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哲專論|辨析《奧義書》中的佛家『業論』(第一章)

2020-12-23 重樓逾陀

前 言

讀佛家經籍,覺佛家精神究在生死之與解脫,而生死、解脫之道,決定於業。然「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則作業的所依為何?感果的功能為何?作業與感果如何相應?

於此等問題,小乘部派但有紛爭,都無定論。及世親《大乘成業論》面世,然後折衷於唯識。然唯識所言發業之思的「名言種子」與感果的「業種子」其體用關係如何?「業種子」之感果在「現行狀態」抑在「種子狀態」?披翻經論,未審其詳。故不自揆,撰述此篇,依佛家業論遞演之源流(見第一、二章),辨義析理,闡述作業所依、感果功能與彼此相應的基本理論(見第三、四兩章);並從理、教二途,詳論業種子體同於名言種,以遙契唐賢本意(見第五章前半部),且推申其義,以證成業種感果,不唯在現行之當念,亦應在種子的狀態(見第五章後半部),幸以就正於有道。

一、佛家「業論」的思想淵源 佛家哲學,在印度思想發展史中,雖與順世外道唯物論(Materialism)及耆那敎義(Jainism)等同以革新者的姿態出現於當世。然革新諸派之中,無論承認印度傳統的吠陀(Vedic)價値,如尼耶也,瑜伽諸派,或不承認吠陀的價値,如耆那、佛家諸派,祇除順世外道唯物論者外,均有肯定「三世因果」及「生死輪迴」說的同一特徵;是以自釋迦住世演敎說法而還,以迄小乘部派與中觀、唯識二宗的相繼踵武的1500年的佛家思想發展當中,諸家各派,對知識的論說容有不同,對宇宙的解釋容有差別,對人生的意義容有分歧看法,但對「厭患生死」、「欣求解脫」的中心精神仍能保持著一貫的態度,而「生死」與「解脫」之間,都一直以「業」(Karma)的理論以為貫徹。

這固然是一般宗敎的一種共同的特質,但亦不能不承認是佛家哲學在反傳統的革新姿態上對印度傳統文化的一點別具色彩的保留。 原來印度文化有文獻可徵者始肇於「四吠陀」(The Four Vedas)。「四吠陀」者可稱為印度宗敎的源泉,獨惜唯能以優美的詩篇來表達對宇宙諸神的一種虔敬與讚嘆的真摯情感,然未含深遠的哲學意味,於讚歌中,雖涵育「業」的思想形態,但仍缺乏統體的理論。逮「奧義書時代」,亞利安人(Aryans)在生活上已從遊牧方式轉化為農業方式,在思想上已從「吠陀」形式的敎條主義解放出來,於是不期然地產生了豐饒的玄學遐想,而印度傅統文化中有關「業」的理論,即可從「奧義書」中得到啟發,以作後期諸派的「業論」依據。 從今存的《布列哈陀奧義書》中所載雅吉納瓦卡(Yajnavalkya)與馬徳麗(Maitreyi)夫婦分別時有關「輪迴」和「解脫」的那一段對話裡,可以反映佛家「業論」的思想淵源。

下面是他們對話片斷的節錄:

雅吉納瓦卡說:『馬德麗,我確定出家了。真的讓你和迦雅尼(Katyayani雅吉納瓦卡的另一位妻子)分派財產吧。』 馬德麗說:『我的丈夫,請吿訴我,假使這整個大地充滿著財富都屬於我,我會因此而不死嗎?還是仍要死的?』 雅吉納瓦卡:『不,你可以得到富人的生活,但是因富有而不死的希望是(落)空的。』 馬徳麗:『那不能使我不死的東西我能用牠做什麼呢?請把你所知道(不死)的道理淸楚地吿訴我吧!』 雅吉納瓦卡:『老實說,你愛你的丈夫,不是因丈夫的親愛;只因你愛自我,所以丈夫是親愛的。(妻子、兒子、財富等亦然) …… 自我確是不滅的,有不能毀滅的本性的。

