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顴髎穴緩解三叉神經痛的方法及其顴髎穴的位置!

2021-01-19 岐黃明師大講堂
 顴髎穴,是手太陽小腸經上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於《針灸甲乙經》,別名兌骨。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顴髎穴現代常用於治療三叉神經痛等病證。

  1、顴髎。顴,顴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歸地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溼雲氣,至本穴後水溼雲氣冷降於地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故名。  2、兌骨、兌端穴。兌,八卦中屬金也。骨,水也。兌骨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溼水氣。理同顴髎名解。  3、兌端。兌,八卦中屬金也。端,終點也。兌端穴名意指本穴氣血性涼,運行到了小腸經的最高點。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溼雲氣,至本穴後散熱而化為涼性之氣,且位處小腸經氣血上行的最高點,故名兌端穴。  4、椎髎、權髎穴。椎,捶擊之器。權,秤錘也。髎,孔隙也。椎、權名意指本穴的水溼雲氣化雨歸降地部,所降之雨如小椎或秤錘一般,故名椎髎、權髎。  5、手少陽太陽穴之會。本穴的水溼雲氣,除一部分化雨冷降外,其餘部分則進一步吸溼並以雲的形式橫向下行聽宮穴,外輸水溼雲氣的橫行特徵同合於手少陽經氣血特性,故為手少陽太陽穴之會。  1、標準定位:顴髎穴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顴髎穴位於面部,顴骨下緣,目外眥直下的凹陷中,仰靠取穴。  正坐或仰臥位,於顴骨下緣水平線與目外眥角垂線之交點處,約與迎香同高。  在顴骨下頜突的後下緣稍後,咬肌的起始部,顴肌中;有面橫動、靜分支;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  顴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顴肌、咬肌、顳肌。有面橫動、靜脈分支。分布著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皮膚由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布。  皮下組織內的筋膜疏鬆,以纖維束連於真皮和肌質,其間有面橫動、靜脈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進入面神經顴支支配的顴肌,進而入咬肌及顳肌,該二肌由下頜神經的咬肌支和顳深前、後神經支配。  顴髎穴有通經活絡,散風止痛,祛風鎮痙,清熱消腫作用。
   顴髎穴為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之會穴,有舒筋止痛之功,主治口僻、面赤。  顴髎穴主治口眼歪斜,眼瞼動,齒痛,唇腫,面神經痙攣,面癱,面赤,目黃,目赤,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口眼斜,頰腫,面肌痙攣,鼻炎,鼻竇炎,牙痛等。  顴髎穴主要用於面部疾患:如面神經痙攣、面癱、面赤、目黃、齒痛、眼瞼動等。  顴髎穴主治口眼斜、眼瞼動、目赤、目黃、齒痛以及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等。  顴髎穴主治口眼斜,眼瞼動,目赤,目黃,齒痛,頰腫,唇腫。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痺,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  常按摩顴髎穴,每次1~3分鐘,對面部有很好的保養作用,可提升氣色,振奮精神,還可以預防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等面部疾病。
   針刺顴髎穴的方法:顴髎穴直刺0.3-0.5寸;顴髎穴斜刺或平刺0.5-1寸。  顴髎穴配太陽穴、下關穴、頰車穴、合谷穴治三叉神經痛。  顴髎穴配翳風穴、合谷穴,有清熱鎮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經痛,齒痛。  顴髎穴配肝俞穴,太衝穴,有舒肝解痙止痛的作用,主治面肌痙攣,眼瞼瞤動。  顴髎穴配太陽穴、攢竹穴、下關穴、地倉穴、頰車穴,治口眼斜。

