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美,她的獨立,她的漫不經心,她的驚世駭俗足以讓她睥睨所有的質疑和挑剔。
——遇言姐
她是教導奇異博士認識世界本源的古一法師,也是獨享伊莉莎白一世永生祝福的貴族少年奧蘭多,是雪國列車上面目可憎的幫兇,也是在納尼亞大地上對抗獅王阿斯蘭的白女巫。
是《地獄神探》裡翻轉劇情的加百列。
也是布達佩斯大飯店裡年老色衰的富婆,是恐怖片《陰風陣陣》中分飾兩角的教師和老爺子,也是《唯愛永生》中不朽的吸血鬼伊娃……
▲你很難用一個形象定義她,就如同你很難從全世界已知的詞彙中找到一個足以「對她一言以蔽之」的一樣
在她的身上,「善變」是唯一的不變。
從年齡到膚色,甚至「性別轉換」在她這裡不過如同一場遊戲。
演戲如此,生活也帶著漫不經心的調調——
出身貴族卻藐視權威,被稱為「文藝女王」卻也能轉頭投入「商業片」的懷抱,被千萬人愛慕也能和丈夫情人「有一種奇特的關係」。
世人總想給她一個定義,可她生來就隨心所欲,著實也沒將他人的看法放在心上。
是怠慢,也是疏離,更是冷漠。
然而越是如此,越是獨特。
她就是出身貴族,有著一雙咄咄逼人綠眼睛的蒂爾達·斯文頓。
從貴族少女到涉足「演藝圈」
蒂爾達·斯文頓1960年11月出生在英國鄧弗姆林,全名凱薩琳·瑪蒂爾達·蒂爾達·斯文頓(Katherine Matilda Tilda Swinton)。
母親朱迪思·鮑爾弗是澳大利亞人,父親約翰·斯文頓爵士擁有少將軍銜和維多利亞二等爵士頭銜,曾經擔任女王的內務總管和蘇格蘭貝裡克郡的總督。
▲天生的貴族血統,讓她從小便顯現出了一種超越年齡的成熟和穩重
她的家族——「斯文頓」,是古老的盎格魯-蘇格蘭後裔,其根源可追溯至9世紀,比現在的英國皇室「溫莎」家族的歷史,還要長個100來年,說血統尊貴,絕不摻假。
作為家裡四個孩子中唯一的女孩,蒂爾達接受的是中規中矩的教育,高中上的是貴族子弟雲集的英國寄宿學校西希斯女子學校,同學非富即貴,其中一個,正是日後被人們稱為「英倫玫瑰」的黛安娜王妃。
▲不同於黛安娜的「世俗之美」,蒂爾達生來就帶著一種疏離,喜歡的形容為氣質,不喜歡的直白地稱之為「懶得理人」。不信你對比一下這張20多歲的顏,雖然歲月沒給她留下太多痕跡,但眼神還是能看出來一種溫柔的退讓……遇言姐想說,也許「閱歷」才是真正的駐顏靈丹也說不定
不過很明顯,蒂爾達早早就表現出了一種「自主」。
她不喜歡裝腔作勢的社交,也討厭那些動不動就拿血統出來討論一番的勢利眼同學。
她覺得「上流社會」是個偽命題,在她心裡,只有詩歌才是真正超凡脫俗的東西。
畢業之後,她直接選擇就讀劍橋大學,攻讀社會學與政治科學這兩個都能和詩歌扯上關係的學科,一心希望將來能當個詩人。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1983年蒂爾達.斯文頓畢業於劍橋大學默裡愛德華茲學院,獲得社會政治學和英語學位。
同時她還擁有兩個榮譽博士頭銜:一個是2006年8月愛丁堡龍比亞大學授予的,另一個是格拉斯哥的蘇格蘭皇家音樂戲劇學院在2006年7月授予的。
▲按照她自己的話說,她並不是學霸,一切都是簡單的愛好,喜歡,感興趣
畢業沒多久,蒂爾達先是跑去非洲做了一段時間的志願者,回來便在愛丁堡的特拉沃斯劇院和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找到了一份工作,然後在24歲那年,正式投身光怪陸離的演藝界,從此開啟了一段別人無法複製的奇幻人生。
「只挑導演,不選角色」的文藝片女王
貴族出身、良好的教育、帶著點另類的大腦,還有一些誰也說不清楚是什麼的玩意雜糅在一起,賦予了蒂爾達與眾不同的氣質。
說得好聽是沉穩輕靈,有人也說是「間歇恍惚」。
▲但遇言姐實話實說,她身上的古典氣質確實令人著迷
因為與眾不同的仙氣兒,蒂爾達多次受邀參演英國知名詩人導演德裡克·賈曼(Derek Jarman)的電影。
然後在31歲那年便以電影《愛德華二世》中的皇后一角,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正式成為實力派演員。
▲第一次獲獎便是以「皇后」的身份,你很難說清楚到底是蒂爾達賦予了這個角色靈魂,還是這個角色本身就是為她而設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還真是有點一丟丟諷刺……
很多人會覺得蒂爾達對於電影的熱愛來自於戲劇,但她自己卻否認這樣的說法:
結識德裡克·賈曼,才是我迷戀電影的開始,那在我進入劍橋以後。
但不幸的是,劍橋沒有電影,我只好艱難地自己開始電影學業。
20多年前,我就認定了它將是我人生的主題。
▲蒂爾達和她的伯樂、摯友——詩人導演德裡克·賈曼
至今蒂爾達總共出演的電影有50餘部,除了和導演德裡克·賈曼合作的7部電影,其餘作品也大都(真的是「大都」)是先鋒的英國或歐洲電影。
在她獲得最佳女主角的第二年,便出演了《奧蘭多》這樣能讓全世界文學青年起立致敬的佳作。
▲《奧蘭多》可稱得上是伍爾夫最獨特的代表作,也是全世界文藝青年內心的白月光
電影改編自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的小說,講述了在伊莉莎白女王一世時期的英國,貴族少年奧蘭多深受女王的賞識與青睞,女王賦予他永葆青春的魔力。
這種超自然力量帶給奧蘭多長達400年的傳奇人生:他與俄國公主薩沙墜入愛河,他代表國王遠赴君士坦丁堡......
