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紅」遍競風流——「精準扶貧區域公共品牌」常德紅茶

2020-12-22 新湖南

文/周佳

綠意盎然的石門縣南北鎮茶園

盛夏繽紛,沅澧兩水穿境而過,款款東流,地處武陵山脈與雪峰山脈交匯之地的常德江河湖滿,是久負盛名的魚米之鄉。然而,據2014年統計,洞庭之西、桃花源裡的常德,仍有建檔立卡貧困村396個、貧困人口37.6萬人。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乘著東風,常德市高舉產業扶貧大旗,因地制宜發展「常德紅茶」公共品牌,以品質塑造品牌,以品牌贏得市場,以市場激活百姓,重燃了湖南紅茶之魂,紅色希望湧動在沅澧大地,桃花源裡「怡然自樂」的千年願景逐漸成真。

築品牌

紅茶之魂燃起來——

今年4月,國家農業農村部公布對312個農產品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並頒發登記證書,具有「金紅湯、花蜜香、甘醇味」的「常德紅茶」榜上有名。

「全力打造好常德紅茶市域公共品牌,使紅茶產業成為我市最具特色的優勢產業,既能成為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也為全市開放強市產業立市戰略的實施做出更大的貢獻。」常德市供銷社理事會副主任、市茶業協會會長餘少堯表示。

具有「金紅湯、花蜜香、甘醇味」的常德紅茶

大力發展「常德紅茶」品牌,這與湖南紅茶的歷史不無關係。據1915年12月30日湖南《大公報》記載:「湖南紅茶進入大發展時期,與祁紅、建紅三足鼎立,是中國三大紅茶之一。」我省的紅茶出口最高峰時曾佔到了全國紅茶出口的2/3。在安化黑茶聞名之前,常德市曾是全省茶葉種植面積最大的市州,是我省重要的茶葉產區。石門縣是宜紅茶的發源地之一;桃源縣是湖南紅茶的原產區之一,也是主要的產區;桃源茶廠是湖南紅茶最早的核心企業,其生產的湖紅工夫紅茶出口歐洲市場直至二十世紀末期……歷史可追溯到清朝的常德紅茶孕育了湖南紅茶之魂。

然而到了現代,斯裡蘭卡、肯亞、印度等國家的紅茶競爭呼嘯而至,加之國家取消了對茶葉的外匯出口補助,內外交困之下,湖南紅茶市場萎縮受創,日漸式微。

隨著我國紅茶產業快速發展,復興湖南紅茶,重鑄湖南紅茶品牌,將為湖南茶業注入新活力,也將為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貢獻重要力量。

一場構築「常德紅茶」品牌的大行動正式拉開——

強化頂層設計。近年來,常德市市委、市政府把「常德紅茶」作為「常德品牌·中國品質」的重點農產品品牌之一,成立了常德茶葉領導小組、常德紅茶產業發展專項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出臺了《關於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意見》《常德紅茶產業三年發展規劃》《常德紅茶產業發展獎補辦法》等文件,確立了「主攻紅茶」的發展思路。

強化品質基礎。為突出打造「常德紅茶」區域公共品牌,不斷提升茶業品牌的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常德市茶業辦聯合相關機構和專家,制定了《常德紅茶茶園栽培管理技術規程》、《常德紅茶加工技術規程》和《常德紅茶產品標準》,通過建立「常德紅茶」的標準體系,把生產推向標準化,把產品做到安全化,以獲得良好的品牌效應,促進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常德紅茶」品牌形象標識

強化品牌形象。一方面,常德市確立了以一片茶葉承載沅澧二水,雪峰、武陵山脈,桃花源等元素的「常德紅茶」形象標識和「遊世外桃源,品常德紅茶」的宣傳語。另一方面,常德市積極主動爭取主流媒體,對全市茶葉產業進行了持續系統地宣傳和報導,同時,重視節會平臺作用,一年來全市共舉辦、參加各類節展會40多場次,不斷鞏固提升了「常德紅茶」的影響力和認知度。

武陵紅喜獲「2019世界紅茶產品質量推選活動」金獎

石門縣、桃源縣獲得全國茶業百強縣稱號;渫峰牌「常德紅茶」獲2019世界紅茶質量評比大賽最高獎「大金獎」,貢品武陵紅獲金獎;百尼茶庵、君和、武陵紅入選「湖南紅茶十大企業品牌」;馬傑、鄭啟明獲評「湖南紅茶十大傑出工匠」……「常德紅茶」正邁著鏗鏘的步伐,點燃湖南紅茶之魂,開啟脫貧致富之門。

