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義書》精華:梵我合一

2021-02-08 圓種智


《奧義書》(Upanishad)是印度最經典的古老著作,

用散文或韻文闡發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文獻的著作,

是印度哲學的源泉。

《奧義書》是古印度的根本經典,

探討人生與宇宙的根源和關係,

認識我是誰,找到真我(Atman),

追求「梵我合一」的境界,

啟示出精神上極為深奧的真理。

《奧義書》提倡「禪定」、「瑜伽」的修行方法,

即:在寂靜處端坐,調整呼吸,心注一境,

以達到恍惚的狀態,

為靠近「梵」的方法。

佛教雖也有禪定法門,

但重視「定慧等持」,在定中起慧觀,

而目的並非往生天界,而是究竟解脫。

愛達雷椰奧義書

太初之時,

世界上只有自我,阿特曼,

沒有任何別的生靈。

他便創造了世界萬物和眾生。

最後,他打開頭顱,破門而入。

此頭顱頂門,便是阿特曼進入之處。

在人體之中,

阿特曼有三個寓所即三種夢境:

覺醒、夢和無夢三種境界。

他看到的只有無所不在的大梵,

大梵即他的自我。

真正的自我便是大梵,

他就是造物主。

阿特曼居於自我之中,世界誕生於自我,

自我的意識便是大梵。

一個人明白自我,即阿特曼,

有自我意識,他便會獲得天國的祝福,

享受永生。

奧姆奧義書

世間的一切都是奧姆,

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一切都是奧姆,

超越於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一切也都是奧姆。

奧姆便是大梵,

世間無法看到的一切也都是大梵。

大梵便是自我,是阿特曼。

自我有四種不同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覺醒的狀態。

它以外在世界為感覺對象,

認知的也只是表象的世界,

並以物質為享受的對象。

第二種境界是睡夢的狀態。

它以內在的、精神的世界為感受對象,

認知的是心靈的世界。

人在過去和覺醒狀態中所作的一切活動

都會在心靈和睡夢的世界中留下印記。

第三種境界是無夢的狀態。

這種狀態的自我叫般若,即智慧的人。

此種狀態中,人處於深度睡眠之中,

沒有了任何欲望和夢想。

正像漆黑的夜驅除了看得見的外在世界一樣,

無夢的睡眠

驅散了外在世界和心靈世界中的一切存在。

此時的自我,也就是般若。

它成為一切事物的主宰,它與神我合為一體,

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它是萬物的源泉。

般若以神我為感受對象,

認知的也是神我,

享受的是永恆的安寧的幸福,

進入的是善惡、真假都不存在的無差別的世界。

第四種境界是自如、非狀態中的狀態。

處於這種狀態的自我,

既不指向外在,也不指向內在。

它沒有任何指向,它不認知任何事物,

它自身也是不可認知的。

它什麼都不知道,它自身也是不可知的。

它既不可看見也不可被看見,

它既不可觸摸也無法被觸摸。

它無影無形、無知無識。

它非想非非想,它無以描述。

它是安寧、純粹、唯一的自我。

歌者奧義書

宇宙萬物的菁華是大地,大地的菁華是水。

水的菁華是草木,草木的菁華是人。

人的菁華是語言,語言的菁華是聖典。

聖典的菁華是歌唱,歌唱的菁華是奧姆。

奧姆是菁華中的菁華,是最崇高的存在。

世間萬物均產生於空,並最終歸屬於空。

空先於一切而存在,

同時空也是萬事萬物最終的根源。

空,

確實是奧姆的最崇高、最偉大的體現,

空是無始無終的存在。

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大梵,

世間的一切以及過去與將來都屬於大梵。

人受意志的支配,

其行為是意志作用的結果。

人活在世上,需要自己立下志向。

人的心性就是自我,阿特曼,

深深地隱藏在我們的心中。

意志首先是由思想生成,

通過五官而與外部世界聯繫。

因此,

五官可以說是意志的形體。

意志本身是一種發光的東西,

它驅散了我們心中的黑暗。

意志總是以對真理的追求作為行動的方向。

