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俞永福的微博認證還是 「阿里巴巴文娛集團董事長兼 CEO」,儘管他離開這個崗位已經四年了。
而最近一則消息,又將俞永福拉回到了阿里大文娛的隊伍中來。9 月 18 日,據晚點報導,阿里遊戲業務所屬的互動娛樂事業部(靈犀互娛)將整體升級成為獨立事業群,與阿里大文娛平行,獨立之後遊戲業務正是由俞永福帶領。
當下俞永福的職位仍舊是高德集團董事長,但在阿里成立文娛集團之初,俞永福曾是第一代掌門人,如今重返大文娛掌管遊戲業務,一方面,阿里大文娛歷經的幾任高管中,俞永福是唯一參與了遊戲事業群從無到有過程的領導者,另一方面,原本沒有存在感的阿里遊戲,在新的架構調整後,背後團隊浮出水面。
第一代掌門
俞永福曾在阿里經歷過大起大落。
2015 年 12 月,阿里宣布新增四位合伙人,分別是:阿里移動事業群及阿里媽媽總裁俞永福、阿里巴巴集團副 CFO 鄭俊芳、螞蟻金服集團財務與客戶資金部總經理趙穎以及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總經理孫利軍。其中,俞永福是唯一獲得升遷的 「外人」,而更重要的是,從總裁升為合伙人,俞永福只用了半年時間。
作為 UC 的 CEO 被馬雲親自邀請進阿里,再到半年榮升合伙人,顯然俞永福獲得了馬雲的高度認可,並以最快的速度融入進了阿里的圈子,而與此同時,在融合業務方面,俞永福同樣有過人的能力,「整合高手」是阿里內部對他的統一印象。
升為合伙人之後的第二年,馬雲將阿里大文娛交到了俞永福手上,當時的大文娛還只是被稱為 「大文娛工作領導小組」,此前通過收購,阿里手中積累了一定的文娛業務,只不過處於各自為營的分散狀態。2013 年,阿里收購蝦米音樂;2014 年,收購天天動聽,此後升級為阿里星球;2015 年,阿里全資收購優酷土豆,同年,UC 九遊完成了阿里遊戲的整合,淘票票和娛樂寶資產也注入阿里影業。
業務基本盤悉數進入囊中後,俞永福上任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各個業務進行有機整合,這對於當時龐大而冗雜的阿里大文娛架構來講,並非易事。
「定方向,定班子,定打法」,這是俞永福最愛講的三點。俞永福最先定下了 「做文娛產業基礎設施」的大方向,而對於業務架構,俞永福提出了 「2+X」業務矩陣建設,除了各垂直事業部構成 X 個專業縱隊外,新成立的大優酷事業群以及移動事業群,將作為拉動阿里文娛的兩大引擎。後期隨著相繼收購簡悅和大麥,成立遊戲和現場娛樂事業群,「2+X」也就變成了 「3+X」。
隨著業務架構立起來,領導班子也發生了變化。楊偉東接替古永鏘成為優酷 CEO,負責大優酷事業群;張宇代替傳統音樂行業出身的宋柯,接管阿里音樂;原支付寶總裁樊路遠,成為阿里影業的 CEO,來自中影原 CEO 的張強則轉任聯席總裁。
整頓之後,整支隊伍開啟戰鬥狀態,阿里大文娛開始大筆砸錢、大舉進攻。對淘票票 「投入不設上限」、讓 「優酷用什麼方式下來,就用什麼方式回去」、馬雲表示 「給文娛板塊 11 年時間不賺錢」...... 一系列 「狠話」都讓大文娛底氣充足地邁開了步子。2017 年,淘票票登頂行業第一、優酷靠《白夜追兇》等劇集熱度回升。
好景不長,高昂的士氣在 2017 年底戛然而止。2017 年 11 月 15 日,阿里 CEO 張勇的內部信,公布俞永福不再擔任阿里大文娛董事長一職,轉而擔任阿里新成立的 eWTP 投資工作小組組長。而大文娛開始實行班委基礎上的輪值總裁制,班委由楊偉東、朱順炎、樊路遠(木華黎)、張宇(語嫣)、常揚(劉墉)、黎直前(宇乾)組成。
在阿里,俞永福一度被看作 「太子」,所以調任的消息讓業內難以置信,甚至被解讀為俞永福是為大文娛不出彩的業績背鍋,是馬雲 「杯酒釋兵權」,是表面調任、實則隱退。不管真實情況是否如此,俞永福在那次調動之後確實陷入了沉寂,雖然 eWTP 投資工作小組是馬雲看重的創業項目,但終究遠離核心業務。
轉折點
顯而易見的是,此次將互娛事業部升級為獨立事業群,是基於對遊戲團隊業績認可給予的資源傾斜和獎勵。而重新任命俞永福,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和簡悅的淵源,和大麥一樣,簡悅也是俞永福時代的 「遺產」。
簡悅是阿里大文娛於 2017 年 9 月收購的一支遊戲團隊,原網易 COO 詹鍾暉(叮噹)創辦。同一天,俞永福宣布阿里大文娛成立遊戲事業群,下設開放平臺事業部和互動娛樂事業部。因此,收購簡悅,成為阿里遊戲開始從代理走向自研的節點。
「這個團隊是當年網易遊戲的核心,也是業內公認的頂級製作人和開發者,他們的能力在網易遊戲上就已經驗證過了。」易觀分析互娛行業分析師廖旭華向搜狐科技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詹鍾暉 1999 年加入網易,2011 年離任時為網易 COO,從 10 人到 4000 人,詹鍾暉建立了一支完整的遊戲開發、運營團隊,此外,他還是《大話西遊 2》《夢幻西遊》《天下 2》等網易爆款遊戲的執行製作人。而公司另外一位創始人陳偉安同樣出自網易,於 2005 年加入網易,曾任網易副總裁,此後被調派至網易暴雪合資公司任總經理,負責《魔獸世界》《星際爭霸 2》產品運營。