興產業

紅色希望湧起來——

夏日炎炎,鋤草施肥,採摘夏茶……石門縣壺瓶山鎮龍池河村八峰山茶園一派繁忙。「現在一畝可以收益8000多元,多虧了有機認證。」年過花甲的村民徐遠志笑容滿面地說。

八峰山茶園喜採茶

八峰山茶園是湖南楚韻茶業有限公司的茶葉基地。該公司通過無償為基地提供良種茶苗、有機肥料、除草機,安裝太陽能綠色防蟲燈 ,免費組織茶葉生產技術培訓等措施 ,促進有機茶生態茶園建設,成功轉換龍池河村有機生態茶園3000多畝,使該村茶農的收入由原來每年每畝2000多元增加到6000多元,高的突破10000元。依靠茶葉產業,村民生產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像楚韻茶業這樣通過標準化茶園基地建設提高茶農收入和增強產業競爭力的企業並不少。為提升茶葉品質,常德市始終把提升茶葉質量安全放在首位,從茶園培管、採摘加工、貯藏保鮮、包裝裝璜、商品銷售等環節著手,全面建設標準化茶園示範基地。目前,全市處於有機轉換期的茶園3.1萬畝,持續認證有機茶園達1.75萬畝。

以標準基地引領茶葉產業發展只是常德市全面推進「常德紅茶」產業發展、激活產業脫貧內生動力的方式之一。

近年來,為統籌協調全市紅茶產業發展,全面提高茶農收入,常德市裡成立了「常德紅茶產業發展促進會」、茶葉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共同推進茶葉產業化經營。

在生產上,常德市鼓勵茶葉企業引進先進加工機械設備,進行產品研發、工藝提升、擴大生產規模。目前,常德市茶葉加工水平和衛生條件得到大幅改善,生產、發酵不落地已成常態,大宗茶採摘基本實現機械化,全市達到「四化」標準的生產線39條,比上年增加7條,茶葉產品品質得到明顯提高。

位於石門縣白雲山巔的生態有機茶場 王勇攝

在產品上,常德市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茶葉產業正逐步從粗放型向精細化、從分散式向集約式、從名優茶向大眾茶的轉型,從禮品茶向商品茶、從綠色無公害向生態有機、從人工向機械化、從單一產業向三產融合的升級,呈現出紅茶增、綠茶黑茶減,大宗茶增、名優茶減的整體格局和「春季名優紅綠茶、夏秋季大宗出口茶」為主的生產加工格局。

在營銷上,常德市在鞏固提升本地市場的同時,不斷拓展外地市場,積極探索出口渠道,聚焦品牌抱團發展。一方面培育和壯大電子商務經營主體,開闢外地市場,目前,全市茶葉生產和銷售企業在淘寶、天貓、京東、微信、832消費扶貧、供銷e家等電商平臺開設網店近百個,銷售單品數千個。此外,在全市茶葉集中種植區實施「桃源一路一區一廊四地五帶多園」、「石門夾山禪茶小鎮—白雲山茶文化公園—壺瓶山茶山花海—長梯隘紅石林」、「澧縣碼頭鋪—桐溪—太青山」等茶旅融合項目,重點打造集「觀茶景、品茶味、遊茶園、吃茶食、聽茶事」於一體的茶旅走廊,弘揚常德茶文化,延伸茶葉產業鏈。

遊人如織的茶園

近三年來,通過政策激勵,常德市撬動民間資金近10億元投資茶葉產業。截至2019年,常德市茶園總面積34.5萬畝,增長2.1%;其中無性系良種面積達21.3萬畝,有機茶園1.9萬畝,改造低產茶園3.12萬畝。幹毛茶總產量4.8萬噸,增長6.7%;其中紅茶產量1.5萬噸,增長36%。直接或間接出口茶葉6464噸,出口貨值9480萬元;其中紅茶出口3750噸,出口貨值5000萬元。茶業綜合產值突破90億元。

「以打響『常德紅茶』區域公共品牌為重點,全力打造湖南紅茶產業第一集群、第一產區、第一品牌,爭當湖南紅茶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在今年常德市茶業工作座談會上,「三個第一」的目標讓「常德紅茶」一展野心。

今年,常德紅茶產業發展專項領導小組辦公室出臺了《常德紅茶產業發展獎補辦法》,通過「項目帶動、企業投入、茶農參與」相結合的辦法,採用八項獎補措施,推動「常德紅茶」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極大地調動了茶企、茶商、茶農和有關部門發展「常德紅茶」的積極性。