無處不在同時又隱而不見的空,

是意志的本質,

同時也是自我的本質。

人的意志中隱藏著人們所有的行動、

所有的欲望、所有的味覺與觸覺。

意志無聲無息,但它佔有的是整個世界。

人的心性也就是自我,阿特曼,

深深地隱藏在我們的心中。

它比芥子還小,同時它又比天空還大。

它就是大梵,

人的心性便是人的自我,

人的自我便是大梵。

我們離開這個世界之後,

我們將歸於大梵。

梵是呼吸,梵是元氣,梵是生命。

梵是歡樂,梵是空。

歡樂便是空,空便是歡樂。

明白這個奧秘,是通向神靈的道路,

就是通向大梵的道路。

沿著這條路走的人,

將會擺脫生死的輪迴,不再回歸於凡界。

太初,

世界上什麼都不存在,

存在的獨一無二的世界自身。

古人云,太初非有,唯有自身。

無中生有,有中生萬物。

當一個人睡眠時,

他與生命本源合為一體,

他進入到他的自我之中。

人的心識,即生命自我,

遊走於各個方向。

當他發現無處安身立命時,

他會重新回到他的自我之中,

維繫於人的生命元氣之中。

人的身體就像生長著的芽苗,

他不可能無根。

根好比是原因,芽苗好比是結果。

一切的生靈,皆以自我為根,

自我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它是存在中的存在,是生命的真正歸屬。

各種生靈,

當他們與本真合為一體時,

即入於睡眠或死亡時,

他們並不知道,

他們融入了本真的存在之中。

那是最精妙的本質,那是世界的自我,

那是永恆的真,那是自我,阿特曼。

那就是你啊。

人之死,並不是生命自我的死去,

而是身體的枯死。

生命自我本身是不死的,

它只是離開了我們的身體。

那是最精妙的本質,那是世界的自我,

那是永恆的真,那是自我,阿特曼。

那就是你啊。

人雖然看不見本真的自我,

但實際上,本真的自我始終存在。

那是最精妙的本質,那是世界的自我,

那是永恆的真,那是自我,阿特曼。

那就是你啊。

只有明白了什麼是真理時,

人才會在話語中說出真理。

求知的前提是感知,

沒有感,談不上知,

有所感,才有所知。

因此,我們應該有感知的欲望。

感知的前提是信仰,

沒有信仰,便不會有感知,

有所信,才會有所感知。

因此,我們應該有信仰的欲望。

信仰的前提是堅定的意志,

沒有堅定的意志,便不會有信仰,

有堅定的意志,才會有信仰。

因此,我們應該有堅定的意志。

堅定意志存在的前提是對行為和思想的控制,

沒有堅強的控制能力,便不會有堅定的意志,

有控制,才會有堅定。

因此,我們應該有堅強的控制能力。

堅強控制能力存在的前提是人格的良好發展,

人格得到良好的發展,才會有堅強的控制能力。

人格的良好發展就是人格的全面發展,

人格全面發展了,才會有所成就。

因此,

我們應該使我們的人格得到良好的發展。

大梵的城堡(喻為身體)之中,

有一小巧的蓮花屋,喻指心,

屋中有一空間,

這個空間之中存在什麼?

那是我們應該努力尋求、努力發現的東西,

那是我們應該明白的東西。

針對這個問題,我會告知他:

宇宙空間有多大,此內心空間也有多大。

此內心空間涵蓋天與地,

涵蓋火與風,涵蓋日與月,

此空間涵蓋閃電與星辰。

世間萬有一集世間沒有的,

均涵蓋於此內心空間。

如果說大梵城堡的內心空間涵蓋世間萬物,

涵蓋所有的生靈以及所有的欲望,

那麼,

當人死去時,此內心空間安在?

針對此問題,我會告知他:

此內心空間,不會隨著身體的老化而老化。

此內心空間,不會隨著身體的消亡而消亡。

那是真正的大梵城堡,

其中涵蓋了所有的欲望。

此內心空間,

是滌蕩了所有罪惡的自我,

是擺脫了生老病死的自我。

它一無所求,

所求的不過是最高的遲鈍在和自身的完美無缺。

那些生前發現了自我及其真正欲望的人,

則會在任何世界裡都會獲得自由和解脫。

自我猶如兩個世界之間的橋梁,

他既分離又連接兩個世界。

白晝與黑暗以及老年、死亡、悲傷等等

並不能使人跨過這座橋梁,

行善或作惡也不能使人跨越這座橋梁。

只有修行和對自我進行嚴格控制的人,

才能獲得大梵的知識,

才能進入大梵的世界。

進入了大梵的世界,

便會在所有世界獲得自由。

考史多基奧義書

生命元氣就是大梵。

意識是生命元氣的使者,

語言是其侍者,

眼睛是其護衛,

耳朵是其信息提供者。

因陀羅說:

我是生命元氣,

我是由般若構成的自我,即阿特曼。

因此,

把握當之不朽的生命來認識吧。

元氣便是生命,生命便是元氣。

只要元氣不離開人的身體,

生命便不會失去。

因此,

正是通過生命元氣,

人在這個世界才能獲得不朽。

通過般若,人才能獲得真知。

凡是將我認知為生命元氣和不朽存在的人,

便能獲得永生。

生命氣息都歸於一個統一的整體之中。

只有當生命氣息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時,

口、眼、耳、大腦才能相互協作,感知世界。

在所有的生命氣息中,

存在著最重要的生命元氣。

只有生命元氣是由般若構成的自我。

當生命元氣進入人的身體後,

身體才能活動。

生命元氣便是般若,般若便是生命元氣。

當人熟睡之後,夢境便不存在了,

所有的一切都與生命元氣合為一體了。

當他醒來時,

正如烈火的火星四處迸射一樣,

所有的生命氣息又從生命元氣迸發出來。

由般若構成的自我便是人的生命元氣。

當生命元氣進入人的身體後,身體開始活動。

人們就是在這樣的生命元氣中成為一體的。

當生命元氣離開了他的身體,

所有的感覺氣息都離開了他的身體。

羯陀奧義書

追求善良的人會執著於自己的目標,

而追求快樂的人會失去自己的目標。

善良與快樂總是圍繞在人們的身邊,

但聰明的人能夠對它們加以判別,

他們會選擇善良而不是快樂。

而愚蠢的人則貪婪地選擇快樂。

財富都是虛妄無常的東西,

永恆的世界不能通過非永恆的東西來實現。

聰明的人通過自我的沉思而回歸太古,

太古是難以看見的世界。

太古隱蔽於人的內心深淵之處,

人的快樂與憂傷對它產生不了絲毫影響,

它安居於深淵之中。

一個人認識了太古的玄機,

他在任何事物中都會發現令他快樂的東西,

就好像在他的心靈深處開啟了一扇光明的大門。

所有吠陀聖典裡的話和人們欲以尋求的,

便是奧姆。

奧姆就是梵,是最高存在。

這是最美好、最崇高的祝福,

得到這種祝福的人,

便會沐浴於大梵的神恩之中。

得到這種祝福的人,不死也不生。

他不自何處來,也不到何處去,

他像太古一樣永恆。

即使他的身體不存在了,他也不會死。

自我,

小得不能再小,大得不能再大,

隱於眾生之中。

一個擺脫了欲望和悲傷的人,

沐浴著大梵的神恩,

自我的輝煌便會得以顯現。

坐著不動,他卻走得很遠很遠。

躺臥不起,但他無處不在。

超越了快樂與悲傷,

他是至高無上的存在。

大小自如,無處不在的自我,

是沒有形體的形體,

是變幻不定中不變的存在。

明白箇中奧秘的人沒有悲傷。

自我選擇了人體,而非人體選擇了自我。

即便如此,

自我選擇了人體,

人如果不能從壞習性中解脫出來,

不能泰然自若地對待一切,

不能夠心平氣和,

那麼他也無法獲得這種自我。

人的身體就像一輛車,自我就像是乘客,

理性就像是御者,思想就像是韁繩,

人的各種感覺就像是拉馬的馬匹,

感覺的對象便是馬車行走的路線。

當最高的自我與

我們的身體、感覺以及心靈融為一體時,

那麼他便處於快樂之中。

當一個人對自我缺乏認識時,

他便無法牢牢把握思想的韁繩,

各種感覺器官就像失去控制的馬匹四處亂撞。

而對自我有了充分的認識,

他便不會心猿意馬,

他生命的大車會平安地行走在道路上。

對自我有了充分認識的人,

常常心思單純,專心致志,

他會行走到人生的目的地,

從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

超越於人的感官的,是感官中的世界。

超越於感官世界的,是人的思想。

超越於人的思想的,是人的智性。

超越於人的智性的,是偉大的自我。

超越於偉大自我的,是一種非顯示的存在。

超越於非顯示存在的,是原人,即精神或意志。

超越於原人的,是一無所有的空靈,

那是終極而且至高無上的存在。

自我隱藏於眾生之中而不外露,

感覺細緻入微的人,能夠洞察到自我。

一個人應當克制自己的語言,

控制自己的思想,

與充滿智性的自我合一,

與偉大的自我合一,

與安寧不動的自我合一。

無聲無觸,無影無形,無為無嗅,

無始無終,無變無不變,

一個人能夠對此有所感知,

他就能擺脫死亡的困惑。

自我原封存於人的身體,

以九竅的形式穿透人的身體。

在尋求永生奧秘的人,

閉上自己的眼睛,收視反聽,

從自身內部發現了自我的奧秘。

愚頑的人尋求外在(色的世界)的享受,

更快地走向了死神設下的圈套。

而聰明的人明白真正永恆的東西是什麼,

他們不會將虛妄無常的東西當做永恆。

色、聲、味、觸、性,

這是我們經驗並感知的世界,

但除了這些外在的東西,

我們對其內在的意義又有多少的感悟?

