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第四章:佛攝諸煩惱,見愛慢無明(九)

2021-02-13 人間與佛教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講義

昭慧-性廣法師科判

開仁法師編輯

第四章、三乘共法 


癸四、細相(p.161) 

佛攝諸煩惱,見愛慢無明,

 我我所攝故,死生永相續。】 

  一、色界和無色界的微細煩惱 

煩惱的三大分類,可說是專約欲界,尤其是約人類而說。如在色界與無色界,瞋恚就不會生起了。所以,佛在統攝一切眾生所有的「諸煩惱」中,又另有「見、愛、慢、無明」──四煩惱的分類。

  1、欲界:約人類而說煩惱的三大分類──貪、嗔、痴。 

  2、色界與無色界:嗔恚就不會生起了。故佛又說見、愛、慢、無明──四煩惱。 

  二、四煩惱可略分為三義 

  這是可從種種意義,作不同解說的。現在略說三義。

  1、古德稱此為『四無記根』【1】,並非嚴重的惡性,而卻是煩惱的,名為有覆無記。

  研討到微細的煩惱,這四者被發見出來。特別在大乘的唯識學中,這四煩惱,是被看作與第七識相應的煩惱【2】。在沒有證真理,斷煩惱的聖者,這四煩惱是一直沒有離開過的,成為眾生煩惱的內在特性。 

  在這一解說中,稱為我痴,我見,我慢,我愛。 

  我痴:本來沒有我(常住不變自在)的,看作有我。 

  我見:由於自我的錯覺,因而執為確有的。 

  我慢:由於執有自我,而對自我有妄自尊大感。 

  我愛:不但妄自尊大,而且愛戀此自我。 

  一切眾生自我中心的活動,就在這種內在的煩惱特性下開展起來。

  

  2、在《阿含經》中,常見到這一系列的分類。 

  (1)從凡夫位說,從煩惱而來的錯謬,可以分為二類:

  見:是認識上的錯誤。這只要有正確而堅定的悟解,就可以改正過來。 

  愛:是行動上的錯誤。這要把握正確的見地,在生活行為中,時時照顧,不斷磨練,才能改正過來。 

  所以有的說:『知之匪(不難)艱,行之維艱』。 【3】

  (2)從聖者位時說 

  慢:在從凡入聖時,斷了部分煩惱,但還沒有究竟,稱為『餘慢未盡』【4】。慢是微細的自我感,及因此而引起的自我中心活動。如徹底斷盡了,就得到解脫。 

  無明:不過羅漢們的習氣還沒有淨,習氣就是最微細的無明──不染汙無知。【5】如能這也斷盡,那就真正究竟清淨了。

  3、以總、別來說 

  痴──無明:為一切煩惱的總相,由此而分別下述三煩惱:

  見:屬於知的謬誤; 

  愛:屬於情的謬誤; 

  慢:屬於意志的謬誤【6】。

一切煩惱,總不外乎這些。

  三、何謂最根本的煩惱 

  每一煩惱,都有發業與潤生的功能,也就都有集起生死的力量。但最根本的煩惱,是什麼呢? 

  1、在四諦的說明中,以「愛」為主,因為愛是染著而起苦的根本。 

  2、其他經論,總是說:「無明」為本;「我我所見」為本。 

  這可以舉一比喻:如人陷身在棘藤遍布的深草叢中,眼目又被布蒙蔽了,怎麼也不得出來。眼目被蒙蔽了,如無明。棘藤草叢的障礙【7】,如愛。 

  3、所以經中,也說「無明」及「愛」,為生死的父母(因)。 

  這可以舉一比喻:如陷身在棘藤遍布的深草叢中,眼目又被布蒙蔽了,怎麼也不得出來。眼目被蒙蔽了,如無明棘藤草叢的障礙,如愛。所以經中,也說無明及愛,為生死的父母(因)【8】。但陷身在棘藤叢草中,想要從中出來,那麼眼目蒙蔽的解脫,是首要的。所以理解到:無明為生死的根本,而解脫生死,主要是智慧的力量。【9】 

