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技中心2020年小麥玉米油菜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2021-01-21 騰訊網

全國農技中心2020年小麥玉米油菜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據全國農技中心組織全國植保體系和科研教學單位專家會商分析,預計2020年全國小麥主要病蟲害總體中等偏重程度發生,發生面積8.4億畝次,其中病害發生4.6億畝次,蟲害發生3.8億畝次。赤黴病在長江中下遊、江淮和黃淮南部麥區偏重以上流行風險高,預計發生面積9000萬畝,需預防控制面積在1.5億畝次以上;條銹病在江漢平原、漢水流域、黃淮南部、西南和西北部分麥區偏重發生,預計發生面積6000萬畝;蚜蟲在黃淮海大部麥區發生程度重,紋枯病和白粉病在江淮、黃淮高產麥區發生普遍。草地貪夜蛾可能侵入西南和長江中下遊麥區危害。為有效控制小麥重大病蟲危害,確保2020年小麥穩產增收,特制訂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重點防控小麥赤黴病、條銹病、紋枯病、白粉病、蚜蟲、吸漿蟲、麥蜘蛛等「四病三蟲」,防治處置率達到90%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比例40%以上,高產創建示範片實現統防統治全覆蓋,綜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化學農藥使用量明顯降低,綠色防控覆蓋率35%以上,部、省級綠色防控示範區和綠色防控示範縣實現綠色防控全覆蓋。

二、防控策略

堅持因地制宜、分區治理、分類指導的原則,採取綠色防控與化學防治相結合,應急處置與持續治理相結合,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群防群治相結合的防控策略,抓住重點地區、重大病蟲、關鍵時期,實施科學防控,注重用藥安全,推廣綠色防控,實現農藥減量控害,確保小麥產量和品質安全。

三、防控區域

(一)華北麥區。主要包括除東北、西北以外的部分北部冬麥區,即河北的長城以南,山西中部和東南部,北京、天津兩市。其中,山西、河北中南部麥區以麥蚜、麥蜘蛛、吸漿蟲為主,兼顧小麥條銹病、赤黴病;其他區域以麥蚜、吸漿蟲為主,兼顧麥蜘蛛、葉銹病。

(二)黃淮麥區。主要包括山東全部,河南大部、河北中南部、江蘇及安徽兩省淮北地區、陝西關中平原地區、山西西南部等。以小麥條銹病、赤黴病、紋枯病、白粉病、麥蚜、吸漿蟲、麥蜘蛛為主,兼顧葉銹病、粘蟲。

(三)長江中下遊麥區。包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各省大部,上海、浙江全部以及河南信陽地區。以小麥赤黴病、條銹病、紋枯病、白粉病、麥蚜為重點,兼顧麥蜘蛛,關注草地貪夜蛾危害。

(四)西北麥區。主要包括甘肅、寧夏、新疆和內蒙古西部及青海東部部分地區。以小麥條銹病、吸漿蟲為主,兼顧小麥白粉病、麥蚜、麥蜘蛛。

(五)西南麥區。包括貴州、四川、雲南大部,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以及湖北西部。以小麥條銹病、白粉病為主,兼顧小麥赤黴病、麥蚜和麥蜘蛛,注意草地貪夜蛾可能造成的危害。

四、防控措施

貫徹落實小麥重大病蟲全程防控技術指導意見和赤黴病全生育期綜合防治技術指導意見要求,根據小麥不同生育階段,明確主攻對象,統籌兼顧,綜合防治。小麥返青拔節期以防治紋枯病、條銹病、莖基腐病為重點,挑治苗期蚜蟲、白粉病和麥蜘蛛。抽穗揚花期以預防控制小麥赤黴病和吸漿蟲為主,兼顧銹病、白粉病。後期加強麥穗蚜防控,實施綜合用藥,達到一噴多效。根據2019年秋冬季調查,小麥條銹病在西南冬繁區呈流行態勢,各地應嚴密監測、及時防治小麥條銹病,防止大面積流行危害。

