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還在幫孩子做手抄報嗎?破壞家校合作的邊界,反而會害了孩子!|...

2020-12-15 騰訊網

民小編說

相信不少父母都曾有過幫孩子完成小製作,代孩子整理手抄報的經歷,有些家長認為,代做這些作品不會影響孩子的成績,反而可以幫助孩子提升自信心,何樂而不為?但事實上,這些「代勞」工作,輕則幹擾孩子對自我的判斷,重則影響誠信意識,同時也會破壞家校合作的清晰邊界。今天我們與您分享的文章,來自一位家長,也來自一位教育工作者。他是怎麼看待「邊界」問題的呢?一起來看!

近來,我從一名鄉村教師變為一名教育行政工作者,接觸到更多關於教育現狀問題。一次,一名家長打來電話,表達了對自己孩子任課教師的一些不滿,他說老師在家長群裡問他昨天有沒有幫孩子檢查作業,孩子錯誤率為什麼這麼高。這位家長說他是名普通的務工人員,文化層次低,孩子作業他只能看是否完成,至於是否正確那不是老師的事嗎?我在電話中安撫了家長,然後進行了核實,並聯繫了該校領導,找到當事老師進行了談話和批評。這讓我想到了前段時間抖音中一個視頻特別火,講的是一位學生的奶奶在被老師批評家庭輔導不到位後,背上書本去老師家學習,自己學會後再輔導孩子,看完後讓我這個教育工作者臉紅。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況不是個例,近期多地教育部門就明確規定: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讚轉發各類信息。

由此我想到,我們今天一直都在提倡家校合作、共同育人,這是因為所有對教育有一定思考的人都意識到,一個孩子的成長不可能只靠學校或家庭。但家校應該如何合作,應該如何分工?如果站在學校的角度上看,家長要參與到什麼程度?需要家長做些什麼呢?這裡面的邊界在哪裡?要不要做一個明確的界定?

回答應該是肯定的。這裡明顯還存在另一種傾向。

寫作此文的當天,一篇文章的題目吸引了我的注意,標題是《製造一個小學生科研天才》。我很好奇,為什麼用「製造」而不是「培養」?讀完後我大致了解了:為了能讓自己六年級的孩子進入初中名校,一位家長想到了通過競賽途徑獲得加權的辦法,他藉助自己的科研背景組建團隊,花費巨大物力財力為孩子做成了一件高水平的科創作品,參加了比賽。而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這個團隊的成員,他寫這篇文章就是為了曝光這個現象。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孩子都沒有參與,一切都是成人在用力,而且還都是專業人士。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心被狠狠地錘了一下,這又讓我想到了不久前的另一件事。

記得一次去參觀市裡的科技創新大賽,一個小學生發明的智能循環系統吸引了我,閱讀介紹海報,發現我基本不能理解這項發明的原理,這是小學生的發明?!當時我就很震驚。通過後邊兩個人的閒聊我得知,這孩子的父母是大學教授。看完這篇文章後我開始懷疑,這個孩子的發明真的是自己獨立完成的嗎?如果是與家長合作完成的,這裡面孩子又付出了幾成的聰明才智呢?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很多家長都會不自覺地替他使勁,但這是在幫他還是在害他?

我從教的大多數時間裡都是在做一名鄉村小學教師,一直在留守兒童較多的工作環境中摸爬前行。總聽聞城區的孩子因為家長素質較高,老師批改作業都會很輕鬆,而我們這些鄉村的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學習只能靠自己、靠老師,少了一條重要的臂膀。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的兒子也進入了學校,我既是老師又是家長,慢慢也就看清了很多事實。

首先,作為教師,我孩子的家庭教育自然不會太差,該講的、該幫的我都不會缺席,甚至很多事都做在了前面,但這麼做後我發現,我有意無意地剝奪了孩子很多自我發展的機會,孩子學習的自主性也弱了。在幾次完完全全的「幫助」後,我開始慢慢放手,讓兒子自己去做,尤其是一些自由發揮的小製作、小創作,但這麼做常常會讓孩子失望,他會說,媽媽我的作品和別的同學比實在是太差了,你怎麼不幫我。我該幫嗎?反覆思索,我還是選擇了「否」。我不幫兒子,兒子難過,但幫了有悖教育規律,對孩子的長遠成長和發展不利。為了不讓兒子傷心,很多時候我會抽時間用陪伴來彌補兒子,很多家庭小製作我都會和兒子一起做,一人做一份,做完後對比看看誰的更棒,但無論兒子做得好與不好、美或醜,我都堅持讓兒子把自己最真實的作品交上去。

