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趣談:清朝時期北方人如何過冬?其都有哪些取暖方式?

2020-12-14 芷天說

一年有四季之分,「日月輪迴交替,不理朝夕」。春天的生機盎然、大地復甦,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夏季的鳥叫蟬鳴,也可以讓人們感受到,別樣的生活樂趣;秋季天高氣爽、滿園芳香,處處都看見豐收的喜悅;到了冬季天氣逐漸轉涼,天地間一片孤單和寂靜。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讓我們感受到冬天的冷意,三尺寒冰寒了身體、涼了心脾;「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都讓人感受到了冬季的寒冷,所以在古代北方人過冬還真是件難事。

北方的冬季比較寒冷,每天的平均溫度達到零下20度左右,也有的地方有零下40度的低溫。冬季來臨之後到處是白雪皚皚,偶爾能看到路邊零星的幾個腳印,可以讓人感受到雪中樂趣。孩子們在雪地中打雪仗的情景,讓人們感受到了生活的無限美好。

生活在零下幾十度的嚴寒裡,讓古代過冬成了一件難事。古代老百姓會趁著秋末,趕製過冬的棉衣,將房子進行一系列修砌,做過冬前的各種準備,但是也難免會出現手腳凍壞的情況。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各種「過冬神器」逐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筆者認為,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所能準備的過冬產品非常少,所以就導致冬季生活非常困苦。隨著知識的積累和對世間萬物的了解,古代人開始學會了如何取暖,最初使用動物的皮毛做衣服取暖,古人還學會了燒爐子和睡熱炕,解決了過冬難的問題。

清朝時北方人保暖方式

到了初冬時節,即逐漸轉涼,人們就開始準備各種保暖工具。現代人會提前給買羽絨服、使用保暖內衣、暖水袋等,城市裡有地熱或者暖氣等現代保暖設施,讓我們的冬季生活變得舒適和愜意。而這些保暖設施,也是古代保暖方式的一種延續和發展。

一、古代人的裘衣

冬季北方人喜歡穿羽絨服,這是一種既保暖又輕便的衣服,能夠抵禦零下二十幾度的寒冷。而古代人也通過穿棉衣來保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開始用絲綿填充在衣服內,能夠抵禦冬季的寒冷。

清朝時期王公貴族會穿皮衣過冬。他們使用羊、兔、狐、獺、貂等動物皮,製作出各種各樣美麗的皮衣,穿起來既舒適又美觀,而且解決了過冬的問題。其實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開始是用動物毛皮做衣服來保暖。

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皮衣製作方法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將動物皮的毛面向外,裡面再放一層絲棉,穿起來既舒適又美觀。當然穿的起裘衣的人,必然有著尊貴的身份,而老百姓只能賣野獸皮,卻穿不起皮衣。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從中可以感受到古代王公貴族,無憂無慮的生活狀態。蘇軾詞中「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等,也體現出古代冬季的保暖方法。到了清朝裘衣變得異常精美,王公貴族會使用羔羊皮、白狐皮做衣服。

有錢有權勢的人家,冬季大多穿裘衣,出門在外又有面子又能保暖。而普通人或者老百姓只能穿棉衣,《宋書》就記載了關於棉花的生產和使用。其實早在南北朝時期,北方和邊疆少數民族就開始種植棉花,所以冬季穿棉衣是老百姓,最常用的保暖方法。

筆者認為冬季天氣比較寒冷,所以北方人大多會選擇多穿衣服來保暖。俗話說「十層單不如一層棉」,在寒冷的冬季,穿棉衣才是最普遍的保暖方法。雖然外表上看著臃腫一些,卻能夠抵禦零下三十幾度的嚴冬。

二、燒爐子取暖

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的古代,錢和權利直接影響到人的生活方式。人們的身份地位和財產不同,所以保暖的方式也大有不同。古代的老百姓買不起碳、燒不起煤,只能使用灰渣來取暖。而有錢人則在家裡則會使用銅質的手爐或者火爐。

聰明的古人很早就學會了使用火來取暖,他們將火放入某種容器中,就形成最早期的「火爐」。最初人們會將碳盆放在屋子角落裡,慢慢的將屋子烘暖。老百姓只使用簡陋的火盆,貴族和有錢人家則將炭或火,放置在較大的容器中,就是最早期爐子的雛形。