(一)小麥赤黴病。長江中下遊和黃淮等常年病害流行區,要在加強健身栽培的基礎上,把握小麥抽穗揚花關鍵時期,見花打藥,主動預防,遏制病害流行。對高感品種,在小麥抽穗至揚花期,如天氣預報有連續陰雨、結露和多霧天氣,首次施藥時間應提前至破口抽穗期;藥劑品種可選用氰烯菌酯、咪鮮胺、戊唑醇、多菌靈、福美雙、枯草芽孢桿菌、井岡·臘芽菌等;在赤黴病重發區,可選用丙硫菌唑、氟唑菌醯羥胺等新藥,要用足藥液量,施藥後3-6小時內遇雨,雨後應及時補治。如遇病害嚴重流行,第一次防治結束後,需隔5-7天再噴藥1-2次,確保控制效果。對多菌靈抗性高水平地區,應停止使用苯丙咪唑類藥劑,提倡輪換用藥和混合用藥。赤黴病偶發區,可結合其他病蟲防治,在抽穗揚花期進行兼治。

(二)小麥條銹病。加強病情監測,實施分區防治。西南、漢水流域和河南南部、甘肅隴南等主要冬繁區,要封鎖發病田塊,全面落實「帶藥偵查、打點保面」預防措施,減少菌源外傳,阻止向黃淮和華北麥區擴散蔓延,減輕晚熟冬麥及春麥區流行風險。在越夏區,春季遮蓋轉主寄主小檗四周的麥秸堆,阻止條鏽菌有性生殖發生,降低條銹病毒性變異速率。黃淮春季流行區,落實「發現一點,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時控制發病中心;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控,並且做到同類區域防治全覆蓋。防治藥劑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已唑醇、丙環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類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

(三)小麥紋枯病和白粉病。小麥返青至拔節初期,當紋枯病病株率達10%時,進行噴霧防治。藥劑可選用戊唑醇、丙環唑、烯唑醇、噻呋醯胺、井岡黴素、多抗黴素、木黴菌、井岡·蠟芽菌等。當白粉病病葉率達10%時進行噴藥防治。常用藥劑可選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環唑、氟環唑、戊唑醇、咪鮮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嚴重發生田,應隔7-10天再噴1次。要用足藥液量,對準基部,均勻噴透,提高防治效果。

(四)小麥吸漿蟲。小麥吸漿蟲發生區,提倡小麥抽穗期成蟲防治。即在孕穗初期田間設置黃板(10cm×15cm)監測。將黃板固定在木桿上,插入麥田,黃板下緣與麥株旗葉齊,順麥壟雙行設置,行間距20m,行內板間距10m。當孕穗或抽穗初期每10塊黃板誘集到1-2頭成蟲時,於抽穗70%(含露臉)到揚花前開始噴霧防治。或者在早上或傍晚手扒麥壟看到1-2頭成蟲在飛時,進行施藥防治。防治用藥可選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蟲啉、呋蟲胺等。防治工作可結合「一噴三防」的統防統治實施。重發區間隔3天連續用藥2次,以確保效果。

(五)小麥蚜蟲。加強監測有翅蚜遷入高蜂,採用誘蟲板等降低遷入基數。當苗期蚜量達到百株500頭以上時,應進行重點挑治。穗期田間百株蚜量達800頭以上,益害比(天敵:蚜蟲)低於1:150時,可選用啶蟲脒、吡蟲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參鹼、耳黴菌等藥劑噴霧防治。小麥穗期病蟲害混合發生時,及時開展穗期綜合防治。有條件的地區,提倡釋放蚜繭蜂等天敵昆蟲進行生物防治。

(六)麥蜘蛛。在返青拔節期,發現麥蜘蛛發生點時,可採用捕食蟎進行防治,結合監測查治;當平均33釐米行長蟎量達200頭以上時,可選用阿維菌素、聯苯菊酯、馬拉·辛硫磷、聯苯·三唑磷等藥劑噴霧防治,同時可通過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農業措施進行控制。

五、綠色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主推技術

(一)小麥條銹病全程綜合防控技術。採取「綠色防控為主,應急防控為輔」的策略,在選用抗病品種、健康栽培的基礎上,加強監測、及時防控,發現一點、控制一片,發現一片、控制全田。今年西南、鄂西北、江漢平原、河南南部及陝西關中條等地區銹病冬前見病早、病點多、範圍廣、春季流行風險大,早春應全面開展專業化應急防控,嚴格控制病情,防止條銹病大面積暴發危害。