內隱含於外,此寓於彼。 

能夠同時領悟睡眠與醒覺兩種世界、兩重天地的人,

深知外在的一切

都是偉大而無所不在的自我的外化形式,

因此,他不再悲傷。

正像人吃蜂蜜時產生的美好感覺一樣,

內在的自我經驗並感知外在的世界,

存在於過去和將來的,

不是我們的肉體,

而是內在的自我、內在的精神。

明白箇中奧秘的人,無所畏懼。

此寓於彼。 

在水、火、風、土誕生之前,

原始的生命之父便已存在,

至今他依然居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坎之中。

原始的生命之母,

神聖中的神聖、崇高中的崇高,

誕生於生命之父的氣息之中,

至今她依然居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坎之中。

此寓於彼。 

那裡是太陽升起的地方,

那裡也是太陽落下的地方,

那裡是所有的天神居住的地方。

一切均誕生並於原始之中,

沒有什麼能超越原始,

一切也都歸宿於原始之中。

此寓於彼。 

現實世界中所有看到的東西,

同樣存在於看不見的大梵世界。

同樣地,

大梵世界裡的一切,

也都映照於現實世界之中。

認為此與彼之間存在差異的人,

將從死亡走向死亡。

只有通過人的心識,才能理解大梵。

彼與此根本沒有差別。 

如拇指般大小的神我(阿特曼),

居住在我們的身體裡。

它過去是、將來也是我們的主宰,

對此有所認知,我們便無所畏懼。 

如拇指般大小的神我,

像是無煙的火。

它是我們過去和未來的主宰,

它是我們今天的主宰,也是我們明天的主宰。 

正像落到山崗的雨水在山坡上四處流淌一樣,

人在繽紛的世界中也是四處奔走。

正像清潔的水落入清潔的水之後變成清潔一樣,

人的自我融入神我(大梵)之後便會變成大梵。 

隱蔽的神我是世間萬物的主宰,

它是唯一的,

同時又化為萬千的存在。

聰明的人能從自我身上發現神我,

他便會獲得至高無上的、永恆的幸福。

無常世界中的哼唱,智慧之中的智慧,

它以太一的方式普降恩澤於萬物眾生。

那裡沒有太陽、月亮與星辰,

也沒有閃電,更沒有燃燒的火,

只有它自己。

在它閃爍發光時,

它的光亮照射到所有的事物,

整個世界都充滿了光明。

那光明就是大梵,它自身便是永恆。

任何萬物和生靈,

都誕生並遊動於大梵的生命氣息之中。

從它可敬畏的力量中,火散發出熱量。

從它可敬畏的力量中,太陽放射出光芒。

從它可敬畏的力量中,

如果一個人不明白這種道理,

他將無法擺脫生死輪迴的折磨。

它隱於我們的身體,

就像我們在鏡子中看到的一樣。

它隱於我們的夢幻,

就像我們在夢幻中看到遠古的世界。

它隱於水中,

就像我們想像中的水中精靈世界。

在光明與陰暗的變幻之中,

大梵的世界隱約可見。

在繽紛的世界中看到的差異,

對外在世界的迷戀,

皆源於我們的感覺器官。

聰明的人明白了這一點,他便不再悲傷什麼。

超越於人的感覺器官的,是人的思想。

超越於人的思想的,是人的智性。

超越於智性的,是人的偉大的自我。

超越於人的偉大自我的,是隱蔽不見的神我。

超越於隱蔽不見的自我的,

是無影無形又無處不在的大梵。

明白箇中道理的人,便可獲得解脫,

達到永生的境界。

六根得以清淨,

思維得以清淨,

智性得以清淨,

這就是至高境界,瑜伽的境界。

在這種境界中,

他處於非思想的狀態之中,

他與神我合一,

自我消失於神我之中。

神我的狀態,

超乎於語言、思維和視覺,

對此,我們無意表述,也難以感知,

只能說,它是大梵。

看不見的大梵世界和看得見的現實世界

均來自大梵的真理。

知曉了大梵,

自我的真性便可得以顯現,

因為自我和神我合一了。

我們心中所有的欲望斷滅之時,

有限的生命便成為了永恆的存在,

他達於大梵的境界。

現實世界束縛人心靈的枷鎖都解開之後,

有限的生命便可成為了永恆的存在。

由誰奧義書

由誰,是什麼支配著人們的思想?

由誰,是什麼支配著人們的呼吸?

由誰,是什麼支配著人們的話語?

由誰,是什麼支配著人們的視覺或聽覺?

到底是誰使思想比飛羽急速?

到底是誰使生命如此活潑?

誰使我們能用言語表達心意?

誰讓我們五官與外境接觸?

