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兩位醫齡不到兩年的小嚴醫生G和A,這對雙胞胎姐妹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醫學專業,現在分別供職於NHS(國民醫療保健署,相當於中國的國家衛健委)旗下的兩家不同醫院。隨著英國的疫情愈發嚴峻,她倆身為抗疫第一線的醫生,每天除了接診正常的病人,也不可避免地面對越來越多的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
兩個小嚴醫生(以下簡稱小G和小A)是在倫敦成長的華人,她們成長在深受東方文化浸潤的中國家庭,受到的是地道的西方教育,所以很多時候我能深深感受到我和她們之間不光有代溝,還有文化差異。衝鋒在抗疫一線,兩個小嚴醫生的健康安全讓我這個媽媽憂心忡忡。英國疫情暴發不足一個月,卻日趨嚴重。作為醫生,她們自覺遵守政府禁令,堅守崗位,甚至周末及休假都不能正常回家,我只能跟她們保持電話聯繫。
小A值班的第一天晚上,她在通話時說,媽媽,你好嗎?是不是一直在為我們擔驚受怕?別緊張,我們沒事,有事也不會怕。前幾天,小A的醫院正忙於把住院病人安排出院,全院都在為疫情繼續暴發做準備,要最大限度地騰出床位。我追問她,現在上班戴不戴口罩?她說她在急診室當班,醫生護士都沒有戴口罩,院方也不希望他們戴,說是沒必要讓病人產生恐懼感。我在電話裡叫喊起來:現在情況不同了,疫情暴發,你們都被感染了,誰來看病救人呢?小A說,媽媽,現在潛在的患者已不計其數,無處不在了。醫院裡過去沒配那麼多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現在一下子也無法讓所有醫生護士配備。既然被感染的風險不可避免,你也別為我擔心,我已做好了被傳染的準備,一旦我出現症狀了,我年輕,有抵抗力,可以挺過去的。這讓我更急了,我說:你如果被感染,不也有傳染人的風險?小A說,所以我們現在就不回家了,避免和爸媽近距離接觸,也等於給你們降低感染風險。她說,她現在並不擔心她自己,她有點擔心比她大10分鐘的姐姐小G,姐姐在呼吸科工作,每天都在與有潛在傳染風險的病人打交道。
小G是我家的另一位小嚴醫生,我每天擔驚受怕的另一半自然就是她。我每次與小G通話,她的回答基本和小A是一個套路。英國確診病例急速攀升,總數直逼7萬人大關。這讓我非常焦急。小G前幾天建議我,在家時間多了,可去鄰居家問問,有什麼可以幫到他們的。她提醒得對,我們家的左鄰右舍,大都是政府要求留守家中不要出門的七八十歲的老人,我是應該去關心問候,並為他們做點什麼。直接敲門不方便,我就分別給鄰居寫明信片,塞進他們的信箱裡,告訴他們,我暫不再像過去那樣奔波通勤了,有事請打電話給我,我會上門幫助。鄰居紛紛打來電話,感謝我的關心。小G說,非常時期老人家閉門不出,就要多多關心他們,不要讓他們感覺到被社會遺忘。鄰裡間照顧好了,社區裡守望相助,有利於大家相安無事,身體健康。去醫院的人少了,醫院的壓力也會減少。一場疫情,讓女兒長大了,總是先為別人著想。我追問小G,今天上班戴口罩嗎?穿防護服嗎?她說今天沒有接觸疑似患者,不用穿。防護服必須留給需要的同事使用。醫院裡畢竟沒那麼多防護服。至於戴口罩,她說自己已經注意了。小G說,按NHS的培訓計劃,這周她本來應該結束呼吸科工作,換防去別的部門。醫學系畢業後必須接受全科培訓兩年,她應該每4個月換一個部門。因為疫情蔓延,每個培訓中的小醫生都必須繼續各自的工作。
兩個女兒都勸我不要擔心她們會被感染,說她們的同事也都知道自己所處的境遇,他們不能逃避工作。她倆都覺得應該坦然面對。
我再次與兩個小嚴醫生電話交流時,已是三天後,這也是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宣布禁令的當天晚上。我對女兒說,我今天去郵局給你們寄口罩,遠在中國的親朋好友得知英國疫情嚴峻、防禦物資告急,紛紛給我們寄來了口罩和護目鏡。我把已收到的口罩給女兒分別寄去。我告訴她們,今天我戴口罩上街了,你們收到口罩後上班一定要戴上。她們都很驚訝,哇,媽媽你真戴口罩了。
對我來說,出門戴口罩是需要極大勇氣的。英國沒有戴口罩的文化,沒病戴口罩會引起誤會。英國確診病例竄升,前後也就兩三星期的事,我這才意識到應備些口罩以防萬一,但這時英國市面上本來就不多的庫存早已售空。我從做中醫的朋友那裡和家門口藥房搜羅到100個口罩,將這些物品給在英國的中國朋友送去一部分。
在英國首相頒布封城禁令前,我去郵局寄快件,果敢戴口罩上街,我希望用行動來喚醒人們,不要對病毒抱有幻想,應該學會自我保護。郵局裡大家很自覺地按照通告以2米為距排隊,就是沒見到戴口罩的。我終於見到一位戴口罩,是個印裔女子。工作人員已經戴手套工作了,說明人們的變化還是漸進有序的。
