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金句 ——
1.沒有人比納什更對原創力著迷、更蔑視權威,也沒有人真的嫉妒他的罕見的獨立性。2.納什沒有加入任何一個學派,不是任何人的門徒,基本上是在既沒有引導者,也沒有跟隨者的狀況下前進。3.納什對廣為接受的知識、公認的方式以及根深蒂固的規律都抱懷疑態度。4.納什掌握的數學知識,主要並非來源於學習其他數學家已經取得的成果,而是自己重新發現這些成果中蘊藏的真理。5.納什的偶像是牛頓和尼採這樣的孤獨的思想者和超人。
《美麗心靈:納什傳》的作者是《紐約時報》記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西爾維婭·娜薩。她耗時三年才最終完成了這部震撼人心的學者傳記。本書出版後,迅速躋身《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還獲得了1998年美國書評界傳記獎,2000年美國數學聯合政策委員會傳播獎,最後被改編成同名獲獎影片《美麗心靈》。#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本書出版後受到一致好評,獲得了1998年美國書評界傳記獎,和2000年美國數學聯合政策委員會傳播獎。改編成同名電影後,更是轟動一時,2002年榮獲奧斯卡8項提名和4項大獎。娜薩後來辭去紐約時報的職務,去普林斯頓和劍橋做訪問研究,2001年起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這本書從三個部分講述了納什的傳奇人生。
第一部分,納什患病之前早期的人生經歷。
1928年,納什出生在美國一個普通家庭裡,爸爸是電力公司的工程師,媽媽是個中小學老師。這是一個充滿親情溫暖的家庭,但納什從小就顯得內向孤僻。
在小學時,納什的學習成績,包括數學成績都並不好,算術課只有B-,老師認為他是一個學習成績低於智力測驗水平的學生。
在數學課上,納什不走尋常路的解題方法還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然而納什的母親對納什充滿信心,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這種另闢蹊徑恰恰是納什數學才華的體現。
讓納什真正表現出數學天賦的,是他在中學時期接觸到的一本數學家傳記《數學大師》,納什成功證明了其中和費馬大定理有關的一個小問題。但即便這樣,他也沒有想去專攻數學。
1945年6月,納什跟隨工程師父親的腳步,進入卡耐基梅隆大學攻讀化學工程專業,納什的教授們告訴他,說數學對於一些出類拔萃的人來說是一個不錯的職業選擇。普林斯頓主動給他提供了1150美元的獎學金,是對他的認可和重視,而哈佛沒有來信,也沒有獎學金,擺明了就是不怎麼重視他,所以他就選了普林斯頓,沒去哈佛。
剛進入普林斯頓的納什非常心高氣傲,幾乎不去上課,而把他的大部分時間花在思考上。他經常泡在圖書館,鑽到桌子或椅子下面,或者躺在地板上,吹著巴赫的曲子,在自己的腦海裡工作。
1950年,納什以博弈論為主題,寫了一篇27頁的博士論文就順利畢業了。在那篇論文裡他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也就是後來的「納什均衡」。
畢業後納什先去了美國的一家叫蘭德公司的智庫,做了一陣子研究顧問,那是一個超級保密的冷戰智庫,當時蘭德正在把博弈論用於冷戰時期的軍事和外交策略。
工作期間,因為被蘭德公司的計算機吸引,納什迅速將自己的興趣從博弈論轉向了純數學。納什一心想證明自己是個純數學家,很快,他就取得了「與流形和實代數簇有關」的學術成果,進入了麻省理工擔任老師。
在麻省理工的日子裡,他認識了他的第一個女朋友,並不是電影《美麗心靈》裡的女主角艾麗西亞,而是護士埃莉諾,在1953年,也就是納什25歲的時候,他們兩人還有了一個私生子。但納什這時候做了一件很渣的事情,就是拋棄並且不承認她們母子二人,因為他覺得埃莉諾的文化知識水平配不上他這個大才子。
