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14:09 |浙江新聞客戶端 |監製 吳雅茗 沈建 策劃 解亮 餘小平 張留 視頻 周逸 製圖 嚴東 文案 張留 共享聯盟濱江站 宋桔麗 肖鱈桐
編者按:
杭州濱江區委五屆十次全會將2021確定為三大主題年,其中之一便是「重大改革攻堅年」。為探尋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不竭動力,推動改革再創新優勢、再造新樣本,即日起,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高新區(濱江)·改革者說》,邀請改革當事人講述改革故事,並首次亮出他們的改革筆記,展現極具探索和示範意義的高新改革路徑。
講述人:杭州高新區(濱江)市場監督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 錢毓軍
改革筆記:「改革就是要勇於跳出舒適圈,爭做第一個,哪怕只早一天。」
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一直是杭州高新區(濱江)的一塊金字招牌。我們之所以能夠跑在前面,並成為省、市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試驗區,我認為有兩個方面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理念上,我們敢於跳出舒適圈,有「幹在實處、勇立潮頭」的精神追求,哪怕改革只早一天,爭做第一個,也是有意義的。
這些年,我們在商事制度改革上,拿到了很多個「全國首創」「全省第一」「全市率先」,就是憑藉這股跳出舒適圈的勁兒。在2015年,我們作為「五證合一」全省唯一試點單位,率先進行多證合一改革,實行「一照一碼」,不僅全國首創「五證合一」,還比國務院要求的「三證合一」多了「兩證」。
有了這種精氣神,我們商事登記制度的改革起步就是快跑。從「註冊資本認繳制」到「名稱自主申報」再到「住所申報制」,從「五證合一」到「證照聯辦」再到「證照分離」,從「一窗集成」到「最多跑一次」再到「數位化轉型」……在這些領域,杭州高新區(濱江)始終走在最前列。
其次是手段上,我們比較早實踐了系統集成的方法,運用了數位化手段撬動變革,通過向內開刀的流程再造,極大提高了商事登記便利程度。
數位化變革確實帶來無限可能。從2014年率先推出的「一照多址」「一址多照」,到2015年研究推出「眾創空間、工位註冊」,到2017年的試行住所申報制,到2018年推行「一紙承諾」領「一張執照」,這些改革的關鍵環節,都是登記住所,改革目標就是通過數據跑腿,減少企業跑腿,不斷降低創業門檻。
數位化為跨部門、跨層級合作打開新通道。我們不僅自建白名單地址庫,現白名單地址庫15餘萬條,還積極與區政法委、區規資局、統一地址庫和智能審批系統開發公司對接,打通接入不動產數據,一下子就豐富了地址資料庫,各類要素通過數字連結編織了一張資源網,極大程度便利了企業。
正是有了這些努力,市場主體創新創業活力被充分激發。過去7年,我們新設企業數從2014年5266家,增加到2020年11168家,增長112.1%;新增註冊資本從2014年218.8億人民幣,增加到2020年749.1億人民幣,增長242.4%;企業變更登記數從2014年8566家次,增加到2020年28018家次,增長227.1%。
商事登記程序的「減」,換來創新活力的「增」。一減一增之間,更讓我們意識到,堅持需求導向和堅持數字賦能的重要性。只有以數位化改革撬動各領域改革,才能推動數字賦能、整體智治、流程再造、高效協同,更好發揮數位化改革的牽引撬動作用,讓數字濱江成為展示數位化改革的「重要窗口」。
160991335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