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子與釋迦牟尼誰的境界更高?

2021-01-08 當下禪

一日,孔、老、釋三聖共遊,顏回、尹喜、阿難三賢隨侍。偶見一文,其文曰:楚王失弓,左右欲求之。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求也。」孔子聞之曰:「惜乎其不廣也。胡不曰:人失弓,人得之。何必楚也。」老子聞之曰:「失之,得之。何必人。」釋迦聞之曰:「何弓?何人?何得何失?」 —— 看罷此文,三聖默然。顏回問尹喜曰:「世人造謠,三聖云何不辯?」三問而三不答;復問尊者阿難,阿難曰:「假立名言,妄說諸有,何必辯?」

孔子(公元前552~479)

孔子、老子與釋迦誰的境界更高一些?上面這則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貌似孔子境界最低,釋迦境界最高,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老子(公元前572—429)

佛教有所謂的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五乘佛法,一般佛子認為儒教、道教、基督教、回教等都是世間人乘、天乘的宗教,皆為「外道」,還比不上佛教的「聲聞乘」,只有佛法才是徹底究竟的無上大教。

釋尊(公元前565年~486年)

由於印度文明是以宗教出世主義為導向的文化,而中國則是以現世主義為中心的倫理本位文化,因此中國人在初次遭遇這種異質文化衝擊時的確感到心靈的巨大震撼。這無疑是中國文化遭遇的首次挑戰。自佛教東傳,中、 印兩大古老文明第一次在文化思想層面上相遇即展開激烈的交鋒,有時甚至發生武力流血的事件。其犖犖大者有:在南朝宋文帝時的儒家與佛教之間有關因果報應之爭;齊梁之間的神滅、神不滅之爭;宋末齊初之間的道教與佛教之間的夷夏問題之辯;在北朝時由於道、佛鬥爭的原因所引起的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二次廢佛法難事件,導致大量佛教徒死亡,佛經被毀。隋開皇年間的三教辯論大會,唐時的「老子化胡」之爭,韓愈等儒者的反佛等等。。。

三教真的差別那麼大嗎?真的水火不容嗎?其實,一切的差別,只是因為人們僅僅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為相所迷而已。迷而妄執,故有爭鬥。沒有分別心,才是真正的修行。怎樣才能消除分別紛爭呢?透過「凡所有相」而明心見性。覺悟自性,則三教為同,不悟自性,則三教為異。

六祖慧能(638~713)

儒釋道三家,三次具有開創性的革命,分別來自唐代的慧能,宋代的王重陽,明代的王陽明。其中,自幼生活在嶺南的禪宗六祖慧能在初見五祖的時候,五祖看他一幅山野樵夫的模樣,問:「你從哪兒來?」「從嶺南來。」「你到這裡想幹什麼?」「不求別事,只求作佛。」「你這個獦獠,又是嶺南人,你怎麼能夠成佛呢?」這時,慧能說出了一句響徹千古的話:「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卻沒有南北之別。我這個獦獠,形象上雖然與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麼差別?」

王重陽(1112年-1170年)

北宋著名道士張伯端在《悟真篇》中指出:「教雖分三,道乃歸一。」開創了全真教的王重陽力推三教合一說:「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道不通於三教,非道也。儒家的集大成者王陽明,在儒、佛、道三教合一觀念的變遷中,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援佛、道入儒,創立心學,即由禪宗「即心即佛」發展而來。至此,三教基本融會貫通,相異性不異也。

王陽明(1472—1529)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大思想家陸九淵說:「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後,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東、南、西、北海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這也就是孟子說的:「先聖后聖,其揆一也。」

華嚴經中說,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三界四相,惟一夢心。夢心醒處幻身融,千差萬別一時通。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而觀,不獨三教本來一理,無有一事一法,不從此心之所建立。三教最後之所以能夠融合,根本原因就在於,不管是儒,還是釋道,真正徹悟後都會發現,哦,原來一切都不過是同一自性所流露,原來三聖本一,應機而化,三教本一,隨緣而教。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佚名作《虎溪三笑圖》

