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說:「凡人之所苦,謂之病」。穴位貼敷法治病的範圍十分廣泛,涵蓋了內、外、婦、兒、皮膚、五官等諸科疾病。
風寒為六淫之邪,「風為六淫之首」,其對人體的傷害,正如《素問▪繆刺論》所說:「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素問▪皮部論》亦說:「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風寒之邪侵犯人體,往往入侵於皮毛腠理之間,多易導致凍瘡、感冒、冷激型蕁麻疹、硬皮病、過敏性皮炎、支氣管炎、哮喘、肺炎、痺證等疾病。穴位貼敷法則可通過取驅風散寒、宣肺理氣的藥物,選取督脈、任脈、膀胱經的相關俞穴以治之。
《皇帝內經》雲:「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清▪《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亦說:「癰疽原是火毒生」。火性炎上,火性上竄,熱氣上騰,故常見頭面部疾病。如咽喉腫痛、口瘡、牙痛、目赤腫痛、毛囊炎、痤瘡、酒渣鼻、抱頭火丹、過敏性皮炎、接觸性皮炎、日光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白屑風等症。穴位貼敷法則通過取清熱解毒、涼血消炎的藥物,選取三焦經、手足陽明經俞穴,涼血、清熱、解毒而治癒。
《皇帝內經》雲:「地之溼氣,感則害皮肉筋脈」,又雲:「汗出見溼,乃生痤痱」。清▪沈金鰲亦說:「溼之氣病,內外因固俱有之,其由內因者,則本脾土所之化溼,火盛化為溼熱,水盛化為寒溼其由外因者,則為天雨露,地泥水,人飲食,與汗衣溼衫。」故溼邪為病常為泛發,並多纏綿難治。如常見的溼疹、腳氣、燕窩瘡、旋耳瘡、繡球風、四彎風、帶下病、水腫、嘔吐、陰癢等症。穴位貼敷法在治療上,多選用健脾除溼、清熱解毒的藥物;俞穴多選取脾經、任脈及三焦經俞穴以及阿是穴,可健脾除溼,以治其本。
人們都知道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健運,則氣血生,可滋養全身:「腎為先天之本」,元陰元陽之宅,氣之根在腎。每當遇到一些慢性病, 特別是些棘手的疾病,別無他途之時,只有從脾腎入手。故清代醫家吳謙說:「凡病久虛不愈,諸藥不效者,惟有益脾補腎兩途」。在臨床上,經常見到的一些難治之疾病,如紅斑狼瘡、硬皮病、黧黑斑,艾迪生病、黑毛舌病、月經不調、崩漏、髒躁等多從補益脾腎入手。穴位貼敷多選用健脾益腎、滋陰溫陽之「溫熱」藥品;穴位則多選取相關的背俞穴或俞募配穴,經絡多選取脾經、腎經、陽明經等。
《素問.六微旨大論》日:「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升降出入是人體最基本的運動方式,它維持著臟腑之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是人的精神或情緒發生變化,肝鬱氣滯,肝鬱化火,就會煉液為痰,令經絡壅阻;如氣滯血瘀,亦會阻隔經脈,由此就可產生許多疾病;如瘰癧性皮膚結核、結節性紅斑、脂肪瘤、硬結性紅斑、多形性紅斑、乳腺增生、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多囊卵巢症候群等。穴位貼敷法治療時,選擇的藥物應以疏肝理氣、化痰通絡、散結消瘀為主;穴位的選擇應以肝、膽經及其俞穴為主,並輔以膈俞、阿是穴等。
《素問▪痺論》說:「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當人感受到了風寒之邪,首先導致了經絡功能失常,誠如《素問▪皮部論》所說:「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邪氣停留在經絡,就會阻礙氣血運行,進而形成血流痞澀,因而會引起疾病的發生。如常見的痺證、凍瘡、硬皮病、白塞病、肩周炎、坐骨神經痛,痛風、脈管炎、落枕、哮喘、氣管炎、三叉神經痛、咳嗽等。採用穴位貼敷法治之,則以選取具有祛風散寒、除溼通絡的根莖類藥物為主;穴位的選擇應以督脈、膀胱經俞穴為主,以治其本,同時選用阿是穴以活絡止痛而治標。
臟腑病變,可以在經絡循行的部位表現在外。《洞天奧旨》亦說:「臟腑之氣血不行,則臟腑之經絡即閉塞不通,而外之皮肉即生瘡瘍矣」。因此,瘡瘍等疾病,雖表現在外,但其根本的原因是營衛血、臟腑等發生了病變。故治療則應本著「治外必本諸內,治內亦就治外」的原則。在採用穴位貼敷法治療時,則應根據瘡瘍發生之所在,而辨何髒何腑發生病變。如口腔潰瘍多心經有火;帶狀皰疹多心肝火熱;脾經積熱多生單純皰疹;膚上生長肉瘤多是脾虛痰蘊;酒渣鼻多是肺熱上蒸。治療則採用臟腑辨證,辨明病變在何髒何腑,再根據「實則瀉之,虛則補之」,選取相關藥物;穴位則多選取相關臟腑的背俞穴或俞募配穴;經絡多以陽明經、脾經為主。
來源書籍《穴位貼敷治百病》,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