智慧
    其實擇業不是問題,朋友糾結的問題是地域——留在香港還是回到北京。  她一開始沒有特別的想法,兩個城市都挺喜歡。只是最近跟家人、朋友說起來這件事,每個人都給出一堆建議,有人分析利弊,有人直接一邊倒……朋友快瘋了。  朋友從小是乖乖女,家裡人喜歡幫她做決定。只是這一次,連父母的意見都不一致,各執一詞。朋友跟我一樣,也是天秤座,面臨選擇的時候糾結得要死。
  • 餘華《活著》中的一句話,短短二十幾個字,卻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
    《活著》最精闢的一句話《活著》中有這麼一句話,只有短短27個字,卻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原文是這樣說的: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每個人的生命啊,都只有一次,我們既來這世間一遭,必會經歷著各種悲歡離合。
  • 每一個真正成長的人,都經歷了屬於自己的「英雄之旅」
    華為沒有成功,只是在成長。」胡歌24歲遭遇車禍,右臉毀容,差點丟了性命,這次經歷,卻讓他有時間重新思考人生,找到自己身為演員的意義,才有了後來的巔峰作品《琅琊榜》、《偽裝者》。胡歌說:「我能活著,或許是因為有些事情要做,或許是要完成一些特殊的使命。」古往今來,每一個真正成長的人,都會歷經苦難,走出一條屬於的自己的道路它的名字叫做:英雄之旅。
  • 閱讀《活著》(共餘華):讓我再了解一下生命的意義
    直到有一天,一個朋友推薦餘華老師的短篇小說《活著》。我第一次讀餘華老師的《活著》花了四個小時讀完全文。這不僅僅是一部9萬字的小說。正是這短短的9萬字,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不在於他的語言有多少華麗,也不在於情節有多精彩。
  • 餘華《活著》最精闢的一句話,短短27個字,卻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
    《活著》最精闢的一句話《活著》中有這麼一句話,只有短短27個字,卻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原文是這樣說的: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每個人的生命啊,都只有一次,我們既來這世間一遭,必會經歷著各種悲歡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