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義書中的理性嘗試

2020-12-23 逍遙派逍遙子

公元前1000年至其中葉,雅利安人從印度河上遊遷至恆河、朱木拿河流域的平原之間,史稱這一時期為「後吠陀時期」或「梵書、奧義書時期」。這時,社會等級更加明確,奴隸制小國逐漸形成。

《奧義書》是《吠陀》中《森林書》的附屬部分,而《森林書》又是用來說明《吠陀》的《梵書》的附屬部分,從層次來講, 《奧義書》是《吠陀》的最外層,也是最後部分,因此它也稱「吠檀多",即吠陀的結尾。

奧義書在宗教神學中產生,已開始用理性思維的方式來探討人的本質、世界的根源、人和神及自然間的關係、靈魂和肉體的關係等,可以說,古印度人學較系統地論述始見於奧義書。奧義書原義是「近坐」、「秘密的相會」,引申而為師生對坐所傳的「秘密教義」。在中國的古籍中,奧義書和吠陀通常不作區別,也稱明論、委託等。

最古老的奧義書文獻有14種,包括《他氏奧義》、《壞屍氏奧義》、《歌者奧義》等。奧義書以對話形式記錄了印度奴隸制國家時期各派宗教和哲學的思想,繼承和發展了吠陀的原人說、神人同一說,成為

印度人學思想的總源泉。

(一)、梵我同一

在《梨俱吠陀》後期,已開始了圍繞世界的本原、人的本質等問題的思索和爭論,提出了生主、原人、金卵等概念。梵書時期, 「梵天」逐漸取得了最高的地位,「梵天」這個神祇也被抽象概括而為形而上的實體梵,用中性名詞(Brahman)代替了陰性名詞。他們宣稱,梵是世界之主。梵在梵文中有「聖智」、「咒力」等意義,引申而為主宰世界的最高力量、本體,成為一般意義上的生命本原。

梵是無形無象、無質無量的,無生無死、不可比擬、無法描述的。它的本性可稱為「識」「智」、「有」、「喜樂」等不為人認識的存在。所以奧義書常常用「遮詮法」,也就是用否定而達到肯定的方法來表述梵,有時也直接表述。《他氏奧義》中講道:「無論有氣息者、能走者、能飛者和不動者都安立在識之上,為識所指引。世界安立在識之上,為識所指引,識就是梵。」世界當然主要是指人所面對、所認識的世界,這其中也包括人類自身。

在奧義書中,對自我是用「阿特曼」來表述的。這個「阿特曼」可指我、靈魂、神我、丈夫等,它在吠陀中就被提到過,與神靈沒有過聯繫。在梵書中將它視為皮、面、骨肉、心或與器官有關的氣息等;在森林書中, 「阿特曼」更被視為滲入於一切事物之中、作為萬物創造的原理而存在的真我,並有了大我、小我之分,大我是「自在之體",小我包攝於大我之中;在奧義書中,又系統地將阿特曼闡述為萬物內在的神妙力量和梵同成為宇宙統一的原理。

在奧義書中有許多關於我即是梵、梵即是我的論述:「唯彼生命氣息,即般若自身(智慧自我),是即阿難陀,不老而永生者也。"書中反覆講到:「當知彼即我之自我。」而且奧義書還認為,我之身體的每一部分都蘊涵了與梵同等的宇宙原理在裡頭。《石氏奧義》講:「神若我拇指,寄寓身心中,過去、未來主,由持不足畏,此乃真是彼。」

《大毗婆娑論》中也講:「或在心中,如指節量(像手指那麼大小),光明熾盛;或在身中,稱身形量,內外明徹。」而且梵還可以表現為人的各種舉止活動,在《廣森林奧義》中講:梵就是個人,當人呼吸時,他名為生氣;當說話時,梵名為言語;當聽聞時,梵名為耳;當思想時,梵名為心。這些是梵的不同表現,卻有內涵了梵的本質。

奧義書對自我、個體的地位給以充分肯定,在本質上將其提升到與梵、宇宙原理同等的地位,並且對個體的形成有較深人的論述。《廣森林奧義》中講:自我者為人類固定不變的本質,自我永住妙樂,絕對的主觀就是人的本質。

