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4《大毗婆沙論》第一卷 「為何造此論」

2021-12-29 醍醐禪院

‍‍‍‍‍‍‍‍‍‍

大家好!

我們繼續來學習《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問何故尊者造此論耶。答為饒益他故。】

前面很多阿羅漢認為,這部論是迦旃延尊者所造,傳承的是釋迦佛所講的正法。那麼就有人問:為什麼尊者要造這部論呢?有人回答說:是為了饒益他(就是為了利益眾生)。

【謂彼尊者作是思惟。云何當令諸有情類於佛聖教無倒受持。】

詳細講,說迦旃延尊者是這樣想的:怎麼樣才能夠幫助所有的有情眾生,對於佛的神聖教法能夠沒有顛倒地去受持(就是受持準確)呢?

大家都說,我傳承的是佛的教法,我領受、學習的是佛的教法……但是其間有沒有謬誤、有沒有偏差呢?迦旃延尊者希望大家在領受佛的聖教的時候,領受的是絕對準確的,沒有一絲謬誤、沒有偏差,更沒有顛倒。

「顛倒」,就是比偏差還偏差了(那就比較嚴重了)。

【精進思惟籌量觀察。由此無量煩惱惡行不現在前。便得悟入甚深法性。故造斯論。】

而且迦旃延尊者造這部論,也是為了讓大家能夠「精進思惟籌量觀察。由此無量煩惱惡行不現在前」。

有了一部準確的佛的神聖教法了,大家精進地「思惟籌量」(就是對照思量自己,或者以這部論為依據的意思)、「觀察」(一方面觀察法,觀察如來的聖教;另一方面觀察自己所行,也觀察一切萬有的現狀),這樣的話,讓無量的煩惱、惡行不再出現(就是幫助大家斷掉所有的煩惱、惡行),使得大家能夠悟入到甚深的「法性」中。

這個「法性」,指的是「諸法真性」(就是法界實相)。出於這個目的,所以說迦旃延尊者造了這部《大毗婆沙論》。

【譬如有人為饒益他故於黑闇處然大明燈。令有目者見種種色。】

接下來就打了一個比方:就好像有的人,為了利益他人,在黑暗裡燃起了大明燈。這個燈很亮、很大,那些有眼睛(視力正常)的人,借著這個燈的光明就能夠見到種種「色」(「色」就是種種的物質,就是一切萬物的意思)。在黑暗裡點燃大明燈,可以使得有眼睛(視力正常)的人見到各種各樣的物體。

【尊者亦爾為饒益他於佛滅後製造此論。令有智者入深法性。】

其實迦旃延尊者也類似的,為了利益眾生,在佛陀滅後造了這部論,使得有智慧的人能夠入到甚深的法性中,契入到諸法實相中……

據玄奘法師在翻譯《大毗婆沙論》之後的講述,《大毗婆沙論》具體的出現年代是佛陀涅槃後四百年,當時的迦膩色迦王召集五百羅漢整理了這部論。因為當時距離釋迦佛住世的時候只有四百年,所以很多思想都被完整地傳承下來了。下面研究的就是為什麼造這部論。

【又如諸佛為饒益他。開示演說十二分教。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諷頌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所以者何。】

又如諸佛為了利益眾生,開示講說了「十二分教」(「十二分教」就是「十二大類經典」、「十二大類教法」的意思)。這「十二大類教法」,其實在《涅槃經》中也提到過,分別是:「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

為什麼要講這麼多種類的教法呢?

【諸有情類。雖有因力若無緣力而覺發者。終不能修勝進之行。要遇緣力乃能修行。】

接下來講,因為諸有情眾生(所有的有情眾生),雖然有「因力」,「若無緣力而覺發者,終不能修勝進之行」。

「因力」是什麼呢?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是根本的因力(內因之力)。但是呢,還要有外緣條件的刺激,要有外緣條件的幫助,才能夠使眾生內在的佛性顯發出來,獲得覺悟。

如果說僅僅是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但是不修,誰也成不了佛。就好像金礦裡確實含著真金,但是不進行開採和提煉,純金就是出不來。所以一切眾生,雖有因力,如果沒有緣力,他們就不能夠修這種殊勝的上進之行,要遇到外緣的力量才能夠修行。

