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讓你利人,老子讓你體己

2020-12-11 知常不病

文/赫利凌/知常不病

無論是天地,無論是你我,終難逃脫的無非是吉兇禍福。其實,世道自在人心。所以,孔子向人們講仁義,讓人克己復禮;老子向人們講道德,讓人自知而明。儒學也好,道家也罷,終極命題無非是世道人心。世事恆常,常的是永遠無常。人心多變,不變的是永遠在變。世道還是世道,人心也還是人心。聖人願意換位思考,考慮對方感受;哲人願意挖掘自性,考慮自身問題。

一,孔子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解決問題

【1】克制自我惠愛天下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法要求。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孔子讓人克制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2】恭寬信敏惠行於天下孔子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能在天下實行五種品德就可以說是仁了。孔子提倡:恭寬信敏惠,說的是恭敬,寬厚,信任,勤敏,惠人。這也是孔子實行仁的方法,其核心無非就是要善待他人。

【3】 人性的區別與劃分孔子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毀壞別人的好事,促成別人的壞事。孔子對後世最大的貢獻就是對君子與小人的區分。從人生觀上區分: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從價值觀上區分: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從世界觀上區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不怒於人不傷害人孔子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我有個叫顏回的學生愛好學習,他從來都不把自己的怒氣轉移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複犯同樣的過錯。不怨天尤人,不屢教不改,是一個人的終極修養。

【5】感同身受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儒家思想的一種行為準則。明確要求你讓別人做什麼,首先自己本身也應該願意這樣做。這也揭示了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

二,老子站在自身的立場上解決問題

【1】你要惡劣就是世間的醜陋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之所以是美的,就是因為有醜陋的;都知道善的之所以是善的,就是因為有惡劣的。

【2】你要作孽就不能長久老子提醒: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狂風颳不到天明,暴雨下不到天黑,是誰使它這樣的?是天地。天地的暴虐尚且不能持久,何況人呢?

【3】你要囂張就難逃天遣老子正告: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勇敢於囂張就會死,勇敢於沒膽量作亂就會活。這兩種勇敢使人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討厭的,誰知道是因為什麼?就是聖人也難於解說明白。天之道,不爭鬥而善於取勝,不說話而善於答應,不召喚而自動到來,慢條斯理的而善於謀劃。天網廣大無邊,網孔雖稀,卻從沒有遺漏。

【4】你不收斂就會死路一條老子提示: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我有三件法寶,我掌握它並保護著它:第一叫收斂,第二叫節儉,第三叫做不敢爭先。收斂才能勇敢,節儉才能寬綽,不敢與天下人爭先才能做統領。現在捨棄收斂而求囂張,捨棄節儉而求闊綽,捨棄託後而去爭先,只有死路一條了。

【5】自知者明老子明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能了解他人的人聰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是強大而不可戰勝的。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堅持力行的人是有志向的人,不喪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雖死而思想還在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總之,仁者人之所親,乃慈慧惻隱之心;義者人之所宜,無非賞善罰惡。道者人之所蹈,是萬物不知所由。德者人之所得,是萬物各得其所欲。