《他氏奧義》認為,一個人確實最初是由這一(自我)成為胚胎,它是精子,是元氣。一個人在自我中又包含有一個自我,把自我注入一個女人體內就產生出它,這是一個人的第一生;當女人懷胎生子使世代繼續自我再生,這是一個人的第二生;當一個人履行自己職責實現自己價值,最後衰老年邁而離去再生時,就是第三生。奧義書認為因為梵是真實的,則與梵同一的自我是真實的。

由於外在宇宙的終極原因歸結為內在的阿特曼, 「大宇宙」與「小宇宙」是統一的,對人的自我本身的認識就必須力求回到梵那裡。人必須能脫卻欲望和苦惱,避開邪惡,由自製而追求內心寧靜,這樣才能認識到那個與梵一樣永恆常在的自我。而一般人由於對社會世俗生活的眷戀而無明(無知),受業報規律的束縛,不能認識梵我同一。這樣就必須靠抑制欲望,實行達摩規定,才能直觀阿特曼的最高本質,親證梵我同一。

《歌者奧義》認為,如果人沒有發現自我和人的本質的真正欲望而離開這個世界,那麼他在任何世界中都沒有自由,只有發現自我的人在一切世界中才有真正的自由,人通過這種認識才能達到精神的解脫。

從梵我與自然界和人的思維關係上看,梵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唯心主義的實體,是一種脫離客觀實際和人類認識的一種「識」或「有」。它是從人的理性中經過片面誇大而脫離自然和人的意識而成為絕對的。它的形成是由於創作奧義書的思想家們長期脫離勞動,過分重視人的意識活動,是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的結果。

(二)輪迴解脫

與梵我同一說相輔而行的是輪迴解脫說,這種輪迴說是印度宗教倫理確立的基礎。這種輪迴說基於兩個觀點:靈魂不死和人生中的業。前面提到奧義書認為人有三生三世,這說明人有不死的靈魂。而人在此生此世中的所作所為就是業(羯磨, karma),這種業的評價標準是依據個人對婆羅門和剎帝利的要求遵循而達到的效果,以及他對樹立在各種族中的界限認識到什麼程度。

《廣森林奧義》中講:「依照人的行為,決定那個人將來要成什麼樣,行善的成善,行惡的成惡。」也就是行善事的人必定要得善報。每個人都是有欲望的,因為有欲望而有意志,因意志而有業,有業則有果,有報應。業和報應決定了人不能都回歸梵天,而要接受輪迴的業報:有的轉化為牲畜,有的轉生為人,有的靈魂升人天堂,有的則入地獄(這種人是因為違逆種姓義務),來世變為首陀羅或植物。消除欲望、崇信神明的人,必會永生而達到與梵同一

奧義書規定了各個種姓斷滅輪迴的解脫方法,主要方法是在意識上證悟梵我同一併在生活中從事艱苦卓絕的修行。具體的方法是苦行、布施、正行、不殺生、實語、禁慾、同情等。這些規定就是要號召人民遠離生活,避開社會鬥爭,安於命運,最終獲得個人解脫,轉升天堂之境。

在奧義書對人的論述中,除了有這種梵我同一的唯心主義觀點,還有一些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比如對金卵生天地人的描述。《歌者奧義》中講到:人的靈魂以及最高存在,是由水火土構成的;《鵬鴣氏奧義》中也講到:「由'我,生空,由空生風,由風生火,由火生水,由水生地,由地生植物,由植物生食物,由食物而成人或創造物。」這些觀點和「梵我同一」是對立的,這說明當時的思想帶有混沌性。

一方面,力圖在萬事萬物背後尋找一種抽象的一般,並將之規定為由主觀意識中脫離出來而獨立的本原;另一方面,又認識到具體物質元素對構成事物的意義,人依賴、生存於這個有形的物質世界,靈魂也是由物質性元素構成的。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生產力、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不足,使得他們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包括對人的認識,表現出模糊、混沌的特徵。