【譬如池中雖有種種嗢缽羅等眾妙蓮華。若日月光不照觸者。則不開發出種種香。要日月光之所照觸。乃得隨類開發出香。】

接下來這個比方也不錯:就好像池塘裡雖然有種種的荷花(「嗢缽羅花」,也經常被翻譯成漚缽羅花、優缽羅花,或者烏缽羅花,其實指的就是青黛花或者青色的蓮花)。

比如說,池塘裡有各種各樣顏色的眾妙蓮花,如果太陽的光、月亮的光不照耀這些花,這些蓮花就無法正常開放,也無法發出種種的香味了。要有太陽、月亮的光照它們,它們才會根據自己的類別開放,然後散放出種種的香味……

這裡其實就把佛陀講的「十二類教法」比喻成光,這個光照耀眾生、引發眾生自心佛性顯放光芒。所以眾生有佛性,這是根本因力,佛陀「十二大類教法」的刺激、引導,或者說滋潤,這是很重要的緣力(條件之力)。因緣和合,此事乃成。甚至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佛陀的「十二類教法」就是十二種顏色的光明,有的眾生被一種顏色的光明一照,他內在的佛性就顯發出來,他就能夠覺悟;但有的眾生需要兩種色光、三種色光、四種、五種、六種……有的甚至需要十二種色光的照耀。所以佛才講了「十二大類教法」,是因著眾生的需要不同……並非是每一個眾生必須領受「十二大類教法」才能覺悟,不一定。跟過去世的根基有關係。就好像我們學院已經講過很多經了,有一些師兄從頭聽到尾,一直聽到現在,也一直在進步;也有一些師兄聽過一部經、兩部經就大悟了,就離開了,就自己獨自修行;甚至去講法,或者又去跟隨其他的師父或者老師了……都各有因緣。但是留下的,不是說都沒有開悟(也有很多開悟者),是希望能夠學到佛陀更多的教法,所以留在這裡……

【又如闇中有種種物。若無燈照終不可見。要假燈照乃得見之。有情亦爾。雖有因力若無緣力。】

接下來,又舉例子說:就好像黑暗中有種種的物品,要是沒有燈照耀的話(沒有燈光),我們就看不見黑暗當中的物品;必須借著燈光的照耀,我們才能夠看到它們。這些有情眾生也是這樣的,僅僅是有內因之力,要是沒有外緣之力也不行。

就類似前面舉的這個例子,蓮花必須要日、月光照耀才能開放、散發香味一樣的,黑暗裡的物品也是要藉助燈光的照耀才能看見的。所以有情眾生的佛性是根本因力,佛陀教法的指引是非常重要的外緣條件之力。

【廣說如前。如有頌言。】

接下來就有一個偈頌:

【譬如闇室中 雖有種種物

無燈闇所隱 有目不能見

如是雖有智 不從他聞法

是人終不能 分別善惡義】

就好像黑暗的室內,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物品,若沒有燈的話,這些物品就好像被黑暗隱藏起來一樣,你就算有眼睛,你視力正常,你就是看不見。眾生也是這樣的,雖然都具有這種自性的本有的智慧,但是如果「不從他聞法」(就是不從佛那兒聽聞佛法的話),這個人其實就不能夠真正分別善惡的真實含義,可能理解得很淺。

【譬如有目者 因燈見眾色

有智依多聞 能別善惡義】

就好像有眼睛的人,他視力正常,靠著燈光的照耀能夠見到暗室內的種種物品;有智慧的人,如果再廣學多聞的話,他就能夠很深刻、很透徹地了解善惡的根本含義。

【多聞能知法 多聞離不善

多聞舍無義 多聞得涅槃】

這是講多聞的重要性。廣學多聞,我們就能了知很多的法,很多的智慧了;廣學多聞,使我們離開了一切的不善之業;廣學多聞,使我們捨棄了很多無意義的行為;廣學多聞,可以幫助我們證得涅槃。