除了兩位創始人之外,簡悅團隊八成以上都是網易員工,也悉數是核心骨幹力量,比如前網易遊戲事業部唯一兼具端遊、手遊製作經驗的產品經理顏科西、前網易遊戲杭州研發中心總監吳雲洋等。
以 2018 年 7 月上線的《風之大陸》為例,在騰訊網易壟斷 App Store 暢銷榜 Top 10 的常態下,當年 7 月,《風之大陸》拿下了 iOS 中國下載量 TOP6、收入 TOP7,並一直保持著穩定表現。
而當下,簡悅團隊在阿里最出色的成績,無疑是去年下半年上線的 SLG(策略類)遊戲《三國志 · 戰略版》。Sensor Tower 數據顯示,今年 8 月中國 App Store 手遊收入排行榜來看,《三國志 · 戰略版》位列第三,僅次於騰訊的《王者榮耀》和《和平精英》,而 8 月中國手遊發行商在全球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的收入排名榜單中,靈犀互娛排到了第五,僅《三國志 · 戰略版》一款產品去年就為阿里遊戲貢獻了超八成收入。
這意味著,阿里遊戲已經從代理休閒小遊戲,轉而收穫了大體量自研頭部遊戲的第一桶金。廖旭華表示,《三國志 · 戰略版》的成功,首先是拿到了三國志 IP,其次產品在已有框架上也做了足夠的創新,最後買量起到催化劑作用,「這個遊戲驗證的不是模式的成功,而是簡悅團隊的研發能力,以及他們領先的發行能力,一定程度上說明他們的業績持續性是較強的。」
實際上,相比於《三國志 · 戰略版》帶來的真金白銀,其更大的意義是扭轉了阿里高層對文娛業務的看法和思路。廖旭華告訴搜狐科技,阿里對文娛業務的和理解、定位和期望,一直離不開電商的一套思維,過去,阿里更多的把文娛作為純流量思維去經營的一個產品,不考慮核心的 IP 和內容產品,也沒有放手讓各個團隊做內容,限制了他們的生產力。
「簡悅現在的成功,已經可以改變阿里高管對文娛業務的態度,也讓阿里意識到,大文娛板塊需要一個真正懂文娛的人。」他說。
「叮噹」時代
阿里大文娛和其繁雜體系內的各個業務,都經歷過多代掌門人的更迭。據統計,2016 年開始,阿里文娛在四年內更換過十餘位核心高管。今年 6 月,阿里文娛發布內部信,宣布再次調整組織架構:任命李捷為阿里影業總裁,優酷 COO 莊卓然調任飛豬總裁等。而僅一年之前,阿里文學和阿里音樂業務從阿里大文娛事業群拆分出來,劃入阿里創新業務事業群。
架構不斷革新,可惜的是,幾代掌門人多數都不是做內容出身,他們紛紛折戟大文娛,這個位置始終沒有一個 「懂業務」的圈內人站上去。即使是最初將業務完成第一階段整合的俞永福,也是文娛行業的 「門外漢」,做投資起家的他在很多場合經常以 「外行人」自稱。而曾被優酷創始人古永鏘一手提拔上來的楊偉東,是當時輪值總裁中,在文娛行業紮根最深的一位,卻在 2018 年底因為經濟問題被撤職,永遠退出了阿里大文娛的舞臺。
俞永福調任後,阿里大文娛實行輪崗制,一方面是出於融合業務的目的,但不可否認的另一個側面是,當時找不到一個統領全局的人。
阿里做大文娛力不從心已經成為行業內的老生常談。據阿里披露的最新財報顯示,截止到今年 6 月 30 日的報告期內,數字媒體及娛樂業務收入達到 70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9%,虧損收降至 13 億元,同比收窄 43%。而要注意的是,業績小幅攀升、虧損收窄的動力,並非來自視頻或影視業務的自我造血能力提升,恰恰是遊戲業務高速增長的貢獻。
「除了沒有懂業務的高管來帶隊的問題,阿里對收購進來的產品,也沒有真正將他們放到內容行業裡的位置來競爭,也就是沒有按照各個業務所處行業的模式來運營,其次,俞永福在對大文娛完成第一階段的初步整合後,沒有繼續促進各業務之間進一步的聯動。」廖旭華判斷,不排除的一個可能性是,在阿里大文娛業務的盤子裡,遊戲會成為招牌,而叮噹可能成為整個互娛業務的負責人,然後,再去進行整體規劃,給到各個團隊獨立性和自主性,是阿里文娛業務有機會收回前期投資的一個可行路徑。
至於當下為何不直接升任叮噹,他認為主要是考慮到叮噹在集團內部的資歷尚淺,俞永福接手,更多是代表集團接受叮噹的匯報,叮噹在業務層面仍舊擁有較高的自主權。「阿里還是有挺多收購團隊領導一直往上升的,所以以後叮噹負責的業務範圍和地位,有很多的可能性。」廖旭華向搜狐科技表示。
當然,阿里遊戲即使勢頭強勁,一切也只是剛開始,在遊戲這塊騰訊的領地,阿里很難短時間內望其項背,更何況手握流量的字節跳動也正虎視眈眈。但未來的競爭,並不能影響阿里為現在的成績慶祝,畢竟跌跌撞撞六年時間,阿里的文娛業務終於找到了可以拯救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