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折騰,跳出舒適圈,才是人生最毒的雞湯

2020-12-17 雪落無塵

文|雪落無塵

這幾年,火了一個詞,叫做「逃離舒適圈」。

大多數人認為,在一個圈子待久了,特別是在相對輕鬆的工作下,人就會變得鬆散。

時間久了,你就會被這個時代拋棄。

所以,每個人都被這個詞所困擾,甚至引發了很多人的焦慮情緒。

很多人因此盲目跳出舒適圈,去嘗試沒有了解過的領域。

網上有太多的故事,因為看現在的工作或是生活沒有發展,於是就跳出舒適圈,漸漸小有成就。

很多人看到後,也選擇學習故事中的例子,離開舒適圈。

但最後的結果卻是摔了一個大跟頭,反倒不如呆在舒適區中。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跳出舒適圈亦是如此。可是說它是,人生最大的「陷阱」,願你別輕信。

01

現在有一個理論,就是如果你活的領域非常了解,十分舒適,說明那並不是一件好事。

只有離開舒適的溫床,到處挑戰自己的能力的地方,才算是正常的生活。

木木一畢業就回到老家,一直在體制內工作,工資穩定,生活輕鬆。

但就因為最近「逃離舒適區」的風,開始讓她產生想法。

木木認為自己的生活太安逸了,如果一直這麼舒服,不光沒有足夠的見識,還可能會被世界拋棄。

於是,她不顧家裡人的反對,辭去現在這個工作,決定去大城市努力打拼。

由於私企加班強度大,對員工要求極高,和體制內的工作方式千差萬別。而她又沒有足夠的工作經驗,年齡還不如應屆生小,根本就沒有競爭能力。

沒辦法,她又回到老家,只能幫父母照料家裡的生意,正在想辦法找新的工作。

家裡人都在指責她,為什麼會幹出這種糊塗事。

木木也非常後悔,但她始終沒有明白,自己已經努力跳出舒適圈,生活並沒有變好,反倒變差。

其實,人們根本不了解「跳出舒適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一個人在舒適區並非是懶惰,而是因為他對這個行業了解的非常明白,所以無論做什麼工作,都能一一應對。

可能根本就不需要準備,就能完成的很好,並不是因為你懶惰。

但很多人誤以為舒服就是舒適區,其實並非如此。

在不了解一個行業的情況下,就盲目地跳出舒適圈,嘗試新的東西。那結果,必然是被生活撞得頭破血流。

首先,你沒有別人了解那個行業;其次,你根本沒有做好前期準備,只靠隨機應變,這是遠遠不夠的。

就連考試,都需要提前準備,跳出舒適圈更是如此。

很多人都是普通人,試錯的成本太高,不要看著別人試錯成本低,就一味嘗試。

不一定是跳出舒適圈,你的能力就會得到明顯提升,以為讓自己多吃苦,就能鍛鍊自己。

02

曾聽過這樣一個笑話。

一個富二代,每天不思進取,吃喝玩樂,父母從不幹涉,隨他的心情走。

旁人非常不解,問其原因,父母解釋,孩子吃喝玩樂才能花多少,要是沒想明白就開公司,短時間內就能把家底敗光。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做能力範圍外的事,只會以慘敗收場。