  四、我我所攝故,死生永相續 

  1、無明,不是說什麼都不知,反而是充滿迷謬的知。其中最主要的,是不知無我我所,而執有自我,執著我所的一切。所以,無明就是『愚於無我』;從執見來說,就是我我所見了。 

  我,是『主宰』的意思:是自己作得主的;是由我支配他的。所以我我所見,是以自我為中心,而使一切從屬於我:我所有的;我所知的;我所支配的;一切想以自己的意欲來決定。

  眾生在有意無意中,確是這樣的營為一切的活動。這是以自我為中心而統攝一切的(當然,就是大獨裁者,都不會完全成功),也是如膠如漆而染著一切的;這是一種凝聚的強大向心力。這樣的活動所成的力量(業),就是招感生死,而造成一個個眾生自體的力量。眾生自體,本沒有不變而獨存的自體,如外道所說的『神我』,『靈性』,而只是身心(五蘊,六處,六界)的總和活動。 

  2、由於我我所見的執取,才生起自我(常恆自在的)的錯覺。由於我我所見攝取的緣故,就會造成向心力,而凝聚成一個個的自體。但這是從業力招感的,而業力是有局限性的,所以經過多少時間(一期的壽命)就業盡而死亡了(也有因為福盡及橫死的)【10】。 

  但我我所見為本的煩惱,還在發揮他的統攝凝聚力,這才又引發另一業系,展開一新的生命。眾生就是這樣的死生,生死,永遠的相續下去,成為流轉生死,茫無了期的現象。 

  【註解】

 【1】  (1)《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1〈1 辯五事品〉:「無記根云何?謂四無記根,即無記愛、無記見、無記慢、無記無明。」(大正26,693a25-26)

 (2)《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156:「迦溼彌羅國毗婆沙師說:無記根有三:謂無記愛、慧、無明。無記愛者,謂色、無色界五部愛。無記慧者,謂有覆無記慧,無覆無記慧。有覆無記慧,謂欲界有身見、邊執見、及色無色界五部染汙慧。無覆無記慧,謂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變化心俱生慧。無記無明者,謂欲界有身見、邊執見相應無明、及色無色界五部無明。此中,無記貪相應心,由三無記根故名有根心。所餘有覆無記心,由二無記根故名有根心,謂無記慧、無明。一切無覆無記心,由一無記根故名有根心,謂無記慧。」(大正27,795a18-29)

 (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19〈5 分別隨眠品〉:「於上所說無記惑中,幾是無記根?幾非無記根?頌曰:『無記根有三,無記愛痴慧,非餘二高故。外方立四種,中愛見慢痴,三定皆痴故。』論曰:迦溼彌羅國諸毗婆沙師說:無記根亦有三種,謂諸無記愛、痴、慧三,下至異熟生,亦無記根攝。何緣疑慢非無記根?疑二趣轉,慢高轉故。彼師謂疑二趣相轉,性動搖故,不應立根。慢於所緣高與相轉,異根法故,亦不立根。為根必應堅住下轉,世間共了,故彼非根。外方諸師立此有四,謂諸無記愛、見、慢、痴。無記名中,遮善惡故。」(大正29,103a6-18)

 【2】《品類足論》卷 1(大正 26,693a)。

  另參:印順導師《攝大乘論講記》p.57-58:「一切法的性類,總分為四:一、善性,二、惡性,三、有覆無記,四、無覆無記。染汙意是屬於那一性類所攝的呢?此意染汙故,唯屬有覆無記性攝。它與四煩惱常共相應,為什麼不是惡性呢?因所依末那的行相,非常微細,不能說它是惡。……染汙末那在三界中也是這樣,雖然於一切時中四煩惱都隨逐著它,但因它的行相微細,所以能依的煩惱也隨逐它而微細了。因它非常微細,不能記別是善,是惡,所以是無記。但它又有煩惱的覆障,故又名為有覆。」

