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們繼續來學習《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問何故尊者造此論耶。答為饒益他故。】
前面很多阿羅漢認為,這部論是迦旃延尊者所造,傳承的是釋迦佛所講的正法。那麼就有人問:為什麼尊者要造這部論呢?有人回答說:是為了饒益他(就是為了利益眾生)。
【謂彼尊者作是思惟。云何當令諸有情類於佛聖教無倒受持。】
詳細講,說迦旃延尊者是這樣想的:怎麼樣才能夠幫助所有的有情眾生,對於佛的神聖教法能夠沒有顛倒地去受持(就是受持準確)呢?
大家都說,我傳承的是佛的教法,我領受、學習的是佛的教法……但是其間有沒有謬誤、有沒有偏差呢?迦旃延尊者希望大家在領受佛的聖教的時候,領受的是絕對準確的,沒有一絲謬誤、沒有偏差,更沒有顛倒。
「顛倒」,就是比偏差還偏差了(那就比較嚴重了)。
【精進思惟籌量觀察。由此無量煩惱惡行不現在前。便得悟入甚深法性。故造斯論。】
而且迦旃延尊者造這部論,也是為了讓大家能夠「精進思惟籌量觀察。由此無量煩惱惡行不現在前」。
有了一部準確的佛的神聖教法了,大家精進地「思惟籌量」(就是對照思量自己,或者以這部論為依據的意思)、「觀察」(一方面觀察法,觀察如來的聖教;另一方面觀察自己所行,也觀察一切萬有的現狀),這樣的話,讓無量的煩惱、惡行不再出現(就是幫助大家斷掉所有的煩惱、惡行),使得大家能夠悟入到甚深的「法性」中。
這個「法性」,指的是「諸法真性」(就是法界實相)。出於這個目的,所以說迦旃延尊者造了這部《大毗婆沙論》。
【譬如有人為饒益他故於黑闇處然大明燈。令有目者見種種色。】
接下來就打了一個比方:就好像有的人,為了利益他人,在黑暗裡燃起了大明燈。這個燈很亮、很大,那些有眼睛(視力正常)的人,借著這個燈的光明就能夠見到種種「色」(「色」就是種種的物質,就是一切萬物的意思)。在黑暗裡點燃大明燈,可以使得有眼睛(視力正常)的人見到各種各樣的物體。
【尊者亦爾為饒益他於佛滅後製造此論。令有智者入深法性。】
其實迦旃延尊者也類似的,為了利益眾生,在佛陀滅後造了這部論,使得有智慧的人能夠入到甚深的法性中,契入到諸法實相中……
據玄奘法師在翻譯《大毗婆沙論》之後的講述,《大毗婆沙論》具體的出現年代是佛陀涅槃後四百年,當時的迦膩色迦王召集五百羅漢整理了這部論。因為當時距離釋迦佛住世的時候只有四百年,所以很多思想都被完整地傳承下來了。下面研究的就是為什麼造這部論。【又如諸佛為饒益他。開示演說十二分教。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諷頌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所以者何。】
又如諸佛為了利益眾生,開示講說了「十二分教」(「十二分教」就是「十二大類經典」、「十二大類教法」的意思)。這「十二大類教法」,其實在《涅槃經》中也提到過,分別是:「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
為什麼要講這麼多種類的教法呢?
