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黨委書記、校長鄒廣嚴
6月30日,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在「雲端」舉行2020屆畢業生畢業典禮,共同慶祝2020屆本、專科畢業生圓滿完成學業。黨委書記、校長鄒廣嚴在致辭中勉勵畢業生「在危機中成長,在挑戰中前行」。
以下為鄒廣嚴校長講話全文:
在舉國舉世防疫抗疫的大背景下,今天,我們相聚在「雲端」,舉行我校2020屆畢業生畢業典禮,共同慶祝2020屆本、專科畢業生圓滿完成學業,踏上人生新徵程!相比往年,今年的畢業典禮形式特別而又彌足珍貴,有更多畢業年級的同學、老師、家長們參與其中。在此,我謹代表學校向各位畢業生致以最熱烈的祝賀和最誠摯的祝福!向長期以來支持學校發展的各股東單位、四川大學、合作辦學友好單位、獎(助)學金設立單位和個人以及為同學們的成長付出辛勤勞動的老師們、家長們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大到國際社會、小到家庭個人帶來了深刻影響。我們既要把這場史無前例的防疫抗疫鬥爭作為戰場,同時又要把它作為課堂。在戰場上,許多「錦城」校友堅守崗位、衝鋒在前;許多在校學生也加入志願者隊伍,為當地的防疫抗疫做出了貢獻,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錦城」學子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同時,我們也在這場與疫情艱苦鬥爭的課堂上,通過親身體會,舉一反三,領悟到了許多經驗教訓,這對於同學們的成長來說,可謂「勝讀十年書」。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認識到了危機和挑戰的存在,我們必須學會應對和處理人生中的各類危機和挑戰——這也是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題,希望同學們學會在危機中成長、在挑戰中前行!
一、樹立危機意識——做到見微知著,未雨綢繆
應對和處理危機,首先要樹立危機意識。危機意識最核心的內容是對危機的預警和準備。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先生是這方面的典範。2000年,當華為順風順水時,他卻寫下《華為的冬天》,大談危機和失敗,說自己「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強調「華為在春天與夏天要念著冬天的問題」;他以「惶者生存」作為管理企業的座右銘,所謂「惶」,就是擔憂、恐懼的意思,這是強烈危機意識的體現。他認為只有常保危機感的企業才能生存、發展、壯大。做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同學們今天走出校門,也要樹立危機意識,要認識到一時成功不等於沒有問題,歲月靜好不等於沒有風險,春風得意不等於沒有隱患。風險在安寧之中積累,隱患在成功背後發展,危機在鮮花和掌聲下醞釀。只有做到見微知著、未雨綢繆,才能有備無患、行穩致遠。
所謂見微知著,就是看到表象,能洞察到本質;看到局部,能聯想到整體;看到苗頭,能預感到趨勢。比如一個睿智的人看到一葉易色,就知道秋天已經來臨了——這就是從現象到本質;一位將軍在野外帶兵打仗時,深夜裡聽到雁陣飛鳴,敏銳地推測出這是敵人行軍所致,從而避免了遭遇突襲的危險——這就是從局部聯想到了整體;人們在總結氣象經驗時,歸納出「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的結論——這就是看到了事物之間的聯繫,從一些苗頭或先兆的現象預測到了事物的進一步發展。可見,見微知著其實就是一種聯想力、推斷力、洞察力,當然也是生存力和競爭力。20世紀60年代,日本情報機構僅憑藉《中國畫報》上一張公開的鐵人王進喜在油井上的照片,綜合其他線索,竟然推測出了大慶油田的位置、規模、加工能力,並得出我國必然會對外購買煉油設備的結論,於是提早有針對性地做了準備,最終在我國招投標時一舉中標。可見,能做到見微知著,就能把握先機、掌握主動,大大提高應對危機的能力!
所謂未雨綢繆,就是要積極主動,早做準備。先哲曾告誡我們說:「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強調凡事要爭取主動、早做準備,而不要等到事到臨頭才手忙腳亂地被動應付,因為「路逢險處難迴避,事到頭來不自由」。應對危機,要在見微知著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到未雨綢繆、做足準備。你們的母校——錦城學院就是因為做到了這一點,才能在這次疫情大考面前交出亮眼的答卷!我校在2012年就學習「可汗學院」的經驗,逐步推進線上教學,做到了對全體師生的全覆蓋。這次疫情之下,傳統的線下教學幾乎停擺,但由於我們在線教學(包括翻轉課堂),抓得早,抓得好,教師技術水平高,同學們非常適應,我校不但如期於2月24日全部開課,做到了「十個不停」,而且還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率先向全社會免費開放45門在線優質課程。大家也經歷了雲課程、雲考試、雲答辯、雲招聘等環節。這就是未雨綢繆、有備無患的好處!充足的準備往往可以使危機得以避免或削弱,幫助我們立於不敗之地,或者把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同學們畢業以後,無非是就業、創業或繼續深造三條途徑。如果你是創業者,你要預測到市場競爭的危機、資金鍊斷裂的危機、內部管理的危機,等等,並為之做好充足準備;如果你是就業者,你要預測到不能勝任部分工作或不被單位理解、不被領導賞識的危機,並主動採取補救行動;如果你繼續深造,你就應該預防不能如期畢業的學業危機。雖然處理各類危機的具體方法不盡相同,但只要有正確的前瞻預測、有充足的提前準備,我們就能化盲目為清醒、化被動為主動,從而佔得先機、贏得勝利!