   【3】《尚書·說命中》:「知之匪艱,行之惟艱」。懂得道理並不難,實際做起來就難了。

  【4】(1)《雜阿含經》卷 5(105 經)(大正 2,31c-32b)。 

  (2)印順導師《佛法概論》:「如經中說:須陀洹雖破除煩惱,還有「餘慢」未盡(雜含卷五?一0五經)。此慢,或稱為「慢類」。這是雖因無我智力,不再起分別的我我所見,但無始來習以成性的「內自恃我」,還不能淨盡,所以還剩有有限──七生或一生的生死。這需要再經不斷的努力,才能徹底根絕,達到究竟解脫的境地。」( Y 8p260 )

 【5】(1)印順導師《攝大乘論講記》p.388:「這無明在小乘只是無覆無記的不染汙無知(有部論師的解說),在大乘則屬有覆無記性了。龍樹菩薩說:『小乘習氣於菩薩是煩惱』,正是這個見解。」

 (2) 印順法師《勝鬘經講記》p.155:「《阿含》及毘尼說:阿羅漢斷煩惱,但有不斷的,名為習氣。此習氣,即本經(《勝鬘經》)的住地。羅漢不斷習氣,闢支佛稍侵習氣,唯有佛,煩惱習氣一切斷盡。二乘不斷的習氣,在聲聞學派中,稱為不染汙無知無知即無明的別名;習氣,是極微細的無明,這與大乘的無明住地一致。龍樹說:『聲聞闢支佛習氣,於菩薩為煩惱』(《大智度論》卷42,大正25,368a5-6)。聲聞學者,以為習氣是不染汙的,無礙於生死的;而在大乘學者看來,習氣是微細的染汙,還是要招感變易生死的。二乘不斷,而唯佛斷盡的無明,大乘學者說,菩薩在修行中,已分分漸除;佛究竟斷盡無明。」

 (3) 印順法師《大乘起信論講記》p.96:「煩惱的根本,名無始無明住地。依《瓔珞》及《仁王經》意,眾生最初的一念心,即是無始無明住地,依此而有生死流轉。地,發生義。住地,玄奘譯為習地,即是習氣。眾生無始來的妄燻根本習地,名無始無明。考羅漢所不能斷的習氣,有部解說為不染汙無知。然不染汙無知(無知即無明),於大乘卻是染汙的。」

 【6】《《我之宗教觀》:「人心,是情感、知識、意志的融和活動。人心的缺點,長處,都是通於這三者的。如情感的不正常;即使是正常的,受苦會使人惱亂,喜樂會使人忘形,而不知是刀頭的蜜;不苦不樂的舍受,在流變過程中,不究竟,不自在,還是「行苦」。如知識,有正確也有謬誤。」( Y 19p158~159 )

 【7】《雜阿含經》1173經:「譬如聚落邊,有奈林,多諸棘刺。時有士夫入於林中,有所營作。入林中已,前後、左右、上下,盡有棘刺。爾時、士夫正念而行,正念來去,正念明目,正念端視,正念屈身。所以者何?莫令利刺傷壞身故。」( Y 30p335~339 )

  【8】《大般涅槃經》卷  10〈5 一切大眾所問品〉:「若以貪愛母無明以為父,隨順尊重是,則墮無間獄。」(大正12,427b1-2) 

 【9】《佛法概論》:「但從迷悟的特點來說,迷情以情愛為系縛根本,覺者以智慧──明為解脫根本。這可以舉喻來說:如眼目為布所蒙蔽,在迷宮中無法出來。從拘礙不自由說,迷宮是更親切的阻力;如想出此迷宮,非解除蒙目布不可。這樣,由於愚痴──無明,為愛染所系縛,愛染為系縛的主力;如要得解脫,非正覺不可,智慧為解脫的根本。」( Y 8p79~80 ) 

 【10】 (1)《雜阿含.568經》卷21:「壽暖及與識,捨身時俱舍,彼身棄塳間,無心如木石。」(大正2,150b4-10) 