後來,他就在課堂上認識了女學生艾麗西亞,準確地說艾麗西亞施展了個人魅力,追到了她的老師納什,1957年他們結婚了。
婚後一年,納什精神失常的症狀開始顯露出來。他一身嬰兒打扮出現在新年晚會上。有一天又拿著一份《紐約時報》,垂頭喪氣地走進辦公室裡,對一群教授說,他正通過手裡的報紙收到一些信息,要麼來自宇宙裡的神秘力量,要麼來自某些外國政府,而只有他能夠解讀外星人的密碼。換句話說,他開始犯魔怔了。
納什為什麼會患上精神分裂呢?這種病的起因,今天醫學界也不是很清楚。除了遺傳之外,醫學界普遍認為環境的壓力,還有人本身的心理素質也很重要。
30歲的納什曾經希望在哈佛或者普林斯頓找到一份工作,但他當時人在麻省理工學院,既沒當上正教授,也沒有永久教職。系主任也不想這麼快就提升他,因為系裡的一些人認為他是一個蹩腳的教師,作為同事相處起來更差勁。
所以不到一年以後,可能是各種各樣的負面經歷刺激了納什,他被診斷患上了偏執型精神分裂症,突然從麻省理工辭職,在接下來的10年裡頻繁進出精神病院。到40歲時,他失去了一切:朋友、家庭、專業。
1963年,艾裡西亞實在無法忍受瘋瘋癲癲的納什了,他們選擇離婚,但她並沒有放棄納什。離婚後,艾裡西亞也沒有再婚,她靠自己作為電腦程式員的微薄收入,繼續照料前夫和兒子。
在納什患病的很多年裡,他就作為一個「無業游民」在普林斯頓的校園裡遊蕩,人們叫他「普林斯頓的幽靈」,而他則興衝衝地自認為「我是一位偉大而具有神秘重要性的宗教人物」。
他相信他看見的許多東西,比如一個電話號碼、一個領結、一條小狗、《紐約時報》上的一句話,都有一種隱藏的意思,只有他能看懂。
是艾裡西亞在納什生病期間精心照料他30年,他的病情才逐漸穩定向好。
第二部分,博弈論究竟講的是什麼。
納什為博弈論編制的經典故事就是著名的「囚徒困境」,明白了這個你就明白了博弈論和「納什均衡」是怎麼回事。
囚徒困境說的是有一個案子,有倆犯人被分開審訊,沒法串供,警方跟倆人說,如果你倆都坦白,都判刑8年;如果你倆都不招,都只判半年;如果你招了,對方不招,我們立刻把你放了,對方要被判10年。
明眼人一看,肯定是倆人都不招最合適,加起來才一年,但事實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甲這個人現在就琢磨了,如果乙招了,我招供判8年,我不招判10年,算了我還是招吧;那如果乙不招呢,我招供,我現在就放出去了,我不招我得跟他一起蹲半年,那我也肯定選招供。
就在甲的隔壁,乙也是這麼想的,乙也選擇了招供。最後結果就是倆人都被判了8年,而不是半年。
是不是挺邪門呢?博弈論就是這樣,兩個理性的人沒有溝通,從各自的利益出發,互相猜心,最後得出了自己無論如何都只能這麼選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是8+8等於16年,是最差的一個結果,而這個點就是納什均衡點。
什麼是納什均衡?就是一個局,一個遊戲裡的多個參與者,誰也不能通過單獨改變決定,讓自己獲益更多。甲反悔說我不招了,他的結果只會更糟糕,乙也一樣。
博弈論在經濟學上有一個特別重大的意義,就是它顛覆了亞當·斯密以來傳統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前提。
亞當·斯密認為,現代經濟的蓬勃發展,根本動力來自於人們出於自私自利的分工協作,用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裡的原話說就是:「通過追求個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會比他實際上想做的那樣更有效地促進社會利益。」這對整個西方現代經濟學來說是一塊重要的基石。
而納什的博弈論,尤其是囚徒困境證明了,人們出於自私自利所採取的行動,可能並不利他,反而是既損人又不利己的。
納什的博弈論是從撲克牌、西洋棋這種遊戲的研究中發展而來的,每個人面對同樣的規則,拿著手裡的牌,去猜別人會出什麼牌,不管他出什麼,我都有辦法對付他,爭取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這叫博弈。
