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姐在給顧客擦皮鞋。這份工作雖然辛苦,但她很知足。
□文/圖 記者張瀟 實習生袁文娟 梁玉婕
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有眾多擦鞋師傅,他們低頭認真為顧客清理鞋面,靈巧的雙手上下翻飛,幾分鐘便打理出一雙潔淨如新的皮鞋。僅僅需要兩元錢,一雙灰頭土臉的鞋子就變得光亮照人,40歲的王姐幹這一行十年了……
樂觀 「靠勞動吃飯挺好的」
「擦鞋不?坐!」位於西安南郊的圍牆巷是一條稍顯偏僻的普通巷子,一位靠牆而坐的中年婦女,不時對巷口路過的行人吆喝著。她的腳邊擺放著一個鞋盒大小的木箱,裡面裝著鞋油、鞋刷、紙板、水瓶、抹布等擦鞋用具,前面則放著一個小凳子,熟客和同行們叫她王姐。
王姐是河南南陽人,今年剛滿四十歲,來西安打工已經有十一二年了,開始做過家政,販過水果,賣過菜,後來跟自己的老鄉學了擦鞋的手藝,一直幹到現在,有十年了。
說起自己的職業,王姐挺滿足。她說:「在這兒比農村好,農村活太重了。咱農村人到了城裡,沒有其他本事,在這裡擦鞋掙錢,靠勞動吃飯挺好的。」
王姐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吃過飯,把孩子送到學校,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早上八點出攤到傍晚六七點收工回家,沒有休息日,偶爾遇到下雨天,她就抓緊時間出門買些生活必需品或是去康復路批發鞋油。她說:「下雨的時候算是休息時間,其實也沒時間玩。西安的雨一天半天就停了,雨一停就立馬出來,雨後擦鞋的人更多呢。」
王姐的主顧都是上班族,有附近銀行的,也有對面單位的。
記者採訪間隙,有位老主顧來擦鞋,王姐一邊熱情地招呼客人坐下,一邊麻利地收拾起來,給鞋清洗、抹乾、再上鞋油,上完油就開始一遍遍地刷,最後打光。整個過程得好幾分鐘,她始終彎著腰,幹得非常認真細緻,邊擦還邊做「廣告」:「咱這是好鞋油,10塊錢一盒的,不掉色,不褪色。」客人付款時零錢不夠,問王姐能不能先欠下兩毛,王姐笑著擺擺手,她說,老主顧沒必要這麼認真。
每天擦鞋的鞋油成本要五六元錢,擦一雙鞋兩元錢,一直沒漲過價。對此王姐的理論像個順口溜:「三塊咱不收,一塊咱不接,兩塊一雙,官價。別人也有四塊、五塊、十塊一雙的,咱就這個價,也不想漲價,漲價沒人擦,人都跑完了,咱吃啥喝啥?」
艱辛 只有過年才回老家
王姐的孩子今年9歲,剛出生就跟著母親來到西安,只有過年的時候,王姐才帶兒子回河南老家與家人團聚,呆上十天半個月便要趕回西安來繼續擦鞋掙錢。
在與記者閒聊的間隙,一位中年男子匆忙來到跟前的凳子上坐下:「快點快點,我趕時間,擦快一點啊!」「喲!是你啊!知道了,別著急,就好!」王姐一邊打開自己的工具箱忙活,一邊與擦鞋的男子插科打諢,顯然,這也是王姐的老顧客。這名男子在得知記者正在採訪王姐時,很高興的向我們介紹了自己為何愛到王大姐這裡擦鞋:「我就認她,她這兒的鞋油好,程序多,你看她要先給咱腳後跟墊一個紙板護住襪子,再用水洗,然後用刷子刷,上鞋油,最後還要用布擦、打亮。她這可不是鬧著玩,裡面是有技術的。」中年男子對王大姐的手藝讚不絕口,王大姐在旁邊一邊擦鞋一邊笑,看得出,自己的工作得到別人的肯定,她是很開心的。
王姐幹一年能拉到五六個老客戶。「很多時候要靠老客戶照顧生意啊!」她邊和我們聊天,邊將清洗皮鞋的水倒在自己因為擦鞋弄髒的手上,反覆揉搓著。
堅強 少吃點少花點就攢出來了
「我朋友多,不過都是窮哥們和窮姐們,山西的、四川的、天南海北哪都有。」王姐的一幫姐妹大都是靠擦鞋過活,幹家政的、做生意的也有。