 

它,

是聽覺中的聽覺,

是思想中的思想,

是話語中的話語,

是呼吸中的呼吸,

是視覺中的視覺,

生命中的生命。

擺脫了感官,擺脫了現世,

智者便會永生。

感官中的視覺無法達於永生的境界,

思想與話語也無法達於永生的境界,

那境界我們無以知曉,也無以理解,

沒有什麼人能夠對那境界加以講解。

 它不是我們已知的一切,

又高於我們未知的一切,

所以古代的聖人,

都是如此這般地告知我們:

 人們無法通過語言對它加以表述,

而語言恰恰是通過它而得以表述,

它自身只是以大梵為世人所知,

但它並不是人們表述的大梵。

 

人們無法通過思想對它加以思想,

而思想恰恰是通過它而得以思想。

它自身只是以大梵為世人所知,

但它並不是人們思想的大梵。

人們無法通過眼睛對它加以觀看,

而眼睛恰恰是通過它而得以觀看。

它自身只是以大梵為世人所知,

但它並不是人們看到的大梵。

 

人們無法通過聽覺對它加以聆聽,

而聽覺恰恰是通過它而得以聆聽。

它自身只是以大梵為世人所知,

但它並不是人們聽到的大梵。

 

人們無法通過生命對它加以感知,

而生命恰恰是通過它而得以感知。

它自身只是以大梵為世人所知,

但它並不是人們感知的大梵。

它,

人視覺看不到,語言難表述,想像夠不著。

所有的知識對它都難以描述,

它包含了所有的知識。

既然我們看不見它,又難以認識它,

叫我們怎麼能夠相信它? 

所有語言都無法說清楚它, 

我們只好用「梵」來代替它,

它不是世界所崇拜的神靈。 

我們在思想,不是產生於心,

說「心」是指它指揮心思, 

我們只好用「梵」來代替它,

它不是世界所崇拜的神靈。 

我們看世界,並不是眼睛之所見,

是它驅使眼睛去發現, 

我們只好用「梵」來代替它,

它不是世界所崇拜的神靈。 

美妙的音樂,並不是兩耳在聽覺,

是它想聽兩耳才去聽, 

我們只好用「梵」來代替它,

它不是世界所崇拜的神靈。 

不要以為是我們在呼吸,

告訴你是它在引導生命的氣息, 

我們只好用「梵」來代替它,

它不是世界所崇拜的神靈。 

你應該做的是收視反聽,

沉思大梵那不可感知的天性。

當你認為它不可想像時,

你才有可能想像到它。

而當你想像到它時,

你又深知它是不可想像的。

當你認為它不可感知時,

你才有可能感知到它。

而當你感知到它時,

你又深知它是不可感知的。

感知到大梵,

猶如自我從睡眠狀態中覺醒,

由此他進入不朽大梵的境界。

通過自我的覺醒,人獲得了智慧和力量,

由此他進入不朽大梵的境界。

如果一個人明白了這個奧秘,

那麼他便獲得了生命的真諦。

智者沉思眾生的世界,從中認識了自我,

由此他進入不朽大梵的境界。

這就是有關大梵、有關瑜伽的啟示,

我們可以如此描述:

眨眼之間,猶如電光一閃,

猶如我們在驚嘆之中,

啊的一聲發出的感嘆。

這就是有關大梵、有關瑜伽的啟示,

當某事物觸動我們時,

我們的心靈會泛起古老記憶的漣漪。

大梵隱藏於每一個人身上的自我之中,

它是眾生的自我。

每一個人都須通過自我而尋找大梵、回歸大梵。

智者因它而或解脫,

捨棄這虛幻的世界,不再被生死所迷惑。 

廣林奧義書

最初,

這個世界上什麼都不存在,

是造物主創造了世界。

當時的世界沒有什麼真正的差別,

差別的出現緣於命名。

不同的形式、外表都被賦予不同的名字,

差別才真正出現,

這就是名色。

世界萬物的差異,也都是名色的差異。

大梵話語世間萬物,

如刀藏於鞘中,火隱於目中。

我們身體的每一部分乃至毫髮之間都是大梵的化身,

而我們看不到大梵。

人們往往把某種單一的東西當成是大梵,

則必定是一種偏見,

因為大梵並不是單一的存在。

讓我們敬慕大梵吧,

這樣我們便能與大梵合一。

自我是一切事物的足跡,

通過這些足跡,我們可以了解一切,

正像通過足跡可以找回失去的東西。

自我這種最為隱秘的存在,是最為珍貴的。

如果有人聲稱什麼東西比自我還高貴,

那麼他將會喪失對他來說是真正高貴的東西。

將自我當成唯一的珍視對象,

一切美好的東西都不會丟失。

通過對大梵的認知,

我們可融入大梵之中。

太初只有大梵,

大梵認知的只有自我,

它與世間萬物合一。

如果一個人能對我是大梵的說法有如此認知,

他便能擁有整個世界。

如果一個人敬奉某個神靈,

那麼他將喪失自我,

變成供奉神靈的犧牲品。

正如牲畜為人所用一樣,人為神靈所用。

當人入睡時,

他的五官依舊活動著,

但與其聯繫在一起的意識已收於內心,

睡眠便是將各種意識收於內心世界。

在睡眠中,

無論睡眠者去到什麼地方,

都是他的內心世界在活動。

接下來,

當一個人沉入無夢的深度睡眠時,

他便什麼都意識不到了,

而他身上的元氣會隨著血液的循環而在周身運轉。

他一無所有、一無所知,

與大梵處於合一的狀態,

這是他至高無上的幸福。

各種奧義書的真諦是:

大梵是真實中的真實。

我們五官所感知的世界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但它不是大梵,

大梵是隱於真實世界中的真實。

大梵有兩種形式:

有形與無形,生命與永恆,靜與動,真實與超真實。

世間萬物構成了有形的大梵,

它以生命與真實的形式存在,

正像太陽放出光芒,

它是一個看得見的世界。

而無形的大梵由空與氣構成,

它超越於現象世界,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

它是世間萬物的元氣。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有限生命體的形式,

正像我們通過五官感受到的世界一樣,

它是一種有形的、真實存在。

而與我們的呼吸聯繫在一起的元氣,

則是無形的,同時也是永恆的。

一切外在的、有形的東西是大梵,

但又不失真正的大梵。

大梵是現實世界的一種否定性存在。

因此,

藉助於現實世界的一切來談論大梵時,

我們只能以否定性的非此非彼之類的話來定義。

大梵無限也無形,

一切都來自大梵,一切又都歸於大梵。

人死之後,也是無知無覺。

人的身體使人有了感知的能力,

感知的前提是彼此之間的差異。

人死後無知無覺,

因為他已融入自我之中。

隱於一切事物之中的自我

便是你自我中的自我,

超越饑渴、悲傷、激情、衰老、死亡。

認識到這種自我,

一個人便會看破紅塵,

擺脫榮華富貴、望子成龍、

貪戀生活享受等等的欲望。

真正的主宰,是你自我中的自我,

它是真正的、永恆的主宰。

它在萬事萬物之中而又異於萬事萬物,

它從內部支配著萬事萬物,

而萬事萬物對它卻渾然不知。

它就是真正的、永恆的主宰。

宇宙萬物,

過去、現在以及將來的所有事物,

都源於且歸於空中。

而空源於恆定不滅。

空就是大梵,它是我們永恆的歸屬。

人的光明來自自我的性靈。

自我是人的心靈之光,

它由人的各種感官構成,

獲得了知識,自我便獲得了光明。

自我始終如一,

但它可以在生與死、此與彼、

光明與黑暗、天與地之間漫遊,

在睡眠的夢境中,

它超越了現實和各種形式的死亡。

自我進入人體之中,人得以誕生。

當它離開人的身體,人就會死亡。

自我有兩種狀態,

一是現世的狀態,一是彼世的狀態。

這兩種狀態的交匯之處是夢境之中。

在睡眠狀態中,

猶如人居於門檻兒之間,

既可以看到此世,又可以看到彼世。

在睡眠的狀態中,

人脫離了物質世界的束縛,打破了現世,

根據自己的意願重新建造了他的世界,

他以自身的光照亮了他的夢境。

因此,

在夢境中,是自我發出了光亮。

睡眠徵服了肉體,自我本身依然清醒。

反觀入睡的肉體,他自身發出光亮,

回到了他自己的老地方。

金色的自我,孤獨的天鵝。

人們在夢境中看到的都是幻化的景象,

真正不朽的自我從來不顯露其真相。

人們在覺醒狀態中看到的一切,

在夢境中也會消失,

一切又都歸於夢境之中。

就像一條大魚在河兩岸的水中遊動,

一會兒靠近此岸,一會兒靠近彼岸,

一個人也是在覺醒和夢境的兩岸不斷地遊動。

一個人真正的自我,

是擺脫了欲望、罪惡和恐懼的純粹的自我。

因為真正的自我是他唯一的願望,

他因此而擺脫了憂傷與煩惱。

苦行僧不再是苦行僧,

福已不至,禍也不起,

因為他已超越了所有的苦難。

此時猶如處於深度的睡眠之中,

但他卻能洞察一切。

他所感知的一切都是與他的身形

合為一體的、真實不虛的事實。

當一個人越來越老、越來越虛弱,

他開始失去意識,接近於無意識的狀態。

他身上的各器官中的元氣

便會聚集於他的自我,阿特曼。

與自我一道,進入心靈世界。

當他的眼睛無光時,他什麼都不知道了。

然後,

他的心中的上方發出光亮。

伴隨著這種光亮,

自我通過他的眼睛或頭部,

或身體的某個部分離開了。

當自我離開後,

他的生命元氣隨之也離開了,

他身上所有的活力也都離開了。

自我是有意識的,

流轉到新的肉體之後,

它自己從前的知識、經歷與記憶

都沉澱到了它意識的深處。

離開了舊的身體,

它便有機會獲得更為美好的新生,

或為先知、或為精靈、或為神、

或為梵、或為其他生靈。

自我實際上就是大梵,

眾生根據其業,

也就是其言語與行為的好壞

而成為有福之人或邪惡的人。

一般來說,

人受各種欲望的支配。

人是欲望的動物,

欲望有好有壞,