【諸有情類。雖有因力若無緣力而覺發者。終不能修勝進之行。要遇緣力乃能修行。】
接下來講,因為諸有情眾生(所有的有情眾生),雖然有「因力」,「若無緣力而覺發者,終不能修勝進之行」。
「因力」是什麼呢?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是根本的因力(內因之力)。但是呢,還要有外緣條件的刺激,要有外緣條件的幫助,才能夠使眾生內在的佛性顯發出來,獲得覺悟。
如果說僅僅是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但是不修,誰也成不了佛。就好像金礦裡確實含著真金,但是不進行開採和提煉,純金就是出不來。所以一切眾生,雖有因力,如果沒有緣力,他們就不能夠修這種殊勝的上進之行,要遇到外緣的力量才能夠修行。
【譬如池中雖有種種嗢缽羅等眾妙蓮華。若日月光不照觸者。則不開發出種種香。要日月光之所照觸。乃得隨類開發出香。】
接下來這個比方也不錯:就好像池塘裡雖然有種種的荷花(「嗢缽羅花」,也經常被翻譯成漚缽羅花、優缽羅花,或者烏缽羅花,其實指的就是青黛花或者青色的蓮花)。
比如說,池塘裡有各種各樣顏色的眾妙蓮花,如果太陽的光、月亮的光不照耀這些花,這些蓮花就無法正常開放,也無法發出種種的香味了。要有太陽、月亮的光照它們,它們才會根據自己的類別開放,然後散放出種種的香味……
這裡其實就把佛陀講的「十二類教法」比喻成光,這個光照耀眾生、引發眾生自心佛性顯放光芒。所以眾生有佛性,這是根本因力,佛陀「十二大類教法」的刺激、引導,或者說滋潤,這是很重要的緣力(條件之力)。因緣和合,此事乃成。甚至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佛陀的「十二類教法」就是十二種顏色的光明,有的眾生被一種顏色的光明一照,他內在的佛性就顯發出來,他就能夠覺悟;但有的眾生需要兩種色光、三種色光、四種、五種、六種……有的甚至需要十二種色光的照耀。所以佛才講了「十二大類教法」,是因著眾生的需要不同……並非是每一個眾生必須領受「十二大類教法」才能覺悟,不一定。跟過去世的根基有關係。就好像我們學院已經講過很多經了,有一些師兄從頭聽到尾,一直聽到現在,也一直在進步;也有一些師兄聽過一部經、兩部經就大悟了,就離開了,就自己獨自修行;甚至去講法,或者又去跟隨其他的師父或者老師了……都各有因緣。但是留下的,不是說都沒有開悟(也有很多開悟者),是希望能夠學到佛陀更多的教法,所以留在這裡……【又如闇中有種種物。若無燈照終不可見。要假燈照乃得見之。有情亦爾。雖有因力若無緣力。】
接下來,又舉例子說:就好像黑暗中有種種的物品,要是沒有燈照耀的話(沒有燈光),我們就看不見黑暗當中的物品;必須借著燈光的照耀,我們才能夠看到它們。這些有情眾生也是這樣的,僅僅是有內因之力,要是沒有外緣之力也不行。
就類似前面舉的這個例子,蓮花必須要日、月光照耀才能開放、散發香味一樣的,黑暗裡的物品也是要藉助燈光的照耀才能看見的。所以有情眾生的佛性是根本因力,佛陀教法的指引是非常重要的外緣條件之力。
【廣說如前。如有頌言。】
接下來就有一個偈頌:
【譬如闇室中 雖有種種物
無燈闇所隱 有目不能見
如是雖有智 不從他聞法
是人終不能 分別善惡義】
就好像黑暗的室內,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物品,若沒有燈的話,這些物品就好像被黑暗隱藏起來一樣,你就算有眼睛,你視力正常,你就是看不見。眾生也是這樣的,雖然都具有這種自性的本有的智慧,但是如果「不從他聞法」(就是不從佛那兒聽聞佛法的話),這個人其實就不能夠真正分別善惡的真實含義,可能理解得很淺。
【譬如有目者 因燈見眾色
有智依多聞 能別善惡義】
就好像有眼睛的人,他視力正常,靠著燈光的照耀能夠見到暗室內的種種物品;有智慧的人,如果再廣學多聞的話,他就能夠很深刻、很透徹地了解善惡的根本含義。
【多聞能知法 多聞離不善
多聞舍無義 多聞得涅槃】
這是講多聞的重要性。廣學多聞,我們就能了知很多的法,很多的智慧了;廣學多聞,使我們離開了一切的不善之業;廣學多聞,使我們捨棄了很多無意義的行為;廣學多聞,可以幫助我們證得涅槃。
【又如經說。有二因緣。能生正見。】
然後,五百羅漢當中有的人記憶力也比較好,就舉例子說:就比如說經裡講過的,有兩種因緣能夠生起「正見」(「正見」就是對的見解,準確的見解)。經裡講過(經是佛講的),佛講過有兩種因緣能夠生出正見。
【一外聞他法音。二內如理作意。】
這兩種因緣,第一條是要聽聞其他人的法音(向外要聽聞其他人講法);第二,向內要如理地作意(就是如理地思惟,認真地吃透你所聽聞的法)。
首先是聽法,再一個認真思惟,二者合起來就能夠生出「正見」。
如果不聽聞別人講法,尤其不聽聞偉大的覺悟者(佛)講法,我們自己去想,只靠著自己的力量,可能就有局限,甚至會產生偏見,對不對?假設我們聽聞了佛的講法,學了很多經,但是沒有如理地思惟,很多聽過就忘了,要麼沒有理解,或者沒有理解透,或者沒有理解對,也會容易產生邪見,所以說聞法很重要!「如理作意」,如這個法的道理認真地思惟,這就是咀嚼、消化吸收的過程,這個也是相當重要的!
