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小麥赤黴病2005年~2010年均發生面積6196萬畝,2011~2016年均發生面積8632萬畝,後6年年均發生面積比前6年增長近39%。近年來,我國黃淮冬麥區赤黴病呈逐年加重的趨勢,並呈現北擴西移狀態,已成為黃淮麥區常發性病害。
3月31日,由陝西省植物保護工作總站、陝西農心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陝西省小麥赤黴病科學用藥技術培訓》在西安隆重召開,陝西省植物保護工作總站站長範東晟、陝西農心作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敬敏等領導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重要講話,全國小麥赤黴病知名研究專家、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明國、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高級研究員梁帝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胡小平教授、陝西省植物保護工作總站藥械科科長王雅麗、陝西農心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尹長青等權威專家與企業工作人員圍繞小麥赤黴病防控技術最新研究進展、常用藥劑防效與抗性問題、赤黴病自動化監測技術以及農心公司小麥赤黴病防控方案及「實粒」田間應用技術等熱點內容分別做了精彩報告,來自全省各市、縣等地的50餘位基層植保站工作人員以及200餘名當地小麥主產區的經銷商、種植大戶共同參加了此次培訓。
陝西省植物保護工作總站站長範東晟在致辭中表示,去年冬季氣溫比往年偏高,今年春季雨水又相對充沛,造成了今年全省小麥病蟲害防治任務將會比往年更重,赤黴病局部偏重發生,對小麥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因此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群眾對此非常關注。為此,各級植保站工作人員要特別重視小麥的「三病三蟲」防治工作,努力打好夏糧保衛戰,實現蟲口奪糧。
範東晟強調,通過參加此次小麥赤黴病科學用藥技術培訓,希望各級植保站工作人員及時了解最新的植保技術,努力提高自身在小麥赤黴病的監測、防治技術最近進展、田間試驗、預警系統等專業知識,更好地開展工作。此外,儘管今年國家對小麥「一噴三防」政策的調整給整體防控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各級植保站工作人員要按照省站的部署提前做好中後期病蟲防控的技術方案,認真落實好中後期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控工作和任務。一方面,要及時根據當地小麥病蟲害發病趨勢及預測情況做好技術方案;另一方面,要加強宣傳培訓,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微信、標語等積極開展赤黴病防控宣傳,提醒農戶積極開展防治;通過開展現場會、農民田間學校、培訓會等開展技術培訓,提高防治技術入戶率,充分發揮專業化防治組織的重要作用。
陝西農心作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敬敏在致辭時介紹說,自1994年創業至今,經過20多年的發展,農心公司順利走過了植保產品貿易商、植保產品製造商、作物解決方案提供商三個階段。從2011年在省站領導下積極開展小麥吸漿蟲防治藥劑篩選到2013年積極參與並組織實施了「陝西省小麥高產集成技術標準項目」,再到2015年針對蘋果農藥減量綜合技術研究開展了大量的技術探索及示範觀摩活動,農心公司作為西北地區唯一一家「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戰略實施研究與應用」農藥企業,積極參與課題研究,為國家政策研究提供決策支持。
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約3.5億畝。作為小麥生產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小麥赤黴病不僅造成小麥減產30%~40%,還嚴重影響小麥品質,對人畜健康構成威脅。對此,鄭敬敏深有感觸地說:「公司很早就關注和著手小麥赤黴病的防治研究工作,通過與江蘇蘇研合作,多次與全國農技中心、陝西植保站、多家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展開討論,最終研發了小麥赤黴病的專用藥劑——「實粒」(20%氰烯·己唑醇SC)。自該產品2013年上市三年多以來,得到了使用農戶和合作夥伴的高度認可。目前,全國累計推廣面積約400萬畝次,預計減少經濟損失約8億元。期望通過這次技術培訓,能夠讓農戶和渠道夥伴更多地了解小麥赤黴病的科學用藥技術以及農心『實粒』和相關產品的防治優勢。同時,也期待在省站領導下,各級植保部門的協同支持,各渠道夥伴的一齊努力下,共同推進小麥赤黴病的綠色防控工作,為確保國家小麥生產、糧食安全、食品衛生健康做出應有的貢獻。」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明國與參會代表們分享了題目為《小麥赤黴病防控技術研究》的報告,並從小麥赤黴病防控技朮赤黴病化學防治技術研發、赤黴病化學防治技術應用等三個角度進行具體闡述。