有什麼樣的欲望,便會產生什麼樣的心識。

有什麼樣的心識,便會產生什麼樣的言行。

有因必有果,

有什麼樣的言行,便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執著於某一目標,

欲望便會引導著人走向目標。

受欲望支配的人逃脫不了生死的輪迴。

擺脫了欲望的人並不是沒有欲望,

而是他以自我為欲望。

欲望在自我之中得以圓滿地實現,

他的元氣便不再與他分離,

他走向了大梵,

臻於大梵的崇高境界,他就是大梵。

從內心深處擺脫了欲望的束縛,

有限的生命變成了無限的存在,

他在現世臻於大梵的崇高境界。

神我,即阿特曼,

生命的元氣離開人的身體

就像蛇蛻去了陳舊老死的皮,

永恆的阿特曼便是大梵,便是光明。

這就是那超越生死輪迴的偉大的神我,

它處於人的心靈,

是一切事物的支配者,是一切事物的主宰。

自古以來,

凡對此有所感悟的聖人都能拋棄各種欲望,

獲得了自我,便獲得了世界,大梵的世界。

這裡所說的神我,

非此非彼,不是言語所能描述。

它是不可理解的,

因為它本身便是不可理解的存在。

它是不可毀滅的,

因為它本身便是不可毀滅的存在。

沒有什麼可以執著於它,

它也不執著於任何事物。

它無拘無束,因為它擺脫了情感的束縛。

它超越了善惡與美醜,

它超越了現象的世界,

處於一種一切無差別的境界中。

明白箇中奧秘的人,

會變得安靜、祥和、自製、寬容,

他於自我之中發現神我,

在一切事物之中都會發現神我。

邪惡戰勝不了他,

因為他滌蕩了一切邪惡。

邪惡對他沒有絲毫影響,

因為他一塵不染,他就是大梵。

真正的主宰,是你自我中的自我,

它是真正的、永恆的主宰。

它在萬事萬物之中而又異於萬事萬物,

它從內部支配著萬事萬物,

而萬事萬物對它卻渾然不知,

它就是真正的、永恆的主宰。


主動長期永續的接受高能量加持祝福

加私人微信(螺旋之上)   aiaiai69696  

進大佛頂首楞嚴

《楞嚴經》大智慧學習群

完全公益

或生命重建學院學習 

或添加關注本公眾號學習

歡迎你祝福地球和平圓滿喜樂

▼點擊閱讀原文訪問往期文章

相關焦點

  • 奧義書精華(一)
    《奧義書》(Upanishad)是印度最經典的古老著作,用散文或韻文闡發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文獻的著作,是印度哲學的源泉。
  • 【五鞘和大梵——《奧義書》的不二智慧】
    【五鞘和大梵——《奧義書》的不二智慧】以前,我們對於《奧義書》的重視程度沒有現在這麼高。了《奧義書》超越了出世主義和入世主義的對立,超越了本質和現象的對峙。有的傳統哲學要我們放棄或否定世界,去追求一個沒有物質現象的世界或理念世界。這樣的結果,就容易滑向徹底的虛無主義、出世主義或唯靈論。主要的《奧義書》沒有倡導這樣的觀點。例如在《泰帝利耶奧義書》中,瓦儒納之子瓦儒尼,也就是著名的布魯古,就如此直接詢問他的父親。
  • 奧義書的梵天在於徹底否定與內在直觀
    佛教受奧義書影響很大,奧義書的主要思想是梵我如一,梵指的是宇宙唯一客觀實體,我是梵的個體顯現,從根本上認為講梵我一致,然而,生命存在導致了梵和我的分離,所以,奧義書把生命存在看成痛苦,它脫離了梵我同一的循環,佛教也是這種觀點,視生命及其輪迴為痛苦,其目標就是脫苦。
  • 奧義書中的理性嘗試
    世界安立在識之上,為識所指引,識就是梵。」世界當然主要是指人所面對、所認識的世界,這其中也包括人類自身。在奧義書中,對自我是用「阿特曼」來表述的。這個「阿特曼」可指我、靈魂、神我、丈夫等,它在吠陀中就被提到過,與神靈沒有過聯繫。
  • 梵我合一.
    瑜伽源於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中的一系,探尋「梵我合一」的道理與方法。而現代人所稱的瑜伽則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養心方法。
  • 瑜伽:梵我合一
    傳遞文化知識 感受文化魅力度夢微信:18092681021新浪微博:行者度夢
  • 奧義書的智慧低語之二
    今天我的導讀部分是(P124-P129)和(P197-P198)   108本奧義書最重要的大致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分為兩組
  • 《奧義書思想研究》| 熟眠位識