 (2)《長阿含.21梵動經》卷14:「或有是時,此劫始成,有餘眾生福盡、命盡、行盡,從光音天命終,生空梵天中,便於彼處生愛著心,復願餘眾生共生此處。」(大正1,90b21-24)

 (3)《中阿含.154婆羅婆堂經》卷39〈1 梵志品〉:「婆私吒!有時此世還復成時,若有眾生生晃昱天,壽盡、業盡、福盡命終,生此為人,生此間已,妙色意生,一切支節諸根具足,以喜為食,自身光明,升於虛空,淨色久住。」(大正1,674b26-c1)

 (4)《大智度論》卷22〈1 序品〉(大正25,228a3-25);《瑜伽師地論》卷1(大正30,281b3-14);覺音(葉均譯)《清淨道論》(底本229):時死、非時死。


   己二、豎說緣起 

  庚一、總標(p.164) 

苦集相鉤纏,死生從緣起,

 佛說十二支,如城如果樹。】 

  一、橫說四諦、豎說緣起 


  橫說:四諦法門。苦諦與集諦,已約略說明了。 

  豎說:緣起法門。緣起就是「苦、集相生」豎的說明。 

  二、苦集相鉤纏,死生從緣起 


  1、要知道,不只是由集而生苦,苦也是能起集的。如眾生在感到了生的苦報後,依此業感的身心苦果,又有煩惱與業的活動。所以,苦與集是互相鉤引,互相纏縛,也就是展轉為因果的。明白了這,對死生的從緣而起,已有了扼要的了解。 

  2、要知緣起的主要意義,是說:一切的存在,都是從因緣而起的。那因緣,也還是從因緣而生的。所以每一存在的事物,從過去看,都是從因緣而有的,這就是果了。從這而看到未來,又都有影響未來的力量,這也就是因了(且約前後因果說)。

  在這樣的見解下,神教的創造說,成為不可能。因為一切由神而生起,而神卻是不從因有的。這種為因而不從因有的創造者(神,作者),是非現實的,僅是幻想的產物。

  所以,佛說生死無始。拿苦與集來說:苦從集生,而集又依苦而起,一向是這樣的展轉相續。如從一點鐘而到十二點,又從十二點而到一點鐘,不能說最初從何而起一樣。生死的無始相續,就是從緣起的正見中發現出來。 

  三、佛說十二支緣起 【1】

  1、佛說緣起,因隨機不同,所以有不同的開示。十二支說,只是說得更完備些,成為佛教緣起說的典型而已。如說集與苦,也是緣起。或說三支: 

  或說三支:煩惱()、業、苦

  或說五支:愛、取、有、生、老病死。這是《阿含經》中常見的。 

  或說十支: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 

  或十二支:無明(惑)、行(業)、識、名色、六處、觸、受、愛(惑)、取(惑)、有(業)、生、老病死。【2】 

  2、十二支,就是十二分。在眾生生死延續的過程中,觀察前後相生的因果系列,而分為十二。古人稱此為『分位緣起』【3】,是很有道理的。也唯有如此觀察,才能充分明了生死延續的過程。但緣起的原則是一,而說明是可以多少不同的。研究起來,這十二支,應該是不同說明的總合,所以也不一定專依古人的分位緣起說。【4】 

  四、緣起的譬喻 


  佛說十二支緣起,有種種譬喻。 

  1、如城:【5】 

  眾生在十二緣起的因果系中,像在四周圍繞的城中,不得其門而出。 

  可以出來的地方──城門,又有守衛巡邏的,所以過門也不能出去。 

  眾生在生死中,雖有可以由此而解脫的地方,但為煩惱所困惑,一直沒有衝破這緣起的連鎖,而得到解脫。 

  2、如果樹:【6】 

  如從種子發芽,生枝葉,開花,結果;果實又成為種子,又會發芽生葉。雖然在前的不就是後來的,卻有因果的密切關係。種果相生,一直延續下來,拿這作為生死緣起相續的比喻,是最親切不過的。【7】 