但兒子的作品總是在班上被「忽視」,他做事的積極性和自信也會受打擊。一次,我鼓勵不服氣的兒子拼盡全力,很用心地做出了一份手抄報,反反覆覆用了整整3個小時,看著雖然還是有點稚嫩,但卻是他的最高水平的作品,我很欣慰。以一個老教師的直覺,我能明確地感到,他的這個作品對比小學三年級可能達到的水平,至少可以說是上乘了。第二天,老師在群裡開始展示優秀的手抄報,等到最後也還是沒有兒子的作品。看著那一件件成熟、美觀的作品,我多多少少都會懷疑有家長的參與。

從一個家長的角度上看,我當然能理解,很多家長都會覺得,這些與「主課」無關的小製作、小實驗以及一些社會實踐項目,自己代勞也不會影響孩子的成績,反而能讓孩子賺得一些自信和光彩,省了不少「做無用功」的時間,何樂不為?但這裡面的害處會更多,首先會影響孩子的誠信,長此以往孩子會對說謊不再有內疚之情,真的會相信自己有不誠實的特權;其次還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判斷,一次兩次問題不大,多了之後孩子會生出一些莫名的自信,但這不是真實、可靠的自信,因為這與他們的實際能力無關,與努力和付出無關,最終他們慢慢會變成眼高手低的人,喜歡投機取巧的人。

在這類問題中,家長必須看到,學習是學生的事,家長可以進行必要的輔導和引導,但絕不能代替。什麼才算是引導,什麼又成了代替?這很難說,但有兩個參考,一個是要以孩子的長遠發展為前提,任何行為都不能傷到這個前提,這要求家長有一定的教育素養。再一個就是要隨著孩子的成長慢慢放手,最終目標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學習者,要慢慢讓他們有自己的學習方法,有時間安排能力,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而在整個大教育的體系中,家校合作必須有各自的分工、明確的邊界,大家各司其職、各展所長才能更好地協作育人。如何在默契的合作中又不跨越各自的邊界,近十年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的實踐經驗和教訓,是時候進行總結和提煉,發現規律與原則,以反哺教師和家長的教育實踐。

(作者系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涑瀆小學副校長)

