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四季之分,「日月輪迴交替,不理朝夕」。春天的生機盎然、大地復甦,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夏季的鳥叫蟬鳴,也可以讓人們感受到,別樣的生活樂趣;秋季天高氣爽、滿園芳香,處處都看見豐收的喜悅;到了冬季天氣逐漸轉涼,天地間一片孤單和寂靜。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讓我們感受到冬天的冷意,三尺寒冰寒了身體、涼了心脾;「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都讓人感受到了冬季的寒冷,所以在古代北方人過冬還真是件難事。
北方的冬季比較寒冷,每天的平均溫度達到零下20度左右,也有的地方有零下40度的低溫。冬季來臨之後到處是白雪皚皚,偶爾能看到路邊零星的幾個腳印,可以讓人感受到雪中樂趣。孩子們在雪地中打雪仗的情景,讓人們感受到了生活的無限美好。
生活在零下幾十度的嚴寒裡,讓古代過冬成了一件難事。古代老百姓會趁著秋末,趕製過冬的棉衣,將房子進行一系列修砌,做過冬前的各種準備,但是也難免會出現手腳凍壞的情況。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各種「過冬神器」逐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筆者認為,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所能準備的過冬產品非常少,所以就導致冬季生活非常困苦。隨著知識的積累和對世間萬物的了解,古代人開始學會了如何取暖,最初使用動物的皮毛做衣服取暖,古人還學會了燒爐子和睡熱炕,解決了過冬難的問題。
清朝時北方人保暖方式
到了初冬時節,即逐漸轉涼,人們就開始準備各種保暖工具。現代人會提前給買羽絨服、使用保暖內衣、暖水袋等,城市裡有地熱或者暖氣等現代保暖設施,讓我們的冬季生活變得舒適和愜意。而這些保暖設施,也是古代保暖方式的一種延續和發展。
一、古代人的裘衣
冬季北方人喜歡穿羽絨服,這是一種既保暖又輕便的衣服,能夠抵禦零下二十幾度的寒冷。而古代人也通過穿棉衣來保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開始用絲綿填充在衣服內,能夠抵禦冬季的寒冷。
清朝時期王公貴族會穿皮衣過冬。他們使用羊、兔、狐、獺、貂等動物皮,製作出各種各樣美麗的皮衣,穿起來既舒適又美觀,而且解決了過冬的問題。其實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開始是用動物毛皮做衣服來保暖。
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皮衣製作方法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將動物皮的毛面向外,裡面再放一層絲棉,穿起來既舒適又美觀。當然穿的起裘衣的人,必然有著尊貴的身份,而老百姓只能賣野獸皮,卻穿不起皮衣。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從中可以感受到古代王公貴族,無憂無慮的生活狀態。蘇軾詞中「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等,也體現出古代冬季的保暖方法。到了清朝裘衣變得異常精美,王公貴族會使用羔羊皮、白狐皮做衣服。
有錢有權勢的人家,冬季大多穿裘衣,出門在外又有面子又能保暖。而普通人或者老百姓只能穿棉衣,《宋書》就記載了關於棉花的生產和使用。其實早在南北朝時期,北方和邊疆少數民族就開始種植棉花,所以冬季穿棉衣是老百姓,最常用的保暖方法。
筆者認為冬季天氣比較寒冷,所以北方人大多會選擇多穿衣服來保暖。俗話說「十層單不如一層棉」,在寒冷的冬季,穿棉衣才是最普遍的保暖方法。雖然外表上看著臃腫一些,卻能夠抵禦零下三十幾度的嚴冬。
二、燒爐子取暖
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的古代,錢和權利直接影響到人的生活方式。人們的身份地位和財產不同,所以保暖的方式也大有不同。古代的老百姓買不起碳、燒不起煤,只能使用灰渣來取暖。而有錢人則在家裡則會使用銅質的手爐或者火爐。
聰明的古人很早就學會了使用火來取暖,他們將火放入某種容器中,就形成最早期的「火爐」。最初人們會將碳盆放在屋子角落裡,慢慢的將屋子烘暖。老百姓只使用簡陋的火盆,貴族和有錢人家則將炭或火,放置在較大的容器中,就是最早期爐子的雛形。
筆者認為爐子的產生,從古到今延續了幾千年,只是到清朝時期,才有現在爐子的基本形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燒爐子已經成為老百姓,常用的一種取暖工具。北風呼嘯的冬季,一家人圍坐在爐子旁邊聊天、吃瓜子,展現出冬季裡有的溫馨。
1.早期取暖工具——壁爐
早在先秦兩漢時期,貴族和皇室就開始使用壁爐。這是一種在房間內直接加熱的容器,古代的皇帝和宮裡的貴妃,都會在室內設一隻壁爐。古代人都使用炭來燒壁爐,在壁爐中不斷加入煤炭,而且外面是有一個排煙孔,還能夠避免出現煤炭中毒。
2.精美的燻爐
清朝的皇室和王公貴族經常燻爐取暖,這是一種外面放著一個罩子的炭盆。這個罩子叫做燻籠,既能使爐子變得精美,又能起到散熱的作用。清朝時期由於手工技術發達,所以製作出來的燻籠非常精美。
