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佛為什麼不在其他五道成佛,而是降生在人間成道?

2021-02-22 學佛導航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就是人間的佛陀。

他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

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

一切都以人間為主。

佛陀為什麼不在其它五道成佛,而是降生在人間成道呢?

這與人道的特點有關,

也是因為人的根性堪為法器的緣故。

《增一阿含經》中,記載過一則公案——帝釋天供養釋尊時,曾向釋尊提問:「該用人間的食物還是天界的妙食來供養佛陀呢?」釋尊的回答是:「可以用人間之食供養如來,因為我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於人間得佛。」還說:「我今亦是人數,父親的名字是真淨,母親的名字是摩耶,出轉輪聖王種。」

佛來人間成佛是「隨諸佛法」,不僅釋迦牟尼佛在人間成佛,超越恆河沙數無量諸佛世尊都是在人間成等正覺的。諸佛為何選擇人間而非天界成佛?

首先,這與輪迴中六道的特點有關。六道可分為善惡兩部分,人、天二道為善趣,地獄、餓鬼、畜生、修羅四道為惡趣。其中天界有無量福報可享,惡趣則有無數痛苦不得不受,而人道的特點是苦樂參半。印度有很多宗教家把苦行作為修行的標誌和必經之途,釋尊早年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修了六年苦行,每天僅以一麻一麥維持生命,直至皮包骨頭仍未悟道。由此,釋尊悟出了「中道」之理,放棄苦行,這才有了菩提樹下成道的因緣。「苦」的生活容易策勵出離心,正是修行增上之因;而天人福壽隆長,多耽於享樂,顧不上出離,人道福報的有限反而成了最大的福報。過分享樂使人懈怠,而過度的「苦」則使人身心熱惱,執著苦痛。如同惡道眾生,歷盡苦難,自顧不暇,更無機會聽聞佛法,談何修行?而人生之樂可以帶來身心的安定,有助於修行,所謂「身安而後道隆」。

其次,人的根性猛利,更易接受如來教法,這一點是天人無法比擬的。《立世阿毗曇論》將這殊勝的修行條件分說為八種:一聰明故,二者勝故,三意微細故,四正覺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別虛實故,七聖道正器故,八聰慧業所生故。《大毗婆沙論》還認為人能夠令心意寂靜,其他道的眾生在這點上都不如人。《長阿含經》中也談及了我們這個世界——南閻浮提洲人類修行的優勢:一是「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是「勇猛強記,勤修梵行」;三是「勇猛強記,佛出其土」。這三件事不僅勝過諸天,也超勝了其他的三大部洲。

再次,天道眾生可以往來人、天道中,而人道眾生不可隨意去往天道,如佛在天道成就後再化生人間,會引起猜疑而使眾人難以生起信心,所以佛在人間成道。

在早期佛典的描述中,釋尊帶領眾弟子遊化諸方,乞食露宿,於寂靜處安居修行,向世人宣說宇宙與人生的真理。「佛在人間」,這是一個充滿人文色彩的佛陀觀,充分顯現出佛教的「人本」特點,始終把人作為修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人間的佛陀,他所展現的人間佛教,具有下面六個特性:

  一、人間性: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間的性格。他和我們一樣,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間的生活中,表現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間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間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發展的佛教,他非常重視生活,對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臥,處處都有教導,處處都有指示。甚至對於家庭、眷屬的關係,參與社會、國家的活動,都有明確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這個世界,完全是為了「示教利喜」,為了教化眾生,為了給予眾生利益,以利他為本懷。

  四、喜樂性:佛教是個給人歡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義,就是為了要解決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快樂。

  五、時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緣,降誕於世,特別與我們這個世間結緣。雖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並且已經證入涅槃,但是佛陀對於我們世世代代的眾生,都給予了得度的因緣。所以到今天,我們還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為我們的模範。

  六、普濟性:佛陀的一生很有普濟性。記得過去梁漱溟先生,他從佛教的研究,慢慢轉入儒家。他認為佛教的人間性不夠,所以當太虛大師在漢藏教理院,請他演講時,他在黑板上寫了「此時、此地、此人」。他說:『我為什麼走入儒家,就是為了這六個字。講時間,佛教談過去、現在、未來,無量的阿僧祇劫,但是我們生命當下的現世很重要。佛教講到空間、地方,說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無量諸世界,世界雖然講了那麼多,但我們相處的這個世界,需要我們去淨化它。佛教講到眾生,不但是人,十法界的眾生--胎生、卵生、溼生、化生,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在無量無邊的眾生中,以人最為重要。』太虛大師在梁氏演講之後,作了一個說明,佛教雖然講過去、現在、未來,但是重在現世的普濟。空間上,佛教雖然有此世界、他世界、無量諸世界,也是重視此界的普濟;佛教講到眾生,雖然有十法界眾生,但也是重在人類的普濟。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佛教,《維摩詰經》說:「佛國、佛土在眾生身上求,離開了眾生,就沒有佛,離開了群眾去求道,是沒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師更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何況佛陀一代的說法不以鬼神為對象,所以佛教不是鬼神的宗教,佛陀說法是對人而說的。因此,佛陀所傳的教法就是人間佛教。佛陀,道道地地是人間的佛陀;佛教,道道地地是人間佛教。