排排茶樹如舞動的絲帶綠染武陵 王勇攝

產業如火如荼地興起來了,「常德紅茶」帶動百姓脫貧致富的能量被不斷激發,武陵山的小康夢也湧進了山民們的心間——

富百姓

紅火日子過起來——

6月4日,湖南紅茶產業發展促進會向桃源縣楊溪橋鎮蔡家塘村授牌,該村成為「湖南紅茶」首個扶貧示範村。

地處烏雲界保護區的蔡家塘村屬於省級貧困村。近年來,該村與桃源縣君和野茶開發有限公司合作,採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由該公司在該村收購成熟茶園425畝,將楊溪橋鎮1678個貧困人口納入受益範圍,以委託幫扶的方式,由公司進行統一管理、統一經營,按照村集體10%、企業20%、貧困戶70%的利潤分紅分配比例,培育村集體經濟,幫助當地貧困戶脫貧。

桃源縣君和野茶開發有限公司 顏幸民攝

著力依託龍頭帶動,不斷擴大產茶規模,提升種茶效益,帶動農戶脫貧只是「常德紅茶」帶動貧困人口發展茶葉產業,為貧困戶提供了更多增收門路的一個篇章。

立足茶業資源優勢,高擎「常德紅茶」這一區域公共品牌,常德市始終注重茶葉產業發展和精準扶貧有機結合,使常德紅茶產業成為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產業。

一方面,著力培育涉茶新型經營主體,實行以茶為主和一戶一策的精準扶貧策略,帶動周邊農戶共興茶產業。與此同時,還聯結農戶促增收,通過直接幫扶和委託幫扶的形式,形成「一戶一業」甚至「一戶多業」。另一方面,在常德,每個茶葉產區都建立了貧困戶產業發展指導員體系——每個茶葉生產村配置了1名產業指導員,為貧困戶發展茶葉生產提供了及時準確的技術指導,確保茶葉生產順利進行。

此外,還藉助茶葉生產平臺,通過委託幫扶,帶動貧困戶參與產業分紅和直接參與產業發展增收。

石門縣通過茶葉產業帶動2.7萬個農戶,其中貧困戶4514戶,13035貧困人口依靠發展茶葉產業實現脫貧致富。山區主產茶鄉鎮農民80%現金收入源於茶葉,年畝平鮮葉收入4000多元,形成了「哪兒種了茶哪兒就能致富」、「哪兒要致富哪兒就要種茶」的共識,形成了農民主動植茶、自發種茶的局面。石門縣被評為「2017年度中國茶業扶貧示範縣」。

青青茶葉變「金」葉 王勇攝

桃源縣圍繞茶產業轉型升級,在茶庵鋪鎮、楊溪橋鎮等茶葉主產鄉鎮,通過「四共」產業融合、「一地生四金」增收和「負面清單」激勵等方式,推行「基地共建、茶旅共營、風險共擔、收益共享」模式,輻射帶動貧困茶農5000餘人,建成18000畝茶葉綠色高產高效示範基地,貧困戶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澧縣茶葉主產區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73戶、3964人,其中4家茶葉企業、13家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聯結貧困戶892戶、2645人。至2019年底,889戶、2639人順利實現精準脫貧。餘下3戶屬於兜底戶,每年可以享受流轉土地種植茶葉帶來的穩定收益1700元以上,人均280元以上。

……

在常德,「常德紅茶」衝破了武陵山脈的阻隔,青青茶葉已變身成脫貧致富的「金」葉,繪就出全面小康的幸福畫卷。

今後,常德市將繼續按照開放強市產業立市的戰略部署,加大力度「主攻紅茶」,著力打響「常德紅茶」品牌,構建以「常德紅茶」市域公共品牌為主導、縣域紅茶公共品牌和企業紅茶品牌為支撐的紅茶品牌體系。著力研究茶葉消費市場、適銷對路產品、市場品飲習慣和方式、種植和加工技術、營銷模式等5個方面下功夫,加快發展常德紅茶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精準扶貧。

茶農採茶忙 王勇攝

「原來家裡是土磚房,現在家裡已經修了平房,家裡電通了,路也通了,水也通了」石門縣白雲山國有林場金環村村民劉定英開心的說。自從到茶園基地務工,一天下來,可以掙到100多元。