……當一個人這樣臨終時……他的智(Vidya)和業(Karma)以及他前生的智(Purvaprajna)都執著他。有如一條尺蠖到達一張葉子的末稍後,又接近另一張葉子遷移過去,自我也這樣擺脫肉體,離卻無智(經驗世界),行近另一世界遷移過去。……這自我或成祖先,或成甘陀婆,或為諸神,或為生主,或為梵,或為其他有情(眾生)。這自我確實是梵,由認識、意識、生氣、視、土、水、風、以太(空)、光(火)與非光、欲與非欲、怒與非怒、法與非法,以及其他一切組合而成。依照一個人的動作和言行,他成為這、成為那,因此他的來生是:一個善業的人成為善,一個惡業的人成為惡,由淨行而得淨,由黑行而得黑。……一個人完全由欲所組成。……因欲而有意志,因意志而有業,而有業則有果。……但如果一個人無欲……那末當人死了,他的元神不到別處去而成為梵。』(《布列哈陀奧義書》第四篇第四五章)

可見印人的求「不死」,實在是求「不生」;梁漱溟先生謂佛家「非怕死、實怕活」,誠屬的論。因為印度的言「死」不是從有返無的歷程,而是從此世界遷移到另一世界的歷程,猶尺蠖之從此葉到彼葉的歴程。遷移的自體謂之「自我」;「自我」不滅,質同於「梵」(Brahman,宇宙淸淨的一元實體),故能成其輪迴流轉之事;遷移的因謂之「業」(Karma);

「業」者即「自我」所幹出的具倫理價値之或善或惡的言行,此「業」的屬善屬惡由「意志」所決定;而此「意志」則由「自我」的「欲」所引發。故由「欲」而生「意志」,由「意志」而作「業」,由「業」而酬果;遷移之「果」為何?此謂之「來生」。

在彼「來生」當中,「自我」或為祖先,或為甘陀婆……皆由前生所作「業」的善惡所決定:「善業的人成為善」(善報);「惡業的人成為惡」(惡報)。而前生能修行「無欲淨行」,則此「自我」復歸於「梵」,了結生死,得大解脫。這便構成《奧義書》的「業」的理論。

《奧義書》的業的理論可說是一種玄學上的樸素的「自然因果律」。所以者何?善業與善報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惡業與惡報之間的因果關係,純然是一種自然規律,其間固無他力足以改變此善惡因果的自然反應,亦無須依賴一造物主居中參與,以判別善惡、司理賞罰之事。

如是在玄學之上,應用此「自然因果律」,《奧義書》對當時流行的「三世因果」、「輪迴」與「解脫」之說便獲得理論上的依據;換言之即肯定了生命的延續,此生命的延續非僅是薪盡火傳的精神生命的延續,亦非僅為生物學上類的生命的延續,而最主要的是人各一「自我」生命(與靈魂之義相似)透過「業論」的「三世因果」的延續。此後佛家之論「生死輪迴」之說,一如其他後起的印度學派,析理辨義,更為精審,然其思想宗趣,實皆導原於此。