周明國介紹說:與小麥銹病、白粉病等其他病害不同,現在一些內吸性的殺菌劑可以在葉面上再擴展,可以得到較好的防治效果,但赤黴病發生在穗子上,而穗子是立體的,藥劑很難均勻地噴施,導致赤黴病防治難度較大。
此外,抗藥性是殺菌劑應用過程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值得人們關注。過去人們普遍使用多菌靈以及甲基多菌靈,特別容易造成病原菌產生抗藥性,比如2016年安徽蕭縣麥區赤黴病對多菌靈的抗藥性也達到了14.3%。而通過2014-2016年在江蘇地區對其他殺菌劑抗藥性進行抗藥性檢測時發現戊唑醇、氰烯菌酯沒有抗藥性,因此周教授建議將氰烯菌酯與其他藥劑(氰 戊、氰 己等)混合使用。
研發藥劑,抗性增加,原有藥劑失效,再研發新藥,……為了擺脫上述困境,使小麥赤黴病防治更加可持續,2012年隨著氰烯菌酯不斷推廣;周教授所在的團隊又開始研發協同增效減量用藥技術,尋找一些化合物或者因子,更好地誘導植物的防禦反應,通過和高效殺菌劑配套系統使用,在最大程度上減少抗藥性的產生,提高防治效果。
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發布的2017年全國小麥赤黴病發生趨勢預報顯示,今年小麥赤黴病偏重以上流行風險高,預計發生面積達1億畝,其中安徽和江蘇沿淮及其以南,湖北江漢平原、浙江北部、上海沿海麥區有大流行的風險,長江中下遊其他麥區、黃淮南部麥區有偏重流行的可能,且北擴西移趨勢更加明顯。
談到防治藥劑選擇,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高級研究員梁帝允介紹說,目前我國登記防治麥類赤黴病的藥劑有298個,其中含多菌靈成分多達165個。根據監測結果,建議在多菌靈產生抗性地區輪換使用氰烯菌酯、三唑類等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延緩小麥赤黴病對多菌靈抗性的發展。此外,針對小麥赤黴病對多菌靈抗藥性突出問題,近年來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與陝西農心公司等企業合作,開展小麥赤黴病防治藥劑試驗示範。試驗示範表明: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型殺菌劑「實粒」(20%氰烯·己唑醇SC)具有高效、低毒、低殘留、保護與治療作用兼備和環境友好的優良特性,不僅優於目前市場上的常規藥劑品種,其對小麥白粉病、紋枯病也有優良的防治效果,且可以有效防止小麥早衰,改善小麥品質與產量。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胡小平教授做了題為《小麥赤黴病監測與預警系統安裝使用及田間調查》的報告,並對小麥赤黴病預測原理進行了系統說明;該系統可做到區域實時數據採集、無線傳輸與存儲;流行趨勢預測;發布預警信息至客戶端(手機、計算機等)。未來還可預期在系統中集成其他病蟲害預警模塊,真正做到病蟲害綜合預測預警的目的,從而指導科學用藥。
2016年陝西省小麥種植面積1605萬畝,病蟲害發生4573萬畝次。2014、2015、2016三年全省小麥赤黴病發生面積分別為275.7、567、231.5萬畝。陝西省植物保護工作總站藥械科科長王雅麗在分析全省小麥赤黴病發生防控情況時表示,目前全省小麥赤黴病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第一,從偶發區向常發區轉變趨勢明顯。第二,發生區由南北向發展明顯,2012年以前秦嶺北麓、渭河沿岸區域偶爾發生,渭北小麥主產區很少發生,但2012年以來渭北小麥主產區成為重發區。第三,穗腐、莖腐、根腐混合發生,損失嚴重。例如,2016年富平縣、蒲城縣個別田塊穗腐、莖腐、根腐混合發生,病株率超過40%。
按照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要求,陝西省植保站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突出重點區域,抓住關鍵時期,主動出擊開展防控工作。針對小麥赤黴病常發重發態勢,2013年以來省植保站在富平縣、洋縣、勉縣、眉縣、岐山縣、戶縣等地先後開展了多批次藥劑對比試驗、不同防治時期防治試驗、小麥「一噴三防」不同防治藥劑組合防效對比試驗以及20%己唑醇 氰烯菌酯防治小麥赤黴病試驗。
陝西農心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尹長青在介紹公司小麥赤黴病防控方案及應用技術時表示,與市場已登記的傳統藥劑相比,氰烯菌酯對小麥赤黴病表現出良好的防效,通過實驗對大量的藥劑進行篩選後發現,氰烯菌酯與三唑類藥劑進行復配後,其藥效可以進一步提升,殺菌譜更廣,延長持效期,有助於延緩單一化合物使用造成的抗性問題。
「小麥赤黴病可防、可控、但不可治,等到灌漿期以後發病時再進行治療就已經為時已晚,因此一定要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談到小麥赤黴病的綜合防治策略,尹經理言簡意賅地總結為「見穗打藥,揚花重防,遇雨補噴」,即在華北、西北地區每畝施用『實粒』100克,在小麥抽穗30%~50%進行預防;小麥揚花期間遇到連續陰雨或大霧天氣要再施用1次;每畝用水量不得少於30公斤,施藥時重點噴施小麥穗部。
在國家實施農藥減施增效政策的背景下,陝西農心將繼續堅持以作物為出發點,站在農戶立場上積極研發和推廣優秀的作物解決方案。公司積極承擔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期望能夠與各級植保部門在優質化合物推廣方面、植保技術培訓方面等展開合作,共同為農戶的豐產增收不懈努力。
(作者:胡元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