  【註解】

  【1】十二緣起:詳參《雜阿含》(298經)(大正2,85a-b)。

  【2】十二類緣起說:《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24:複次世尊為受化者。施設緣起少多不定。謂或有處說一緣起。謂一切有為法總名緣起。如說。云何緣起。謂一切有為法。或復有處說二緣起。謂因與果。或復有處說三緣起。謂三世別。或煩惱業及事為三。無明愛取說名煩惱。行有是業。餘支是事。或復有處說四緣起。謂無明行及生老死。現在八支攝入四種。謂愛取入無明。有入行。識入生。名色六處觸受入老死。或復有處說五緣起。謂愛取有及生老死。前際七支攝入此五。謂無明入愛取。行入有。識入生。名色六處觸受入老死。或復有處說六緣起。謂三世中各有因果。或復有處說七緣起,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後際五支攝入此七。謂愛取入無明。有入行。生入識。老死入名色六處觸受。或復有處說八緣起。謂現在八支。過去未來四支攝入此八。謂無明入愛取。行入有。生入識。老死入名色六處觸受或復有處說九緣起。如大因緣法門經說。或復有處說十緣起。如城喻經說。或復有處說十一緣起。如智事中說。或復有處說十二緣起。如餘無量契經中說。複次。此十二支緣起法。即煩惱業苦展轉為緣謂煩惱生業。業生苦。苦生苦。苦生煩惱。煩惱生煩惱。煩惱生業。業生苦。苦生苦。煩惱生業者。謂無明緣行業生苦者。謂行緣識。苦生苦者。謂識緣名色。乃至觸緣受。苦生煩惱者。謂受緣愛。煩惱生煩惱者。謂愛緣取。煩惱生業者。謂取緣有。業生苦者。謂有緣生。苦生苦者。謂生緣老死。(大正27,122a9-b1)。 

  【3】(1)四種緣起說:1、剎那緣起,2、連縛緣起,3、分位緣起,4、遠續緣起。 

  (2)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90-p.192:緣起是「佛法」的中道說,經說的支數不一,以十二支緣起為準。十二支緣起,說明眾生生死流轉的因果系列,是生命的緣起,而緣起法則是可通於非情的。有部論師對緣起的解釋,各有所重,所以「緣起有四種,一、剎那,二、連縛,三、分位,四、遠續」。

  一、剎那緣起:與迦旃延尼子同時的寂授──設摩達多所說。一剎那中,有無明、行……老死等十二支。一剎那中,與一念中相近。《華嚴經》「十地品」說:「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知十二因緣,在於一心中」(《華嚴經》卷25,大正9??558c、560a)。一心緣起,可說受到剎那緣起的影響。

  二、連縛緣起:世友《品類足論》說「云何緣起?謂一切有為法」。一切有為法,通於有漏、無漏;有先後或同時的因果關係,所以名為連縛。

  三、分位緣起:《發智論》說:「無明、行,是前生的因;識、名色、六處、觸、受,是現生的果。愛、取、有,是現生的因;生、老死,是未來生的果。十二支通於三世,有兩重因果。所以名為分位,是階段的意思。以人來說,如識入母胎,新生命開始,名為「識」。胎中肉團,還沒有成(人)形階段,名為「名色」。胎中人形成就,眼、耳等形成,名為「六處」。十二支,是三世因果的十二階段。每一階段,在欲、色界的,都具足五蘊,以五蘊為體。名為「無明」、「識」等,是約這一階段的特性而說,並非只是「無明」或「識」等。」

  四、遠續緣起:是《界身足論》說的。生死業報,是不限於前後二生的。可能很久以前的惑業因緣,到今生才受報;今生的惑業因緣,要多少生以後才受報。所以生死業報的十二支,是通於久遠的,名為「遠續」。

  這四說,毘婆沙師認為都是合理的;特別是世友的「連縛緣起」,通於一切有為法,受到《大毘婆沙論》編集者的稱讚:「是了義」說,「是勝義」說。然佛說十二緣起重於惑業苦的三世因果;聲聞乘法重於生死的解脫,所以毘婆沙師還是以「分位緣起」為主。 

