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類型電影,剝削電影的剝削,指的不是經濟上的剝削,而是對題材、情節的剝削、搜刮,為了促銷、賣座,無所不用其極,藝術品質通常都很低劣。
魯迪·雷·穆爾自編自演的黑人剝削電影《多麥特》,成為1975年票房最火的電影之一:
成本極低的小製作,收穫上千萬美元的票房,這在當時堪稱奇蹟。即便在今天,如果你以百萬成本的製作,獲得上億人民幣的票房,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績。
穆爾一夜爆紅,與2LiveCrew、BigDaddyKane、SnoopDogg等說唱巨星聯袂演出,成為黑人演藝圈的傳奇人物。
頒獎季熱門《我叫多麥特》將這位黑人巨星的傳奇人生搬上大銀幕,好看好歡樂:
1970年代,落魄藝人摩爾在紐約的街頭巷尾尋找機會,異想天開到流浪漢那裡採風:
逮到一個機會以「多麥特」為藝名在酒吧表演脫口秀,大講葷段子,逗得全場哄堂大笑。
穆爾的巡迴演出很受歡迎:
當時比利·懷德的喜劇經典《滿城風雨》(1974)十分賣座:
影片諷刺政客、媒體,寓意深刻,但摩爾和他的樂隊成員看得很不爽,一方面,他們不懂白人精英的梗;另一方面,沒有槍戰、不露、不好笑,也沒有功夫,不過癮!
這就好比讓二人轉的觀眾去欣賞戴夫·查普爾的脫口秀,怎麼可能?
摩爾決定拍一部能夠讓黑人兄弟開懷大笑的電影,順便讓自己名揚天下。
製片人對摩爾冷嘲熱諷:你的名氣只是局限於黑人小團體,難道你指望我們投資30萬美刀,把它拍成一部大片?
製片人建議摩爾出演一部勵志片,但摩爾不想演那種貧民窟的黑人歷經奮鬥、苦盡甘來的破電影。
因不堪父親的家暴,摩爾15歲就離家出走:「我這一輩子,人們總是否定我。老爸說我是混蛋,一個平淡無奇的笨蛋鄉巴佬,可憐的黑鬼。」
摩爾奮發圖強,驅使自己當笑星,驅使自己當歌手,在臥室裡錄製專輯,飽嘗人間的酸甜苦辣,為什麼不能演電影?
無人投資《多麥特》,那就自己投資,摩爾拿出專輯的預付款,孤注一擲。
資金短缺,一切因陋就簡、就地取材、能省則省,但編劇不能省。
還有導演、攝影、剪輯、後期製作……
迪維爾·馬丁曾與卡薩維蒂共同演出《羅斯瑪麗的嬰兒》 (1968),在他看來,穆爾和卡薩維蒂一樣淫穢,為了拍電影,卡薩維蒂不顧一切,傾其所有:
卡薩維蒂在電影藝術方面取得的成就,穆爾望塵莫及,但他調教演員的方式,穆爾完全可以學習和借鑑:「與演員在內心深處找到共鳴,然後好好利用,在鏡頭前表現出來。」
克服無法想像的諸多困難,《多麥特》終於殺青:
這麼說可不行,要有多麥特風格。
好吧:
可惜,沒有公司願意發行《多麥特》,穆爾不得不重操舊業登臺表演。
穆爾付給一家影院500美刀取得午夜場的放映權,盈虧全看票房收入:
票房創紀錄:
觀眾哄堂大笑,穆爾眼裡閃爍著晶瑩的淚光:
誰會跟錢過不去呢?
次元影業馬上聯繫穆爾:是的,我們以前拒絕過你,好萊塢是個善變的情人……
摩爾終於揚眉吐氣:
《多麥特》進入院線大規模放映,媒體惡評如潮,奈何黑人兄弟喜歡,票房大賣,這本來就是為他們拍的電影。
摩爾的說唱專輯隨之大賣,被公認為美國的「說唱之父」,成了聞名全美的黑人巨星。
誰能想到一個黑人流浪兒會取得這樣的成就?
摩爾告誡自己的粉絲:
影片在歡笑中闡述人生哲理:一個人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何區別?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投資越少、門檻越低,競爭也就更加激烈。黑人剝削電影看似簡單,要想大賣也得下一番功夫。
《我叫多麥特》的彩蛋是《多麥特》的片段,非常爆笑,多麥特一邊掃射,一邊點評:我一直想看白人跳舞,跳啊,王八蛋,跳啊,這個王八蛋節奏感很好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