編輯:梔子  核對:百會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資料分享

超級會員


VIP會員


超級會員體驗群




相關焦點

  • 顴髎穴——消除面部腫痛、過敏、痙攣、三叉神經痛!
    顴髎穴是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交會穴,能夠調和氣血、增強面部肌肉的力量,改善面部肌膚鬆弛度,消除皺紋,保持肌膚光潔、柔潤、有活力,對多種因素引起的面部疼痛、面部腫痛、面部過敏,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顴髎穴位於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額骨下緣凹陷處。
  • 顴髎穴:向上按,止眼跳!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按壓一下我們的顴髎穴,就可以解決眼皮總是跳動的問題,讓你安心工作!顴髎穴:顴,是指我們的顴骨,說明這個穴位所處的位置是在顴骨上;髎,是指孔隙的意思。顴髎穴的意思是由天容 穴傳遞而來的水溼雲氣,在到達本穴的位置之後受冷,降到地部,再經由本穴中的孔隙滲透,流向小腸經的體內經脈。顴髎穴穴位歸屬經絡:手太陽小腸經。
  • 顴髎穴 祛除「紅臉」有奇效
    顴髎穴取穴方法
  • 顴髎穴:口眼歪斜、眼瞼(目閏)動、齒痛
    顴髎穴的功效與作用 1、緩解治療眼瞼(目閏)動、面部腫痛、口眼歪斜、頰腫、齒痛、眼睛疲勞、黑眼圈等。 顴髎穴的主治病症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口眼歪斜,眼瞼瞤動,面神經麻痺,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 2、五官科系統疾病:齒痛,頰痛,鼻炎,鼻竇炎,牙痛等。
  • 小腸經:顴髎穴
    顴髎穴(小腸經) quán liào別名:兌骨穴,兌端穴,椎髎穴,權髎穴取穴方法:顴髎穴位於人體的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穴位解析:1)顴髎。顴,顴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歸地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
  • 美容養顏按顴髎穴:調和氣血臉色好!
    如果我們臉色不好的情況下,可以按一按臉部的顴髎穴,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的作用,讓你的臉色更好,看起來更健康!顴髎穴是手太陽小腸經上常用的腧穴之一,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夠調和氣血,增強面部肌肉的力量,讓我們的肌膚保持光澤柔潤,更有活力。此外對於多種因素引起面部疼痛的問題,也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顴髎穴,在顴骨下的穴位,牙痛,臉部抽搐,眼皮跳,口眼歪斜
    今天我們講的是臉部的穴位,顴骨下面的顴髎穴。這也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之前我們講過幾個小腸經的穴位,基本都有治療牙痛,頭暈,頭痛一類頭面部的疾病,這是因為小腸往這邊走。顴髎穴就是小腸經行走到臉部的穴位,當眼睛外角直下,額骨下緣凹陷處。這個穴位是禁止灸的,至於為什麼,我考慮了一下。古人的灸不像我們現在的艾條灸,是直接把艾絨搓成小麥粒一樣,放在穴位上,再點燃來灸的。他們很喜歡灸到使局部起泡,也就是發泡灸。
  • 針灸穴名解——小腸經腧穴 顴髎
    顴髎 【別名】  兌端、權髎、兌骨。 【定位】  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特點】  手少陽、太陽經交會穴。 【主治】  口眼喎斜,眼瞼 動,齒痛,頰腫。 【來源】  本穴最早見於《甲乙經》。 【釋詞】  顴,指顴骨。《北齊書·神武帝紀上》:「長頸高顴。」《素問·刺熱》:「色榮顴骨,熱病也。」王冰註:「顴骨,謂目下當外眥也。」
  • 鼻炎、鼻竇炎,就找顴髎穴——祛風鎮痙、清熱消腫!
