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20-12-23 科學網

 

2014年,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出版社首度牽手,出版了首期「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特刊,收錄了2014年度發表在《細胞》及其子刊的中國作者的107篇論文,並評選出「細胞出版社中國年度論文」和「細胞出版社中國年度機構」,受到廣大作者與讀者歡迎。

 

2015年度,特刊在收錄所有發表在《細胞》及其子刊的中國作者論文的基礎上,對中國的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方面的科研表現進行了有效的梳理。其中,入選「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特刊的論文,有多篇成果獲得了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的2015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2017年,中國科學報社與美國細胞出版社再度攜手,合作出版《科學新聞》「2016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特刊。該特刊收錄了144篇2016年發表在《細胞》雜誌及子刊中以中國內地機構為第一完成單位的高水平科研論文,並對取得這些研究成果的中國科學家的科研經歷及其團隊進行系統介紹,並基於特刊評選出了「細胞出版社2016中國年度論文、年度機構"。

 

 

 

相關焦點

  • 2018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細胞出版社2017中國年度論文名單 結構學領域 《人源剪接體的原子解析度結構》 (An Atomic Structure of the Human Spliceosome) 發表在Cell 通訊作者:閆創業、施一公
  • 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6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 特刊 (2017年4月)     本刊將梳理2016年度在《細胞》雜誌及其子刊以中國內地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論文,對中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所做出的科研成果進行系統的介紹。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證據—新聞—科學網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論文作者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認為,由於保存條件苛刻,海生四足類的水下行跡很少得以保存下來。因此來自貴州安順的足跡動物群的意義十分重大,它們記錄了海生爬行類的水下活動,更是首次發現的關於楯齒龍類或龍龜水下行為的記錄,揭示了海生爬行類早期採用肢體協同運動的遊泳方式。
  • 過目不忘不神秘—新聞—科學網
  • 免費註冊丨Cell Press Live :代謝性疾病中國研究進展—新聞—科學網
    PC端:使用Chrome瀏覽器打開連結 http://live.vhall.com/255752108 (以上連結可用於回放)   演講嘉賓及主題 *本次講座報告語言為英文 ▌10:10 - 10
  • 世界頂級雜誌 Cell 和 CST 強強聯手推出在線資源,以幫助...
    「作為同行科學家,我們致力於通過使用我們的產品來促進細胞世界的研究,同時培養年輕科學家。在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全國學術大會期間,CST全球副總裁,亞太/中國公司總經理董增軍先生對參會的各位科學家宣布,Cell Mentor項目將在未來幾月內推出專門為中國科研人員創建的中文網站,並在一系列中國城市召開巡迴專題研討會,以加強和中國科研人員的交流。
  • 人工智慧首次發現強效抗生素—新聞—科學網
    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大腸桿菌(綠色) 圖片來源:Stephanie Schuller/SPL 據《自然》報導,一項開創性的機器學習方法從1億多個分子中發現了強大的新型抗生素。 之後,研究團隊又在一個名為ZINC15的資料庫中篩選了超過1.07億個分子結構,並在23個候選分子中確認了8個具有抗菌活性。其中有兩種對多種病原體都有很強的活性,甚至可以戰勝對抗生素有耐藥性的大腸桿菌菌株。 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生物學家Bob Murphy說,這項研究是「利用計算方法發現和預測潛在藥物特性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amy 泥火山是一種不可預測的、危險的現象,現在科學家對它們如何形成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期刊》。 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現了1000個泥火山,它們或存在於陸地,或在水裡。最著名的是Lusi泥火山爆發,2006年該火山在印度尼西亞爆發後,將附近的村莊埋入厚厚的淤泥中。
  • 科學家揭示植物平衡生長和抗紫外脅迫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植物也有「防曬霜」?UV—B脅迫抑制BES1的表達,將能量分配給類黃酮的生物合成和UV—B脅迫反應,使植物能夠及時地從生長轉向UV—B脅迫反應,不被紫外線「曬傷」。 紫外線UV—B脅迫也是造成作物減產的原因之一。專家表示,該研究揭示了油菜素甾醇信號平衡植物生長和抗紫外線UV—B脅迫的新機制,對提高植物抗紫外脅迫能力、提高植物黃酮類次生代謝物合成量具有指導意義。