相關焦點

  • 奧義書的智慧低語之二
    :         第一組《大森林奧義書》《歌者奧義書》《泰帝利耶奧義書》等      第二組《伽陀奧義書》《彌勒奧義書》《蛙氏奧義書》等.   不是所有的奧義書都在討論瑜伽,奧義書之後就是《瑜伽經》,《薄伽梵歌》從這個清晰的脈絡中能看到前面的沉澱是如何影響到了後面,尤其是瑜伽經是如何傳承了前面的吠陀時期和奧義書,最重要的還是奧義書時期,因為奧義書時期把瑜伽作為一個修行的體系,和瑜伽有關的奧義書如下:P124《歌者奧義書》沿襲了吠陀時間已經開始專注呼吸,有一些關於呼吸調息的思考,提到了om,
  • 《奧義書》——被遺忘的心靈科技
    現在,我們溫柔地面對自己的心靈,仔細地了解它,發掘它的力量,並觀照它在生命歷程中的喜樂與哀傷。心是生命中痛苦與喜樂的根源,它就宛如大海一般,湧起了無數的心浪。由於我們的心靈,是如此的豐富而複雜,帶給我們生命中一切的痛苦與歡樂,並創造了覺悟安詳與迷惘紛亂。大覺者佛陀鼓勵我們要自行修行禪觀,來降伏自己的心靈,來圓滿自己的智慧生命。
  • 奧義書精華(一)
    《奧義書》(Upanishad)是印度最經典的古老著作,用散文或韻文闡發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文獻的著作,是印度哲學的源泉。
  • 【五鞘和大梵——《奧義書》的不二智慧】
    了解過了很多的思潮、學派、哲學傳統,特別是印度的一些瑜伽哲學、吠檀多哲學,當然還有一些佛學思想之後,到頭來讓我不得不以新的眼光來看待印度古老的《奧義書》。《奧義書》有108個之多,根據不同的說法,甚至有200多個,但最重要的有13個。其中,至少有5個《奧義書》是在佛教興起之前就已經定版了。《大林間奧義書》是其中一個篇幅最大、異常重要的《奧義書》。
  • 《奧義書思想研究》| 熟眠位識
    關於「識」,《奧義書思想研究》中有兩段話,正可一掃疑惑:奧義書通常所謂識,大致相當於經驗唯心論的「心」(或佛教唯識學所謂「現行識」)的概念。識就是一切意識活動、意識現象的總體,而且它的內容主要是經驗性的。
  • 奧義書的梵天在於徹底否定與內在直觀
    佛教受奧義書影響很大,奧義書的主要思想是梵我如一,梵指的是宇宙唯一客觀實體,我是梵的個體顯現,從根本上認為講梵我一致,然而,生命存在導致了梵和我的分離,所以,奧義書把生命存在看成痛苦,它脫離了梵我同一的循環,佛教也是這種觀點,視生命及其輪迴為痛苦,其目標就是脫苦。
  • om唱誦的意義—om聲奧義書解析
    在每一節瑜伽課堂中,我們都會唱誦om,你是否想過我們為什麼要唱誦om? 在「瑜伽經」的第二章練習章中第一句經文中聖者帕坦加利教導我們:「苦行 誦習和敬仰自在天是行動瑜伽」在這裡誦習就有念誦「om」的意思!
  • 佛哲專論|辨析《奧義書》中的佛家『業論』(第一章)
    一、佛家「業論」的思想淵源 佛家哲學,在印度思想發展史中,雖與順世外道唯物論(Materialism)及耆那敎義(Jainism)等同以革新者的姿態出現於當世。「四吠陀」者可稱為印度宗敎的源泉,獨惜唯能以優美的詩篇來表達對宇宙諸神的一種虔敬與讚嘆的真摯情感,然未含深遠的哲學意味,於讚歌中,雖涵育「業」的思想形態,但仍缺乏統體的理論。
  • 《奧義書》揭示OM的原始含義,修行者為何要常念頌---道成分享第十五
    商卡拉和其他注釋者對《奧義書》的意義作了如下三項解釋:1:《奧義書》被認為是印度吠陀時期的先知在最清淨和超越的狀態下,即在三摩地入定的境界中,覺悟到的真理和啟示,他們把這些真理傳授給弟子,經過世世代代的口授心傳,被保存下來。
  • 《奧義書》精華:梵我合一
    《奧義書》是古印度的根本經典,探討人生與宇宙的根源和關係,認識我是誰,找到真我(Atman),追求「梵我合一」的境界,啟示出精神上極為深奧的真理。《奧義書》提倡「禪定」、「瑜伽」的修行方法,即:在寂靜處端坐,調整呼吸,心注一境,以達到恍惚的狀態,為靠近「梵」的方法。
  • 【TINA YOGA】邱顯峰老師武漢瑜伽四大部經典暨奧義書與道德經講座
    四部經的中文譯註者邱顯峰老師將於本次四天共36小時的講座中,由淺入深地解說此四大部經典的奧秘。了解四大部經的奧義,將會大大地提升你的瑜伽內涵和生命質量。除了此四大部經典外,在印度最重要的智慧結晶則非奧義書莫屬,奧義書被公認比較具代表性的有十多部,邱老師將把這十多部的精華匯集在一起與大家分享。
  • 理性的女生,在婚戀中,會有這些表現
    理性的女生,就是一個例外,她們會給男人充分的尊重和自由,既能理智愛人,也能理性看待自己的心意,絕對不會放縱自己,也就是說,她們更善於自律和克制。不管是淺淺的喜歡,還是深刻的愛戀,理性的女生總能克制著自己,或許是從小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如今的原則和規矩吧,或許是成長過程中遭遇過很多事情吧,現如今的銘記,一定得益於某些閱歷。