未來,桃花源裡「怡然自樂」的美好生活躍然眼前——

[責編:肖靜]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相關焦點

  • 2020湖南茶葉「十大精準脫貧先進縣(市)」、「精準扶貧十佳企業...
    2020湖南茶葉「十大精準脫貧先進縣(市)」、「精準扶貧十佳企業」、「精準扶貧十大品牌」評選結果公示(排名不分先後)根據2020第十二屆湖南茶業博覽會組委會《 關於開展2020湖南茶葉「十大精準脫貧先進縣(市)」、「精準扶貧十佳企業」、「精準扶貧十大品牌
  • 黃金有價「葉」無價——「精準扶貧十大區域公共品牌」十八洞黃金茶
    翻開地圖,讓我們將目光投向武陵山脈腹地,湘、黔、渝三省市交界處,海拔800米的高山,答案就在這裡。這裡是精準扶貧的「首倡地」,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從不通路、不通水到徹底摘去「貧困帽」。然而,脫貧難,穩定脫貧成果難上加難。對於花垣縣這個苗族人口佔比77.3%的深度貧困縣來說,走出「貧困」後的出路在哪裡?
  • 「黃金」茶香今更濃——「精準扶貧區域公共品牌」湘西黃金茶
    如今,他正在籌劃成立家庭農場,創建自己的品牌。在湘西,黃金茶早已成為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勤勞智慧的湘西人民不斷探索著黃金茶發展的新路子,通過「質改」「網際網路+」「品牌營銷」「茶旅融合」等方式不斷打破傳統,迎來了黃金茶發展的「黃金時代」。
  • 「莘鮮天下」電子商務區域公共品牌正式發布
    2020年12月4日,由莘縣縣委、莘縣人民政府指導,莘縣商務和投資促進局主辦,合肥恩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莘縣玖個挑夫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莘縣品牌推廣協會承辦的莘縣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推進大會暨「莘鮮天下」電子商務區域公共品牌發布儀式在莘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舉行,該活動標誌著「莘鮮天下」電商區域公共品牌正式誕生,莘縣優質農產品和文旅產品搭乘電商快車開始了品牌化發展嶄新階段。
  • 常德桃花源擂茶順利通過地理標誌產品形式審查
    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第382號公告,即關於受理4個產品申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公告,常德擂茶榜上有名。這標誌著由常德市桃花源風景名勝管理局申報的常德擂茶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順利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形式審查。不日,常德桃花源擂茶將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 「閬苑仙品」閬中市區域公共品牌助力農產品上行
    品牌賦能,聚焦上行為了讓當地農產品走出大山,幫助農戶脫貧致富,閬中市以建設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項目為契機,整合多方資源,創建了「閬苑仙品」區域公共品牌,寓意閬中山明水秀的自然風光和質量優異的農特產品,展示了閬中市鍾靈毓秀、物產豐饒的地理風貌。
  • 常德武陵公安:開展「學雷鋒·抗疫情」志願服務活動
    為大力弘揚新時代雷鋒精神,在第57個學雷鋒紀念日之際,常德市公安局武陵分局青年志願者們又一次掀起了「學雷鋒·抗疫情」志願服務的熱潮,分局政工室、指揮中心、紀委、刑事科學技術室等單位的青年志願者們早早的在分局前坪集合,走進華達幸福灣小區,和常德陽光物業公司的工作人員一起,築牢防疫抗疫工作的最後一道防線
  • 桃源:「桃源紅茶萬裡行」出發 讓更多的人愛上桃源紅茶
    紅網時刻常德6月28日訊(通訊員 魯文)6月28日上午,由湖南劉老樹茶業有限公司冠名、桃源縣政協委員田桃源策劃組織的「桃源紅茶萬裡行」在文體中心出發。此次「桃源紅茶萬裡行」以自駕遊為載體,沿著萬裡茶道,跨越貴州、四川、甘肅、寧夏、新疆等地,行程15000多公裡,通過與沿途茶商、茶客的交流,繼續擴大桃源紅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萬裡茶道」是一條始於十八世紀末、繁榮兩個半世紀的國際古通道,這條古商道從中國福建武夷山起,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內蒙古向北延伸,橫跨西伯利亞。
  • 茶添新香扶貧路——「精準扶貧十佳企業」新田茶業
    文/柏潤這方土,被武陵山脈緊緊環抱,雲霧氤氳、溪水縱橫交錯,孕育著黃金茶這一古老而獨特的茶樹品種,讓湘西這片土地,茶香四溢,漫天飄香。隨著精準扶貧的推進,田海作為一名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也油然而生,開始致力於慈善事業。他利用公司銷售網絡和平臺為廣大茶農銷售茶葉,為茶農增產增收,帶領他們脫貧致富的同時,利用公司資源,為茶農提供資金、技術和物資方面的援助,並積極為弱勢群體捐款捐物。
  • 網絡時代如何做好紅茶品牌?
    網紅視頻帶貨基本走的就是這條路子。3、看品牌:品牌是突破商品海洋、信息長尾的利器。源頭雖然擠壓了中間環節,但是同為源頭的商品同樣存在競爭,這時候仍然要靠品牌取勝。所以,在任何時候,品牌的價值都顯現無疑。
  •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強農商標富農地標興農助力精準扶貧