  •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新聞—科學網
  • 青蛙是怎麼變綠的—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研究了斑點刺蛙白天休息或晚上棲息的植物,發現它們的顏色和亮度與植物非常匹配。膽綠素結合蛋白使青蛙的顏色得以進化微調,導致這種生物在森林中「消失」。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00677111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揭示影響麵條消化特性的因素—新聞—科學網
    麵條作為中國傳統主食,其烹調和食用方式多樣,但是中式麵條的消化特性缺乏系統研究。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穀物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聚焦於傳統中式白鹽麵條,分別從麵條中澱粉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機制、麵條烹調以及日常儲存方式等方面全面研究了影響中式麵條消化特性的內外因素。相關成果發表於《食品化學》和《食品》。
  • 中山大學開設「馮·諾依曼」計算機實驗班—新聞—科學網
    馮·諾依曼是世界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和數學家,被譽為「現代計算機之父」和 「博弈論之父」。 「實驗班以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依曼教授的名字命名,既是對科學家的致敬也是對培養卓越人才的期待。」中山大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楊宏奇表示,實驗班將配備優秀專任教師,配置優勢資源,推行本科生全員進科研實驗室等制度,培養強基礎、高素質的計算機類人才。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趙魁義、姜明、婁彥景聯合西南林業大學教授田昆編著的《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   據悉,作為野外識別溼地植被與植物的工具書,《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共收錄我國溼地植被型59個群系67個群叢,以及常見的溼地植物659種(含變種和變型)。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390/ijms19092799 https://doi.org/10.3390/ijms19123809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0.12469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
  • 軟毛髮如何讓硬刀片變鈍—新聞—科學網
    現在科學家弄清了為何鋼刀片會很快變鈍。圖片來源:Sujata Jana/EyeEm/Getty Images 剃刀一開始可能會很鋒利,但即便它們只剃柔軟的頭髮,也會很快變鈍。現在科學家明白了為什麼切割柔軟材料的刀片會如此容易失去銳利的邊緣,這將有助於研究人員設計出更耐用的刀片。8月7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 「我們都熟悉刀片的問題:只鋒利一段時間,然後就不那麼好用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Cem Tasan說,「你用鋼製的刀片剃頭髮——這顯然是一種柔軟的材料,但刀片不知為何就變形了。」
  • 牛仔褲也能汙染地球 —新聞—科學網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Caroline Gauchotte-Lindsay說:「這一結果對環境科學家來說並不令人驚訝,甚至在預料之中。」但是,她認為這仍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因為它研究的是天然微纖維,而這些纖維以前在合成材料的塑料微粒研究中被忽略了。   對於牛仔布微纖維對環境的影響Diamond和同事並不確定。
  • 國際空間站發現奇異物質—新聞—科學網
    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讓科學家得以在這種奇異物質狀態中探索基礎物理學。6月11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呈現的一種物質狀態。在這樣的低溫下,原子成為具有量子特性的單一實體。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橫跨量子力學支配的微觀世界和經典物理支配的宏觀世界,因此有望提供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洞察。然而受重力作用影響,人們難以對其進行精準測量。
  • 上海市全國科普日:千餘種活動打造科普盛宴—新聞—科學網
    在「畫船聽雨眠」篇章,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與上海中國畫院院長陳翔通過衛星圖片和經典名畫對比展示城市的發展和生態的變化,宏觀講述了長三角「高顏值」生態,小橋流水「最江南」文化,體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 科學家提出幹預穀胱甘肽代謝治療膠質瘤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191363311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