就像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在沒有完全了解的情況下去跳出舒適圈,盲目投資。

有一個在銀行工作的朋友,她之前一直很小心,只是把錢投在理財產品裡,雖然賺的不多,但十分安全。

後來,她有了二胎,花銷也開始增大,她開始研究收入更多的理財產品。

恰在此時,她看到有一條投資的信息,她剛開始只投了五萬,看著收益如此之高。就開始變本加厲,竟然把家裡所有積蓄都投了進去。

現在她不光沒了存款,二胎也要出生急需用錢。

她老公還不知道這件事,想著生完孩子,打算換個新房住。

你以為的跳出舒適圈是讓你過的更好,可有些時候,只是讓你陷入更深的大坑。

多少人總是嘗試新領域,因為沒有足夠了解,結局也是以失敗收場。

大林就是這樣,畢業後一直做電器銷售,也積累了很多客戶。

當他人脈足夠多時,就有了創業的想法。

身邊人都讓他慎重考慮,因為大林對創業並沒有多深的了解,只是在銷售上小有成就。

但他一門心思只想創業,沒有聽進身邊人的話。

創業後,他一直都在虧損,一直都在往裡搭錢。

有的時候,舒適圈外對我們來說是絕對未知的。

看著別人跳出舒適圈輕易成功,不過是因為他們前期準備了很長時間。

真正有能力的人,會擴大自己的舒適圈,而不是直接進入不了解的領域,一直受虐。

03

很多時候,那些說著要離開舒適圈的人,都是沒有任何壓力的年輕人。

他們沒有孩子,沒車貸房貸,可以隨時改變,不需要承擔很多後果。

但中年人就不一樣了,上有老下有小,房貸車貸壓垮人,這些都是無形的壓力。

在一家公司中,如果上司數落一個年輕人,那他沒準直接辭職。但中年人不會,他會默默忍受,因為他沒有勇氣去發洩,去改變。

身邊有太多的重擔,一旦失敗,可能一大家子都生活不下去。

與其去焦慮,不如做好眼前的事,精進自己的技能。

很多人勸你要離開舒適圈,但自己卻呆在舒適圈中舒服地活著。

所以說,別折騰,跳出舒適圈,才是人生最毒的雞湯。

真正能讓人成長的,是慢慢做自己不擅長的事,努力擴大舒適圈,給自己帶來不可替代性。

就連股神巴菲特,也只是在舒適圈內投資,在舒適圈外,他也會小心翼翼。

在有限的能力內,活在舒適圈中努力生活,而不是得過且過,及時行樂。

這才是人生該有的態度。

其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想的太多,甚至是自尋煩惱,又或者對生活不懂得取捨,什麼都想要抓住,卻忘記了評估自身的情況。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會有一些盲目的嘗試,甚至讓自己吃盡了苦頭。

其實生活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與其去羨慕別人的人生,不如踏踏實實過好自己的日子。

在這裡有套書,希望你能靜下心來讀一讀,這是一套幫助你心靈成長的書,包括斷舍離,包括你就是想太多,包括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相信在讀過這套書之後,你對於自己的人生,會有更為理性的方向,知道該從哪裡去努力,做出更正確的選擇,丟棄一些不切實際的妄想。