  《增一阿含經》云:「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佛陀為了解決人類生老病死的根本問題,捨棄王位,入山求道,而成為示現佛法真理的大法王。佛陀的出家,是精神上的出世,是人格的升華。深廣的悲願,使他回歸人間,擁抱困苦中的眾生。佛陀不但沒有離開過人間,更深入社會,教導眾生如何離苦得樂。

  綜觀佛陀一生之精神所在,從初說四諦度化五比丘開始,直到晚年臨涅盤前度化純陀,可以說無時無處不諄諄於人間的教化。《佛說阿難四事經》記載,佛陀在臨入涅盤前,尚對阿難、帝王、人民及四眾弟子開示人間佛教四事:第一、執政者對人民如果有仁慈之心,不害生命,其福德等於侍佛。第二、執政者如果救濟人民災難,譬如供養佛陀。第三、執政者教化人民止息殺業,以弭災患,賑濟窮苦,以修慈心,亦如侍佛。第四、執政者與人民恭敬共事有智德者,亦如供佛。

  這是佛陀生活化、人間化的真實流露,其慈愍眾生的悲心,於焉可見。

  佛陀曾說:「我亦如是生世間,同於世法不染著。」在各種經論中,佛陀也一直強調:「我是眾中的一個。」如《增一阿含經》中說:「諸佛世尊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身為佛教的創始者,佛陀在印度不平等的社會裡,面對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種種問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他的看法與意見是普遍與深入的。佛陀對社會人間的教化,對象包含社會各階層的人士,例如:國王、大臣、文武百官、士、農、工、商、兵、強盜、妓女等。佛陀教化眾生的方法,總是視眾生根器,應病與藥,觀機逗教,隨機說法,猶如扣鍾,小扣則小鳴,大扣則大鳴。

  佛陀為父王擔棺,為大愛道比丘尼抬棺,上升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以克盡人子之孝;看顧老病比丘,為老病比丘洗滌身體;教化愚笨的周利盤陀伽,使他成為阿羅漢;度化事火外道的優羅頻螺迦葉;施與清道婦的信心,「清潔不在於外表的清淨與否,你每日為大眾掃穢除垢,心地早已清淨,心地的清淨才是真正的清淨。」

  佛陀幫助須達長者教育他驕慢不孝的媳婦玉耶:「女人光是容貌端正,身材姣好,不名為美人,更不值得驕傲;唯有心行端正,具備賢淑的美德,受人尊敬,方可名為美人。姿容的秀麗,雖然可以迷惑人於一時,但卻不能如一個心地善良,品德端正的女人常受人尊敬。」使須達長者一家和諧幸福。

  佛陀的慈愛無量無邊,惠施給一切眾生。佛陀不分怨親憎愛、貧富貴賤,都同等的施予救度。佛陀準許尊貴的跋提王子等出家,也準許首陀羅出身的弟子,如擔糞的尼提、剃髮師的優波離出家;佛陀接受富翁須達長者的供養,也接受貧窮者的布施;佛陀感化不為欲染的大迦葉加入僧團,也方便勸誘貪慾的難陀披剃,幫助摩登伽女棄愛染而依歸正教;鬼子母和鴦崛摩羅是讓人一聽到名字就害怕的惡人,佛陀卻感化他們改邪歸正。

  佛陀甚至不捨棄數度加害自己,背叛自己的提婆達多,救濟生性暴躁的外道步知加。在佛陀的心目中,愈是頑劣的眾生愈要以慈悲度化他,因為佛陀視重病眾生如佛子羅睺羅,怨親平等,給予無盡的關愛。佛陀對眾生的愛,是平等無差、清淨無私的慈悲,佛陀對人間的慈悲教化是無遠弗屆的。

學佛導航綜合

參考資料:明賢法師《苦樂參半福報有限 諸佛成道卻在人間》

星雲法師《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

延伸閱讀:

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是什麼關係?