世道總會變遷,人心總有不古。儒家的克己若是精神食糧,道家的自知就是苦口良藥。飢則用食,疾則選藥。

相關焦點

  •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古人說,孔子到洛陽問禮老子,老子是老頭子,似乎老在孔先,毫無問題。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是兩碼事。我不認為,老子年紀大,《老子》就在《論語》前。孔子見老子,孔子不批評老子,老子卻批評孔子。我們很容易相信,批評人的一定是老師,不但資格老,年紀也一定大。但研究思想的邏輯先後,有個規律,我們不要忘記,「反對」不能無的放矢,「被反對」一般都在「反對」前。學習,要有學習的榜樣,批判也要有批判的靶子。比如《論語》批墨子嗎?不批。《墨子》批孔子嗎?批。為什麼?
  • 孔子「適周於老子問禮」考辨——讀《史記·孔子世家》心得
    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
  • 「老子」也主張「學而時習之與溫故知新」,老子與孔子默契度很高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其實老子也主張「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老子與孔子師徒二人,默契程度超人想像。老子:「那你可要努力呦!孔丘可比你認真多了。」尹喜:「好的,老師。」老子:「為師再當一回嘮叨翁,把『道』的問題咱們再聊一聊。尹喜,道在哪兒?」尹喜:「老師,這個問題好奇怪啊!道在天上吧?」
  • 孔子、老子與釋迦牟尼誰的境界更高?
    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求也。」孔子聞之曰:「惜乎其不廣也。胡不曰:人失弓,人得之。何必楚也。」老子聞之曰:「失之,得之。何必人。」釋迦聞之曰:「何弓?何人?何得何失?」 —— 看罷此文,三聖默然。顏回問尹喜曰:「世人造謠,三聖云何不辯?」三問而三不答;復問尊者阿難,阿難曰:「假立名言,妄說諸有,何必辯?」
  • 孔子雖聖曾被罵喪家之犬,老子無為卻捧在神壇,對比之後立見高下
    引言: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孔子被稱為孔聖人。從歷史來講,儒家思想不是最經典的思想,孔子也不是學術上最牛的人,站在今天我們來看,孔子和老子的差距在哪裡?結果被老子狠狠地訓了一頓!老子說:「你講的這些學說,學說本人和骨骸都已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老子在周朝圖書館工作,他對周朝的典章制度、禮樂儀式極其熟悉,而且還是正宗的。老子第一層意思就是勸告孔子,不要糾纏周禮。
  • 孔子教臣民守規矩,老子教君主別胡來,其實都是同一個字上做文章
    在以「克己復禮」為終生信仰的孔子看來,周禮是天下最高的禮法,亂用禮樂,是最無道無良無底線的僭越,是「孰不可忍」的「違憲」行為。文武之道即是天之道。但是孔子堅信:「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他認為文王、武王、周公制定的禮法,是天道的體現,天道永恆,因此它不會淪落到地下,它依然在人的道德良知裡,只要有人振臂,一定會有復興的那一天!
  • 孔子見老子,有什麼深遠意義?
    第一集《春秋》,這不由讓人很是迷惑了,中國的歷史不說夏吧,至少可以考證的也應該是商呀,為什麼會選擇從春秋開始整部紀錄片呢?又為什麼選擇孔子見老子這一事件作為整部《中國》的開端?正如記錄片中所提到的這一時期,地球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在希臘半島,先後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中東地區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基督教據考證最初源自於猶太教),古印度有釋迦牟尼,而在東方的中國,也先後出現了像老子、孔子、孟子這些偉大的聖人智者,建立了自己的核心思想體系。
  • 原來老子和孔子是這樣的關係,從紀錄片《中國》看道儒之辨別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之所以叫老子因為古代李字同老字,再加上一些神乎其神的傳說,以及他對世人的貢獻,後人一點點就將李耳尊稱為孔子。孔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公認為是道家始祖。孔子姓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儒家始祖。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蘇格拉底,柏拉圖奠定了西方研究人與物(科學)關係的傳統,釋迦牟尼系統地發揚了人與神(宗教)關係的傳統,而東方的孔子老子則系統地開創了研究人與人(道德)關係的傳統。思想與文明,和氣候、經濟、自然、環境一樣,有周期性。道教為什麼說老子化胡,就是因為佛教與老子的道德經同出一轍,有太多相似的道理。
  • 抖音孔子懂了孟子懂了只有老子沒懂是什麼梗 是啥意思含義
