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英語啟蒙不在於早晚,而在于堅持!關於英語學習的書籍有很多,我也看了不少,但很多並不適合中國娃,確切地說,不適合普通家庭的普通娃。今天,我來跟大家嘮嘮我家女兒的英語學習之路。必備學習工具,傾聽者+原版書。
女兒的英語學習是一年級寒假開始的,相較於身邊的孩子,我們起步明顯遲2-3年,她幼兒園同班的幾個同學,中班開始在知名機構學習,可以說,在我的焦慮中開啟了她的英語啟蒙。那時我入了一個英語學習群,等到家裡堆滿了原版書,才醒悟過來,群主就是一個賣書的書商,雖然好些書根本看不過來,但這錢花得很值,起碼我摸索了一條適合我女兒的英語學習路。
啟蒙:聽為先,自然拼讀+繪本
啟蒙源於一年級寒假的讀書挑戰活動,我交錢參加了一個線上的讀書活動,自己選書,自己定目標,希望通過這種外力的制約來開啟女兒的英文學習。果然,這種制約力的作用非常強大,儘管中間幾次女兒埋怨我為啥要參加這個活動,但還是堅持了下來,一邊學習拼讀(免費的牛津自然拼讀資源),一邊在蘭登1中挑自己喜歡的繪本,故事性強的和那些暖心繪本尤其愛看,如《bear hugs》《panda kisses》《the lion and the mouse》等,在讀《hog and dog》,讀到dog is sad時,女兒的聲音自然低了,語速也慢了,讀到後面hog和dog還是好朋友時,女兒的朗讀也明快起來。整個讀書活動,以激發女兒的學習興趣為主,並沒有要求她記單詞。挑戰活動成功後,女兒對英語不再那麼抗拒,我又給她一些卡爾的啟蒙繪本,這些繪本讀起來朗朗上口,圖片大,字少,看起來興趣相對濃厚些。從學習英語起,基本每晚熄燈後,我會放一些英語音頻給她聽,每天早上醒來,又是音頻伴著她的穿衣、洗漱(這個聽的習慣堅持到現在)。進入一下後,我給女兒報了一個地面班學習英語,結果上了10幾次課,女兒因為進度慢不感興趣就停了。我們的原版路線開始上分級讀物,雖然做不到天天學,但是一周3-4天的學習還是保證的,那個學期看了100多本繪本。
分級:聽為先,分級+繪本
一年級的暑假,就開始大量上分級讀物,這個暑假的進步很明顯。牛津閱讀樹和牛津故事樹是女兒的最愛,看完閱讀樹3和故事樹3之後,我有點迷惘,繼續牛津更高級別的,還是橫向鋪開?繼續牛津,可以沒啥障礙地進行下去,但總覺得面太窄,詞彙量也不夠,最後聽從了一位英語老師的建議,橫向鋪開,開始了傾向於教材的海尼曼G1,喜馬拉雅上找到一位美國老師的海尼曼音頻,女兒很喜歡聽,並模仿他的讀音,學得惟妙惟肖。之後的二年級、三年級上,我們繼續走在分級的路上,我的第一套圖書館、鴿子系列、粉豬系列、海尼曼G2等,G2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同一個系列跨越了所有的等級C到N。從C級到N級,跨越了十幾個等級,當和女兒一起閱讀高階時,因為熟悉,即使有難度也會變得很易懂,如《三隻小豬》等,好多繪本有低級也有高級,女兒讀得順利、歡快。特別喜歡海尼曼中的科普書,淺顯易懂,知識點也很全。當然也繼續購買了那位美國老師的G2音頻。
三下開始,女兒英語學習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是詞彙量不夠,沒有及時記憶鞏固,雖然隨便拿一本書,女兒能很順利地讀下來,但其中意思不能完全理解。於是,開始推《one story a day》,要求她每天讀一篇,並抄寫其中的三個生詞。實踐證明,這套書在養成英語習慣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過程中,我們逐漸開始初章,第一套是《Henry And Mudge》,勝在故事幽默、有趣,推得很順利;接著推我的第二套圖書館中的紅色章節書,遇到了阻力,生詞太多,影響閱讀和理解;換成《nate》,但是女兒嫌故事情節兒科,不願意看;換成《瘋狂學校》《神奇樹屋》,統統推不動。靜下心來一分析,推不動的最大原因還在於詞彙量不夠,閱讀量不夠,於是,再繼續分級、繪本,同時在看了中文版和原版電影後,推原版《夏洛的網》,推得還算順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