筆者認為爐子的產生,從古到今延續了幾千年,只是到清朝時期,才有現在爐子的基本形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燒爐子已經成為老百姓,常用的一種取暖工具。北風呼嘯的冬季,一家人圍坐在爐子旁邊聊天、吃瓜子,展現出冬季裡有的溫馨。

1.早期取暖工具——壁爐

早在先秦兩漢時期,貴族和皇室就開始使用壁爐。這是一種在房間內直接加熱的容器,古代的皇帝和宮裡的貴妃,都會在室內設一隻壁爐。古代人都使用炭來燒壁爐,在壁爐中不斷加入煤炭,而且外面是有一個排煙孔,還能夠避免出現煤炭中毒。

2.精美的燻爐

清朝的皇室和王公貴族經常燻爐取暖,這是一種外面放著一個罩子的炭盆。這個罩子叫做燻籠,既能使爐子變得精美,又能起到散熱的作用。清朝時期由於手工技術發達,所以製作出來的燻籠非常精美。

燻爐的主體是一個大的炭盆,上部分是一個有精美鏤空圖案的大的燻籠,燻籠有大有小,最高可達到一米以上, 放置室內保暖效果比較好,清朝的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都設有大型燻籠。燒炭的時候還可以在裡面加一些薰香,既保暖舒適又能淨化空氣。

筆者認為,燻爐就是古代最常見的一種保暖方法。在清朝時期,這種燻爐並沒有在老百姓中得到普及,一是造價高,另外老百姓買不起煤炭。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使用燻爐取暖,由此可見冬季保暖,和財力、物力有著極大的關係。

3.小巧玲瓏的手爐

清朝人很注重保暖,人們外出的時候會隨身攜帶手爐。這是清朝皇宮貴族獨有的暖手工具,手爐外形精巧,而且攜帶方便,人們將一些帶有餘溫的炭火放在手爐中,再將手爐放在袖子裡,外出的時候報上手爐保暖效果比較好。

除了手爐之外還有足爐,使用方式和手爐差不多。只是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放在腳底下保暖,這種手爐或者是足爐,保暖效果比較好,大多都是青銅製作的器具,玲瓏小巧、攜帶方便,特別是女子外出的時候都會抱著手爐。

筆者認為,這種手爐就是現在所用的暖水袋,只是材質和形狀不同,但是保暖效果基本相同。都是既方便又實用的保暖方法,手爐裡放置有熱氣炭,我們所使用的暖水袋子直接放熱水,如今又有了暖寶和發熱貼,讓我們直觀的看出,冬季保暖方法的發展和進步。

二、燒炕取暖

火炕是北方人最獨特的取暖方式,如今北方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火炕。冬季天氣嚴寒可以直接通過,燒火炕的方式來取暖。火炕就是像一個大爐子一樣,既能夠在上面睡覺又能起到散熱作用。

火炕就是和灶臺相連的一種「床」,清朝時期,火炕是一種比較普遍的保暖方式。其製作方法比較簡單,選擇磚頭或者毛坯壘砌一個煙道,也是灶臺口和煙囪的通道,上面蓋上比較平穩的石板或者土坯,再用黃泥磨平。

老百姓在火炕上面鋪上席面,夜間睡在火炕上,既保暖又舒適,這也是老百姓最常見的抵禦嚴寒的方式。火炕的一端直接連接灶臺,用來燒火、做飯,另一頭則是排煙通道。每當開飯的時間,在外面就可以看到炊煙嫋嫋,老百姓生火做飯同時也能燒炕。

這就是火炕的製作方法既簡單又實用,無論是有錢人家還是老百姓,燒火炕都是比較普遍的取暖方法。比較講究的貴族或者皇宮,都會將填火口放在屋外,在外面砌灶口燒木炭,熱力就通過通道進入室內,使整個房間走入溫暖如春。

筆者認為火炕是一種既簡單又方便的取暖方式,延續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北方人們抵禦嚴寒的一種普遍方式,清朝時期火炕比較普及。人們在火炕的基礎上,還發明了火牆、地暖,室內保暖效果比較明顯,使嚴寒的冬季不再難熬。

三、飲食保暖

人活著離不開衣食住行。北方的冬季非常寒冷,氣溫驟降、大雪飛揚,所以人們就會想出各種保暖方式,除了穿棉衣、暖房子,老百姓還會通過飲食的方法來進行保暖。飲酒是一種常用的保暖方式,吃高熱量的食物也能夠起到暖身體的作用。