相關焦點

  • 《奧義書思想研究》| 熟眠位識
    『 心靈的本質 』Vijñāna,識。友人曾與我探討過該詞的含義,隨後便牽出了一堆含有詞根jñā的單詞或概念。任何含義模糊的梵文詞,若溯往其現身的源頭——無論是構詞的源頭又或適用文本的源頭,大抵能探得一些蛛絲馬跡。
  • 明清印章款識中的技法論
    在明清印章款識中也有眾多關於篆刻刀法的記述,這些記述是篆刻家在完成印章創作後第一時間的切身創作感想與心得,大都真實地反映了篆刻家的藝術主張與藝術見解,因此款識中的刀法文獻可信度是很高的。  又如黃牧甫『陽湖許鏞』白文印款識所刊:『一刀成一筆,古所謂單刀法也,今人效之者甚多,可觀者殊難得,近見趙撝叔手制一石,天趣自流而不入於板滯,雖非生平所好,今忽為撝叔動,偶一效之,振老夏句如,癸未荷花生日,牧甫志於羊石。』  單刀,古謂『一刀成一筆』。誠然,關於單刀較早使用應追溯到漢代將軍章,漢代將軍印大部分為單刀急就,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明末何震取法於此,並飲譽四野。
  • 《聖教論》(蛙氏奧義頌)摘錄及筆記
    6、他在本論的後三章提出他的方法論——一個複雜的範疇系統;人們只要按照這個系統提供的方法進行觀察、反思,定能達到「住於自我之智慧,無生證入平等」。這個範疇系統總的劃分為兩類否定模式:直接否定和間接否定。
  • 巫白慧:婆羅門教和佛教的幻論
    第一重——超驗真理,是絕對的、不可以描述的;第二重——經驗真理(依超驗真理而現起)是相對的,是可以描述的。基於後者(第二重真理),原人先在吠陀經中現身為千頭、千眼、千足的創世大神形象,然後再以自身的幻力,轉變為奧義書中的「原人八相」——超驗原人幻現外在八個似真非真、但形相無異的原人化身。
  • 【0026】系統神學·聖道論『5-6』
    「耶和華說:『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你既……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天台智者大師解「六即」,開宗明義,便說:「理即是佛」;太虛法師嘗謂「人成即佛成」。即釋迦在菩提樹下所大徹大悟者,亦只「窺見人生之隱,生死輪迴之秘」;質言之,乃是一種人生哲學。佛教的人生哲學,認為「迷界之果報皆苦!如吾人之身,苦多樂少;生老病死,時時刻刻,無不為無常所變遷,是為苦諦。迷之因,由於煩惱,此煩惱惡業,能集起未來之苦果,是為集諦。滅此苦果,歸於涅粱,是為滅諦。
  • 淨口業真言:淨意業真言:淨身業真言:淨三業真言:無我真言:論中之論:論外之論:
    依經不依論:論中之論:法:學:教:云何修持涅槃法一般,「薩嚩訶」「莎嚩訶」等類似譯音詞中,我們才讀作(pó婆)。馱:讀音為(tuó陀)。婆嚩秫度憾:秫讀作(shú熟);度:讀作古音(duó奪);憾:讀音(hàn漢)。三業一、身業——身不履邪徑,不染惡習,不任傷生,即不殺、不盜、不淫,則身業清靜。二、口業——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則口業清靜。三、意業——不貪、不嗔、不痴,則意業清靜。
  • 《成佛之道》第四章:佛攝諸煩惱,見愛慢無明(九)
    這樣的活動所成的力量(業),就是招感生死,而造成一個個眾生自體的力量。眾生自體,本沒有不變而獨存的自體,如外道所說的『神我』,『靈性』,而只是身心(五蘊,六處,六界)的總和活動。   2、由於我我所見的執取,才生起自我(常恆自在的)的錯覺。由於我我所見攝取的緣故,就會造成向心力,而凝聚成一個個的自體。
  • 『Overlord Ⅱ 』——論裝逼我骨傲天從不服人
    感嘆著又浪費了餘生中最年輕的一個月。然後又想到了「最美人間四月天」這句話, 脫線少筋 生性豁達的我,自然的開始期待起四月的到來啦~畢竟對未來有所期待,到時候才能更好的體味絕望嘛。三四月份有的不止是花季交替,還有很多一月番差不多也在這段時間內陸續完結啦,像什麼『二十五歲的女高中生』『七美德』『Citrus~柑橘味香氣~』『『BEATLESS』『擅長餵狗糧的高木同學』『喜歡蘿莉的八一老爺』,不出意外的話應該都是在最近完結。
  • 奧義書中的理性嘗試
    《大毗婆娑論》中也講:「或在心中,如指節量(像手指那麼大小),光明熾盛;或在身中,稱身形量,內外明徹。」而且梵還可以表現為人的各種舉止活動,在《廣森林奧義》中講:梵就是個人,當人呼吸時,他名為生氣;當說話時,梵名為言語;當聽聞時,梵名為耳;當思想時,梵名為心。這些是梵的不同表現,卻有內涵了梵的本質。
  • 【0027】系統神學:上帝論『20』上帝的護理(3)
    因主耶穌提示我們,「你們若有信心,不疑惑,……就是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也必成就。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太二一21-22)    祈禱乃是一種靈性的鍛練,能令我們從地上舉起來。丁達耳在其所著的《祈禱與自然律》一書中說:「上帝倘使是聾子啞巴,有誰向他祈禱呢?」