文章來源 | 2020年第22期《人民教育》雜誌

作者 | 楊曄

責任編輯 | 程路

微信編輯 | 魏倩

相關焦點

  • 家校合作,「邊界感」至關重要!
    一次,一名家長打來電話,表達了對自己孩子任課教師的一些不滿,他說老師在家長群裡問他昨天有沒有幫孩子檢查作業,孩子錯誤率為什麼這麼高。這位家長說他是名普通的務工人員,文化層次低,孩子作業他只能看是否完成,至於是否正確那不是老師的事嗎?我在電話中安撫了家長,然後進行了核實,並聯繫了該校領導,找到當事老師進行了談話和批評。
  • 你替孩子做過手抄報嗎?
    因此如果一個手抄報水平不好的孩子,由家長代工,取得了獎勵;而另一個孩子本身水平很好的孩子,獨立完成,反而落榜。這就造成了不公平,也掩蓋了能力的真相。第二、扼殺了孩子的鍛鍊機會手抄報本來是孩子的作業,學校和老師的目的也是如此,是想鍛鍊孩子的繪畫能力和布局思維。然而,當家長迫不及待地參與之後,孩子就沒有了鍛鍊的機會,手抄報的作用也就被抹殺了。也許有些家長表示:孩子作業太多,沒時間做。
  • 你家孩子手抄報完成了嗎?素材模板在這裡快收藏
    不少學校在假期放假的時候都會布置手抄報作業。國慶長假剩下最後2天你家孩子的手抄報作業怎樣了?不少家長表示自己沒有美術基礎不知道如何設計更是缺乏想像力和動手能力如何才能幫孩子做出一份完美的手抄報啊!別慌!
  • 家校合作如何做好加減法
    「晚上11點還在家長群裡回覆信息。」「家長一有事就在群裡找我,沒及時回復就反覆發。」……本應成為家校合作橋梁的家長群,為何變成了雙方的矛盾場?矛盾之下,家校合作應該如何去理解,又該如何做好加減法? 家長群「變味」因何而起?
  • 春節喜慶手抄報合集:拯救孩子的寒假作業
    每到放假的時候,老師們又總喜歡布置手抄報的作業,這可愁壞了不少孩子和家長。今天就來分享一些手抄報模板吧!有時候覺得做手抄報其實和我們做PPT有點像,也要講究結構布局的合理性。用孩子的話來說,就是什麼地方要畫什麼,要寫什麼,心裡要先有想法。有了想法之後就可以開始動手了。
  • 5年級學生曬手抄報,網友拍手叫好,第6張手抄報讓人意想不到
    這一點出乎你意外,這一點就是做手抄報的能力!手抄報,作為小學語文的重要活動課,不僅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更是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培養。一份精美的手抄報不僅需要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歸納能力,也需要版面設計和畫圖能力,這是大語文的體現,也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科學方法。
  • 您會給孩子批改作業嗎?家校如何良性互動呀?泰州家長您認為呢?
    泰州家長您怎麼看?又該如何實現家校良性互動呢?具體是什麼情況呢?下面,我們快來一起了解一下喲!今天,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表示,教育部將嚴格落實作業的管理工作,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 孩子考了100分,別讓您的誇獎方式,反而害了孩子
    孩子奶奶看了笑得合不攏嘴,直誇獎:「不錯,不錯,到底是小孩子,腦袋瓜轉的快,聰明,記性也強,這麼長的臺詞都能記住。」其實,在這裡我是有一些擔憂的,按理說,奶奶誇獎孩子,做父母的應該高興才是,其實,我真正擔憂的是這種誇獎方式,如果誇獎不當,不但不能增強自信心,反而會害了孩子。
  • 家長代勞手抄報現象引發多名老師關注並發聲
    手抄報是學校經常採用的假期作業方式,因為它不僅僅需要收集資料,還要有構圖、繪畫、加上創作,是對知識的綜合表現。在學校裡,中高年級會經常採用這種形式,而且有利於提升孩子寫作興趣。瀋河區一所小學的劉主任則直言,發生這樣的情況,是教育的雙向尷尬,老師沒能明確指導,家長也沒捨得時間陪孩子慢慢「磨」。
  • 淮南小學生繪手抄報為武漢加油
    據田二小三年級(6)班班主任馬孔玲老師介紹,寒假期間給孩子們布置了一項手抄報的作業,當時並沒有限定主題,只提出是以積極向上、貼近生活為內容,沒想到的是,班級群裡家長們紛紛要求把手抄報主題定為「為武漢加油」,讓孩子們在做手抄報的同時,提高科學防疫知識,並以此加強孩子們對祖國的熱愛。
  • 管教讓孩子懂規矩,但管教過度,孩子反而放縱,如何把握其中邊界
    這裡應該這樣……」看似合理的管教,卻讓孩子受到了束縛,被各種命令語言控制。 群裡一位媽媽委屈地說,她家孩子手指頭被磕破了,可自己明明已經就這件事說過好幾次,別去桌子旁邊玩,但最終還是發生了。 這是為什麼呢?管教的確能讓孩子懂規矩,也是家長的重要教育手段,但管教過度,孩子反而放縱。
  • 「補作業」難度升級 你為孩子的寒假作業頭疼了嗎?
    畫手抄報、做花燈、寫植物生長報告……許多家長為幫孩子完成作業使出渾身解數,引來網友吐槽「寒假作業成為了家長作業」。  今天,北京市中小學生迎來新學期,孩子們準備好交作業了嗎?  「補作業」難度升級,全家齊上陣  「您能幫我拍個照嗎?我要幫孩子完成假期作業。」
  • 家校共育,靜待花開!桐鄉打造家校合作新模式
    桐鄉各學校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多方參與、整合資源,全面推進家校共育內涵式發展,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桐鄉特色的家校合作新模式。家長變學生,學習「育兒經」。12月7日晚,桐鄉六中教育集團「家長學校」正式開講。
