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爸小啟:
佛山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輕的城市。
秦漢時期,佛山市區域主要屬南海郡番禺縣,隋朝後至明朝主要屬南海縣。
佛山元朝時稱堡,清時稱鎮,民國時期開始設市。 明清時期,佛山發展成商賈雲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既與北京、漢口、蘇州並稱「天下四聚」,又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河南的朱仙鎮並稱中國四大名鎮。
歷史上佛山曾經屬於嶺南百蠻之地,今日佛山卻成了國內屈指可數的富饒城市。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詩詞裡的佛山,古香古色,雋永雅致,別有一番韻味。
杜甫:野館濃花發,春帆細雨來。
《送翰林張司馬南海勒碑》 (唐)杜甫冠冕通南極,文章落上臺。詔從三殿去,碑到百蠻開。野館濃花發,春帆細雨來。不知滄海上,天遣幾時回。
按唐制,翰林院沒有司馬一職,倒是親王府有個職位叫司馬,因此張司馬應該是翰林兼司馬。
唐玄宗命宰相張九齡起草詔書,又派張九齡之弟張九章到當時南方極其偏遠之地、百蠻之地南海郡勒碑刻石。
這首五律是詩聖杜甫的一首應酬製作 。張司馬南下當天,時值春季,春花爛漫,春雨綿綿。杜甫與張司馬在郊外河邊酒館飲酒後,折柳送別。
杜甫對張司馬情同手足,依依不捨,就像張騫受漢武帝派遣出使天域一樣。兄弟你要奉詔出使南海,也不知何日君再來。
縱然野館濃花,大好春光,然而細雨綿綿,終是離別,難免會有幾分悽涼。
詩中情與景,都不是發生在南海,南海只是張司馬此行的目的地。也就是說,這首詩雖然題目中出現了「南海」,詩中也屢次出現「南極」、「百蠻」的詞語,但終究是虛寫南海。也就是說,詩中的春天,還算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佛山之春。
範端臣:一辭湖上月,三見嶺南春。
《嶺南鞭春》(宋) 範端臣一辭湖上月,三見嶺南春。怪鳥呼如鬼,痴猿立似人。蠻商通海舶,漁戶雜江濱。尚有鞭牛撲,紛拿起路塵。
範端臣 (1116年——1178年),字元卿,號蒙齋,蘭溪香溪(今浙江蘭溪)人。自幼從叔父範浚學,千言成誦,過目不忘。詩書易理,備研其精;正草隸篆,皆造於妙。
範端臣於紹興(1131年——1162年)中登進士,官至中書舍人。著有《蒙齋集》,包括詩集3 卷,文集20 卷行世。
範端臣這首五律詩《嶺南鞭春》,描寫的是嶺南三月鄉村農忙時節的情景。
嶺南是以五嶺為界,在江西、湖南與廣東、廣西四省的邊境,有一條沿東北往西南走向的山脈,被稱為五嶺。從古籍中考證凡屬五嶺以南,即為嶺南地區。
照此理解,佛山屬於嶺南是毫無疑問的。鞭春,就是開春之後,農夫在犁田時,輕輕鞭打耕牛,以指揮它勞作。
當然,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我國大多數地方耕耘土地,已經無須用到耕牛。「鞭春」基本上成了一個歷史詞彙。
如今,在佛山這樣的工商業強市,土地上生長的是美的、科龍、志高這樣的電器巨頭,李寧這樣的服裝巨子,以及碧桂園這樣的房產大鱷。
李德裕:嶺水爭分路轉迷,桄榔椰葉暗蠻溪。
《謫嶺南道中作》(唐) 李德裕嶺水爭分路轉迷,桄榔椰葉暗蠻溪。愁衝毒霧逢蛇草,畏落沙蟲避燕泥。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報潮雞。不堪腸斷思鄉處,紅槿花中越鳥啼。
李德裕(787年——849年),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
牛李黨爭是中唐時期牛黨、李黨兩派士大夫進行的朋黨之爭,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從憲宗時期開始,到宣宗時期才結束,前後將近40年。牛黨領袖是牛僧孺、李宗閔和李逢吉,而李黨的領袖則是李德裕、裴度和李紳。
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一度成為晚唐之絕唱。此後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於位高權重,慘遭五連貶,一路南下,先後為潮州司馬、崖州司戶,最終客死他鄉。
這首《謫嶺南道中作》,就是李德裕晚年貶謫路上創作的一首七律。
這首詩描寫詩人在貶謫途中所見的嶺南風光,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也有憤懣的個人情緒。