  • 略論《物不遷論》中僧肇所述「旋嵐偃嶽而常靜」等4句之意
    僧肇以「去聖久遠,文義舛雜,先舊所解,時有乖謬」,因此當羅什法師翻譯了《大品般若》後,他把自己心得,寫下了《般若無知論》。羅什看後,衷心稱讚曰「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挹」,意謂我與你對般若思想見解相同,可是我的文筆卻比不上你。時廬山隱士劉遺民閱後,稱讚說「不意方袍,復有平叔」,而廬山慧遠看後,更「撫幾嘆曰:未嘗有也」。因此乃有「秦人解空第一」美譽。
  • 聖凱 , 陳超 | 地論學派佛性論的「真如」與「真識」義
    本文主要依據敦煌遺書地論學派文獻以及隋代淨影慧遠的著作,通過對「真如」與「真識」義的梳理與辨析以期深入探討北朝至隋初地論學派豐富、龐雜的佛性思想。地論學派的佛性思想,以《涅槃經》《華嚴經》《十地經論》等為思想根源,同時亦繼承了勒那摩提所譯《寶性論》的如來藏佛性思想。
  • 諸宗部——淨土十疑論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一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 【0028】系統神學:人類論『10』罪惡的本質(下)
    佛萊特雷(Pfleiderer)在他所著《基督教神學》一書中說,施氏乃是重複斯賓諾沙(Spi-noza)的話:「此乃心靈不能控制血肉的情慾」。費氏又在其《宗教哲學》一書中說:「人從他本性中發展的時候,他下級的衝力已經得著自主與抵抗的力量,然後他的理智才能站在權威與堅強的地位。他自我意志的脾性,乃是建立在人的特殊本性上面,所以可以稱它為先天的,遺傳的原有的罪」。
  • 0004《大毗婆沙論》第一卷 「為何造此論」
    其實迦旃延尊者也類似的,為了利益眾生,在佛陀滅後造了這部論,使得有智慧的人能夠入到甚深的法性中,契入到諸法實相中……據玄奘法師在翻譯《大毗婆沙論》之後的講述,《大毗婆沙論》具體的出現年代是佛陀涅槃後四百年,當時的迦膩色迦王召集五百羅漢整理了這部論。因為當時距離釋迦佛住世的時候只有四百年,所以很多思想都被完整地傳承下來了。下面研究的就是為什麼造這部論。【又如諸佛為饒益他。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必須正視到,傾向於獨尊漢傳《阿含經》和南傳巴利文三藏,片面信從日本學術考證,輕視中華傳統成果的大乘非佛說論,目前幾乎充斥學界,且有被奉為「純正佛法」而動搖中國佛教根本基石的危險!本文試將持「大乘非佛說」見的學者所津津樂道的典型理由歸納為三點,一一辨析,公諸教界,以正視聽。
  • 針道之論 | 第一章 · 針道的本源(1)
    因為是皇室所編,資料豐富,該書裡的「針灸」一門,幾將以前針灸專書及其他醫書中的針灸文獻收羅無遺。在這樣的巨作後面,楊繼洲為什麼還要寫這樣的一本同樣也是彙編了各家著作的所謂大成的書,不怕重複嗎?他的核心目標是什麼?想要表達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 『媒眼看國茶』|發布中國茶業年度十大事典 院士專家縱論科技賦能...
    胡衛紅表示:10月份結束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剛剛在澳門結束的博鰲亞洲論壇科技與創新論壇,益武展覽榮幸地作為唯一的大會執行單位,來自全球超過一千多位科學家、政要和企業家出席了這屆大會。
  •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第一講
    在解釋《無等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邊,分六科。第一科解說什麼叫「無等」(可以翻譯成「無與倫比」),然後是「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分這六科來解釋。第一科是「無等」的解釋:除了佛以外,沒有可以跟他比擬,所以是無與倫比的。那麼到底是怎樣的方式無與倫比呢?第一、「由化身本源之門而無與倫比」。
  • 律疏部·論疏部——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門以開通無壅滯為言,論乃揀擇性相,教誡學徒之稱。  〈本地分〉中者,乃《瑜伽論》五分之一。略錄名數者,於六百六十法中,提綱挈領,取此百法名件數目。此論主急於為人,而欲學者知要也。  又會六釋云:大乘者,是能詮教,唯聲、名、句、文四法故劣;百法乃所詮事,理通一百法故勝。將勝就劣,以劣顯勝,雲大乘之百法,依士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