1.古人飲酒取暖

飲酒是古代人常用的一種保暖方法。寒冷冬日喝到一杯暖暖的熱酒,從胃裡一直暖到全身,讓人感覺舒適又幸福。「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大雪將至的寒冬,飲一杯米酒,驅寒保暖的功效比較好。

「如傾瀲瀲葡萄酒,似擁重重貂鼠裘」,寫出了酒的保暖效果。就像穿著厚厚的裘衣一樣,讓人內心的寒冷一點一點的融化。飲酒既能消愁又能保暖,嚴寒的冬日兄弟幾個坐在一起飲酒,既能暖身暖胃又能增進感情。

筆者認為,古代人飲酒取暖,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特別是外出徵戰的將士,面對呼嘯的北風和萬裡冰封,喝一杯熱酒可以舒筋活血。然而「小酌怡情大飲傷身」,大量飲酒會影響健康,酒後不注意保暖容易感冒,所以這種取暖方式已經不適用。

2.吃火鍋保暖

火鍋在古代稱作「古董羹」。寒冷的冬季大家圍坐在一起,吃一頓熱氣騰騰的火鍋,具有保暖的效果。清朝時期吃火鍋在民間非常盛行,不論是王公貴族還是老百姓,都很喜歡吃火鍋,既暖身體又熱鬧。

火鍋的主食就是牛肉或者羊肉,這些高蛋白的食物能夠起到保暖作用。吃火鍋的時候也可以放入蔬菜和中藥,冬季吃火鍋不但能夠享受美味的食物。還能夠起到溫暖身體的作用,所以深受廣大人們的喜愛。

筆者認為通過飲食的方法保暖,既能預防疾病又能暖心暖胃。平時多吃一些高熱量的食物,能夠抵禦北方的嚴寒。大多數人喜歡吃肉,烤肉、燉肉、火鍋等,通過這種飲食方法能夠起到保暖作用。

結 語

一年四季、春去冬來,人們在季節的變化中,感受夏的酷暑和冬的嚴寒。冬季天氣雖然寒冷,但我們依然能夠享受到生活的樂趣。聰明的古代人們學會了,各種取暖方式及製作取暖設備,通過製作保暖衣物、火爐,燒暖炕和飲食的方法都能夠取暖。

古代多種取暖方式,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古代勞動人們為了能夠尋求更美好的生活,想出了各種保暖方法和使用取暖工具。經過千百年來的不斷延續和發展,形成了現代的取暖方法,讓冬季不再寒冷和枯燥,外面北風呼嘯室內依然溫暖如春。

