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黑白顛倒,其實這是成人的概念,新生兒可不知道白天黑夜是幹嘛的,因為在媽媽子宮內時孩子的世界就是黑白不分的。
所以寶寶的晝夜顛倒其實是一種正常現象。
皮質醇(Cortisol),是壓力激素,能夠讓人警醒。
褪黑素(Melatonin),有助於促進睡眠和消化。
人類褪黑激素的產生有顯著的晝夜節律,夜間褪黑激素的血漿濃度至少為日間濃度的10倍。
夜間的褪黑激素升高在入睡和維持睡眠中有重要作用。正常的褪黑激素晝夜節律可調控其他的24小時節律變化。
嬰兒的褪黑素一般在12周形成,皮質醇約在3~5個月形成。期間需要家長慢慢幫助孩子適應晝夜分明。
夜間睡眠的黑暗,和白天充足的日光(或者室內照明)能夠調節褪黑素的正常分泌。
寶寶的日夜活動應該有明顯區別,白天小睡不必刻意關上窗簾,也無需刻意製造安靜環境,白天適度光照(避免直曬)。夜間睡眠儘量關燈,需要小夜燈儘量低於床面。慢慢建立睡前儀式,洗澡、撫觸、講繪本、餵奶、睡覺······幫助寶寶慢慢建立自己喜歡的睡眠習慣。
另外孩子臨睡前不要玩耍得過度興奮或者讓孩子過於疲勞。
母乳成分在一天之中會有劇烈波動。母乳中的皮質醇是一種能提高人警覺性的激素,在晨間母乳中的含量是夜晚的3倍。
新生兒非常脆弱,0-3個月需要抱睡是非常正常的,父母非常辛苦的付出都是在幫助孩子發育,父母點滴的愛都會深深刻進孩子的大腦裡。
睡眠由生物鐘決定,生物鐘由褪黑素調節。雖然3個月左右寶寶開始分泌褪黑素,但是要等到7-8個月左右孩子才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生物鐘。
我們常說小月齡寶寶,落地醒、小短覺、抱睡奶睡是常態,睡渣還需要陪睡,其實這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是人類演化基因預設的結果。
由於孩子的大腦發育是連續階躍性的,孩子的小覺難在4-6個月會比頭仨月好很多,通常是進三步退兩步,即便是突然有一天能自己睡了,也可能會突然又退回到解放前,1歲的孩子睡眠狀況亦是如此。
從落地醒到全程抱、再到半程抱、繼而抱哄入睡到自己入睡,都是在逐步改善中。
即便是孩子具備獨立自主入睡的能力後,3歲前孩子喜歡由成人安撫入睡都是正常需求。
睡眠倒退通常指的是睡眠能力的倒退或者情況不良化。
其實我們本不應該給孩子貼標籤,用成人的思維去看待孩子的正常情況。發育過程中,出現睡不好的情況並不是因為入睡能力不行,而是因為各類生理、心理需求。
3歲前孩子的大腦容量是出生的3倍,大腦發育每天變化劇烈,認知進步突飛猛進,生長發育速度快,遭遇發育高峰,夜醒次數增多是發育中的正常現象。
你咋知道我醒的多,是睡的不好呢?夜醒頻繁時只要通過安撫快速入睡都是正常的睡眠模式,並不影響睡眠質量。
一覺睡到天亮不等於睡眠質量好,孩子一覺連續睡五個小時就算是睡整覺了。
有著奶睡神器,媽媽們放著不用或者不敢用,嚴格照著「吃-玩-睡」模式養孩子,恐懼那句:「以後不能自主入睡,都是你慣壞的。」
追求讓孩子「自主入睡」、「早早獨立」是當今的社會病態!