▲男性的奧蘭多,是一個翩翩少年,他高貴、自負,也因此飽嘗愛情的痛苦
更為精彩的是,奧蘭多回到英國後還經歷了作為女性的人生,並且以獨特的女性魅力受到男性們的敬佩與欣賞。
她也以女性的身份找到了自己的靈魂伴侶。
直至進入工業時代、步入摩登社會……
她的傳奇經歷還在書寫。
▲當他變成女性時,眼中的傲慢再也看不見,反而充滿了一種柔美的堅毅
在片中,奧蘭多是一個在宮廷中備受寵愛的貴族青年,在被心愛的女人背叛後憤而沉睡,化成女身。
這也是蒂爾達首度嘗試穿上男裝,在兩個性別之間切換演技。
曾經有影片人在看後盛讚:
她扮演的男性角色,絕不是簡單地穿上男裝。
蒂爾達從身到心都變成了那個贏弱的貴族少年,而不讓人覺得突兀。
蒂爾達深厚的表演功底,也為奧蘭多這個角色注入更加深邃的、文學性的靈魂。
▲蒂爾達演繹的奧蘭多,既帶著悲劇,又飽含深意,卻終歸充滿希望
她宣稱「不飾演不具實驗性質的作品」、「只挑導演,不選角色」。
非工業化文藝電影的傾向讓她有了「文藝片女王」的美譽,恨不得走到哪裡都自帶背景光。
可越到後面很多人漸漸發現,其實,所謂「文藝片女王」什麼的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她只是不想被局限而已。
換句話說,她之所以選擇那麼多文藝片,可能只是出於「有趣」。
她沒有給自己邊界,她喜歡的角色不是動人心魄,就是怪誕凌厲。
而所有和她相關的、深入人心的角色也是一個比一個驚世駭俗 。
▲她的身體就是一張畫布,她總能恰如其分地將自己描繪成最需要的模樣
Lens曾經這麼報導過她:
換成其他女明星,多半不敢碰這種醜陋且毫無魅力的反派角色。
但斯文頓覺得「很可愛」,她不在乎去演更噁心的。
所以我們這才有機會看到《雪國列車》上一臉跋扈的「曼森」。
▲相信遇言姐,這個角色會讓你看到最卑劣的人性
《布達佩斯大飯店》裡滿臉褶子的貴婦——
▲有多少小夥伴看這個電影時死活沒認出她來?
《陰風陣陣》裡戴著假陽具摸著鬍子的老朽——
▲別懷疑,蒂爾達在這部恐怖片裡一人分飾兩角,左邊的老頭和右邊的高傲舞蹈老師都是她……
她不在乎演丑角和跑龍套,她演男人或者女人同樣遊刃有餘,反正她也壓根沒有拿自己的性別當回事。
當她憑藉《麥可·克萊頓》獲得了奧斯卡小金人時,發表的獲獎感言是:
就像是買了票去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當觀眾,突然手裡被塞進了球拍。
直白又古怪,但確實是蒂爾達的調調。
▲電影《麥可·克萊頓》當中,「女王」扮演起律師,也是得心應手,並且因此斬獲一枚奧斯卡
「藝術家的世界才是我的世界」
蒂爾達擁有一種永不滿足的好奇心。
她覺得成為一名演員還遠遠不夠:
在我後來的人生中,我越來越確定藝術家的世界才是我的世界,小時候會覺得驕傲的貴族出身根本不算什麼。
她熱愛行為藝術、時尚、繪畫、文學,看著每一樣都在玩票,但是每次玩起來偏偏還有模有樣。
行為藝術方面,最著名的是她的「也許The Maybe」系列,其實遇言姐更想稱之為「偷懶系列」。
她全程將自己當做一件展品,素麵朝天地躺在博物館的玻璃櫃裡睡覺。
不管不顧,毫無包袱。
遊人想拍照拍照,想錄視頻錄視頻。
每天躺夠7小時。
蒂爾達前來的時間和地點都是隨意的,就連博物館工作人員都不會提前得到通知,往往在工作的間隙一扭頭才發現「嗬,人已經躺進來了」。
▲這麼有趣的行為藝術,她在1995年和2013年表演過兩次
與此同時,她還是劍橋大學社會與政治學的教授、文學雜誌《Sembla》的長期撰稿人,然後任性的她為了讓雙胞胎兒子在更好的環境上學,直接大手一揮創辦了私立學校,方便自己家孩子可以一直讀到高中,嘴上偏說著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認識自我。
她為雜誌列出的荒島書單既深刻又有趣味,每本書的推薦理由都流露出沉澱已久的知識與品位;