    26日說,在脫貧攻堅戰中,該局充分發揮智慧財產權的獨特優勢助力精準扶貧,通過專利技術強農、商標品牌富農、地理標誌興農,探索出將智慧財產權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相融合、共發展的有效路徑。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當天下午在北京舉行智慧財產權助力精準扶貧新聞發布會,甘紹寧具體介紹相關情況並回答媒體提問。  他說,助推專利技術強農方面,首先,注重智慧財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局上線智慧財產權公共服務網,優化專利文獻檢索及分析系統等智慧財產權信息服務工具,為貧困地區獲取智慧財產權信息資源、開展信息利用等提供便利。其次,發揮智慧財產權信息公共服務機構的作用。
  • 品牌建設再上新臺階!常德獲批3個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紅網時刻常德12月7日訊(通訊員 李霏霏)近日,從國家知識產權局傳來好消息,繼「臨澧黃花魚」、「常德香米」獲批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後,「常德米粉」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為深入實施開放強市產業立市戰略,提升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近年來,常德市全力打造本土區域公共品牌,強化品牌意識,抓好品牌培育,開展品牌宣傳推介,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與知名度的本土品牌,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和地理標誌商標數量也在逐年穩步增長。2020年,常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狠抓區域公共品牌創建和地理標誌培育工作,並取得了可喜成績。
  • 一壺好茶送春來——「精準扶貧十大企業品牌」香露紅
    在精準扶貧的攻堅戰場,它是衝鋒陷陣的「主力」——自創牌伊始,就把「帶動一方產業、帶富一方茶農」的使命刻在骨子裡、付諸行動中,被國家農業農村部列為第八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單位;榮獲湘潭市創新創業帶動就業示範典型「優質初創企業」、湘鄉市產業扶貧示範企業。
  • 瀋陽新民市農特產品 參展全國農商互聯暨精準扶貧產銷對接大會
    10月22日—25日,由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主辦的「2020全國農商互聯暨精準扶貧產銷對接大會」在江蘇南京白馬農業國際博覽中心舉行。商務部領導也表示,新民是北方蔬菜的主要產地之一,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希望新民市能夠藉助此次參會契機,實現優勢資源融合,進一步助推精準扶貧,實現鄉村振興。
  • 扶貧印記:同心同行 聚力扶貧
    精準扶貧贊羅建民璀璨朝陽伴我行,塬平景秀菜花榮。兩排綠柳柔枝舞,四野禾苗碧葉瑩。養殖牛羊興百業,暢通嶺路啟新程。扶貧開闢光明道,富裕鄉村有美名。客至遍詢新戶處,燕歸難覓舊窠門。牛羊滿舍白黃擁,蔬果壓枝紅翠繁。思路拓開通富路,全憑科技拔窮根!與鄉村幹部談扶貧攻堅而作王宗明職在鄉村忙不休,翻山越嶺苦奔流。熬油謀劃心連戶,送寶傳經窯換樓。
  • 剛剛,常德品牌中國品質生活館開館!
    紅網時刻常德8月3日訊(記者 黃剛)8月3日上午,常德河街熱鬧非凡,常德品牌中國品質生活館暨常德市鄉村創業電商孵化基地、常德市消費扶貧電商運營中心開館儀式舉行。常德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鄒文輝出席開館儀式並宣布開館,為一館一基地一中心揭牌。副市長龔德漢,市政府秘書長李正才出席開館儀式,副市長楊成英主持開館儀式。
  • 常德日報
    > 本報訊(記者 曾幀 通訊員 李霏霏)12月6日,記者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常德米粉
  • 電耀湘西,還看今朝——精準扶貧理念在湘西的七年答卷
    這一刻起,「精準扶貧」從湘西十八洞村走向全國,照亮了千村萬寨的脫貧之路。首倡之地,舉國矚目。7年後的深秋,由中國報業協會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主辦的「精準扶貧看湘西」全國報業百名社長總編輯湘西行全媒體採風活動在這裡舉行。
  • 區域公共品牌「地球第三極」能帶給西藏哪些變化?
    近年來,儘管西藏的經濟與社會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由於缺少知名度與美譽度高的區域品牌,加之區域內的企業整體競爭力不夠高,其產品難以打入國內消費市場。尤其是在面對國內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消費者對於產品的環保、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大量在西藏這片「淨土」中產生出來的優質產品,卻不為廣大消費者所知。而產業扶貧作為西藏扶貧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急需一個品牌來統領相關產品進行市場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