【參考文獻】

林智勇《散熱器暖炕床》

孫繼和《北方農村的炕》

古禾《古人的取暖"神器"》

殷登國《十一月初一開爐節——古人闢冬消寒情趣多》

相關焦點

  • 古代皇帝冬天怎麼取暖?木材一燒就沒了,他們用了這種無恥方法
    可能也會看到很多古代戰爭片、宮鬥片,記得當時看《慶餘年》裡面就有一個片段,50歲的陳道明飾演的慶帝,當時是冬季,下面的公公搖著風箱,搖得滿身是汗,裡面不知是裝的煤還是其他燃料,而貓膩的這部小說也沒具體的時代背景,說是慶國時期,不予追究。那麼大多數的古代皇帝是如何來解決採暖需求的呢?
  • 古人如何度過凜冽寒冬?從古時候的取暖方法,窺探古代人的生活
    所以很多北方人為了緩解室內過熱的煩惱,都會通過喝冰水或吃雪糕的方式降溫。對於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北方人來說,即使沒有統一供暖的條件,他們也會通過燒炕,或燒爐子、燒火牆等方式,讓室內達到適宜人居住的溫度。在寒冷的冬季鑽進暖暖的被窩之中,也不失為一種冬日樂趣。
  • 古代人是怎麼過冬的?唐朝皇帝最過分,居然用少女身體來取暖!
    古代氣候比現在要冷得多。根據史書記載,東南一帶沿海地區竟有三年海水都結冰的情況,一般來說,海水不能凍結,由此可知當時的寒冷程度。那這麼寒冷的天氣,古人是怎麼挨過冬天的呢?別人冷不冷咱不知道,反正皇上不會冷。
  • 老上海人的過冬取暖方式,儂還記得嗎?
    老上海人的過冬取暖方式,儂還記得嗎?>有時冷空氣讓人猝不及防阿拉感受到了短袖與棉襖的無縫對接如今室內都有暖氣可是以前沒有暖氣設備那麼今朝阿拉來看看老海人都有哪些取暖方式呢 #湯焐子#形狀類似一個小南瓜
  • 家庭冬季取暖方式有哪些?哪種方式比較安全舒適?
    舒適溫暖的家居才更加有幸福的感覺,北方的冬天相信大家都有見識過,絕不是一般的寒冷,所以在北方人的家裡一般都會有取暖設備,幫他們度過寒冬,那麼家庭取暖設備有哪些呢?哪一種方式比較好用呢? 家庭取暖設備有哪些?
  • 北京那麼冷皇帝怎麼過冬 清朝的取暖系統讓紫禁城溫暖如春
    古代的北京到底有多冷,在大清朝統治中國的時候,零下20-30度的天氣可能就是最冷的時候吧。在清朝,紫禁城每年大概有150多天被寒冷的冬季籠罩。那麼他們是怎麼過冬的呢?紫禁城神奇的供暖系統其實為了讓給皇宮裡面的皇帝在冬天過得舒服點,在建造紫禁城時,已經想好了比較科學的方式,不要小瞧了古代的建築工匠們,他們為皇宮搭建了一套完善的供暖系統。這個是怎麼做到的呢?
  • 【冬至】南方人如何不靠抖過冬?請收下這份「祖傳禦寒秘籍」→
    【冬至】南方人如何不靠抖過冬?早在新石器時代「北京人」就發明「火塘」取暖過冬到了春秋時期在某些土豪家裡出現了專門用來燒火取暖的青銅小火爐的作者吳敬梓運氣比他筆下的範進還差不僅考場上屢試不中後來還遇上家道中落生活窘迫到連靠抖過冬都成問題
  • 「往史記」古人度夏過冬靠熬,明清皇宮內院的皇帝如何消暑和取暖
    今天人們度夏有空調,過冬有暖氣或電熱毯等,在古代沒有電、煤稀有、柴難得的情況下,怎麼度過酷暑和嚴寒,對一般老百姓來說,基本靠「熬」,老百姓如此,哪皇宮內院的皇帝如何度夏過冬呢?今天我們約略一談。皇帝取暖一、皇宮內院負責防暑降溫或取暖的衙門或機構。明清兩代皇宮的消暑降溫工作,有專屬衙門或機構負責。
  • 古代皇宮既沒空調也沒暖氣,皇帝冬天怎麼取暖,有種方式很「無恥」
    在冬天的時候,我們為了能夠保暖,除了穿上厚實的衣服之外,我們也會打上空調,貼上暖寶寶,不得不說在現如今社會,各種各樣的保暖方式真是讓人目不暇接。這些保暖方式都是在數千年的發展當中創造出來的。2.古代皇宮沒有暖氣,皇帝在冬天怎麼取暖呢?
  • 古代鼻煙壺趣談:康乾時期鼻煙壺有哪些造型?又有哪些紋飾風格?
    清代的康、雍、乾三個時期,是清朝陶瓷發展的高峰時期,這個時期的瓷質鼻煙壺,也隨著瓷器的快速發展而呈現繁榮之勢,無論是從造型還是裝飾來看,都凸顯著這個時代所獨有的特點。由於古時候的人們,常常藉助裝飾在器物上的花草,來表達自己對於大自然的讚美和熱愛,所以就瓷質鼻煙壺來說,植物類紋樣是其最常見的裝飾紋樣之一。瓷質鼻煙壺上常見的植物紋樣有:蓮花紋、菊花紋、葫蘆紋、蕉葉紋、卷草紋、桃紋、百花紋、牡丹紋、蘭花紋、梅花紋、團花紋等等,其中尤以蓮花紋、菊花紋、葫蘆紋和蕉葉紋出現最多。
  • 寒冬天冷,看中國古代有哪些取暖神器
    小雪節氣已過,寒冷的冬天已經到來,現代人有暖氣、空調、暖寶等取暖裝備,古人又是怎麼禦寒取暖的呢? 古代在沒有發明電的情況下,火就成為了取暖的重要能源。古人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火為媒介創造出各種取暖神器,甚至有些一直沿用至今。
