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書講究分類攻克,比如一個主題同一時段讀好多本;一個作者同一時段讀其全套。
今年有一周左右的時間,我只讀餘華的書。我把餘華的所有作品都讀了一遍,讀完之後,我似乎更加理解他小說中的某種深意。
我今天聊一聊他的這本書《沒有一種生活是可惜的》。
書中有幾句話,我感同身受。
l 生活是那麼的強大,它時常在悲傷裡剪輯出歡樂來。
l 每個人的生活是屬於自己的感受,不是屬於別人的看法。
l 作家是什麼?用吉卜賽人的話來說,就是把別人的故事告訴別人,再向別人要錢的那種人。
l 沒有一種生活是可惜的,也沒有一種生活是不值得,所有的生活都充滿了財富,只不過看你開採了還是沒有開採。
l 世界上沒有一條道是重複的,也沒有一個人生是可以替代的。
l 「每個人對於他所屬的社會都負有責任,那個社會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比如,「每個人的生活是屬於自己的感受,不是屬於別人的看法。」
如果大家仔細研讀《活著》,你會發現這句話點出了福貴的生活態度。
儘管福貴不會這麼說出來,但是,歷經多重磨難,福貴還能像一個旁觀者一樣,複述自己的人生。
這恰恰說明:「每個人的生活是屬於自己的感受,不是屬於別人的看法。」
比如,「每個人對於他所屬的社會都負有責任,那個社會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他在《兄弟》後記裡寫下這樣一段話:「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
他在《沒有一種生活是可惜的》中提到:
三十多年前,也就是「文革」後期,我還是一個中學生,當時男生和女生之間是不說話的,雖然非常想說話,可是不敢說,就是愛慕對方,也只能偷偷地用眼睛看看而已。也有膽大的男生悄悄給女生寫紙條,而且還不敢寫上明確示愛的句子,都是一些指鹿為馬的句子,收到紙條,女生普遍的反應是緊張和害怕,假如紙條一旦曝光,女生就會深感羞愧,好像她自己做錯了什麼。現在的女中學生竟然是穿著校服去醫院做人流手術,媒體上曾經有過這樣一條消息,一個女中學生穿著校服去醫院做人流手術時,有四個穿著校服的男中學生簇擁著,當醫生說手術前需要家屬籤字時,四個男中學生爭先恐後地搶著要籤名。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所以,「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
餘華在書中有句話:好事會變成壞事,壞事會變成好事
改革開放以後,很多「文革」前出版過的書重新出版,還有一些「文革」前沒有出版的書也開始出版。餘華當時買了莫泊桑的《一生》,看了四分之一時發現這部小說就是當年讓他心驚肉跳的那本書。
在餘華的記憶裡,他大概看過十多本沒頭沒尾的書,不知道故事怎麼結束讓他痛苦,當時沒有一個人可以告訴他結尾是什麼,他就像國際歌裡面唱的那樣「從來沒有神仙皇帝,一切只靠我們自己」,開始他自己給那些小說編結尾。
一個一個編完之後,覺得不好就重新編,基本上他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度過了一天又一天。現在回憶起來,這些編結尾的訓練成就了他自己的想像力,這對他以後成為一個作家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生活不會辜負我們,只有我們會辜負生活,不管什麼樣的生活都會給我們帶來財富。還是毛主席的這句話:「好事會變成壞事,壞事會變成好事」,對餘華來說就是壞事變成了好事。
在他小說《活著》中也有這種暗喻:福貴因為嫖賭輸了家業,最後躲過了因為地主身份被槍斃的命運。龍二因為賭贏霸佔他的家業,反倒成了地主,最後被槍斃。這就是「好事會變成壞事,壞事會變成好事」。
餘華說:每一個人都在經歷著只屬於自己的生活,世界的豐富多彩和個人空間的狹窄使閱讀浮現在了我們的眼前,閱讀打開了我們個人的空間,讓我們意識到天空的寬廣和大地的遼闊,讓我們的人生道路由單數變成了複數。
我個人也一直堅信:閱讀讓你能夠過一生,但過不止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