  【4】《中觀論頌講記》:「緣起流轉律的基本原則,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分位緣起,是敘述緣起流轉中的過程。不過像有部那樣講,識為入胎最初的一念;名色是身心漸發育的階位;六入是六根具足將出胎的階位;出胎後,在二、三歲的時候,不能識別事物是觸;能了苦樂的差別,到六、七歲時是受;……未來世受生是生;未來世老死,是老死;這未免機械一點從佛的緣起本義看:無明、行、識的三支,是總括的。經中說:『一切眾生無明所覆,愛結所系,感得有識之身』,即指出生命的三大曆程。有的經中說:『業愛及無明,能集後世陰』:行是行業,但在實際的行動中,也可含攝在愛取的煩惱中。此三者,一是理智的認識錯誤;一是意志的生存競爭;有此二因,就招感心識為導的生死了。如來敘述緣起,不外這三者的說明。說到詳細的過程,有從愛、取、有、生、老死的逐物流轉觀;有從識到愛的觸境繫心觀。合為一十二緣起,依十二緣起建立三世因果:無明、行,是過去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的果;愛、取、有,是現在的因;生、老死,是未來的果。假使講二世因果,過去與現在的,只從無明到識三支就可以了;現在與未來的,只從愛到老死的五支,也就可以;無須說十二緣起。經三世的歷程,這才要說他。其實,基本原則,還是上面說的三大曆程。也有配為惑、業、苦三雜染的。」( Y 5p515~516 )

 【5】《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複次。此十二支緣起法。有根有莖有枝有葉有花有果。猶如大樹。此中根者謂無明行。莖者謂識名色。枝者謂六處。葉者謂觸受。花者謂愛取有。果者謂生老死。此十二支緣起法樹。或有花有果。或無花無果。有花有果者。謂異生及學。無花無果者。謂阿羅漢。」( 大正 27p122b )

 【6】《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答菩薩憎惡流轉故但觀十支愛樂還滅故具觀十二支。複次流轉分中多諸過患。牽心劣故但觀十支。還滅分中多諸功德。牽心勝故具觀十二支諸契經中。或說緣起如燈。或說緣起如火聚。或說緣起如城問世尊何故說緣起法如燈如火聚如城耶。答隨所現見即以為喻。謂所化生現見燈者。即以燈喻顯緣起法。若所化生現見火聚。即以火聚。顯緣起法。若所化生現見城者。即以城喻顯緣起法。複次若所化生聞說燈喻解緣起者。佛說如燈。若所化生聞說火聚解緣起者。說如火聚。若所化生聞說如城解緣起者。佛說如城。複次若所化生有下品愛取者。佛則為說緣起如燈。若所化生有中品愛取者。佛則為說緣起如火聚。若所化生有上品愛取者。佛則為說緣起如城。如三品愛取。三根三樂應知亦爾.如世尊說。無明緣行,取緣有。乃至廣說。」( 大正 27p125a )

 【7】《雜阿含經》卷12(283、284經):「猶如種樹。不隨時愛護令其安隱。不壅糞土。不隨時溉灌。冷暖不適。不得增長。若復斷根.截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風飄日炙。以火焚燒。燒以成糞。或颺以疾風。或投之流水。比丘。於意云何。非為彼樹斷截其根。乃至焚燒。令其磨滅。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耶。答言。如是。世尊。」(大正2,79a-c)。

【往期閱讀】

1、印順導師《成佛之道》的精神與特色

2、《成佛之道》讀後

3、《成佛之道》科判表

4、《成佛之道》講義—自序

5、第一章 歸敬三寶(一)

6、第一章 歸敬三寶(二)

7、第一章 歸敬三寶(三)

8、第一章 歸敬三寶(四)

9、第一章 歸敬三寶(五)

10、第二章 歸敬三寶(六)

11、第二章 聞法趣入(一)

12、第二章 聞法趣入(二)

13、第二章 聞法趣入(三)

14、第二章 聞法趣入(四)

15、正信皈依者,應修於正見(一)

16、心淨或不淨,利他或損他(二)