    最近在抖音上有一句話還蠻流行也有很多人都在說,那就是孔子懂了孟子懂了只有老子沒懂,到底啥意思呢?趕緊來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孔子懂了孟子懂了只有老子沒懂是什麼梗和意思孔子、孟子、老子這三位相信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這可是三位非常有名的歷史思想家哦!
  •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誤解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最大誤解這個世界上,處處是一個爭字:人人爭先恐後,爭名奪利,爭權奪勢,爭長論短。因為優質的資源就那麼多,如果不爭,就得不到最好的。然而老子卻在《道德經》一書中告誡人們不要爭,為什麼老子要這麼說呢?
  • 和眾生平等比較孔子的「愛有差等」之人以群分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這《乾文言》「不言所利」,是遍澤,如太陽照好人也照壞人,就是不管是莊家還是閒家都能得利。《荀子·成相》「堯讓賢,以為民,泛利兼愛德施均」。墨家的墨子提倡的「兼相愛,交相利」的「兼愛」思想。他針對儒家「愛有等差」的說法,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帛書老子》第19章「是謂玄同。
  • 經典反思:刻在金人背後,最古老的人生格言讓老子和孔子非常感動
    當年,孔子從魯國出發到周朝國都參觀學習,在太祖后稷廟堂前發現了高大的金人,它們立在右面的臺前前,閉著嘴巴靜立,莊嚴深沉。孔子好奇的研究金人雕像,發現在金人的背後刻著銘文,開頭的文字如下: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歡迎你留言交流。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 真善美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人前人後都能坦然相待,內心知曉真實的自己是誰。 真實的言辭不華麗,華麗的言辭不真實。童言無忌,除去一切機巧,最真。孔子亦言: 巧言令色,鮮矣仁。
  • 劉先銀經典點說:鄧偉龍的老子「不尚賢」辨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淨化人民的心思,滿足人民的安飽,減損人民的心志,增強人民的體魄。常使人民沒有偽詐的心智、沒有爭盜的慾念。使一些巧智的人不敢妄為。以無為的境界去處理世務,就沒有不歸順的。【導讀】「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賢、難得之貨,欲,分別指擾亂民心,使民相爭、不安的幾個因素,即名、利、欲望。
  • 他沒那麼喜歡你,只是因為不喜歡刻意的你,看道德經現在才知道!
    如果這是孩子或喜歡的人對你說的話,你有何感想,一股強烈的沒有人情的感覺,今天我們就討論下這個話題,這個問題也是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中的內涵,我們先看下第十九章全文:在這一章中,老子指出了道的三種弊端:聖知,仁義和巧利。
  • 孔子過沒過美人關
    楚王說:「俺丟了弓,肯定會被楚人撿到。找啥找,東西不還在咱們家嗎?」對此,孔子評論道:「楚王的格局忒小了一點,幹嘛非得是楚人,外地人撿了就不香嗎?我看,改為『人失弓,人得弓』,才有點『仁者愛人』的意思。」
  • 《老子》思想教你如何做人做事做官
    老子提出: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老子·十三章》)這是說,以愛護自己身體的態度來對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的重任交給他;以愛護自己身體的信念來對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老子和莊子都認為:「重生者則輕利,重利者則輕生。」輕生的人必然追逐名利,棄身而殉物。這種身且不能安保的人,怎麼能治理天下呢?
  • 聖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孔子所說的西方聖人是誰?
    話說,宋國的太宰見到孔子後,開口問道:「孔子你是聖人嗎?」孔子回答:「我哪敢當聖人,我不過是博學多識的人罷了。」於是太宰又問:「那三王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三王是善於使用智力和勇力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太宰又問:「五帝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五帝是善於推行仁義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
  • 自古以來世界上接近「神」的人,中國佔了3位,孔子沒有上榜
    在近代人類幾千年的發展史上,出現過很多智慧超群、卓爾不凡的人,這些人都擁有很高的智慧、以及常人所不及的能力;而這5位被全世界公認為最接近「神」的人,中國佔了3位。第二位、達文西我們所知道的達文西只是個畫家,但是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