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市文物保護與利用社會組織聯盟人文武漢團隊發出緊急呼籲,建議對武漢市江岸區即將拆遷的漢正天街63-67號地塊多處歷史建築暫緩拆除,組織有關方面和文物保護專家進行逐個論證後,再作拆除與否的決定。
據人文武漢團隊考據,本次拆遷涉及的大董家巷片是明代後期與漢正街同時發展起來的歷史街區,是漢口地區有文獻可考、傳承有序、最早的歷史地名。大董家巷現有數量可觀的清代和民國時期的老建築,彌足珍貴。
該團隊統計出此片區值得保留的古建築分為三類:一、清代客商會館太平會館(地跨花樓街10號和二盛村60號)、長郡會館殘牆(大董家巷,尚存門樓)、平江會館(1909年建成,1919年重建)。二、完整的近代石庫門裡份:恆太裡(8棟,2020年5月剛剛拆除)、三義裡(16棟)、中和裡(7棟);三、民國時期近代工商業建築:鄒協盛金號大樓(民權路185—191號,三層樓大型近代建築)、源昌絲綢號(花樓街38號,獨立石庫門樓房)、某錢莊(二盛一巷3號,獨立石庫門樓房)、晴川承志堂(昇平左巷1號2號,獨立石庫門樓房)、陳太乙房產 (大董家巷21號,二層民居)、漢口本竹中外紙業公所(塗家巷7號,中西合璧二層建築)。
這其中,位於大董家巷34號的長郡會館,是在2016年11月8日的拆危房工作中發現的。媒體報導當時工人在清理一面牆時,露出了「長郡 館」三個字,而「郡」和「館」兩字間的牆體,因為被開了窗戶,丟失一字。11月10日,看到了報導的江漢區文體旅遊局派人赴現場,確定此處為清代長沙會館所在。並在現場的一根石柱上清理出一尊石獅子,進行了移走保護。(詳見武漢晚報16年11月9日《拆危房拆出清代「長沙會館」 位於漢口大董家巷》和11月12日《漢口大董家巷長沙會館舊址獲緊急保護》兩篇報導)
包括長沙會館在內,人文武漢團隊所考據出的大董家巷所有歷史建築,均未列入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築和任何一級的文物保護單位。大董家巷所在的漢正天街片區也未列入武漢市主城歷史文化與風貌街區名單。這意味著從程序上,這些歷史建築或遺存的保護工作,需經過審核評估論證其價值並通過「認證」後再來進行。
而人文武漢團隊考據的這些歷史建築遺存的圖片顯示,大董家巷的很多歷史建築或遺存,因為城市更新和發展,被或新建或修補的房屋封在了牆內。其原貌如何,遺存多少都不得而知。若考證這些歷史建築或遺存,首先需要以考古的心態謹小慎微的推進拆遷工作,一旦有所發現即停止拆遷進行清理考證,再來評估其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進而決定其是否列入優秀歷史建築或文物保護單位,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2011年3月,武漢市啟動漢正街中央服務區棚戶區改造。根據規劃,需徵收12個地塊,涉及土地近2000畝、人口近10萬。而本次拆遷的大董家巷所在的漢正天街片是徵地面積最大,規劃容積率最高,規劃建築面積最大的地塊,而且大部分拆遷區域都是居住區。
在早期的規劃中,漢正天街將是漢正街中央服務區的核心區域,漢江十景之首,六百多米的超高層建築之間將有連廊連接,形成空中街巷。
毫無疑問,如此宏大的規劃將面臨資金和效益等多重壓力,能否給足大董家巷這些歷史建築時間來進行評估論證,山高海深人不測啊。好消息是,2012年通過的《武漢市歷史文化風貌街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裡第三十二條是這樣的:具有保護價值但尚未確定為優秀歷史建築的建(構)築物,面臨被拆除、損毀、破壞等情形的,市房屋主管部門發現或者接到報告後,應當立即會同市規劃、文物主管部門到現場進行查勘,經初步確認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優秀歷史建築確定條件的,可採取先予保護的措施,再按照本條例規定的程序報批將其列為優秀歷史建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