(二)小麥赤黴病預防技術。充分利用品種抗性和農業措施預防赤黴病發生。長江中下遊及黃淮南部,密切關注抽穗揚花期天氣預報,如天氣預報有連續陰雨、結露和多霧天氣,應在小麥揚花初期組織開展統防統治,做到見花打藥,主動預防。

(三)穗期病蟲綜合防治技術。小麥抽穗至灌漿期是赤黴病、條銹病、白粉病、葉銹病、麥蚜、吸漿蟲等多種病蟲同時發生危害的關鍵期,可選用合適的殺菌劑、殺蟲劑科學混用,綜合施藥,防病治蟲,一噴多效。吸漿蟲重發區,充分利用藥劑持效期,適當前移防治時間,在成蟲發生始盛期用藥。常用農藥種類如下:

殺蟲劑:吡蟲啉、啶蟲脒、吡蚜酮、噻蟲嗪、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敵敵畏、抗蚜威、阿維菌素、苦參鹼等。其中,吡蟲啉和啶蟲脒不宜單一使用,要與低毒有機磷農藥合理混配噴施。

殺菌劑: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環唑、苯醚甲環唑、咪鮮胺、氟環唑、多菌靈、甲基硫菌靈、氰烯菌酯、蠟質芽孢桿菌、井岡黴素、丙硫菌唑、氟唑菌醯羥胺、丙硫·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

2020年草地貪夜蛾防控技術方案

根據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網調查和專家會商分析結果,預測2020年全國草地貪夜蛾呈重發態勢,發生區域涉及西南、華南、江南、長江中下遊、江淮、黃淮、華北、西北玉米區,並有遷入東北春玉米區的可能,發生區域佔玉米種植區面積的80%以上,南方省份發生代次多、危害重,預計發生面積1億畝左右。為做好2020年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實現「兩個確保」,即確保蟲口密度達標區域應防盡防,確保發生區域不大面積連片成災。防控處置率總體達90%以上,總體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

二、防控策略

按照草地貪夜蛾發生規律和危害特點,堅持統防統治、群防群治、聯防聯控,開展大區聯合監測,推行分區治理,突出主要作物和關鍵季節,落實防控指導任務。利用理化誘殺控制成蟲種群數量,抓住低齡幼蟲防治關鍵期,注重區域聯防和統防統治。

三、防控措施

(一)監測預警

在西南和華南邊境地區、遷飛擴散通道設立重點監測點,結合高空測報燈和黑光燈監測成蟲遷飛數量和動態。在長江中下遊、黃淮海、東北和西北地區開展燈誘、性誘監測成蟲發生情況。以玉米為重點,兼顧小麥、甘蔗、高粱等寄主植物,害蟲生長季開展大田普查,確保早發現、早控制。

(二)分區防控重點

華南及西南周年發生區防控境外遷入蟲源,遏制當地孳生繁殖,加強成蟲誘殺,減少遷出蟲源數量;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重點撲殺遷入種群,誘殺成蟲,撲殺本地幼蟲,壓低過境蟲源基數;黃淮海及北方地區以保護玉米生產為重點,加強遷飛成蟲監測,主攻低齡幼蟲防治。

(三)主要技術措施

1.生態調控及天敵保護利用:以草地貪夜蛾周年發生區和境外蟲源早期遷入區為重點,強化生物生態預防措施。有條件的地區可與非禾本科作物間作套種,保護農田自然環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發揮生物多樣性的自然控制優勢,促進可持續治理。

2.種子處理技術:選擇含有氯蟲苯甲醯胺等成分的種衣劑實施種子統一包衣,防治苗期草地貪夜蛾。

3.成蟲誘殺技術:在成蟲發生高峰期,採取高空誘蟲燈、性誘捕器等理化誘控措施,誘殺成蟲、幹擾交配,減少田間落卵量,壓低發生基數,減輕危害損失。

4.卵期和幼蟲防治技術:抓住低齡幼蟲的防控最佳時期實施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施藥時間最好選擇在清晨或者傍晚,重點關注心葉、雄穗和雌穗等部位。(1)生物防治:在卵孵化初期選擇噴施蘇雲金桿菌、球孢白僵菌、金龜子綠僵菌、多殺黴素、印楝素、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等生物農藥,或者釋放螟黃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敵和東亞小花蝽、益蝽等捕食性天敵昆蟲防治。(2)應急防治:針對蟲口密度高、集中連片發生區域,可選用農業農村部推薦的草地貪夜蛾的應急防治用藥,如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氯蟲苯甲醯胺、乙基多殺菌素、茚蟲威、蝨蟎脲等,及時開展科學防治,注意輪換用藥和安全用藥 。