【又如經說。有二因緣。能生正見。】

然後,五百羅漢當中有的人記憶力也比較好,就舉例子說:就比如說經裡講過的,有兩種因緣能夠生起「正見」(「正見」就是對的見解,準確的見解)。經裡講過(經是佛講的),佛講過有兩種因緣能夠生出正見。

【一外聞他法音。二內如理作意。】

這兩種因緣,第一條是要聽聞其他人的法音(向外要聽聞其他人講法);第二,向內要如理地作意(就是如理地思惟,認真地吃透你所聽聞的法)。

首先是聽法,再一個認真思惟,二者合起來就能夠生出「正見」。

如果不聽聞別人講法,尤其不聽聞偉大的覺悟者(佛)講法,我們自己去想,只靠著自己的力量,可能就有局限,甚至會產生偏見,對不對?假設我們聽聞了佛的講法,學了很多經,但是沒有如理地思惟,很多聽過就忘了,要麼沒有理解,或者沒有理解透,或者沒有理解對,也會容易產生邪見,所以說聞法很重要!「如理作意」,如這個法的道理認真地思惟,這就是咀嚼、消化吸收的過程,這個也是相當重要的!

【又契經說。有四法人多有所作。一親近善友。二從他聞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

之後,又有阿羅漢引用經典,說經裡講過(佛講的),「有四種法人多有所作」:第一,親近善友;第二,從他聞法;第三,如理作意;第四,法隨法行。

佛一直倡導我們要親近善友,遠離惡友,而且要多從別人那兒學經驗,最好是從已經成就圓滿正覺的佛那兒學經驗(佛講的法就是他的經驗);那麼「如理作意」,認真地思惟;最後呢,怎麼做?思惟透了,然後呢,要行出來,「法隨法行」,根據你所聽聞的法,根據你思惟之後認為對的,你就這麼去做,真正把法踐行出來。

【復有經言。若我弟子一心屬耳聽聞正法能斷五蓋。及能修行七覺分滿。】

五百羅漢裡還有人講,有的經裡提到過(佛說的),我的弟子(佛弟子)「一心屬耳聽聞正法能斷五蓋」,說一心一意地、認真地通過耳根去聽聞正法,能夠幫助佛弟子斷除「五蓋」。

「五蓋」,我們都知道,是指覆蓋我們真心自性的五種蓋障——貪慾、嗔恚、惛沉睡眠、掉舉惡作,還有懷疑,這是五蓋。

佛陀說,你呀,認認真真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聽正法,就能夠幫你斷掉這五種蓋障,而且還能夠幫你修行「七覺支」圓滿。

「七覺支」,大家也知道——「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舍」,聽經可以幫助我們修行「七覺支」圓滿。

【故如諸佛為饒益他說十二分教。】

所以說,諸佛為了利益眾生,都會講說「十二大類教法」,不僅僅釋迦佛,所有佛都會是這樣的,藥師佛、阿彌陀佛,等等佛,教化弟子也會講說十二大類經典的。

【如是彼尊者為饒益他製造此論。】

所以說,在佛滅度後的第四百年,尊者就把這部論造出來了。

其實,這部論它真正能夠出現於世,也主要靠五百羅漢了,也靠迦膩色迦王了;如果沒有這五百羅漢進行結集的話,我們也是看不到這部論的;但是沒有迦旃延尊者繼承佛意呢,我們也看不到。所以,環環相扣。

【複次為破無明闇故。如燈破闇能發光明。阿毗達磨亦復如是。】

接下來,這五百羅漢又講,是為了破除無明的幽暗,就好像用燈破除黑暗一樣,所以才出現了這部「阿毗達磨」(無上之法)——這部論。

【破無明闇發智慧明。故彼尊者製造此論。】

這部論能夠破除無明的幽暗,引發眾生內在智慧的光明,所以說迦旃延尊者繼承佛意造了這部論。

【複次為顯無我像故。譬如鏡面極善磨瑩。種種色像皆於中現。阿毗達磨亦復如是。分別諸法自相共相。令無我像分明顯現。故彼尊者製造此論。】

也是為了顯示「無我之相」(無我之相才是真相)。就好像鏡子面,要是磨得很光滑的時候(很亮的時候),種種的色相就都能照出來了;「阿毗達磨」這無上之法(這部論)也是這樣的,它仔細地給大家分別清楚諸法的「自相」和「共相」(什麼是「個體相」,什麼是「群體共相」),這樣分別清楚了「個體相」和「群體共相」的時候,就使得這個「無我之真相」分明地顯現出來了。

