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赫利凌/知常不病
無論是天地,無論是你我,終難逃脫的無非是吉兇禍福。其實,世道自在人心。所以,孔子向人們講仁義,讓人克己復禮;老子向人們講道德,讓人自知而明。儒學也好,道家也罷,終極命題無非是世道人心。世事恆常,常的是永遠無常。人心多變,不變的是永遠在變。世道還是世道,人心也還是人心。聖人願意換位思考,考慮對方感受;哲人願意挖掘自性,考慮自身問題。
一,孔子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解決問題
【1】克制自我惠愛天下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法要求。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孔子讓人克制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2】恭寬信敏惠行於天下孔子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能在天下實行五種品德就可以說是仁了。孔子提倡:恭寬信敏惠,說的是恭敬,寬厚,信任,勤敏,惠人。這也是孔子實行仁的方法,其核心無非就是要善待他人。
【3】 人性的區別與劃分孔子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毀壞別人的好事,促成別人的壞事。孔子對後世最大的貢獻就是對君子與小人的區分。從人生觀上區分: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從價值觀上區分: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從世界觀上區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不怒於人不傷害人孔子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我有個叫顏回的學生愛好學習,他從來都不把自己的怒氣轉移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複犯同樣的過錯。不怨天尤人,不屢教不改,是一個人的終極修養。
【5】感同身受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儒家思想的一種行為準則。明確要求你讓別人做什麼,首先自己本身也應該願意這樣做。這也揭示了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
二,老子站在自身的立場上解決問題
【1】你要惡劣就是世間的醜陋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之所以是美的,就是因為有醜陋的;都知道善的之所以是善的,就是因為有惡劣的。
【2】你要作孽就不能長久老子提醒: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狂風颳不到天明,暴雨下不到天黑,是誰使它這樣的?是天地。天地的暴虐尚且不能持久,何況人呢?
【3】你要囂張就難逃天遣老子正告: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勇敢於囂張就會死,勇敢於沒膽量作亂就會活。這兩種勇敢使人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討厭的,誰知道是因為什麼?就是聖人也難於解說明白。天之道,不爭鬥而善於取勝,不說話而善於答應,不召喚而自動到來,慢條斯理的而善於謀劃。天網廣大無邊,網孔雖稀,卻從沒有遺漏。
【4】你不收斂就會死路一條老子提示: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我有三件法寶,我掌握它並保護著它:第一叫收斂,第二叫節儉,第三叫做不敢爭先。收斂才能勇敢,節儉才能寬綽,不敢與天下人爭先才能做統領。現在捨棄收斂而求囂張,捨棄節儉而求闊綽,捨棄託後而去爭先,只有死路一條了。
【5】自知者明老子明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能了解他人的人聰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是強大而不可戰勝的。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堅持力行的人是有志向的人,不喪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雖死而思想還在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總之,仁者人之所親,乃慈慧惻隱之心;義者人之所宜,無非賞善罰惡。道者人之所蹈,是萬物不知所由。德者人之所得,是萬物各得其所欲。
世道總會變遷,人心總有不古。儒家的克己若是精神食糧,道家的自知就是苦口良藥。飢則用食,疾則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