  • 簡易立體手抄報:一個瓶蓋讓孩子的手抄報脫穎而出!家長要收藏哦
    想必很多小學生家長都對「手抄報」三個字不陌生,不知道你會不會因為孩子學校的手抄報發愁,關注我,私信獲取33000套手抄報模板!對於很多美術功底好的家長來說,手抄報不是什麼難題,但對於大部分的家長來說,手抄報的存在簡直就是噩夢。孩子不想做,自己還畫不好,只能找點模板敷衍了事。但你知道嗎?
  • 家校共育 攜手同行(人民時評)
    在孩子教育這條路上,老師和家長攜手同行,彼此應該充分尊重與信任。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獨自完成培養孩子成才的使命。現實中,一些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共育的理解還不到位。個別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孩子的責任就移交給了學校和老師,自己可以當「甩手掌柜」。理解出現偏差,就會造成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責任邊界趨於模糊,導致家校共育停留於表面,難以實現預期效果。孩子們的成長過程,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學校應該是教育的主陣地。無論是學習知識、培養素質,還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學校教育都至關重要。
  • ​如何進行有效的家校溝通與合作丨公開課筆記42
    為什麼需要家校合作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有效開展家校合作,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學業進步,而且可能讓他們更熱愛學習,畢業率更高。除此之外,有效的家校合作還可以促進學生在社交技能上有更好的發展。從家庭的角度會發現,家校合作的有效開展可以讓父母們更支持孩子和老師,他們對於教育孩子會更有信心,也會更捲入學校的工作,當學校有需要的時候,也會更配合,我們更有可能形成一種合力。對於學校和老師而言,有效的家校合作可以提升教師的工作士氣和滿意度,讓我們的工作更安心,對於我們教學評估的效果就會更好。
  • 一年級家長,您用好家校聯繫冊了嗎?
    因此,家校聯繫尤為重要,而「家校聯繫冊」的使用,就為家校溝通搭建了有效橋梁。一年級新生從幼兒園突然過渡到小學,有非常多的不適應。除了孩子不適應,家長更是不放心孩子們在學校裡的學習生活,所以為了更好的進行家校合作溝通,我們一年級組也準備了富有年段特色的《家校聯繫冊》,不僅讓孩子們儘快的進入角色,也讓家長們知道孩子們在學校裡的各種表現,及老師對孩子表現的反饋。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家校共育 攜手同行
    在孩子教育這條路上,老師和家長攜手同行,彼此應該充分尊重與信任。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獨自完成培養孩子成才的使命。現實中,一些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共育的理解還不到位。個別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孩子的責任就移交給了學校和老師,自己可以當「甩手掌柜」。理解出現偏差,就會造成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責任邊界趨於模糊,導致家校共育停留於表面,難以實現預期效果。孩子們的成長過程,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學校應該是教育的主陣地。無論是學習知識、培養素質,還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學校教育都至關重要。
  • 理想的家校關係是怎樣的?
    互不越界,是良好家校關係的關鍵 新京報:是什麼造成了家長和學校之間的家校關係的緊張或者矛盾?理想的家校關係是什麼樣的?家長和學校應該如何分工? 蔡朝陽:不存在一種理想的家校關係,因為每一個家長和老師都是個體,他們之間彼此溝通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相對較好的家校關係應該是彼此和諧的,讓雙方都知道對方的價值,在自己的框架之內不越界——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的。老師不要越界,家長也不要越界。
  • 果識學堂項目發布會隆重舉行,助推家校共育,助力孩子成長
    果識學堂聯合創始人如如Lily在現場正式宣布,果識學堂定義為家校共育智庫平臺。教育專家朱永新認為,父母、教師、學生組成學習共同體,家庭和學校的合作共育,是教育現代化、民主化、科學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和社會發展到當今資訊時代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