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說:「性格和言語特別相似,沒有人生下來就會說話,你被生在什麼環境你就說什麼話,性格一樣,你出生在什麼家庭就會形成相似的性格」。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就是孩子性格習慣最佳的關鍵期。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言,孩子的早期教育一直每個家庭的重中之重。
很多家長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幫助孩子成長,但是往往卻收效甚微。
很多家長都發現,孩子都已經到了懂事的年紀了,卻還是少不經事的樣子,天真爛漫固然很好,但是家長們也知道孩子遲早要自己去面對外界的壓力和傷害,因此都在發愁為什麼孩子像是長不大一樣,如何才能讓孩子真正長大。
「偷懶」的媽媽更負責,寶寶3歲後牢記「狐狸法則」,長大有出息
在如何讓孩子真正長大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妨先來看一個「狐狸法則」。
森林裡的單親狐狸媽媽比其他狐狸家長,都更早的培養孩子們自己捕獵,在小狐狸們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們自己獨立出去生活,即使沒有覓到食物,狐狸媽媽也是任由孩子們餓著,她只是遠遠地保護在周圍。
這就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狐狸法則」:愛孩子,不是替孩子包辦一切,不是時時刻刻保護在孩子周圍,而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多讓孩子「自己來」。
因而,當我們捨不得讓孩子受這個苦那個苦,如開車送上學等,誰知道,這在以後,孩子會失去多少難以學到的東西呢。沒有人在孩子的未來可以幫他,只有他自己。
在李玫瑾說的3-6歲的關鍵期,也就是在孩子3歲後,我們就可以通過「狐狸法則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下面總結三條許多寶媽都在用的育兒經驗:
1.基本知識和生活常識要教會,孩子實踐很重要。
就像狐狸爸爸和狐狸媽媽在趕小狐狸走之前教會它們生存技巧一樣,我們在讓孩子獨面風雨之前,也要教會孩子基本的常識和知識,確保孩子有能力、有經驗的處理可能在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問題。
給孩子學習和實踐的時間和機會,不要把一切事情都給孩子打理好,要讓孩子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
2.父母從自身做起,減少否定和指責。
孩子的成長之路本就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學會包容孩子,放開雙手,允許孩子犯錯,不能因為孩子的一些小錯誤,就嚴厲的批評和指責他們。
更不能過多的否定孩子,要學會正面引導,多傳遞具有正能量的信息給孩子,對待孩子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要多鼓勵他們,這樣孩子才選擇跟自己的父母建立穩定的依戀關係,才能夠自信大膽的做自己。
2.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勇敢的去做。
在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之後,父母就應當慢慢地學會放手了,人類的社會畢竟和大自然不一樣,在大自然中,小狐狸在有能力獨自面對大自然後,它就需要自己去尋找食物了。
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不要一著急就上來幫孩子去解決難題,而是要把這次當作一個機會,一個培養孩子的機會。
無論是誰都能理解父母對孩子的愛,然而這份愛不能化為"溺愛"去影響孩子的發展,阻礙他的獨立性培育,這樣長久下來不僅害了自己,也會害了孩子。所以,父母一定要好好正確地引導孩子自立自強,學會如何獨立生活。
對於很多新手父母來說,可能對於狐狸法則還不是很運用的很好,可以藉助於繪本故事來幫助孩子養成自律自理的好習慣,《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好習慣比較全面,比較不錯。
孩子的發展自有規律,這套書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設計了10冊,分別是:
《我能保護我自己》自我保護、《勇敢做自己》自信勇敢、《做最棒的自己》自強自尊、
《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誠實守信、《我不隨便發脾氣》情緒管控、《我們都是好朋友》友誼、
《好孩子懂禮貌》文明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大方分享,《媽媽我能行》自信、《養成好習慣》自律自立等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更好的成長。
不僅如此,專家推薦的原因是它涵蓋了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情緒性格等常見問題。
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繪本圖畫鮮豔生動,孩子天生對於彩圖沒有抵抗力,孩子也會跟著書裡的小動物學習,學著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對與孩子進入幼兒園生活的自理和社交有著巨大的幫助。
頭條店鋪#育兒好物大賞#,從文章這裡下單《兒童情緒管理和性格培養》就能享受團購價;
別小看,咱們一頓飯電影票的支出,收穫的不僅僅是「紙的智慧」,
還是培養孩子受益終生的好習慣,為未來最好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