當我們能夠真正地、明了地去旁觀個體相和群體共相的時候,我們會慢慢地感覺到,那個無我之相(本覺)就非常明顯地顯現出來了……所以說迦旃延尊者根據佛意造了這部論。

今天我們先學習到這裡。

這個「論」學久了呀,我們的心也會變得非常的寧靜,會直接契入到諸法的真性……

相關焦點

  • 《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七十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四五百大阿羅漢等造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一有五不還。謂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為五攝一切。為一切攝五耶。今欲具明故作斯論為五攝一切一切攝五耶。答一切攝五。非五攝一切。不攝何等。謂現法般涅槃。及往無色不還。此中一切多非五故。一切攝五非五攝一切。猶如大器覆於小器非小器覆大。一切者謂七不還即前五。並現法般涅槃。及往無色不還。於中後二非五所攝故名為多。問亦有不定般涅槃者。謂或於欲界而般涅槃。或於色界而般涅槃。或於無色界而般涅槃。此中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 《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五)——何故名無明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五五百大阿羅漢等造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頗有行不緣無明亦不緣明耶。答有。謂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及初明善有漏行。問此中所除無明異熟何者是耶。答謂欲界三十四隨眠。及彼相應俱有生等所感異熟。
  • 0018《大毗婆沙論》第二卷「內異生」「外異生」
    此中根名說所依處不說根體。於我何違。彼如是言亦不應理。違餘經故。】但確實有一些執「分別論」者就這樣講:「此中根」,指的是「所依處」,不是說那個根性的本體,所以這個「根」跟我們所講的是沒有關係的。阿羅漢們說,這樣的言論其實可以一概不理,因為它跟經文的法義是違背的。【謂餘經說。生聞梵志往世尊所而白佛言。喬答摩尊說根有幾。佛言。我說二十二根。所謂眼根。乃至廣說。】
  • 瑜伽師地論 第一卷
    瑜伽師地論 第一卷  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  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
  • 龍樹菩薩 |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九
    問曰:菩薩志願令十方一切眾生住六波羅蜜,何故但說如恆河沙世界眾生?答曰:為聽法者聞恆河沙故;又於新發意菩薩以無邊無量為多,多則致亂;若大菩薩,不以恆河沙為數。複次,說如恆河沙者,是無邊無量數,如後品中說。複次,如恆河沙者,已說十方諸世界,此中亦不言一恆河沙,不應為難!
  • 《成唯識論》重印序
    玄奘大師天縱英資,素秉廣益學人之志,然苦無經論證明其所說,無以廣昭大信,終難實益中國學人,乃西行求取根本大論。後於天竺得此《攝大乘論釋》,又親承戒賢論師宣演根本大論《瑜伽師地論》,自然漸次恢復以往聖位之全部證量,大師因此亦令戒賢論師得以聽聞所未曾聞之論中勝法,戒賢論師因此感嘆不已;如是通達所有經論,成為天竺當時佛法實證者之首領!
  • 瑜伽師地論 第七卷
    瑜伽師地論 第七卷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四  宿作因論者猶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 《瑜伽師地論》|詳述其他唯識相關經論之的無種姓觀!
    《大乘莊嚴經論》卷1云:無般涅槃法者是無性位,此略有二種:一者時邊般涅槃法;二者畢竟無涅槃法。時邊般涅槃法者有四種人:一者一向行惡行;二者普斷諸善法;三者無解脫分善根;四者善根不具足。畢竟無涅槃法者,無因故,彼無般涅槃性,此謂但求生死不樂涅槃人。《大乘莊嚴經論》之二種無性位人,第一種是時邊般涅槃法,這是因須久遠劫的時間方得般涅槃法而名之無性位,非畢竟不得。