我告訴女兒,當天我所做的第二件事是:我給NHS打電話了。我在電話裡說非常了解NHS現在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也希望醫院裡有更多的醫用防護物資,讓醫生護士得到相應的安全保護。中國政府派到武漢的4.2名萬醫護人員,全部零感染,這很值得我們學習。接電話的是NHS負責為屬下各醫院的物資需求調配供應貨物的官員,她說,放心吧,物資供應已在運輸途中,本周末之前會送達醫院,我們也會做好防護。我這才稍為寬心。
疫情進展迅猛,小G說呼吸科的醫護人員開始戴口罩了,醫院也調配了更多醫齡3-8年的中級醫生來支援呼吸科的工作,讓她們這些年輕醫生從心理上減壓了不少。她今天給大部分經檢測後為陰性的疑似病人都辦了出院手續。
小A說,在她工作的醫院所屬的行政區裡,已經有300多名醫護人員因本人出現症狀或與其相處的人出現症狀,都處於隔離7-14天的狀態中。英國政府除了要召回已經退休的醫生護士,也全力安排醫學院校將於今年8月畢業的應屆生立即入院工作。所有的教授、講師都要走出課堂奔向抗疫戰場。小A覺得壓力更大了,這些畢業生入院工作後,首先跟著她這個級別的醫生工作,等於讓她額外帶兵。在工作忙碌不堪之際,她得多長一隻眼睛留意新醫生的工作,不能出一點差池。小A認為,NHS已進入戰爭狀態,太需要人手了,這些應屆生只能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了,他們都將在戰爭中成長。
我告訴姐妹倆,中國的很多阿姨和叔叔、很多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們都在熱切地關注她們,他們花很多錢給她們購置N95口罩、防護服、中藥等,費盡周折地通過快遞發送過來。兩個小嚴醫生會說簡單的中文、會讀簡單的漢字,她們看到這些寄來的防疫物資上寫滿鼓勵的話,非常感動。英國本地也有不少朋友特別是僑胞朋友在想盡辦法為她們募捐口罩,她們獲知後都十分感謝,她們說,戰鬥在抗疫一線,知道自己不是孤立無援的。小A說,社會對NHS的支持確實挺感人的,自超市颳起搶購風後,她曾擔心自己下班後買不到東西,後來MORRISON超市專門出臺溫馨政策,規定每天早上7點-8點專門為NHS員工開放,你只要出示NHS的工作卡號,就可優先進超市購物。她今天一早7點多趕到超市,正準備進去購物,可是看到很多上年紀的老人已在超市排起長龍等候,她不忍心讓老人為自己讓路,更希望這些老人能如願買到東西,便轉身離開了超市。她平時下班晚,超市基本賣空,日常用品的購買對她們來說是一大難題,但是我相信在困難中成長起來的小嚴醫生,會有自己的辦法。
剛剛過去的周末,小A值夜班,她的工作就是要不折不扣地執行抗疫要求,設法減少和延期非急性手術。小A說,這在急診室裡操作起來很為難。昨晚她就接診了一例急性闌尾炎患者,若在過去,她會安排手術時間割除闌尾。現在為了保證病人不感染新冠肺炎,醫院已不收治這類急診手術。她只能按院方的最新規定對病人實行保守療法,然後讓病人回家。為此小A心裡也不安,這麼做實在是沒辦法的辦法。
這周末小G正常休息。一周下來,她有很多緊張情緒和壓力,需要向媽媽傾訴。她所在的呼吸科已被劃分為新冠科和呼吸科,她被安排在新冠科工作。也就是說她所面對的病人都是新冠確診患者。隨著疫情的發展,醫院裡開始給醫生護士配備口罩了。我忙問:那護目鏡、防護衣、手套都戴上穿上嗎?小G回答,都有一點兒,但目前仍做不到人人都有。新冠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只有在問診重症新冠患者時,才能全副武裝;對一般的新冠患者,戴上口罩就算防護配置了。同時醫院現在也開始允許醫生上班時都改穿外科手術醫生的手術套裝。
小G每天早上的首要工作,就是隨主治主管醫生巡視新冠病患,逐一問診。只有在新冠患者咳嗽時,醫生才可以戴上護目鏡。小G說各醫院實際得到的配備物資還是很有限,因為必須首先照顧到一些情況很糟糕、需要量更大的醫院。
每次掛上電話,我都能深切感受到,兩個小嚴醫生在成長,在進步。她們同我、也同這裡的很多華僑華人一樣,從關注中國舉全國之力戰勝疫情,到挺身而出戰鬥在英國抗疫第一線,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這場在世界五大洲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印證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我們只有團結協作、並肩作戰,才能戰勝這個巨大而危險的人類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