父母需要分辨孩子是天生的天使,還是不善於表達自己的需求,亦或者是表達需求得不到回應而放棄。
所謂「獨立自主入睡」除了使養育者輕鬆以外,對孩子不僅沒有顯性的好處,還可能存在潛在風險。
嬰兒需要一個所謂的「社會參與系統」來訓練自己的大腦神經迴路,形成良好的情緒響應系統。
「自我安撫」,並不是把孩子扔在小床上,讓他獨自應對各種情緒,真正的「自我安撫」是告訴孩子他可以主動尋找父母的支持與安撫。因為當孩子哭鬧媽媽不在身邊時,孩子體內的壓力激素都會上升,DNA合成減少,生長放緩。
迷走神經控制嬰兒的精神緩和放鬆,如果出生時發育不完善,就會出現愛哭鬧的現象。而撫觸有利於迷走神經活動,降低壓力激素,進一步促進催產素的分泌。
催產素被稱為「愛的荷爾蒙」,既是激素也是神經遞質,能讓嬰兒產生愉快的感受,促進體格生長和大腦神經發育。
母親的養育行為不局限於哺乳,還包括:親吻、撫摸、懷抱、輕輕搖晃、充滿愛意地看著孩子。
剝離母嬰的親密接觸,追求獨立自主睡小床,就是本末倒置。
養孩子頭兩年撒不開手這地球人都知道,如果覺得累,有了孩子沒了自己,那完全可以等玩夠了再生或不生。
不擰巴就不會失衡,父母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做選擇,更需要抱持一種看見孩子需求、幫助孩子成長的心態去用心養育。
母嬰利益是一體的,損害母親或者嬰兒哪一方面的利益,都是損害雙方的利益。
當孩子夜醒頻繁媽媽頂不住的時候,需要的是隊友和家人的幫助,而這並不是孩子的錯。
親密育兒內涵不是單純指的抱睡奶睡就好,更需要親子之間的內在依戀,外在親密,需要的是父母走心走腦的養育。如果不喜歡奶睡,可以用輕拍安撫,只要媽媽孩子開心,那麼奶不奶睡都不是問題。
讓媽媽犧牲自己的健康,當然不可取的,很多人誤解親密育兒就是教導媽媽全身心撲在孩子身上。
實際上,依戀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良好的依戀關係,意味著彼此都應該感到舒適。想想如果你是孩子半夜哭醒會希望父母做出怎樣的回應呢?
作為父母,「專家」教你的是讓你利用父母的強權。而孩子可讓你理解什麼是愛。愛,其實就是深深的依戀(Attachment)
任何一段親密關係,都需要先給足對方愛和信任,才能激發對方內心中最好的自己。
要求幾個月的孩子獨立自主,對於親子關係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孩子的發展在整個0-3歲都非常關鍵,父母需要非常用心地傾聽孩子的需求,幫助他們應對各種困難,讓他們感受到被愛、被尊重。
在很多人眼裡,「斷奶」是萬能的。孩子不愛吃輔食--斷奶!孩子不吃奶瓶--斷奶!孩子夜醒頻繁--斷奶!其實可怕的不是斷奶本身,而是斷奶背後的邏輯。如果你不擔心孩子18歲還要穿紙尿褲,那你就不必擔心孩子18歲還需要你抱著、搖著、奶著才能睡。理論是死的,人是活的,認真傾聽、理解孩子!
科學育兒,最重要的是思維而不是知識。
科學育兒,不是只專注於獨立自主、吃喝拉撒睡、大動作、精細動作,而是穿過表象看本質。
科學精神不是迷信任何權威,而是用邏輯、知識、經驗、直覺質疑權威,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每個孩子都是奮力向前的蝸牛
如果生命的過程全程是直線,
那麼對於蝸牛來說這樣的生命該多無聊,
如果所有的「快」都是好的,
那麼慢就是我的,
我慢,但我從不後退,
如果獅子因為捕捉到斑馬而快樂,
那麼我從樹枝爬上枝頭便是我的幸福,
因為我看到了日出和日落,
如果我是我步伐的主人,
那麼我更是我人生的主人,
允許孩子做蝸牛,就要面對她「慢慢」的步伐
——張翼
本文內容更新於2021年03月04日,經馬蕾孕哺育科普信息組審核。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科普信息,避免公眾被錯誤認知和謠言誤導,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判斷和處理。個人的哺育問題需要與母乳餵養諮詢師討論或諮詢。對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議,請給我們留言。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你家也有夜貓子嗎?留言談談你的哄睡心得,我們將在評論區選3位留言質量高、點讚多的粉絲送百元左右的育兒禮品💝哦~
活動截至到周日上午10:00,仙媽們,評論區見!
點亮 ,告訴大家你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