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編說
相信不少父母都曾有過幫孩子完成小製作,代孩子整理手抄報的經歷,有些家長認為,代做這些作品不會影響孩子的成績,反而可以幫助孩子提升自信心,何樂而不為?但事實上,這些「代勞」工作,輕則幹擾孩子對自我的判斷,重則影響誠信意識,同時也會破壞家校合作的清晰邊界。今天我們與您分享的文章,來自一位家長,也來自一位教育工作者。他是怎麼看待「邊界」問題的呢?一起來看!
近來,我從一名鄉村教師變為一名教育行政工作者,接觸到更多關於教育現狀問題。一次,一名家長打來電話,表達了對自己孩子任課教師的一些不滿,他說老師在家長群裡問他昨天有沒有幫孩子檢查作業,孩子錯誤率為什麼這麼高。這位家長說他是名普通的務工人員,文化層次低,孩子作業他只能看是否完成,至於是否正確那不是老師的事嗎?我在電話中安撫了家長,然後進行了核實,並聯繫了該校領導,找到當事老師進行了談話和批評。這讓我想到了前段時間抖音中一個視頻特別火,講的是一位學生的奶奶在被老師批評家庭輔導不到位後,背上書本去老師家學習,自己學會後再輔導孩子,看完後讓我這個教育工作者臉紅。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況不是個例,近期多地教育部門就明確規定: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讚轉發各類信息。
由此我想到,我們今天一直都在提倡家校合作、共同育人,這是因為所有對教育有一定思考的人都意識到,一個孩子的成長不可能只靠學校或家庭。但家校應該如何合作,應該如何分工?如果站在學校的角度上看,家長要參與到什麼程度?需要家長做些什麼呢?這裡面的邊界在哪裡?要不要做一個明確的界定?
回答應該是肯定的。這裡明顯還存在另一種傾向。
寫作此文的當天,一篇文章的題目吸引了我的注意,標題是《製造一個小學生科研天才》。我很好奇,為什麼用「製造」而不是「培養」?讀完後我大致了解了:為了能讓自己六年級的孩子進入初中名校,一位家長想到了通過競賽途徑獲得加權的辦法,他藉助自己的科研背景組建團隊,花費巨大物力財力為孩子做成了一件高水平的科創作品,參加了比賽。而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這個團隊的成員,他寫這篇文章就是為了曝光這個現象。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孩子都沒有參與,一切都是成人在用力,而且還都是專業人士。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心被狠狠地錘了一下,這又讓我想到了不久前的另一件事。
記得一次去參觀市裡的科技創新大賽,一個小學生發明的智能循環系統吸引了我,閱讀介紹海報,發現我基本不能理解這項發明的原理,這是小學生的發明?!當時我就很震驚。通過後邊兩個人的閒聊我得知,這孩子的父母是大學教授。看完這篇文章後我開始懷疑,這個孩子的發明真的是自己獨立完成的嗎?如果是與家長合作完成的,這裡面孩子又付出了幾成的聰明才智呢?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很多家長都會不自覺地替他使勁,但這是在幫他還是在害他?
我從教的大多數時間裡都是在做一名鄉村小學教師,一直在留守兒童較多的工作環境中摸爬前行。總聽聞城區的孩子因為家長素質較高,老師批改作業都會很輕鬆,而我們這些鄉村的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學習只能靠自己、靠老師,少了一條重要的臂膀。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的兒子也進入了學校,我既是老師又是家長,慢慢也就看清了很多事實。
首先,作為教師,我孩子的家庭教育自然不會太差,該講的、該幫的我都不會缺席,甚至很多事都做在了前面,但這麼做後我發現,我有意無意地剝奪了孩子很多自我發展的機會,孩子學習的自主性也弱了。在幾次完完全全的「幫助」後,我開始慢慢放手,讓兒子自己去做,尤其是一些自由發揮的小製作、小創作,但這麼做常常會讓孩子失望,他會說,媽媽我的作品和別的同學比實在是太差了,你怎麼不幫我。我該幫嗎?反覆思索,我還是選擇了「否」。我不幫兒子,兒子難過,但幫了有悖教育規律,對孩子的長遠成長和發展不利。為了不讓兒子傷心,很多時候我會抽時間用陪伴來彌補兒子,很多家庭小製作我都會和兒子一起做,一人做一份,做完後對比看看誰的更棒,但無論兒子做得好與不好、美或醜,我都堅持讓兒子把自己最真實的作品交上去。
但兒子的作品總是在班上被「忽視」,他做事的積極性和自信也會受打擊。一次,我鼓勵不服氣的兒子拼盡全力,很用心地做出了一份手抄報,反反覆覆用了整整3個小時,看著雖然還是有點稚嫩,但卻是他的最高水平的作品,我很欣慰。以一個老教師的直覺,我能明確地感到,他的這個作品對比小學三年級可能達到的水平,至少可以說是上乘了。第二天,老師在群裡開始展示優秀的手抄報,等到最後也還是沒有兒子的作品。看著那一件件成熟、美觀的作品,我多多少少都會懷疑有家長的參與。
從一個家長的角度上看,我當然能理解,很多家長都會覺得,這些與「主課」無關的小製作、小實驗以及一些社會實踐項目,自己代勞也不會影響孩子的成績,反而能讓孩子賺得一些自信和光彩,省了不少「做無用功」的時間,何樂不為?但這裡面的害處會更多,首先會影響孩子的誠信,長此以往孩子會對說謊不再有內疚之情,真的會相信自己有不誠實的特權;其次還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判斷,一次兩次問題不大,多了之後孩子會生出一些莫名的自信,但這不是真實、可靠的自信,因為這與他們的實際能力無關,與努力和付出無關,最終他們慢慢會變成眼高手低的人,喜歡投機取巧的人。
在這類問題中,家長必須看到,學習是學生的事,家長可以進行必要的輔導和引導,但絕不能代替。什麼才算是引導,什麼又成了代替?這很難說,但有兩個參考,一個是要以孩子的長遠發展為前提,任何行為都不能傷到這個前提,這要求家長有一定的教育素養。再一個就是要隨著孩子的成長慢慢放手,最終目標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學習者,要慢慢讓他們有自己的學習方法,有時間安排能力,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而在整個大教育的體系中,家校合作必須有各自的分工、明確的邊界,大家各司其職、各展所長才能更好地協作育人。如何在默契的合作中又不跨越各自的邊界,近十年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的實踐經驗和教訓,是時候進行總結和提煉,發現規律與原則,以反哺教師和家長的教育實踐。
(作者系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涑瀆小學副校長)
文章來源 | 2020年第22期《人民教育》雜誌
作者 | 楊曄
責任編輯 | 程路
微信編輯 | 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