夢參長老:正確看待信佛後的業報現前

這是京城鬧市中最安靜的大學……

為大家說一個苦修多年的高僧的故事……

丁酉年釋迦牟尼佛成道日供燈共

  2018年1月24日 ,農曆丁酉年臘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紀念日。積福慧發起供燈共修,以至誠恭敬心,許下皈依佛、法、僧三寶的莊嚴誓言。祈求三寶加被早日破除無明痴暗,開顯本具佛性!

相關焦點

  • 阿難尊者的大功德(四)—— 在悉達多菩薩成佛的歡喜日,阿難尊者降生
    淨飯王感嘆道:「我的太子啊,你如果沒能成為轉輪聖王,又不能證悟佛果,就這樣死去實在是太苦了!」憂懼纏身的淨飯王,已經完全陷入了思子的苦楚之中,荒迷憒塞,無法自拔。 就在淨飯王痛苦不已的時候,偉大的悉達多菩薩已經從苦行中覺悟了甚深的義理。悉達多菩薩深知,單純的苦行,並不是解脫生死的方法,只有證悟法界的根本智慧,才能夠最終證悟解脫。
  • 因果是不能避免的:釋迦佛的親族遭難 目犍連的母親墜入餓鬼道
    為什麼目犍連的母親會墜入餓鬼道?為什麼目犍連送的飯會變成火炭?原來其母生前不僅不信佛法,而且還毀謗佛法。此外,她還十分貪心、易怒、待人刻薄,還喜歡吃魚鱉蝦蟹,特別歡喜吃魚籽,因此種下了殺生的罪業,所以死後墜入餓鬼道。雖然目犍連有神通可以給母親送飯,但身處餓鬼道、罪業大的其母,是不被允許吃任何食物的。再好吃的東西也入不了口,這就是食物變成炭火的原因。
  • 念經能成佛嗎?持咒能成佛嗎?念佛能成佛嗎?辯證看待這個問題
    王先生對於學佛,認為應當「知行合一」,他說:「學道的人,不去學佛,先去修廟,是叫佛把他支使遠啦!念書的人光念不行,是叫書把他支使遠啦!學道德的人,光講道不行道,是叫道把他支使遠啦!我知道一位古人就學一位古人,知道一位今人就學一位今人,知道一個字,就行一個字,才是『知行合一』。」
  • 阿彌陀佛身世及成佛經歷
    阿彌陀佛身世及成佛經歷(圖片來源:資料圖)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濁世之人,只要精勤心稱念阿彌陀佛,在臨終時,阿彌陀佛會親自接引是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不受輪迴之苦。阿彌陀佛成道之本緣,據無量壽經卷上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之淨土,歷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願。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於距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在離此十萬億佛土之西方,報得極樂淨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即淨土門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淨土,故又稱接引佛。
  • 主耶穌為什麼降生?
    耶穌為什麼降生?以下就分享耶穌基督為什麼降生以及他降生的目的。一、以馬內利【太1:23】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 神與我們同在」。)神造人的目的就是要與人同在,只因始祖亞當不聽神的話偷吃禁果,從此就失去神的同在。
  • 福德、智慧資糧不具備就想成道?沒有那麼簡單
    成佛是大智慧的成就、大智慧的解脫,即所謂大般若成就。永明壽禪師說,《宗鏡錄》的宗鏡,以禪宗為主,如鏡一般照一切世間、出世間的東西,包括各宗各派法門。「如快舸隨流,無諸阻滯;又遇便風之勢,更加櫓棹之功」,就象快船順流而下,不但順風,沒有阻礙,又碰到划船技術好。「則疾屆寶城,忽登覺岸。」寶城是《法華經》的典故。
  • 《南山律在家備覽-入寺法式》(十二)讚嘆就頓超九劫,先於彌勒菩薩成佛,在這個世間示現成佛.
    需要我們具備有三種心:第一種心是要有正知心,你的心要放得很正直,不可以有自己的邪知邪見;第二種心就是要有希求心,對法一定要有希求。不要認為自己「哦,我已經都懂了,我懂的很多……」。千萬不可以這樣,要有廣大的希求心;第三種心,需要我們具備有智慧心,要能夠分辨是非這樣的智慧。希望我們以這三種心來聽聞。我給大家讀一下:《入寺法式》:「息心靜默非喧亂所集,軌法施訓豈漏慢所踐。且心棲相表,形異世儀。歸奉憑趣,理存規則。
  • 法華經:為什麼龍女說要成佛,就能迅速成佛?(73)
    由於度脫了一切眾生的緣故,然後菩薩才能得以成就菩提道,我才不相信這個女子能在須臾頃刻間,便能成就正覺。」智積菩薩的這種說法非常有代表性,很多人都是住在苦行相上看修行的。就像佛陀當年,苦行時,五比丘信任他、追隨他。當他放棄苦行時,五比丘就棄他而去了。