這樣的人生,才是輕鬆的,合適的,讓你越活越幸福的。

作者:雪落無塵,作家,情感諮詢師。遇到任何情感困擾,都可以發私信給我哦~

相關焦點

  • 只是想呆在舒適圈裡,懶得折騰的星座
    愈來愈多的心靈雞湯文,都在鼓勵大家勇敢地跳出舒適圈,給自己適度的壓力和危機感,到未知的領域去探索,去挑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我成長,達到自我提升的要求。有的人乖乖這麼做,也有的人「不聽勸告」,偏要呆在舒適圈裡,不想外面的世界「瞎折騰」,在他們看來,呆在舒適圈裡沒什麼不好的,理想的環境,一切都是自己掌控,天天過得舒舒服服,平平淡淡卻很有安全感!究竟哪個星座只想呆在自己的舒適圈裡,懶得打轉?摘星工廠——摘星給你答案!
  • 敢於跳出「舒適圈」,你就贏了
    人生在世,我們永遠無法徹底獨處,總會因為一些事,與他人不斷產生關聯。所以,學會交友,是人生中不可少的一堂課。跳出人脈的「舒適圈」,學會去交高質量的朋友,學會和比你優秀,比你成功的人做朋友。當我們在人脈上跳出「舒適圈」,身邊那些比你優秀的人,會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讓我們的內心更為豐盈。
  • 史上最毒雞湯——「跳出舒適區,挑戰新領域」
    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區,無外乎擴寬眼界,鍛鍊自己的能力,取得更多的知識。似乎沒毛病,但是跳出舒適區在實際生活中是另一碼事。例如減肥,本打算一天運動一個小時,前幾天咬著牙堅持完成,後面突然一天有事耽誤,再後來,不斷給自己找藉口,最終前功盡棄,自甘墮落。生活中大多數事都是這樣,練字、運動、背單詞、寫作……你訂下了無數目標,多長時間過去了,仍在原地踏步。
  • 毒雞湯,才是最好的雞湯
    配文:怪誕女神,漫畫:聞氫哥好久沒有發毒雞湯了越來越發現 毒雞湯才是最好的雞湯
  • 跳出舒適圈 需要多一點勇氣
    但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跳出舒適圈,最新一期《幻樂之城》裡,觀眾不難發現大張偉強調自己的「綜藝感」,作為導演的伊能靜則強調自己想要的是「電影感」,兩人都想堅持自己的「舒適圈」。其實,堅持舒適圈或跳出舒適圈,只是個人的不同選擇。不過,要想尋找人生更多的可能,還是需要多一點勇氣,「去闖吧」。
  • 跳出舒適圈,堅守能力圈
    對一個人來說,如果一直學習對自己沒有難度的知識,或者經常做得心應手的事,隨著時間長了就很容易停止成長,一旦不進步,這就處於舒適區的狀態。人生來就是要創造價值的,不管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總有一個在路上。而最理想的狀態莫過於處於學習區,學習具有挑戰性的內容,稍有壓力,讓自己的行為和精力都達到最佳狀態。然而,一段時間後,學習區會慢慢變成舒適區,人也隨之成長。
  • 跳出舒適圈前,你一定要搞懂這4點
    人們紛紛離開自己熟悉的領域,去挑戰新事物、新領域,好像只有不舒適才是成長。朋友的姐姐一畢業就回家鄉,在體制內工作了十幾年,大事小情基本上都順順利利的。就是因為前段時間刮起來的這股「跳出舒適圈」風,讓她平靜的小日子泛起波瀾。她深信自己的生活太過安逸,如果一直待在舒適圈裡,不僅會錯過世界的精彩,還有可能被時代淘汰。經歷過一個月的焦慮、掙扎後,她毅然辭去這個「鐵飯碗」,獨身前往廣州打拼。
  • 跳出舒適圈,邂逅更慘的自己
    「舒適圈裡,除了舒適一無所有」「跳出舒適圈,遇見更好的自己!」……仿佛你不跳出舒適圈,就是貪圖享樂、不求上進的廢材青年。可我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建立的搖搖欲墜的舒適圈,跳出去找虐嗎?1舒適圈也是有門檻的好吧?
  • 毒雞湯三問:毒雞湯是怎麼害人的
    毒雞湯有針對男人的,有針對女人的,有針對學生的,有針對老年人的,相對來說針對女人的毒雞湯比較多,這類毒雞湯傳播途徑主要是來源於網際網路的微信,短視頻平臺,自媒體平臺,論壇等一系列人氣比較高的平臺,如果不去深入思考,毒雞湯和心靈雞湯一樣也是一種精神慰藉,因為毒雞湯屬於精神層面的東西,所以到底毀了多少人沒有辦法去統計
  • 《安家》985終於選擇了跳出「舒適圈」,我們又該如何選擇?
    《安家》「985」開始為什麼不願意離開「舒適圈」「舒適圈」的釋義在網絡上有很多,但是我理解的「舒適圈」就是依照個人的價值觀,綜合評價最舒適的地方。請注意這個「舒適圈」一定是參照個人的價值觀進行綜合評價。所以哪怕在相同的環境下,很多人的「舒適圈」會因個人價值觀不同而不同。
  • 最好的成長就是跳出舒適圈!
    所以,人生短短一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做到的就是認真的活著,對於任何一件生活中的細小微弱的事情,都能夠以百分之百的注意力投入生活之中去,才能夠成就自己,在活著的每一天裡,不斷地朝著向上的方向努力,最後,成就自己,變成最好的自己。其實,很多時候,與其將生命比作一條直線,還不如將人的一生比作一條河流。
  • 他每隔十年就跳出舒適圈,跳著跳著就贏了