燻爐的主體是一個大的炭盆,上部分是一個有精美鏤空圖案的大的燻籠,燻籠有大有小,最高可達到一米以上, 放置室內保暖效果比較好,清朝的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都設有大型燻籠。燒炭的時候還可以在裡面加一些薰香,既保暖舒適又能淨化空氣。
筆者認為,燻爐就是古代最常見的一種保暖方法。在清朝時期,這種燻爐並沒有在老百姓中得到普及,一是造價高,另外老百姓買不起煤炭。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使用燻爐取暖,由此可見冬季保暖,和財力、物力有著極大的關係。
3.小巧玲瓏的手爐
清朝人很注重保暖,人們外出的時候會隨身攜帶手爐。這是清朝皇宮貴族獨有的暖手工具,手爐外形精巧,而且攜帶方便,人們將一些帶有餘溫的炭火放在手爐中,再將手爐放在袖子裡,外出的時候報上手爐保暖效果比較好。
除了手爐之外還有足爐,使用方式和手爐差不多。只是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放在腳底下保暖,這種手爐或者是足爐,保暖效果比較好,大多都是青銅製作的器具,玲瓏小巧、攜帶方便,特別是女子外出的時候都會抱著手爐。
筆者認為,這種手爐就是現在所用的暖水袋,只是材質和形狀不同,但是保暖效果基本相同。都是既方便又實用的保暖方法,手爐裡放置有熱氣炭,我們所使用的暖水袋子直接放熱水,如今又有了暖寶和發熱貼,讓我們直觀的看出,冬季保暖方法的發展和進步。
二、燒炕取暖
火炕是北方人最獨特的取暖方式,如今北方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火炕。冬季天氣嚴寒可以直接通過,燒火炕的方式來取暖。火炕就是像一個大爐子一樣,既能夠在上面睡覺又能起到散熱作用。
火炕就是和灶臺相連的一種「床」,清朝時期,火炕是一種比較普遍的保暖方式。其製作方法比較簡單,選擇磚頭或者毛坯壘砌一個煙道,也是灶臺口和煙囪的通道,上面蓋上比較平穩的石板或者土坯,再用黃泥磨平。
老百姓在火炕上面鋪上席面,夜間睡在火炕上,既保暖又舒適,這也是老百姓最常見的抵禦嚴寒的方式。火炕的一端直接連接灶臺,用來燒火、做飯,另一頭則是排煙通道。每當開飯的時間,在外面就可以看到炊煙嫋嫋,老百姓生火做飯同時也能燒炕。
這就是火炕的製作方法既簡單又實用,無論是有錢人家還是老百姓,燒火炕都是比較普遍的取暖方法。比較講究的貴族或者皇宮,都會將填火口放在屋外,在外面砌灶口燒木炭,熱力就通過通道進入室內,使整個房間走入溫暖如春。
筆者認為火炕是一種既簡單又方便的取暖方式,延續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北方人們抵禦嚴寒的一種普遍方式,清朝時期火炕比較普及。人們在火炕的基礎上,還發明了火牆、地暖,室內保暖效果比較明顯,使嚴寒的冬季不再難熬。
三、飲食保暖
人活著離不開衣食住行。北方的冬季非常寒冷,氣溫驟降、大雪飛揚,所以人們就會想出各種保暖方式,除了穿棉衣、暖房子,老百姓還會通過飲食的方法來進行保暖。飲酒是一種常用的保暖方式,吃高熱量的食物也能夠起到暖身體的作用。
1.古人飲酒取暖
飲酒是古代人常用的一種保暖方法。寒冷冬日喝到一杯暖暖的熱酒,從胃裡一直暖到全身,讓人感覺舒適又幸福。「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大雪將至的寒冬,飲一杯米酒,驅寒保暖的功效比較好。
「如傾瀲瀲葡萄酒,似擁重重貂鼠裘」,寫出了酒的保暖效果。就像穿著厚厚的裘衣一樣,讓人內心的寒冷一點一點的融化。飲酒既能消愁又能保暖,嚴寒的冬日兄弟幾個坐在一起飲酒,既能暖身暖胃又能增進感情。
筆者認為,古代人飲酒取暖,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特別是外出徵戰的將士,面對呼嘯的北風和萬裡冰封,喝一杯熱酒可以舒筋活血。然而「小酌怡情大飲傷身」,大量飲酒會影響健康,酒後不注意保暖容易感冒,所以這種取暖方式已經不適用。
2.吃火鍋保暖
火鍋在古代稱作「古董羹」。寒冷的冬季大家圍坐在一起,吃一頓熱氣騰騰的火鍋,具有保暖的效果。清朝時期吃火鍋在民間非常盛行,不論是王公貴族還是老百姓,都很喜歡吃火鍋,既暖身體又熱鬧。
火鍋的主食就是牛肉或者羊肉,這些高蛋白的食物能夠起到保暖作用。吃火鍋的時候也可以放入蔬菜和中藥,冬季吃火鍋不但能夠享受美味的食物。還能夠起到溫暖身體的作用,所以深受廣大人們的喜愛。
筆者認為通過飲食的方法保暖,既能預防疾病又能暖心暖胃。平時多吃一些高熱量的食物,能夠抵禦北方的嚴寒。大多數人喜歡吃肉,烤肉、燉肉、火鍋等,通過這種飲食方法能夠起到保暖作用。
結 語
一年四季、春去冬來,人們在季節的變化中,感受夏的酷暑和冬的嚴寒。冬季天氣雖然寒冷,但我們依然能夠享受到生活的樂趣。聰明的古代人們學會了,各種取暖方式及製作取暖設備,通過製作保暖衣物、火爐,燒暖炕和飲食的方法都能夠取暖。
古代多種取暖方式,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古代勞動人們為了能夠尋求更美好的生活,想出了各種保暖方法和使用取暖工具。經過千百年來的不斷延續和發展,形成了現代的取暖方法,讓冬季不再寒冷和枯燥,外面北風呼嘯室內依然溫暖如春。
【參考文獻】
林智勇《散熱器暖炕床》
孫繼和《北方農村的炕》
古禾《古人的取暖"神器"》
殷登國《十一月初一開爐節——古人闢冬消寒情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