原本在王姐工作的那堵牆下,每天都有三四個姐妹和她一起。但記者採訪當天其他人都先「撤退」了,只剩下王姐一個人在忙活。面對記者的疑問,王姐解釋說,因為白天陪一個朋友去逛街買鞋了,回來的晚了點,沒有掙到多少錢,不多幹一會兒,就掙不回明天買菜的錢了。小巷子不比繁華的大馬路,生意一般,每天的收入就只有三四十元。但王姐對自己的收入倒是沒啥抱怨:「沒錢有沒錢的辦法,少吃點、少花點、少穿點就攢出來了。晚上收攤了,想吃啥買點啥,剩餘的夠交房費就行了。」
王姐租住在圍牆巷附近的一間普通民房,每月七百塊錢的租金。房子很小,一張床,兩個柜子,一張桌子和做飯用的電磁爐就是全部家當了。王姐每天早晨8點就出來擺攤,傍晚六七點收攤回家為孩子做飯。
熟客笑呵呵的說王姐人緣好,她張著嘴大笑了起來:「咱就是窮開心,有錢沒錢,老的少的,大的小的,坐在一起聊天。上午四個小時,下午四五個小時,一天工夫一會兒就過去了。幹這一行也挺樂呵,大家一起也有個照應麼!」
夏天擦鞋的人少,也就能掙個三四十塊錢左右,冬天擦鞋的人多,生意能好一點。但寒冬臘月擦鞋,一坐就是一天。對於工作的辛苦,王姐笑著說:「冬天咱就全副武裝唄,戴著手套擦,穿上靴子、棉褲、棉襖,再戴上兩個護膝就行了。咱這皮糙肉厚的,凍不著!」
憧憬 希望孩子有個好前程
王姐9歲的兒子正是淘氣愛玩的年紀,她沒有時間帶兒子出去玩。由於丈夫外出打工,一兩年才回來一次,孩子與爸爸自小就沒在一起,自己一邊做生意一邊照顧孩子。兒子一歲的時候就在市場裡跑著玩,自己只在下雨天「休假」的時候才有空帶兒子逛逛商場,最遠也只去過附近的公園。
「有時候,和兒子關係好的同學家裡有車,家長會帶著他一塊兒出去玩。上次去了趟大雁塔,回來把他高興的……」這樣的時候畢竟太少,王姐說:「兒子乖得很,我沒時間帶他玩的時候,他周末就在家寫作業,背課文,想玩了,就自己踢踢毽子,練練跳繩,不讓我操心。」
陰雨天做家政,晴天出來擦鞋,十幾年來王姐最大的安慰就是有個乖巧的孩子。她說:「有時候幹一天的活確實很累,回家了跟兒子說媽很累,他就會幫我摘菜、洗菜,有時候還幫我刷鞋。」
天擦黑了,王姐開始收拾擦鞋的工具。她看看旁邊乖乖站著等她回家的兒子,說:「我娃學習還不錯,咱擦鞋,總不能讓下一代也擦鞋吧?一定要步步高,往上升啊。」她一邊擦最後一雙鞋,一邊反覆叮囑兒子,讓孩子快回家加件衣服。「天冷,快回去,媽媽擦完這雙鞋就回來給你做飯吃,不要在外面瘋跑了!」放學兩個小時的孩子還沒吃上飯,天天如此,但這個9歲的孩子默默地等在一邊,並不抱怨。
目標 擁有自己的擦鞋店
十多年的擦鞋生涯中,王姐這樣的擦鞋師傅們也碰到過一些難以應對的問題。
在龍首村十字的擦鞋師傅劉華剛剛入行一年,她說:「幹咱這一行的,顧客有時候很欺生。」有擦完了鞋嫌價錢貴、氣衝衝扔下一塊錢就走的;也有不擦鞋,聽到她的吆喝聲惡語相向的;甚至有擦鞋的姐妹們在為顧客服務時還受到一些不文明言語的侵擾。對於這些,她們只能選擇默默忍受。
談及這些,王姐有些默然,但是樂觀開朗的她,一會兒便恢復了笑顏:「這些情況畢竟是少數,我們靠自己的雙手掙錢,不偷不搶的,只要技術好,養家餬口不是問題。」
記者見證的4個小時,秋涼天氣,王姐掙了16元錢。數目雖不多,但她露出了發自內心的微笑。
當下,2元錢能得到服務已經很少了,但對於擦鞋匠來說,每次收到2元錢是他們在寒冬酷暑每一天守候來的喜悅。擦鞋匠們基本是年齡在40歲左右的農村婦女。「在城裡討生活,有這份活幹也不錯啦。」是她們共同的心聲。
「我經常想,開店多好,風颳不著,雨淋不上,有人進來,價錢都在那兒擺著,一下子錢就掙到手了。有時候我站在人家的擦鞋店門口都看入迷了。」王姐憧憬地說道。但她立刻又轉了口氣:開店成本太高了,房租、生活費,還有孩子上學的託管費,負擔不起啊。等孩子大了再想開店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