她是蘇格蘭電影節的聯合策展人,為全世界帶去了鮮活的蘇格蘭瑰寶級影片,甚至還曾經將小眾電影節帶到中國,電影節當天據說穿著睡衣抱著抱枕就來了,現場也沒什麼VIP座位,一水兒豆袋椅,躺上去的姿勢就連葛優都自嘆不如。
▲蒂爾達推薦的書單,有趣又深刻
如果只把蒂爾達稱為女明星或者貴族,真的太委屈她了。
遊走在品牌繆斯和「品牌毀滅者」之間
藝術家們號稱喜歡她身上的古怪、有趣和文學氣質。
時尚界則宣稱鍾愛她清冷的外貌、瘦削的身形和雲淡風輕的從容。
▲曾有人帶著肉麻的style誇讚,她就是藝術本身
蒂爾達·斯文頓的臉很有辨識度,很多人在詞語匱乏的情況下,甚至會用「外星臉」來形容——
充滿稜角,曲線分明,帶著女人的柔軟和男人的剛毅。
明明和「醜」的定義更接近,卻充滿了「無法界定」的魅力。
她的長相,過於骨感,乃至是詭譎和仙氣的結合體。
再加上她特立獨行的風格,哪怕行走在人間也帶著一種不可思議的強勢和古怪。
英國《獨立報》曾這樣評價她:
她似乎根本不像是地球人。
而愛她愛到深沉的時尚設計師們則乾脆稱她為「行走的藝術品」。
▲她具有雕塑般的沉靜和雍容
Céline的兩位前總監Phoebe Philo與Raf Simons是她的親密好友;
聖羅蘭(YSL)的設計總監Stafano Pilati與「香奈兒老佛爺」Karl Lagerfeld,視她為自己創作時的謬斯女神。
她就是有一種魔力,或者說是標籤,不論是穿上 Lavin、Chanel抑或是她最愛的品牌Haider Ackermann,都能轉瞬之間將這件服裝刻上屬於自己的名字,從無例外。
所以也曾有人暗暗地Diss她「品牌毀滅者」。
本來是想借著她走一波推廣,結果最後生生變成了人家的陪襯。
▲蒂爾達和老佛爺在一起
2003 年愛慕她已久的高定設計品牌Viktor & Rolf以「Tilda」為名,設計了一整套系列。
走秀那天蒂爾達領銜,帶著一隊超模秀出了自己同名的設計服裝。
全場所有模特都被打扮成她的模樣,這就是時尚對於自己的繆斯最高的致敬。
▲蒂爾達和Viktor & Rolf設計師組合在一起
▲以「Tilda」為名的設計系列,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難道不算是一種莫大的諷刺麼?
時尚引領眾人,但對她而言不過是茶餘飯後的消遣甜點。
因為她的生活遠比臺前來得更加神奇。
歲月帶給她優雅,帶不走骨子裡的淡然
如果你以為蒂爾達·斯文頓走下銀幕就會褪去光華變成「普通女人」,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
正相反,她的真實生活,就連電影也不敢那麼演。
與比自己大20歲的作家John Byrne結婚,在蘇格蘭鄉下養育一對雙胞胎,與此同時和小自己20歲的鮮肉Sandro Kopp手牽手大秀恩愛,身影遍布世界各地。
▲蒂爾達和丈夫(現在應該是前夫)John Byrne
▲和比自己小20歲的男朋友、情人Sandro Kopp在一起,最神奇的是,兩個男人彼此還惺惺相惜
曾經有一家媒體採訪她驚世駭俗的「三人關係」,她反而淡然地說,我們三個彼此相愛,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
雖然最終 John 還是找到了另一位伴侶,並在愛爾蘭開啟另一段婚姻,不過他表示,蒂爾達和現任妻子的關係也非常棒。
▲遇言姐表示,人能活到這個任性的份上還能被如此眾多的人所深愛,也真的算是門藝術了。但誰讓她是蒂爾達呢
誰也沒辦法用狹隘的性別或者年齡來判定蒂爾達。
她的美,她的獨立,她的漫不經心,她的驚世駭俗足以讓她睥睨所有的質疑和挑剔。
性別只是她的生理標籤,為了藝術,男女之間的隔離隨時可以輕易跨過;
年齡,也不過是凡人計數的工具,甚至就連婚姻都不過是她閒暇時的消遣。
嚴苛的歲月只給了她優雅,卻帶不走骨子裡的淡然。
▲這個女人今年已經58歲了,依然特立獨行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