17、隨業報善惡,五趣常流轉(三)

18、由業往後有,薪盡火相傳(四)

19、流轉五趣中,身心多苦迫(五)

20、人中苦樂雜,升沉之樞紐(六)

21、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七)

22、克己以利他,堅忍持淨戒(八)

23、加行日夜戒,隨順出離者(九)

24、調攝於三事,心一境名定(十)

25、四禪四空處,慈等四無量(十一)

26、正念彌勒尊,求生彼淨土(十二)

27、一切行無常,說諸受皆苦(一)

28、隨機立三乘,正化與聲聞(二)

29、此或樂獨住,或樂人間住(三)

30、雖複種種性,同修出離行(四)

31、苦者求不得,怨會愛別離(五)

32、所謂五蘊者,色受想行識(六)

33、苦生由業集,業集復由惑(七)

34、煩惱貪嗔痴,不善之根本(八)


相關焦點

  • 成佛之道《一》
    如是能得三身具足圓滿,如是進修次第之內涵,方是真正成佛之道。(摘錄自 平實導師著,《狂密與真密》,第一輯,頁91,正智出版社。)成佛之道有其進階次第, 佛說菩薩於三賢位之第六住修四加行及學般若,證悟藏識,生般若慧,漸漸通達而入初地,修學百法明門滿足而入二地;二地持戒清淨及修學千法明門而入三地,三地修增上心學 四禪八定及四無量心,將至滿心位方修五神通。
  • 《樹靈之命運》第四章怎麼過 第四章攻略
    導 讀 樹靈之命運第四章是很多玩家的一個難點,相信很多玩家卡在這個章節,對於第四章的各種隱藏問題也是不好通過的關鍵
  • 華師大版九年級第四章解直角三角形,知識點講解加經典例題分析
    華師大版九年級第四章解直角三角形華師大版九年級第四章解直角三角形華師大版九年級第四章解直角三角形華師大版九年級第四章解直角三角形華師大版九年級第四章解直角三角形
  • 《佛說四十二章經》:出家人的簡捷修行之道
    網圖雖然如此,但是在《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二章中,佛祖仍然為人們指出了一條無修無證的徹底究竟修行之道,使人們可以因此而對照自己的修行之路與境界之高低,而塵俗中人也可以從中少窺佛法修行之一斑下面我們就來粗略的了解一下《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二章中的內容,對與否,請大家多多拍磚指正。一,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
  • 《異度之刃決定版》第四章怎麼玩 第四章圖文流程介紹
    當前位置:攻略首頁 > 單機遊戲攻略 > 異度之刃:決定版 > 正文 《異度之刃決定版》第四章怎麼玩 第四章圖文流程介紹 2020-05-29 14:51:45
  • 《南山律在家備覽-入寺法式》(十二)讚嘆就頓超九劫,先於彌勒菩薩成佛,在這個世間示現成佛.
    本文恭摘弘一大師遺著《南山律在家備覽》第四篇「別行篇」第二章 入寺法式太姥山平興寺 法耀法師講解
  • 【免費】無上之境3112章 九尊聯盟商會
    鬥破之無上之境3112這就造就了很多三千界空的煉藥師,都嚮往的夢想之地,丹神界不僅僅只是修煉煉藥,還有對於實力的修為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修為,都能起到非常好的發展,正所謂好的資源提供,才能快速的成就更多的至強者。
  • 最迅速的成佛之道——上師相應法
    上師相應法就是跟根本上師相應。能不能頓悟、開悟就看上師相應法。跟上師相應得好,那就開悟;相應得不好,就開不了悟。我們都在求加持,求加持的入門就是上師相應法。從小乘到大圓滿,九乘都講求內心生出智慧、生出證悟,才會得到佛果,而內心要生出智慧就一定要依靠上師相應法。
  • 《道德經》第四章,和光同塵