    顴髎穴出自於《針灸甲乙經》,《千金要方》當中作權髎,別名兌骨,是隸屬於手太陽小腸經上的常用腧穴之一。中醫認為顴髎穴具有祛風鎮痙、清熱消腫的功效。臨床當中多用於治療面部神經麻痺、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等病症。此外,顴髎穴還是治療鼻炎、鼻竇炎,以及牙痛的特效穴位。
  • 【每日一穴】瞳子髎:降濁去溼
    【瞳子髎穴位位置圖】
  • 不用再受三叉神經痛的折磨,按這幾個穴位可有效緩解!
    三叉神經分布的區域包括前額、頭皮、眼、鼻等部位,一旦疼痛起來,像刀割、電擊、針刺一樣,無法緩解,即使是服用止痛藥也無效,而經絡按摩則可以有效的緩解疼痛。這個時候可以選取顴髎穴、下關穴、頰車穴、合谷穴這四個穴位。顴髎穴穴位歸屬經絡:手太陽小腸經。
  • 臀部穴位——居髎穴
    按摩居髎穴可緩解治療癱瘓、足痿、腿腳麻木等,居髎穴位的位置具體在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居髎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居髎穴名解】出處:《針灸甲乙經》:「居髎,在章門下八寸三分」。「居」即「在」處;「髎」指骨隙,又為髖關節之別名,該穴在髖關節部是處凹陷,故名。
  • 【瞳子髎:】降濁去溼
    【瞳子髎穴位位置圖】   瞳子髎穴:
  • 膀胱俞穴 中膂俞穴 白環俞穴 上髎穴 次髎穴 中髎穴 下髎穴 會陽穴 承扶穴 殷門穴
    上髎穴(shànɡ liào xue)次髎穴(cì liào xue)【取穴位置】在骶部,當次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後孔處。【取穴位置】在骶部,當[定位] 在骶部,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後孔處。敲打殷門穴,可以緩解治療椎間盤突出症及慢性腰背疼,平時堅持敲打還可以預防腰突症的發生,治療前列腺炎、尿路不暢、 尿滴瀝等症。【養生建議】殷門穴專門治療腰背疼及腰椎間盤突出症。傳統針刺患者不容易接受也很不方便。用敲打殷門穴的方法經過大量的實踐效果顯著,立竿見影。
  • 肩痛不舉——肩髎穴
    垂肩,於鎖骨肩峰端後緣直下2寸,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處取穴。 穴位解剖:本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後部)、小圓肌、大圓肌、背間肌。皮膚由腋神經發出的臂外側皮神經分布。三角肌深面的血管神經束有旋肱前、後血管和腋神經。腋神經為臂叢後束的分支,與旋肱後動脈一起通過四邊孔,在三角肌後緣中點,緊靠肱骨外科頸後面走行。
  • 每日一穴【居髎穴】,益腎強健、舒筋活絡
    【居髎穴的位置】位於人體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取穴方法】在骨盆上端從腰部往腹部觸摸,就可發現骨盆最前側。本穴位在前側約1個指幅下方。取穴時,側臥,伸下腿,屈上腿取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天部陽氣。
  • 【每日一穴】居髎穴——治療癱瘓、足痿、腿腳麻木等
    導讀:按摩居髎穴的作用與好處 緩解治療癱瘓、足痿、腿腳麻木等,居髎穴位的位置具體在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居髎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居髎穴位位置圖】   【圖解居髎穴位的位置】    【居髎穴的位置】位於人體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 每日一穴:下髎
    下髎為經穴名。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定位標準定位:下髎穴下髎位於骶區,正對第4骶後孔中,俯臥取穴。
  • 八髎穴,一切婦科問題的排毒點
    ➡️摸一摸寒氣:八髎穴有疼痛感、冰涼感;➡️看一看瘀堵:後腰骶部的皮膚粗糙,乾燥,色素沉著;➡️捏一捏粘連:八髎區域的皮肉應該是很鬆軟的,如果捏起來很硬、很痛,用力也捏不動,是體內尤其是胞宮有毛病的外在表現。➡️拍一拍氣血:不通則痛,一陣針刺的痛感正面襲擊。
  • 每日一穴|巨髎穴:治功能主治口眼斜、面癱、三叉神經痛等
    巨髎。巨,有大義。髎,有深孔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