  • 龍樹菩薩 |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一
    三惡道眾生,不得修道業;已得此人身,當勉自益利。行者到死屍邊,見死屍胮脹,如韋囊盛風,異於本相,心生厭畏;「我身亦當如是,未脫此法。身中主識,役御此身,視聽、言語,作罪、作福,以此自恣,為何所趣?而今但見空舍在此!
  • 重發《成唯識論》講義第一部分
    因為講義第一部分加載了新的內容,故而重新推送。
  • 100多年過去了,為何達爾文的進化論仍是假說?
    如果這個問題放在古代,人們會覺得是「神」創造了一切,東方的「女媧造人」、西方的「亞當和夏娃」,都大同小異的表示人類的出現,和「神」的創造有關,但是,事實上真的這樣嗎?達爾文的進化論假說提到進化論,人們都會想到達爾文,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達爾文的進化論事實上是「假說」,因為它缺少很多關鍵性證據,而這些證據,恰恰是證明物種是進化而來的關鍵。那麼,無法證明達爾文進化論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佛滅九百年以降,堅意菩薩之《入大乘論》、彌勒菩薩之《大乘莊嚴經論》、無著菩薩之《顯揚聖教論》、護法論師之《成唯識論》等,紛紛以雄智銳辯對破非難,光顯「大乘是佛說」的正見;至玄奘法師遊學印度,造《制惡見論》,重申此義,遂成定量。
  • 淨口業真言:淨意業真言:淨身業真言:淨三業真言:無我真言:論中之論:論外之論:
    依經不依論:論中之論:法:學:教:云何修持涅槃法大毗婆沙論一百十三卷十四頁云:三業者:謂身業、語業、意業。問:此三業,云何建立?為自性故?為所依故?見《大毗婆沙論》卷一一三。清淨三業[出纓珞經] 經雲。須菩提。問佛色身。佛即以三業答之。(梵語須菩提。華言空生。又雲善現。)一身行清淨謂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諸不善法。是名身業清淨。二口言真誠謂凡所言說。真實誠信。永離邪妄之語。是名口業清淨。三意專向道謂收攝身心。常居寂定。無他異念。是名意業清淨。凡修法之初,懺悔法了後,必手結蓮華合掌印,口誦此真言,除淨吾身口意三業之垢染也。
  • 《瑜伽師地論》煩惱雜染(48):煩惱差別(18)釋名字(18)漏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 流動其心,故名為漏。因為散亂了,貪瞋痴就活動出來了,造作種種的身、口、意的罪業,所以叫做「漏」。 韓清淨《披尋記》:「流動其心故名為漏者:謂於彼彼所緣境界心、意、識生,遊行流散,由是發生種種雜染,起身語意三種惡行,是名流動其心。
  • 佛哲專論|辨析《奧義書》中的佛家『業論』(第一章)
    然「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則作業的所依為何?感果的功能為何?作業與感果如何相應?於此等問題,小乘部派但有紛爭,都無定論。及世親《大乘成業論》面世,然後折衷於唯識。然唯識所言發業之思的「名言種子」與感果的「業種子」其體用關係如何?「業種子」之感果在「現行狀態」抑在「種子狀態」?披翻經論,未審其詳。
  • 律疏部·論疏部——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本地分中略錄名數)  天親菩薩造
  • 因明丨獅子奮迅 ——論《現觀莊嚴論》中兩種三摩地
    關鍵詞:三摩地;獅子奮迅三摩地;超越三摩地;現觀莊嚴論;大般若經大乘菩薩所修習的禪定,被稱為「三摩地」、「三摩缽底」或「三昧」。在《瑜伽師地論》六十三卷中云:「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三摩地?答,於所知事同分所緣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任持心故」,又,「三摩地為何業?
  • 針道之論 | 第一章 · 針道的本源(1)
    從論脈、論經絡、論臟腑、論病、論穴位、論針法等六類來闡釋醫理。產生了對後世針灸應用影響很大的五行補瀉理論,包括明確了五俞穴的五行特性及其主治病症,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母子補瀉論和瀉南補北論。另外還明確了奇經八脈的循行分布、八會穴理論、三焦理論。約成書西漢末至東漢中葉(106年)。是第一部腧穴學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