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之聲
本報記者 曹衛新
實習生 朱琳煜
新實控人「上位」後三個月內,蔚藍鋰芯(原股票簡稱澳洋順昌)動作不斷。在先後調整公司鋰電池、金屬物流子公司股權架構,變更公司名稱、調整經營範圍後。
近日,澳洋順昌正式以「蔚藍鋰芯」的新證券簡稱在A股亮相,並宣布擬出資12.56億元投資年產10億AH高安全性、長壽命、高能量密度新型鋰離子電池擴建項目,加碼對鋰電池業務的布局。
蔚藍鋰芯總經理助理兼投資總監房紅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鋰電池業務處於快速增長中,已成為公司最大的利潤貢獻來源。從前三季度的數據來看,鋰電池的利潤貢獻已接近八成。」
「變更公司名稱和股票簡稱可以突出我們鋰電池業務的重要性,突出我們將來的戰略規劃和定位方向,讓公司未來更加快速地成長。」房紅亮補充道。
發力鋰電池
和LED晶片製造板塊
今年7月份,澳洋順昌宣布控股股東澳洋集團擬將其所持公司4907萬股股份以3.96元/股的價格轉讓給第二大股東綠偉有限。股權轉讓完成後,綠偉有限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的上市公司表決權比例將達到22.16%,綠偉有限成為公司控股股東,綠偉有限實控人陳鍇將成為上市公司實控人。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該項股權轉讓事宜即完成了過戶手續。
與A股多數上市公司不同的是,澳洋順昌是一家董事會充分授權的職業經理人驅動型公司,綠偉有限實控人陳鍇自公司上市以來一直擔任總經理一職。正式掌權後,以陳鍇為首的董事會對公司LED晶片業務、鋰電池及金屬物流配送三大業務平臺的梳理和股權結構關係進行了調整。金屬物流業務將以順昌科技作為運作平臺,而天鵬電源變更為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這樣的股權變更能讓權力做到了相對的統一,並且調順了治理結構,更加有利於未來的經營管理。」採訪中,房紅亮告訴記者。
調整子公司股權架構的同時,今年12月份,公司還將公司名稱、經營範圍做了變更。公司名稱由「江蘇澳洋順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變更為「江蘇蔚藍鋰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經營範圍去除了「從事冷軋鋼板的塗層生產及塗層板、鍍鋅板、鋁合金板等金屬材料的加工」等業務,變更為「電池製造;其他電子器件製造;金屬材料銷售;技術服務、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交流、技術轉讓、技術推廣」,重點突出公司旗下鋰電池、LED晶片製造兩個板塊。
「通常實控人變會產生人員更替導致公司管理團隊動蕩,新的領導人無法和企業文化融合,盲目投資、盲目調轉企業經營主業,而忽略了公司員工本身的路徑依賴,遭遇阻力等問題。不過對於蔚藍鋰芯可能這些問題都不大,因為之前就是綠偉有限管理,雖然換了人,但實際上換湯不換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豪擲12.56億元
擴增鋰電池產能
2016年,通過收購江蘇綠偉鋰能有限公司40%股權,蔚藍鋰芯正式切入鋰電池業務賽道。2020年三季報顯示,公司鋰電池業務經營情況表現出色,產銷及盈利保持快速增長。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7.97億元,同比增長14.87%,實現歸母淨利潤1.76億元,同比增長83%。
在最新一期的機構調研中,公司董事會秘書兼財務負責人林文華介紹稱:「前三季度公司工具電池銷售收入9億元左右,同比增長33%。尤其是第三季度,鋰電池業務單季度淨利潤超1億元,鋰電池業務已成為公司最大利潤來源。」
近日,公司拋出一項擴產新計劃,擬投資年產10億AH高安全性、長壽命、高能量密度新型鋰離子電池擴建項目,項目預計投資12.56億元,新增年產10億AH鋰離子電池,預計新增鋰電池年產能超3億顆,項目建成後,公司鋰電池年產能將達到7億顆。
盤和林表示,「戰略布局市場需求的產業是正確的,現如今新能源汽車行業方興未艾,汽車動力電池正在逐漸進入高速成長期。蔚藍鋰芯生產的圓柱形電池,包括18650和21700型號的電池,廣泛應用在包括動力電池和工具電池在內的諸多領域,擁有比較廣泛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