    道德經第四章:(1)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2)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解析:主要說道了兩點:第一點:就是把道看作水一樣衝而用之,它不會滿溢,有一種深不可測,用之不竭的感覺。這種功用就像是萬物之老祖宗一樣,因為萬物也是如此作為的。而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看,其實也就是說的道是萬物之宗。所以與這裡的文字語氣來看是有些不協調。不過這裡看著也是在強調它的功用是用之不竭的。
  • 大圓滿法是九乘之巔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剛座的菩提樹下成道以後,連續轉了三次法輪。
  • 【佛經故事】龍女成佛
    何名七寶?一有志氣之寶,到處遊行無畏;二有主為之寶,行事善掌權衡;三有成家之寶,善能生財立業;四有安身之寶,善能輔君養親;五有聖智之寶,善能決斷是非;六有安邦之寶,舉措上下皆從;七有定性之寶,善能親賢襲聖,是名男子七寶之身。何名五漏?
  • 《未定事件簿》第四章庭審怎麼過 第四章完美庭審通關攻略
    導 讀 未定事件簿第四章庭審攻略是遊戲主線4-17關玩法,玩家們需要在辯論環節出示證物全部回答正確哦,那麼未定事件簿第四章庭審怎麼過
  • 人生畫廊第四章怎麼過?第四章通關攻略[視頻][多圖]
    人生畫廊第四章如何解謎通關?每個章節的玩法都不太一樣,解謎元素運用得非常好,同時也難倒了一大批人,這次分享第四章的通關技巧,讓大家都能知道第四章的玩法,下方是第四章的關卡挑戰攻略,各位可以和小編一起來探索一下哦。人生畫廊第四章通關攻略4-1.聚集長按蜘蛛,讓其吐絲。
  • 中考物理順口溜學習之第三章和第四章筆記匯總
    中考必考考點之物理順口溜匯總,教你輕鬆學物理本次課程我們接著上次課程的內容,來為大家分享一下初二物理第三章和第四章的考點內容,編輯成順口溜,教你輕鬆理解和記憶考點,在中考中拿下好成績。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1.透鏡說透鏡,能透光;中間厚,凸透鏡;中間薄,凹透鏡。會聚作用凸透鏡,發散作用凹透鏡。
  • 《陰陽師妖怪屋》第四章BOSS怎麼打 第四章BOSS打法攻略
    導 讀 陰陽師妖怪屋第四章BOSS怎麼打?陰陽師技巧妖怪屋第四章BOSS打法技巧是什麼?來看看九遊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陰陽師妖怪屋第四章BOSS打法攻略吧! 神秘圖案: 就是在小紙人頭那個位置畫個圓,十連抽。...
  • 《少女前線》活動第四章攻略 活動第四章過關攻略
    導 讀 其實少女前線手遊中關於活動第四章的打法還是有很多的,但是小編今天是想給大家分享下比較簡單的打法,
  • 《人生畫廊》第四章4-3怎麼過 第四章4-3通關攻略
    導 讀 最近喜歡玩人生畫廊的小夥伴還是挺多的,不過很多小夥伴們都被困在第四章4-3過不去,那麼人生畫廊第四章
  • 釋迦佛為什麼不在其他五道成佛,而是降生在人間成道?
    他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一切都以人間為主。佛陀為什麼不在其它五道成佛,而是降生在人間成道呢?這與人道的特點有關,也是因為人的根性堪為法器的緣故。《增一阿含經》中,記載過一則公案——帝釋天供養釋尊時,曾向釋尊提問:「該用人間的食物還是天界的妙食來供養佛陀呢?」
  • 含攝成佛三主要道的六字真言(三)
    含攝成佛三主要道的六字真言(三)          班字爾慈智加措2、 六字真言總攝了顯密佛法的要義      當今的社會科技發達、物質繁榮,看似擁有一切,理應幸福快樂,但事實絕非如此。現代人不僅普遍缺乏幸福感,而且各種壓力超出人們所能承受的極限。
  • 樹靈之命運第三章攻略 第三章流程圖文攻略
    樹靈之命運中第三章難住了很多玩家,那麼遊戲中第三章怎麼過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樹靈之命運第三章流程圖文攻略,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