    「自我四位」是我十分喜愛的一個哲學命題,或者,也可稱之為:一種客觀真實。起初我對它的理解很萌,以為瑜伽修習,就是要超越醒位、夢位與熟眠位,前往第四位(圖利亞),也即無分別三摩地[1]。當然,此處尚需忽略未必能達到的事實。《奧義書思想研究》非常細緻地探討了「自我四位」,且展開了它的「前世今生」。
  • 三、梵是什麼
    據此應意味著奧義書時存在著一次語言學轉向。伴隨著這一次語言學轉向,吠陀梵語進入了史詩時期,「是」也被解讀為梵。由於印歐語系「是」的兩個詞根中,as與bhu具有互注關係。據此推測梵書哲學家為了解釋「是」是創造萬物的,便從絕對的「是」中解釋出「生」義,認為「是」具有生起萬物的作用。據此看便採用bhu來注釋as,而提出梵。在《百道梵書》中,便首先出現梵的概念。
  • 梵我合一是瑜伽的至高境界——專訪超越健身瑜伽導師武營
    十年前,還在上大學的武營在一次體操訓練中腿部意外拉傷。「即使現在,也有一些人對瑜伽的認識還是片面的,認為練習瑜伽是女孩子的事。」因為練習了瑜伽,武營覺得這一運動非常適合自己,所以他堅持自己的選擇。畢業後,他用自己工作積蓄去學習深造,不斷研習瑜伽體式,體悟瑜伽精髓,不斷提升自我。梵我合一是瑜伽的至高境界。現在,作為超越健身瑜伽導師的武營,在日常的課堂上,他一直向會員傳遞這種身心靈合一的思想。
  • 空靈天籟,梵我合一——瑜伽音樂賞析
    瑜伽源於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中的一系,探尋「梵我合一」(筆者註:作為外在的,宇宙的終極原因的梵和作為內在的、人的本質或靈魂的阿特曼在本性上是同一的)的道理與方法。而現代人所稱的瑜伽則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養心方法。
  • 佛哲專論|辨析《奧義書》中的佛家『業論』(第一章)
    逮「奧義書時代」,亞利安人(Aryans)在生活上已從遊牧方式轉化為農業方式,在思想上已從「吠陀」形式的敎條主義解放出來,於是不期然地產生了豐饒的玄學遐想,而印度傅統文化中有關「業」的理論,即可從「奧義書」中得到啟發,以作後期諸派的「業論」依據。
  • 《奧義書》揭示OM的原始含義,修行者為何要常念頌---道成分享第十五
    想要理解OM的原始含義,以及和靈性修持之間的關係,就必須要讀印度吠陀哲學經典的精華《奧義書》,《奧義書》不是任何宗教的經典,沒有教條教理,祂揭示如何摧毀我們個體靈魂的無明,引導靈性修持者獲得最高的智慧和完美的成就,以及解脫我們對物質世界和世俗誘惑的執著,對肉體小我的執著。
  • 何謂「梵」?何謂「吠陀時代」?「劫」?誰是「竺震旦」?偽詩!
    ◆長知識梵泰戈爾在《吉檀迦利》中吟唱:「梵就是樹木、種子和幼芽,梵就是花朵、果實和樹蔭,梵就是太陽梵無所不在,世界上的男女都是梵的形相。」梵是宇宙的最高本質和最高實在。宇宙萬物皆派生於梵,存在於梵,統一於梵。自然、社會和人都是這一宇宙精神的顯現。泰戈爾喜歡《伊莎奧義》中關於梵的闡述:「它動。它不動。它在遠方。它在近處。它在萬有之內。它在萬有之外。」萬有同源,皆出於梵;萬有一如,皆歸於梵。
  • DARPHIN朵梵 源自巴黎的花愈肌密
    繼Darphin朵梵天貓旗艦店、杭州銀泰旗艦店之後,如今品牌也正式入駐了上海第一八佰伴,朵梵將以其特有的植萃原力,呵護更多中國女性的花漾美肌。,朵梵美妍中心成為巴黎人心中的「肌密」天堂。Darphin朵梵媒體發布會現場每一款Darphin朵梵產品,都飽含對植物精華的淬鍊,對肌膚理療的創新,對法式美麗的傳神演繹:朵梵「精油按摩潔面膏」,富含植萃精油珍貴成分促進肌膚「天然水油平衡」,卸妝、清潔、按摩三效合一,一步淨化;肌膚維穩「小粉瓶」的強效舒緩植萃秘方強韌肌底,搭配納米水技術的水漾精華質地促進吸收,在肌膚有」小情緒「時,維穩、舒緩、強韌你的每一寸肌膚;而針對不同肌膚問題
  • 《奧義書》——被遺忘的心靈科技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印度最經典的古老哲學著作,《吠陀經》的最後一部分《奧義書》,比佛陀的時代更古老,據說佛教的思想也是緣於《奧義書》,而佛陀是應用了他的大智慧將《奧義書》的哲學義理將其升華更經典了。《奧義書》中也有對於心之微空間的描述——若有人問你:「在不朽的堅固城市,我們的身體中,有一朵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