五月間的嶺南,已經在收穫稻米,潮汛到來的時候,三更時分雞就會鳴叫,津吏也就把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這一切和來自北方的詩人完全不同。
詩人驚嘆嶺南環境艱險,物產風俗大異於秦中之後,引起了身居異地的遊子深切的懷鄉之情。
這首詩將嶺南佛山一帶的夏日風光,寫得繪聲繪色,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十分悽美動人,無愧於晚唐抒情詩中的名篇。
李白:獨憐一雁飛南海,卻羨雙溪解北流。
《寄崔侍御》(唐)李白宛溪霜夜聽猿愁,去國長如不繫舟。獨憐一雁飛南海,卻羨雙溪解北流。高人屢解陳蕃榻,過客難登謝脁樓。此處別離同落葉,朝朝分散敬亭秋。
崔侍御,即崔成甫,李白的好友。曾任校書郎、攝監察御史,後因事被貶職到湘陰(今屬湖南)。李白現存酬贈崔侍御的詩有11首,除個別詩篇以外,大部分詩篇都寫到崔侍御的不幸遭遇。
崔成甫因涉韋監一案,天寶五年(746年)被貶湘陰,後至金陵(今江蘇南京)見李白,創作《贈李十二》,詩曰:「我是瀟湘放逐臣,君辭明主漢江濱。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
李白當即寫《酬崔侍御》唱和:「」嚴陵不從萬乘遊,歸臥空山釣碧流。自是客星辭帝座,元非太白醉揚州。」
李白以東漢不臣天子的隱士嚴光自喻,充分展現了李白的傲岸性格,李白的志向在於「濟蒼生」,「安黎元」,如果唐玄宗真正重用李白,李白是願意跟隨他幹一番大事業的。
不過,詩中所說的嚮往的生活——隱居,其實也蘊含著一種無奈的情緒,同時給予與仕途不順的崔侍御一種同病相憐、惺惺相惜的安慰。
天寶十二年(753年)秋,李白再次來到金陵,舊地重遊,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李白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七言律詩。
詩人將感喟身世與抒寫友情交織,前半部分寫詩人離別故鄉而獨行,後半部分寫與崔侍御相見及相離,並抒發相思之情。
詩中的「霜」、「雁飛」「落葉」等字眼無不暗示了季節是秋天,詩末最後一字甚至直接點出了「秋」字。
「獨憐一雁飛南海,卻羨雙溪解北流」兩句,描寫孤雁南飛,提到了南海,也可以說,李白此詩從側面寫了佛山之秋。
至於詩中的敬亭山,大家應該對李白的那首《獨坐敬亭山》記憶猶新吧。
《獨坐敬亭山》(唐)李白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這座讓李白「享受」寂寞的山,在安徽宣城,不知道和位於佛山南海區的西樵山相比,哪一座山更有魅力?
區大相:素手輕盈立,來攀雪裡花。
《詠梅其六》(明)區大相美人惜瑤華,欲折還諮嗟。素手輕盈立,來攀雪裡花。
區大相(1549—1616),字用孺,號海目,廣東佛山市高明區阮埇村人。
區大相的父親區益和哥哥區大樞都是明朝的舉人,區大相和弟弟區大倫則是明朝萬曆17年(1589年)同榜進士。
區大相登第後被選為翰林庶吉士,官至戶部尚書。後因彈劾權貴被調任太僕寺丞、替皇帝掌管御馬。
不久他稱病還鄉,帶著兩個兒子區懷瑞、區懷年教學相長,父子三人互相唱和,最終區大相成為「嶺南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兩個兒子在嶺南詩壇上也都享有盛名。
區大相一家星光燦爛,才人輩出,只是佛山人傑地靈的一個縮影。
廣東歷史上曾出9位文狀元,其中就有5位出自佛山,分別是南漢的簡文會、南宋的張鎮孫、明代的倫文敘、黃士俊和清代的梁耀樞。
回過頭來看看區大相的詠梅組詩,一共有10首,語言清新脫俗,意境雅致悠遠。
冬天一般只有嶺南北部降雪,嶺南南部極少降雪,大部分地區夏長冬短,終年不見霜雪。位於嶺南南部的佛山,應該說是四季如春。
但區大相曾經在京城為官,無論南京還是北京,冬天雪花飄梅花開,是司空見慣的事。
不過,寫詩作詞,搞文學創作,作者未必一定需要身臨其境,主觀臆想也能寫就栩栩如生的作品。
冬至過後,進入數九寒天,我們再來品讀區大相的《詠梅.其九》。
《詠梅.其九》(明)區大相徘徊杏梁月,飄颻蘭殿風。更將芳潔意,吹入望春宮。
雪花和梅花,是冬天的標配 。在沒有雪花的佛山,冬天裡應該不會感覺到寒冷。
願人人心中常駐芳華,心有梅香,愛滿人間!
果爸思詩:
古詩詞裡的佛山,真是古香古色,雋永雅致,別具一格。
誠如一代偉人詩詞中所言:「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今天,八百多萬佛山兒女與新佛山人,將書寫更加壯麗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