  • 在愛情中,了解與愛其實都很重要,感性與理性你會怎麼選擇?
    在愛情中了解一個人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太過死板,如果喜歡,如果感覺合適,就去大膽的嘗試,否則最後的遺憾也只會伴你一生。理性的同時感性也很重要。2.可以先產生愛再去了解,但也要慎重考慮。其實在面對愛情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大膽一些,不要因為自己的一個錯誤選擇錯失了一份愛情,既然有感覺,那就去嘗試,這也許就是我們年輕人的標誌。年輕人就是敢想敢拼,雖然他們並沒有那麼成熟,但也因為他們對愛情的嚮往,所以最終也可以很順利的找到自己的愛情,在嘗試中慢慢找到歸宿。
  • 兩種理性: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
    兩種理性: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前說到,在現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價值標準,社會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價值取向。但你有沒有注意到,其實我們也有高度一致的地方——談到錢這個話題,我們的取向好像就很一致。我們都承認,不論追求什麼,金錢都是有所幫助的。難道我們都是拜金主義者嗎?我覺得未必。
  • 人文|理性與感性
    人文|理性與感性理性和感性就像是天使和惡魔,相依相存、共生共滅。你永遠無法擺脫它們。某種程度上說,在為其苦惱的同時,可能也在享受它們帶給你的矛盾和糾結。大概這就是人的複雜性。判斷一件事情或者做出一個決定,需要智慧,這種智慧首先體現在分析,而且是儘可能地全面分析。
  •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感性與理性並存
    這樣的模式一直延續了幾十年,突然要求我們變得非常理性,那確實是有些強人所難了。可能看到這裡,會讓你從「因為沒有變得理性,而開始對埋怨自己」的攻擊中,以及「不知道究竟該聽理性,還是聽感性」的矛盾與糾結中走出來一些。但還是先不要高興的太早了。
  • 十二生肖中,這些絕對理性的生肖男
    屬虎的生肖男:屬虎的男人處理事情一向都是根據法則,尋找合理的依據去解決,不會被其他感情因素有所影響的,在那麼威嚴的虎面前,他們的認知就是這樣,非常的理性,不容易受到外界紛擾,只要是他們決定好的事情,不會因為別人的多言而動搖自己心中的想法,任何的雜吵之聲都拋諸後腦
  • 紋身中哪些圖案象徵自由或者理智,理性
    你問我紋身什麼圖案象徵自由或者理性?先說理性,理性是什麼?是整齊妥當?[理性爆表了] [媽呀,我都不知道這是啥,反正很理性][媽呀,我都不知道這是啥,反正很理性][我要攀登理智的山峰[大腦,肥腸理性][大腦,肥腸理性][另一個大腦]
  • 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是純粹理性嗎
    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是純粹理性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所謂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至少是不可能獨立於康德的純粹理性這個經驗的,所以我們的回答就已經在說明我們的理性究竟是否獨立於一切經驗,且無法獨立於哪些經驗 如果談到純粹理性又不談康德顯然會讓專業人士覺得你是意淫,可是當用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去名詞解釋純粹理性後的歷史是,但凡解釋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都回溯到康德的純粹理性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方法論-一、純粹理性的訓練
    關於形上學,在先驗辯證論中,康德明確了理性追求形上學的自然傾向,因為人的理性天生就有一種刨根問題,追究到極限程度的能力。但此前的形上學,從辯證的角度來看,都是不正確的,或者說不完善的。所以,康德要在先驗方法論中,整理他在整個《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問題和觀點,並形成一個未來的、科學的、完善的形上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