通過把這一理論擴展到牽扯各種合作與競爭的博弈,納什成功地打開了把博弈論應用到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乃至進化生物學的大門。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納什自己和他身邊的人都沒把博弈論太當回事兒。因為單純從數學角度看,博弈論的數學技巧並不複雜高深,也沒有創立什麼新的分析工具。所以在數學家看來,這算不上什麼高水平的研究。
所以納什自己後來都沒有沿著博弈論的道路繼續深耕,他開始去挑戰各種各樣的研究,比如量子理論、黎曼猜想等等。
直到納什發表畢業論文45年以後,諾貝爾頒獎委員會決定把經濟學獎授予他,他在這方面的學術成就才算重新得到正式承認。
第三部分,納什從康復到獲得諾獎的過程。
說實話,納什能從精神分裂症當中康復,是一個奇蹟。這個過程是非常緩慢發生的。
納什自己認為,他的病情緩解,跟他自己兩方面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一是他逐步意識到他的妄想幻覺不會產生任何結果,二是他用理性抗拒幻覺的能力日益增長。
如果你看過電影《美麗心靈》,對其中一幕可能印象深刻:就是納什猛然意識到,他幻覺中的那個小姑娘,原來永遠都不會長大,這時候他終於分清了幻覺和現實的界限。
患上精神分裂的人有極高的自殺風險,好在艾麗西亞的及時出現和陪伴,讓納什沒有走上這條路。艾麗西亞把納什接到自己的房子裡同住,之後也一直在照顧他。
這本書的名字叫《美麗心靈》,為什麼叫這個名字,有人說這個標題其實是在說艾麗西亞。作者在這本書的一開頭,就表示本書是獻給艾麗西亞·納什的。
就在在熟悉、包容、安靜、不被當作怪物看待的環境裡,納什的精神狀況得到了持續的改善。
199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決定頒給了納什,理由是博弈論很好地補充了亞當·斯密經濟學的觀點。
就在給納什頒獎的那段時間,發生了兩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件就是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市中心,副總統戈爾宣布「有史以來最大的拍賣」正式開始。美國三大移動通信服務供應商競拍用於電話通訊的頻道波段,最後勝出的投標叫價總值超過70億美元。這場拍賣會就是經濟學家們依據納什的博弈論設計的。
而另外一件有趣的事,就是在納什乘坐豪華轎車駛向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準備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時候,他指著路過的一家銀行說,他曾經將錢電匯到那裡,這是他為防備「一次外星人入侵」而做的工作。
就像諾貝爾獎給他帶來了好運一樣,曾經老死不相往來的私生子、他的大兒子也主動回到他的身邊,父子二人盡享天倫之樂。而在離婚38年後,2001年,納什和艾麗西亞正式復婚了,從此再也沒有分開。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昔日的天才正在悄然甦醒。從20世紀80年代的某一時期開始,納什逐漸恢復了理智。
提起納什奇蹟般的恢復,有人說要歸功於艾利西亞幾十年如一日的陪伴和照顧,也有人說這離不開納什身邊朋友的幫助,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拋棄他,一直把他當正常人一樣的對待。但最讓人感動的還是納什本人,他勇士般與精神分裂症頑強抗爭了三十年,終於使奇蹟發生。
1994年12月10號,66歲的納什,前往斯德哥爾摩領取了他遲來的殊榮——諾貝爾經濟學獎。當他走上領獎臺時,全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人們向這個和自己的精神戰鬥了三十年的數學家,獻出了自己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