  • 沒有棉被的時候,古代寒冷的冬夜,富人和窮人如何過冬?
    而民間百姓也是多使用織布機進行紡織,十戶人家之中九戶都有一臺織布機。既然棉花是宋元之際才開始被應用在織料作物中,那麼沒有棉衣棉被的時候古人是如何過冬的?低估什麼也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雖然沒有棉衣棉被,但是古人有很多越冬的辦法。古代階層等級分明,每個等級的過冬方式都不一樣。我們先來說說王侯將相們是怎麼樣過冬的。
  • 古人的另類過冬方式有哪些?比如「移動取暖器」「人型暖手寶」
    臘月寒冬,除了暖房、熱炕和火爐,古人還有一些另類的取暖方式,是什麼呢?移動取暖器唐朝知名人物楊國忠,這個人是妥妥的關係戶,靠著楊貴妃的裙帶關係,一路做到了宰相,他發明了一種叫做「肉陣」的取暖方式。詩裡有個常年當背景板的「岐王」,他可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親王。他的哥哥、老爹、爺爺、奶奶都是皇帝,他就是唐睿宗的第四個兒子、唐玄宗的弟弟李範。就是這個人,發明了 「香肌暖手」。
  • 嘴上說憑藉抖過冬的南方人,今年都偷偷準備這些取暖神器了
    在這號稱是最冷冬天的日子裡,大家取暖的方法也五花八門,北方人靠暖氣,南方人靠一身正氣,像菌菌這種家裡沒暖氣還超級怕冷的小仙女,只能加強自身裝備了。但貼心如我,趁著雙十二來臨之際,立馬就給大家安排上了各種抗凍好物推薦,無論瑟瑟發抖的超怕冷星人,還是苦於溼冷的養生族,這些方式都可以參考哦!
  • 樓房取暖不好怎麼辦 房屋取暖方式有哪些
    秋天的末尾到來之際,其實許多人就會針對於供暖上的事情做考慮,供暖時間方面不在多少,主要的一點,還是得把事情解決好才可以,若是很馬虎的處理,雖說是吧時間給節省了,單在於最終獲取的結果方面,肯定不理想,而有些人雖說早已確認了取暖方式,但暖氣效果也不怎麼樣,那麼樓房取暖不好怎麼辦?
  • 中國古代皇宮,採用什麼方法取暖,「花椒塗壁」是不是太豪氣了
    我們以明清皇宮為例,佔地面積高達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在這樣的建築群中,到了冬季,中國古代宮廷用什麼辦法取暖呢皇宮是一國之主的居住之地,宮中取暖,無論是從開銷用度,還是取暖設施上,都不是一般人家可以比較,歷個朝代,都有禦寒的絕招。
  • 你以為這3樣東西是現代才有的?其實古代就有,並且普遍存在
    你以為這3樣東西是現代才有的?其實古代就有,並且普遍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如今我們享受的物質越來越豐富。我們總以為現在我們享受的東西,在過去想都不敢想,畢竟古代的生活太落後,不可能與現代相提並論。
  • 南方人想問北方人哪些問題?買菜、搓澡、蟑螂,不行了哈哈哈
    就在今天(5月14日),【南方人最想問北方人哪些問題?】登上了新浪熱搜榜TOP10,這也說明寶媽、奶爸對南北方的差異非常感興趣!南方人最想問北方人哪些問題?我們不妨挨個看!1.北方人也是人,北方的窗戶是雙層的、有暖氣和地熱、棉襖夠厚、陽臺封閉,正是因為裝備好,北方人才會平穩過冬!所以,北方人對冷抗性並不高,能夠熬過冬天全仗著裝備好,「人民幣玩家」,南方人這次明白了嗎?5.
  • 古代皇帝無恥的「取暖」行為,宮女低頭哭訴:陛下,不可以!
    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是不斷提高,很多人不由的想到與古代對比,紛紛羨慕起了古代人們的生活。就拿我們如今看似簡單取暖進行對比吧,古人們絕對羨慕不已,如今的人們的保暖方式很多,不僅可以穿著各種保暖衣物,美觀保暖兩不誤,還有各種保暖設備,讓人冬天出汗,可以說是人們最愛的季節。
  • 古代人是如何禦寒過冬的?看完這些,古人的智慧實在太令人佩服了
    現在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一月份了,正值整個冬天最冷的時候,對這種冷到刺骨的冬天,現在人禦寒的方式可謂是越來越多樣化了,這也得益於社會在進步,我們有足夠的方法去對抗冬天,例如北方最常見的暖氣,隨身貼著暖寶寶,各種羽絨服等等,而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各方面都不完善的古代,古人在面對這麼冷的天氣的時候,是如何去抵禦渡過冬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