2020年油菜菌核病防控技術方案

油菜菌核病是我國長江流域秋播油菜產區重要病害,主要發生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重慶、四川等省(市)及陝西漢中和河南信陽等地區。近年來,由於夏季雨水偏多原因,西北春油菜產區也逐漸偏重發生。為做好2020年油菜產區菌核病防控工作,確保油菜生產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防控處置率總體達到90%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佔防控面積的45%以上;常發區危害損失率控制在8%以下,重發區危害損失率控制在10%以下。

二、防控策略

採取「預防為主、統防統治」的防控策略。播種和菌核病發生初期施用生物菌劑,降低田間菌核數量;防治關鍵時期為始花期和盛花期,各施藥一次進行預防;大力推廣應用無人機等植保高效施藥器械進行統防統治。

三、防控措施

(一)分區防控重點

1.重發區:長江流域油菜產區,如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江西等省為菌核病重發區,注意重點防控。

2.常發區:浙江、重慶、四川、河南信陽和陝西漢中地區為菌核病常發區,注意關鍵期防控。

3.輕發區:雲南、貴州、陝西關中、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等省(區)為菌核病輕發區,注意適期防控。

(二)主要技術措施

1.農業防治。(1)田間管理措施:開溝排水,做到雨住溝幹,不留漬水,降低田間溼度,抑制菌核萌發。(2)水旱輪作:條件適宜地區建議進行水旱輪作,有效減少田間菌核數量。(3)施用生物防治菌:結合播種深翻,施用盾殼黴或木黴菌等生物菌劑,加速腐爛土壤中菌核,減少田間菌核數量。

2.藥劑防治。適時使用生物和化學農藥防控。雨水較多的情況下,花瓣帶菌率高,有利於菌核病發生。(1)生物防治:菌核病發生初期,採用盾殼黴、木黴菌或地衣芽孢桿菌等生物菌劑防治。(2)化學防治:始花期施用重點保護油菜莖基部,盛花期施用阻斷花瓣接觸侵染。可選用咪鮮胺、菌核淨和多菌靈等乳劑或水劑為主的藥劑適時防控。注意輪換用藥以避免出現抗性產生。

3.加強統防統治。在油菜花期推薦無人機進行統防統治,迅速控制病害蔓延,減輕油菜菌核病發生程度,減少為害損失。

注意花期施藥對授粉蜜蜂的不良影響。嚴格按照規定劑量和濃度科學施用農藥,提高油菜生產質量。

供應J1652華美1號京科糯2000金海13太育9號先玉335先玉1321先玉048先玉698先玉688先玉1550東單1331滄玉76登海685大豐30漢單777陝科6號裕豐303蠡玉88蠡玉16迪卡653迪卡517農大372登海533玉米種子。