【又契經說。有四法人多有所作。一親近善友。二從他聞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
之後,又有阿羅漢引用經典,說經裡講過(佛講的),「有四種法人多有所作」:第一,親近善友;第二,從他聞法;第三,如理作意;第四,法隨法行。
佛一直倡導我們要親近善友,遠離惡友,而且要多從別人那兒學經驗,最好是從已經成就圓滿正覺的佛那兒學經驗(佛講的法就是他的經驗);那麼「如理作意」,認真地思惟;最後呢,怎麼做?思惟透了,然後呢,要行出來,「法隨法行」,根據你所聽聞的法,根據你思惟之後認為對的,你就這麼去做,真正把法踐行出來。
【復有經言。若我弟子一心屬耳聽聞正法能斷五蓋。及能修行七覺分滿。】
五百羅漢裡還有人講,有的經裡提到過(佛說的),我的弟子(佛弟子)「一心屬耳聽聞正法能斷五蓋」,說一心一意地、認真地通過耳根去聽聞正法,能夠幫助佛弟子斷除「五蓋」。
「五蓋」,我們都知道,是指覆蓋我們真心自性的五種蓋障——貪慾、嗔恚、惛沉睡眠、掉舉惡作,還有懷疑,這是五蓋。佛陀說,你呀,認認真真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聽正法,就能夠幫你斷掉這五種蓋障,而且還能夠幫你修行「七覺支」圓滿。
「七覺支」,大家也知道——「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舍」,聽經可以幫助我們修行「七覺支」圓滿。【故如諸佛為饒益他說十二分教。】
所以說,諸佛為了利益眾生,都會講說「十二大類教法」,不僅僅釋迦佛,所有佛都會是這樣的,藥師佛、阿彌陀佛,等等佛,教化弟子也會講說十二大類經典的。
【如是彼尊者為饒益他製造此論。】
所以說,在佛滅度後的第四百年,尊者就把這部論造出來了。
其實,這部論它真正能夠出現於世,也主要靠五百羅漢了,也靠迦膩色迦王了;如果沒有這五百羅漢進行結集的話,我們也是看不到這部論的;但是沒有迦旃延尊者繼承佛意呢,我們也看不到。所以,環環相扣。【複次為破無明闇故。如燈破闇能發光明。阿毗達磨亦復如是。】
接下來,這五百羅漢又講,是為了破除無明的幽暗,就好像用燈破除黑暗一樣,所以才出現了這部「阿毗達磨」(無上之法)——這部論。
【破無明闇發智慧明。故彼尊者製造此論。】
這部論能夠破除無明的幽暗,引發眾生內在智慧的光明,所以說迦旃延尊者繼承佛意造了這部論。
【複次為顯無我像故。譬如鏡面極善磨瑩。種種色像皆於中現。阿毗達磨亦復如是。分別諸法自相共相。令無我像分明顯現。故彼尊者製造此論。】
也是為了顯示「無我之相」(無我之相才是真相)。就好像鏡子面,要是磨得很光滑的時候(很亮的時候),種種的色相就都能照出來了;「阿毗達磨」這無上之法(這部論)也是這樣的,它仔細地給大家分別清楚諸法的「自相」和「共相」(什麼是「個體相」,什麼是「群體共相」),這樣分別清楚了「個體相」和「群體共相」的時候,就使得這個「無我之真相」分明地顯現出來了。
當我們能夠真正地、明了地去旁觀個體相和群體共相的時候,我們會慢慢地感覺到,那個無我之相(本覺)就非常明顯地顯現出來了……所以說迦旃延尊者根據佛意造了這部論。
今天我們先學習到這裡。
這個「論」學久了呀,我們的心也會變得非常的寧靜,會直接契入到諸法的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