二、面對危機——做到沉著應對,控制和化解危機
預見和準備並非應對危機的全部。因為有些危機是「卒然臨之」「無故加之」的,是很難預見、很難提前做好充足準備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有這個特點。當此類危機來臨時,我們首先應該做到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然後通過分析局勢、採取行動來控住危機,最後進一步創造條件、化危為機——這就是我們處理危機的「三步曲」。
第一步:臨危不懼,處變不驚。
蘇軾曾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真正勇敢的人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時,是能夠做到鎮定自若的。蘇軾的父親蘇洵也說:「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修煉到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境界,就能更好地權衡利弊、應對挑戰。所以,我們面對危機,首先要做好精神準備、搞好心態建設,克服恐慌、焦躁、悲觀、絕望等負面情緒,作為個人要穩住內心,作為團隊要穩住軍心,做到陣腳不亂、從容應對。今年年初,面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臨危不亂,在第一時間建立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及時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級響應,採取了許多堅決有力的措施遏制疫情蔓延,讓一方百姓免於危難。網友紛紛對我省的防疫工作給予熱烈讚揚,認為「很有章法」、堪稱表率。
第二步:採取行動,控制危機。
在穩定了情緒和心態的基礎上,要冷靜地分析問題、找準對策,然後採取行動,控制危機。大家一定要明白:嚴重的危機面前,首先追求的不是最佳效果,而是把危機控制住,避免更壞的結局。這就需要我們善於在錯綜複雜的問題中抓住關鍵,在瞬息萬變的局勢中找準時機,然後因勢利導、因機立勝,砍下關鍵的「三板斧」。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嚴峻挑戰,我國政府冷靜分析形勢後,果斷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通過降低利率、發行國債、興辦基建、以工代賑等措施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生產、增加就業,平穩度過了危機,促進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這就是思路決定出路,行動開闢前路,危機止於智慧果敢的應對!
第三步:創造條件,化危為機。
作為矛盾的兩個方面,危與機同生並存,在一定條件下甚至可以相互轉化。所以人們常說「危機危機,危中有機」。2003年的非典疫情讓許多企業陷入困境,但也促進了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的崛起,催生出網購等新業態;今年的新冠疫情,大家出門掃「健康碼」,居家辦公開「視頻會議」,隔離酒店跑著「配送機器人」,廠區飛著「消殺無人機」,網際網路、機器人、人工智慧等行業不但沒有衰退,反而在加速發展——這些都是「危中有機」的體現。所以,在控制好危機之後,我們還應盡最大可能製造轉機、培育新機,從而化危為機。
製造轉機——「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事物發展常常有一種奇妙的「逆轉」現象。危機發展到一定階段,可能會突然閃現出一個機會,這個機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轉危為安,甚至還能長遠地改變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格局——我們稱這種機會為「轉機」。比如大家熟悉的京東,2003 年時主要做傳統的IT 產品線下零售生意,在「非典」時遭受重創、一度瀕臨倒閉。這時候有一個員工提出既然線下生意慘澹,不如通過網際網路做交易。這個提議成為危機中的轉機,不僅幫助京東渡過難關,而且還促進了企業日後的轉型和發展。轉機就如同黑暗中的微光,我們既需要有發現微光的智慧,也要有跟隨微光前進的勇氣!
三、危機之後——做到總結經驗,汲取教訓
「工作中的經驗是財富,工作中的教訓也是財富,關鍵在於是否善於總結。」所以,危機結束並不意味著處理危機的結束,我們一定要善於從危機中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並在此基礎上發揚優點、克服缺點。這樣才能把經歷變為成長,把磨難化為財富,用從危機中獲得的經驗和智慧照亮前路!
總結經驗——就是歸納成功之道;就是把零散的、表面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系統的、深入的理性認識上來;就是從閱歷中提取智慧,把經驗轉化為可資借鑑的方法和路徑。
汲取教訓——就是還原問題、直面問題、反思問題;就是「吃一塹,長一智」,把今日之「失」變為明日之「鑑」;就是「不貳過」,不在短時間內兩次掉進同一條河流。
同學們:你們就要離開「錦城」,去廣闊的天地翱翔了。我衷心祝願你們能夠一帆風順。但航行途中又豈無風雨?前進路上又豈無挑戰?請記住:越是危機時刻,越不可氣餒;越是嚴峻挑戰,越要勇謀並重!希望你們在大風大浪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幹;披荊棘,迎挑戰;追光前行,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