電話/微信18603774896

QQ405971949

相關焦點

  • 多菌靈抗性嚴重,全國1億畝小麥赤黴病爆發怎麼辦?別急,讓「實粒...
    3月31日,由陝西省植物保護工作總站、陝西農心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陝西省小麥赤黴病科學用藥技術培訓》在西安隆重召開,陝西省植物保護工作總站站長範東晟、陝西農心作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敬敏等領導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重要講話,全國小麥赤黴病知名研究專家、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明國、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高級研究員梁帝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胡小平教授、陝西省植物保護工作總站藥械科科長王雅麗、陝西農心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尹長青等權威專家與企業工作人員圍繞小麥赤黴病防控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 「綠訊」中科院空天所發布《2020年3月全國小麥主要病蟲害遙感預測...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近日,中國綠髮會草地貪夜蛾生物防治小組工作人員收到一則好消息: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黃文江研究員領導的作物病蟲害遙感監測預警研究團隊發布了成果《2020年3月全國小麥主要病蟲害遙感預測報告》(中英文版)。來源:《2020年3月全國小麥主要病蟲害遙感預測報告》(中文版)。
  • 主要作物農田雜草有哪些,非化學控草技術怎麼做
    為推動農田雜草科學防控,促進除草劑減施增效、安全使用,全國農技中心組織有關專家圍繞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馬鈴薯、油菜、棉花田草害防控,於今年2月發布了《2020年農田雜草科學防控技術方案》。該方案在技術思路上指出,農田雜草防控要以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為引領,以作物增產增收和除草劑減量控害為目標,科學制定化學除草使用策略,實施綜合防控,努力降低除草劑藥害,確保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方案除列舉細化了化學控草技術外,還一一提供了非化學控草技術。
  • 小麥赤黴病爆發省份有哪些?該如何預防?
    附件:2020年全國小麥赤黴病防控指導意見 小麥赤黴病是我國小麥主產區常發性重要病害,不僅嚴重影響小麥高產穩產,而且發病後產生的真菌毒素(DON)汙染麥粒,影響小麥質量安全,對人畜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 推廣菸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重要意義
    菸草生產中有許多常見的病蟲害。據保守估計,世界上有近70種傳染病和200多種害蟲。要提高菸草的產量和質量,必須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傳統的控制方法不僅增強了菸草對病蟲害的抵抗力,而且大大降低了化學控制的效果,並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通過農業控制、生物、物理等防治手段,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在保證防治效果的基礎上減少農藥的數量。
  • 2021年種植業農技推廣體系將推進實施五大行動
    2021年種植業農技推廣體系將推進實施五大行動 2020-12-18 1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參加2020年全國省級農技(經作)站長會議
    12月15日,2020年全國省級農技(經作)站長會議在江西省南昌市召開,我廳技術站、果業站、蔬菜站派員參會,全國農技中心副主任王戈主持會議。會議全面總結了「十三五」種植業技術推廣取得的進展和成效,系統分析當前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研究部署了「十四五」種植業技術推廣的思路和措施。
  • 靖遠縣農技中心積極開展西瓜果斑病防控工作
    西瓜產業是全縣重要的特色支柱產業,當前正是西瓜苗移栽定植的關鍵時期,也是果斑病發病的初期,為了預防果斑病大面積發生和蔓延,3月30日,靖遠縣農技中心出動3臺無人機和2輛農藥噴灑車,在高灣鎮的田間地頭進行消毒殺菌。
  • 青島小麥條銹病防控現場會亮「黑科技」1人一天灌溉100畝
    半島記者 韓小偉 通訊員 王軍 丁厚冉5月7日,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在平度市蓼蘭鎮青豐公司蓋達組織召開了全市小麥條銹病防控現場會,現場會分為小麥綠色高質高效新技術、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暨統防統治技術、種植結構優化調整新模式3個版塊,共展示了本市自主選育的青農
  • 天水市2020年種植業工作要點
    認真貫徹落實《2020年全市穩定糧食生產行動方案》,著力抓好耕地地力保護與提升、農機具購置補貼、種糧大縣獎勵、農業保險、旱作農業等扶持糧食生產政策的落實,持續推進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改革,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和縣區政府抓好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加強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落實地方政府糧食安全主體責任,堅守糧食安全生產底線,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 心繫农民 獻身農技 —— 記武威市市級領軍人才華和春
    心繫农民 獻身農技 —— 記武威市市級領軍人才華和春 2020-11-19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寧波餘姚利用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讓稻田美成「花園」
    「其實,水稻田邊種著這麼多花草,不光是為了美化環境,打造美麗鄉村,更是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之一。據農藝師張懷傑介紹,這些花草雖然很普通,但各擔其責,其作用不容小覷。比如,田埂上種植的香根草,可以引誘二化螟;芝麻、萬壽菊,是病蟲害天敵的蜜源植物,可為益蟲提供花粉和花蜜,讓它們壽命更長、寄生能力更強、繁殖得更多。
  • (民生直通車)播下來年豐收的希望——當前全國冬種形勢掃描
    新華社長沙12月8日電題:播下來年豐收的希望——當前全國冬種形勢掃描 新華社記者周楠、張志龍、王建 眼下全國各地冬種生產正在全面展開,冬小麥已經出苗,生機勃發;冬油菜開始播種,熱火朝天;多種蔬菜長勢旺盛,孕育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