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就是人間的佛陀。
他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
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
一切都以人間為主。
佛陀為什麼不在其它五道成佛,而是降生在人間成道呢?
這與人道的特點有關,
也是因為人的根性堪為法器的緣故。
《增一阿含經》中,記載過一則公案——帝釋天供養釋尊時,曾向釋尊提問:「該用人間的食物還是天界的妙食來供養佛陀呢?」釋尊的回答是:「可以用人間之食供養如來,因為我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於人間得佛。」還說:「我今亦是人數,父親的名字是真淨,母親的名字是摩耶,出轉輪聖王種。」
佛來人間成佛是「隨諸佛法」,不僅釋迦牟尼佛在人間成佛,超越恆河沙數無量諸佛世尊都是在人間成等正覺的。諸佛為何選擇人間而非天界成佛?
首先,這與輪迴中六道的特點有關。六道可分為善惡兩部分,人、天二道為善趣,地獄、餓鬼、畜生、修羅四道為惡趣。其中天界有無量福報可享,惡趣則有無數痛苦不得不受,而人道的特點是苦樂參半。印度有很多宗教家把苦行作為修行的標誌和必經之途,釋尊早年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修了六年苦行,每天僅以一麻一麥維持生命,直至皮包骨頭仍未悟道。由此,釋尊悟出了「中道」之理,放棄苦行,這才有了菩提樹下成道的因緣。「苦」的生活容易策勵出離心,正是修行增上之因;而天人福壽隆長,多耽於享樂,顧不上出離,人道福報的有限反而成了最大的福報。過分享樂使人懈怠,而過度的「苦」則使人身心熱惱,執著苦痛。如同惡道眾生,歷盡苦難,自顧不暇,更無機會聽聞佛法,談何修行?而人生之樂可以帶來身心的安定,有助於修行,所謂「身安而後道隆」。
其次,人的根性猛利,更易接受如來教法,這一點是天人無法比擬的。《立世阿毗曇論》將這殊勝的修行條件分說為八種:一聰明故,二者勝故,三意微細故,四正覺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別虛實故,七聖道正器故,八聰慧業所生故。《大毗婆沙論》還認為人能夠令心意寂靜,其他道的眾生在這點上都不如人。《長阿含經》中也談及了我們這個世界——南閻浮提洲人類修行的優勢:一是「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是「勇猛強記,勤修梵行」;三是「勇猛強記,佛出其土」。這三件事不僅勝過諸天,也超勝了其他的三大部洲。
再次,天道眾生可以往來人、天道中,而人道眾生不可隨意去往天道,如佛在天道成就後再化生人間,會引起猜疑而使眾人難以生起信心,所以佛在人間成道。
在早期佛典的描述中,釋尊帶領眾弟子遊化諸方,乞食露宿,於寂靜處安居修行,向世人宣說宇宙與人生的真理。「佛在人間」,這是一個充滿人文色彩的佛陀觀,充分顯現出佛教的「人本」特點,始終把人作為修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人間的佛陀,他所展現的人間佛教,具有下面六個特性:
一、人間性: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間的性格。他和我們一樣,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間的生活中,表現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間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間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發展的佛教,他非常重視生活,對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臥,處處都有教導,處處都有指示。甚至對於家庭、眷屬的關係,參與社會、國家的活動,都有明確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這個世界,完全是為了「示教利喜」,為了教化眾生,為了給予眾生利益,以利他為本懷。
四、喜樂性:佛教是個給人歡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義,就是為了要解決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快樂。
五、時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緣,降誕於世,特別與我們這個世間結緣。雖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並且已經證入涅槃,但是佛陀對於我們世世代代的眾生,都給予了得度的因緣。所以到今天,我們還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為我們的模範。