    過去40年的人生路在我眼前延展開來,每當邁出重要一步,我也曾有過猶豫,有過妥協。但很慶幸,在該逃離自己的舒適環境時,不管是主動或被動,我都沒有猶豫,選擇了堅持,並始終保持著創業家般的冒險精神。才10多歲的我一年之後,已經英文交流無障礙。生活就是這樣,有時砸著砸著你就反倒不認輸,別害怕和抱怨來自外界的刺激,它只會逼著你跳躍出熟悉的圈圈。更何況,你還年輕,不是嗎?我從多倫多大學畢業那年,和今天國內許多大學畢業生一樣,面臨著就業問題,也是時候闖天下了。
  • 勇於跳出舒適圈,去做讓自己更好的事
    「跨出你的舒適區,做一些讓你害怕、辛苦、但長期下來會得到收穫的事」……整個演講的內容振奮人心,引人向上,充滿著積極的鬥志。演講者鼓勵聽眾跨出舒適區,不要懼怕失敗,去做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事,雖說雞血感太強,但他說的還真是事實。如演講所說,大多數有成就的人都是在安逸的時候思考自己的人生意義從而得出結論:去做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事。
  • 如何心安理得地在舒適圈呆很久?
    你覺得我在舒適圈過得挺慘的,殊不知,我在舒適圈活的真的挺好的,和熟悉的人做朋友,做得心應手的工作,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嗎?花了好大力氣才走進來,現在你叫我跳出來,是在搞笑嗎?是的,你沒看錯。這屆年輕人,在經歷非典,金融危機,新冠肺炎……之後,已經越來越不信跳出舒適圈,才能改變人生這碗雞湯了。他們更堅信,跳出舒適圈是個坑,那意味著再也回不去。現在要想佛系青年們改頭換面,不如贈他一句,人生苦短,只願平凡。
  • 有哪些讓人絕望的毒雞湯?
    不知從何時開始,網上開始流行著很多有毒的雞湯文,對這些毒雞湯,我們應該有自己清晰的判斷,要正確地對待毒雞湯,即看到它有害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好的一面。也許是因為現實生活太過殘酷,毒雞湯用犀利諷刺的語言說出我們彼此心中的苦,讓人直面最慘澹的人生,容易引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鳴,成為宣洩負面情緒的一個出口。但是過分沉迷於這些毒雞湯會讓一部分原本抱有希望和動力的人,逐漸變得消極起來,開始逃避現實,甚至怨恨現實,走向錯誤的道路。真正的強者從來不會把心靈雞湯和毒雞湯當成自己的精神食糧,最多也就是空暇時候的消遣。
  • 專升本學習中需要跳出舒適圈,看看下面是你嗎
    當今時代 信息瞬間萬變,需要無時不刻學習,必須要不斷跳出「舒適圈」,才能獲得更好的成長。但很多人都做不到,很多想考統招專升本的小夥伴,只嘴上跑火車,行動上卻不願跳出舒適圈。看看下面是不是你!02、猶豫曾經有一次專升本的機會放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等到畢業了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一定會抓住這「唯一」一次機會。
  • 毒雞湯比雞湯更能讓你走出困境
    有時候,毒雞湯比雞湯更能讓你從現在的困境中走出來。所以壯士,幹了這碗毒雞湯,放下你的錦鯉夢,前路漫漫 有什麼可怕。
  • 《人生的弱點》是販賣毒雞湯?如果真的是這樣,老闆請再來一碗
    01.李佳琦的成功是毒雞湯嗎?今年初,《魯豫有約一日行》開播了,有一期魯豫參加了帶貨一哥一整天的工作,魯豫帶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李佳琦。節目中,李佳琦分享道:你知道我做的最正確的選擇和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是什麼嗎?就是利用課餘的時間出去工作,賣過衣服、賣過化妝品、當過舞蹈老師、幫別人編排過節目、去酒吧當過酒水促銷員等,體驗過很多不同種類的工作。
  • 要不要跳出舒適圈
    但是當我們踏出這個圈子界限的時候,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感到不舒適。每次當有人問到,我要不要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大家的回答參差不齊:「所謂的舒適區這麼舒適,為什麼還要跳出去?」「跳出這個舒適圈你才能學到更多東西!」這可謂見仁見智。
  • 來,幹了這碗「毒雞湯」!
    這樣在調侃中描述人生之難的的「毒雞湯」,你「喝」過幾大碗?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說「不經歷風雨,怎麼迎接暴風雨」,你會不會覺得碰到了人生知己,恨不得跟這位心有靈犀的朋友,一起「擁抱轉圈圈」?近幾年,「心靈雞湯」一詞似乎帶上了越來越多的貶義色彩,「毒雞湯」段子和表情包異軍突起。很多人笑稱,看完這些「神轉折」的句子,感覺整個人都豁然開朗了,似乎這些才是人生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