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百出的新式「作業」讓家長叫苦,手抄報更是成為287名家長的吐槽對象。
昨日,學校的老師們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大部分老師認為可以增強孩子多方面技能,但也有老師坦言,之所以遭遇家長吐槽,可能是在銜接上出現了問題,比如老師指導不夠,家長缺少時間,導致教育雙向尷尬。
家長代勞手抄報 有老師直言是教育的雙向尷尬
手抄報本是一些學校的傳統作業形式,但如今卻紛紛引發家長和學生的吐槽,覺得有些變味了。
皇姑區一小學王校長表示,手抄報是一種可傳閱、可觀賞、也可張貼的報紙的另一種形式。和ppt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與ppt不同的是手抄報是純手工的,只有一頁紙,所以要合理安排內容。手抄報是學校經常採用的假期作業方式,因為它不僅僅需要收集資料,還要有構圖、繪畫、加上創作,是對知識的綜合表現。在學校裡,中高年級會經常採用這種形式,而且有利於提升孩子寫作興趣。
瀋河區一所小學的劉主任則直言,發生這樣的情況,是教育的雙向尷尬,老師沒能明確指導,家長也沒捨得時間陪孩子慢慢「磨」。
劉老師說,手抄報即使去年和今年的主題相同都是春節,但內容可以不同,比如去年做了春節的由來,今年可以做春節的風俗,明年可以以詩歌為主,後年以春節個人願望為主;再如自強不息的主題:男生可以叫英雄出少年,女生可以叫不讓鬚眉。這就是讓孩子思考的過程。
做手抄報的好處一是主題鮮明,二是孩子們圍繞同一主題查找資料、處理信息;三是需要寫作、書法、繪畫、版面設計多種才能的綜合鍛鍊,所以說,做一個好的手抄報,會鍛鍊孩子多方面的才能。 對於一二年級的學生,老師可以不要求手抄報上寫字,可以畫畫,不會畫畫可以拍照,不會拍照可以做圖片、報紙的剪貼等等,不怕做不好,只要肯動手動腦就行。
劉老師說,為什麼選擇假期留手抄報的作業?因為做手抄報確實需要時間,家長要花很多時間陪孩子,甚至給予適當的指導,但一定要學生自己做。
結果不重要,過程才重要
在皇姑區從事多年教學工作的石老師說,作業的本意並非讓家長來完成,實踐作業除了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也在於增強親子互動。
「老師其實並不會過分注重作品的好壞,只要是孩子參與進去了就好,反而有些作品一看就知道完全是家長做的,沒有孩子的痕跡。」石老師無奈地說,而且這種家長幫忙的作品拿到班級裡去評比是不公正的,「有些學生是自己做出來的作品,但他們的手工能和成年人比嗎?這顯然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石老師認為,手工作業其實在課堂上完成效率更高,孩子們可以在同學之間相互借鑑。
■大學老師
作業改了形式
考評標準也應變
在瀋陽一所大學教書的周老師表示,這恰恰體現的是教育轉型期的一種困惑:作業改了形式,但考評標準還讓人「心有餘悸」,對作業優劣的評價仍是傳統模式,於是,或出於替兒女爭面子,或出於替兒女分憂,或出於怕兒女吃虧,使家長代勞便成為被逼無奈的選擇。
家長要清醒地意識到,包辦一切,其實是害了孩子,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做不了」、「完不成」的糾結與痛苦,才是教育發現問題的必需。
周老師甚至擔憂地表示,這種新型的作業如果處理不當,反而讓孩子養成「偷懶」和「代勞」的壞習慣。
■到底作業該留啥?
專家:可增加參觀體驗類作業
國家心理諮詢師、父母效能訓練師、兒童情商指導師張麗華昨日表示,孩子最好的作業是讓他們感受生活、增加情感交流。
比如,一二年級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多去參觀、去旅行學會體驗與感受;增加親子共處時間,哪怕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看一個動畫片,就這個動畫片進行討論,都是很好的作業形式。
三年級以上的孩子可以增加創造類的作業,比如,女孩可以讓她用舊衣物改制,男孩積木搭建等等,不但增加動手能力也增強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