  • 學佛問答:菩薩如果要降生在世間,也需要投胎嗎?
    假如他到人間來,他需要入胎十個月,還是他不需要入胎?上師:還問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人是要投胎的,那麼菩薩來到世界當中,是不是不用投胎,或者是還要投胎?這個是不一定的。那麼菩薩,把染汙的煩惱徹底斷盡了,不受業力的牽連了,他完全是悲心和願力來度化眾生,所以本來他是隨悲心和願力來娑婆世界,或者來六道當中——遍六道而教化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把他的菩薩道事業做完了,他就預知時至,馬上入涅槃就離開這個世界了,像這樣的話,他是生死自在的。
  • 最迅速的成佛之道——上師相應法
    真能視上師等同諸佛  就是跟上師心心相印    那我們呢,想念的就是爽的事情,養護的是想怎麼去騙人,這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成就者的日常生活跟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就是有這樣的差別。瑪爾巴大師對密勒日巴說:「你什麼時候把老子我看成佛的時候,你就可以收徒弟。」
  • 【佛經故事】龍女成佛
    一般認為佛教中輕視女性的論點,常引小乘經的「五障思想」,也就是說女性是」五漏之身」。什麼是五障?五漏呢?就是女人一不能成梵王,二不能成帝釋,三不能成魔王,四不能成轉聖王,五不能成佛道。為什麼?因為:一、梵王是淨行,而女人多染。二、帝釋是少欲,而女人多欲。三、魔王是堅強,而女人懦弱。
  • 天魔獻玉女給佛,想破佛淨戒,這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前最傳奇的一夜!
    在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即將成道的那個夜晚,佛陀也遇到了這樣世上稀有的絕色美女,美女們來自天界——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天最高等的一層,和欲界天的天女相比,凡俗世界最美的女子,都會顯得像獼猴一樣難看,佛陀遇上了這樣絕色的天女,他是如何應對的?值此釋迦牟尼佛成道日即將到來之際,小妙跟大家講講佛陀成道前的傳奇故事。
  • 【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
    八相成道佛教術語。指釋迦牟尼佛一生的八個階段。「成道」是「八相」中最重要的內容,又是釋迦牟尼「一代時教」的起點,亦稱「八相示現」。據傳,釋迦牟尼在過去世早已成道,為了度化眾生,化身「示現」八種相狀,應時對機地降生人間。《佛本行集經》等詳其事,介紹「八相」的內容。
  • 耶穌降生不得了
    每年的十二月為聖誕月,十二月二十五日為耶穌降生紀念日。大凡基督宗教,一般都會通過不同的形式來紀念這一重要節日。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從《聖經》中看到,耶穌的降生與平常嬰孩的降生很不一樣,耶穌的降生關係到諸多方面,給人類帶來了許多意外恩典。耶穌降生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一、耶穌降生關乎萬民,不得了。
  • 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講解
    五、降魔。六、成道。七、說法。八、涅槃。【降兜率】諸佛皆從兜率天降生。釋尊亦然,因悲愍一切眾生,故於兜率天宮觀度化眾生之因緣成熟,即從兜率天降生人間。【入胎】時摩耶夫人,於眠寤之際,見菩薩乘六牙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脅;夫人頓覺體安欣樂,如服甘露,即懷娠。
  • 含攝成佛三主要道的六字真言(三)
    含攝成佛三主要道的六字真言(三)          班字爾慈智加措2、 六字真言總攝了顯密佛法的要義      當今的社會科技發達、物質繁榮,看似擁有一切,理應幸福快樂,但事實絕非如此。現代人不僅普遍缺乏幸福感,而且各種壓力超出人們所能承受的極限。
  • 大乘佛經女性觀:成佛路上,不分男女
    《佛說超日明三昧經》中慧施成佛的故事,說的就是這樣一位智慧又勇敢的女子。 五曰,女人不得作佛。所以者何?行菩薩心愍念一切,大慈大悲被大乘鎧,消五陰化六衰,廣六度,了深慧,行空無相願。越三脫門,解無我人無壽無命,曉了本無不起法忍,分別一切如幻如化、如夢如影芭蕉聚沫,野馬電 水中之月,五處本無無三趣想,乃得成佛。而著色慾淖情匿態,身口意異故為女人,不得作佛。得此五事者皆有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