六、普濟性:佛陀的一生很有普濟性。記得過去梁漱溟先生,他從佛教的研究,慢慢轉入儒家。他認為佛教的人間性不夠,所以當太虛大師在漢藏教理院,請他演講時,他在黑板上寫了「此時、此地、此人」。他說:『我為什麼走入儒家,就是為了這六個字。講時間,佛教談過去、現在、未來,無量的阿僧祇劫,但是我們生命當下的現世很重要。佛教講到空間、地方,說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無量諸世界,世界雖然講了那麼多,但我們相處的這個世界,需要我們去淨化它。佛教講到眾生,不但是人,十法界的眾生--胎生、卵生、溼生、化生,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在無量無邊的眾生中,以人最為重要。』太虛大師在梁氏演講之後,作了一個說明,佛教雖然講過去、現在、未來,但是重在現世的普濟。空間上,佛教雖然有此世界、他世界、無量諸世界,也是重視此界的普濟;佛教講到眾生,雖然有十法界眾生,但也是重在人類的普濟。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佛教,《維摩詰經》說:「佛國、佛土在眾生身上求,離開了眾生,就沒有佛,離開了群眾去求道,是沒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師更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何況佛陀一代的說法不以鬼神為對象,所以佛教不是鬼神的宗教,佛陀說法是對人而說的。因此,佛陀所傳的教法就是人間佛教。佛陀,道道地地是人間的佛陀;佛教,道道地地是人間佛教。
《增一阿含經》云:「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佛陀為了解決人類生老病死的根本問題,捨棄王位,入山求道,而成為示現佛法真理的大法王。佛陀的出家,是精神上的出世,是人格的升華。深廣的悲願,使他回歸人間,擁抱困苦中的眾生。佛陀不但沒有離開過人間,更深入社會,教導眾生如何離苦得樂。
綜觀佛陀一生之精神所在,從初說四諦度化五比丘開始,直到晚年臨涅盤前度化純陀,可以說無時無處不諄諄於人間的教化。《佛說阿難四事經》記載,佛陀在臨入涅盤前,尚對阿難、帝王、人民及四眾弟子開示人間佛教四事:第一、執政者對人民如果有仁慈之心,不害生命,其福德等於侍佛。第二、執政者如果救濟人民災難,譬如供養佛陀。第三、執政者教化人民止息殺業,以弭災患,賑濟窮苦,以修慈心,亦如侍佛。第四、執政者與人民恭敬共事有智德者,亦如供佛。
這是佛陀生活化、人間化的真實流露,其慈愍眾生的悲心,於焉可見。
佛陀曾說:「我亦如是生世間,同於世法不染著。」在各種經論中,佛陀也一直強調:「我是眾中的一個。」如《增一阿含經》中說:「諸佛世尊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身為佛教的創始者,佛陀在印度不平等的社會裡,面對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種種問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他的看法與意見是普遍與深入的。佛陀對社會人間的教化,對象包含社會各階層的人士,例如:國王、大臣、文武百官、士、農、工、商、兵、強盜、妓女等。佛陀教化眾生的方法,總是視眾生根器,應病與藥,觀機逗教,隨機說法,猶如扣鍾,小扣則小鳴,大扣則大鳴。
佛陀為父王擔棺,為大愛道比丘尼抬棺,上升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以克盡人子之孝;看顧老病比丘,為老病比丘洗滌身體;教化愚笨的周利盤陀伽,使他成為阿羅漢;度化事火外道的優羅頻螺迦葉;施與清道婦的信心,「清潔不在於外表的清淨與否,你每日為大眾掃穢除垢,心地早已清淨,心地的清淨才是真正的清淨。」
佛陀幫助須達長者教育他驕慢不孝的媳婦玉耶:「女人光是容貌端正,身材姣好,不名為美人,更不值得驕傲;唯有心行端正,具備賢淑的美德,受人尊敬,方可名為美人。姿容的秀麗,雖然可以迷惑人於一時,但卻不能如一個心地善良,品德端正的女人常受人尊敬。」使須達長者一家和諧幸福。
佛陀的慈愛無量無邊,惠施給一切眾生。佛陀不分怨親憎愛、貧富貴賤,都同等的施予救度。佛陀準許尊貴的跋提王子等出家,也準許首陀羅出身的弟子,如擔糞的尼提、剃髮師的優波離出家;佛陀接受富翁須達長者的供養,也接受貧窮者的布施;佛陀感化不為欲染的大迦葉加入僧團,也方便勸誘貪慾的難陀披剃,幫助摩登伽女棄愛染而依歸正教;鬼子母和鴦崛摩羅是讓人一聽到名字就害怕的惡人,佛陀卻感化他們改邪歸正。
佛陀甚至不捨棄數度加害自己,背叛自己的提婆達多,救濟生性暴躁的外道步知加。在佛陀的心目中,愈是頑劣的眾生愈要以慈悲度化他,因為佛陀視重病眾生如佛子羅睺羅,怨親平等,給予無盡的關愛。佛陀對眾生的愛,是平等無差、清淨無私的慈悲,佛陀對人間的慈悲教化是無遠弗屆的。
學佛導航綜合
參考資料:明賢法師《苦樂參半福報有限 諸佛成道卻在人間》
星雲法師《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
延伸閱讀:
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是什麼關係?
夢參長老:正確看待信佛後的業報現前
這是京城鬧市中最安靜的大學……
為大家說一個苦修多年的高僧的故事……
丁酉年釋迦牟尼佛成道日供燈共修
2018年1月24日 ,農曆丁酉年臘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紀念日。積福慧發起供燈共修,以至誠恭敬心,許下皈依佛、法、僧三寶的莊嚴誓言。祈求三寶加被早日破除無明痴暗,開顯本具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