東晉時有位高僧法號慧遠,住在廬山西北山麓的東林寺中,潛心研究佛法,為表示決心,就以寺前的虎溪為界,立一誓約:「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有一次詩人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過訪,三人談得極為投契,不覺天色已晚,慧遠送出山門,怎奈談興正濃,依依不捨,於是邊走邊談,送出一程又一程,忽聽山崖密林中虎嘯風生,悚然間發現,早已越過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視大笑,執禮作別。後人在他們分手處修建「三笑亭」以示紀念,並寫有一聯: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已經流傳開來,以象徵三教合流的美談而膾炙人口。從世界文明的大視野看,作為世界兩大古老文明的中、 印文明在歷史上的衝突、 交鋒及其所採取的解決途徑, 為當今全球化時代解決各文明之間的衝突提供了借鑑意義。

相關焦點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蘇格拉底,柏拉圖奠定了西方研究人與物(科學)關係的傳統,釋迦牟尼系統地發揚了人與神(宗教)關係的傳統,而東方的孔子老子則系統地開創了研究人與人(道德)關係的傳統。思想與文明,和氣候、經濟、自然、環境一樣,有周期性。道教為什麼說老子化胡,就是因為佛教與老子的道德經同出一轍,有太多相似的道理。
  • 孔子讓你利人,老子讓你體己
    所以,孔子向人們講仁義,讓人克己復禮;老子向人們講道德,讓人自知而明。儒學也好,道家也罷,終極命題無非是世道人心。世事恆常,常的是永遠無常。人心多變,不變的是永遠在變。世道還是世道,人心也還是人心。聖人願意換位思考,考慮對方感受;哲人願意挖掘自性,考慮自身問題。
  •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古人說,孔子到洛陽問禮老子,老子是老頭子,似乎老在孔先,毫無問題。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是兩碼事。我不認為,老子年紀大,《老子》就在《論語》前。孔子見老子,孔子不批評老子,老子卻批評孔子。我們很容易相信,批評人的一定是老師,不但資格老,年紀也一定大。但研究思想的邏輯先後,有個規律,我們不要忘記,「反對」不能無的放矢,「被反對」一般都在「反對」前。學習,要有學習的榜樣,批判也要有批判的靶子。比如《論語》批墨子嗎?不批。《墨子》批孔子嗎?批。為什麼?
  • 孔子過沒過美人關
    孔子瀟灑沒料想老子更乾脆,聽了這件事之後,說道:「什麼楚呀人的,全不重要,只是一個事件而已。生動詮釋了事物演化,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老子覺得,用四個字概括就足夠了。失弓,得弓。」老子飄逸釋迦牟尼曉得了,拈花一笑,說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執著於表象,便落了下乘。在這個故事裡,『弓』本身是不存在的,只有被你們稱為『弓』的那個東西。老衲給一點不成熟的小建議吧,精髓僅兩個字,得,失。
  • 孔子見老子,有什麼深遠意義?
    又為什麼選擇孔子見老子這一事件作為整部《中國》的開端?正如記錄片中所提到的這一時期,地球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在希臘半島,先後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中東地區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基督教據考證最初源自於猶太教),古印度有釋迦牟尼,而在東方的中國,也先後出現了像老子、孔子、孟子這些偉大的聖人智者,建立了自己的核心思想體系。
  • 你的人生境界在什麼階段
    我們的人生境界也是可以修煉提高的,如果把我們的人生境界也像遊戲一樣設置成段位,那你的人生境界在什麼段位呢?首先是我們的儒家孔老夫子劃分的人生境界。接下來是我們的老子「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 《道德經》青銅白銀段位對應的是「禮」,這個階段的人遵守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是遵法守紀的良好公民黃金鉑金段位對應的是「義」,這個階段的人除了遵守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
  • 孔子「適周於老子問禮」考辨——讀《史記·孔子世家》心得
    文|青樓大茶壺導讀:《孔子世家》所述「孔子適周於老子問禮」一事真偽,涉及儒道學派源流爭辯,牽連不可謂不大,遂成學術界一樁公案。針對《孔子世家》中「孔子適周於老子問禮」一事所引發事實與傳言混淆問題,筆者欲就援引資料出處、同期史料對比及文本內容分析三方面入手,辨析此處史實真偽問題,並結合戰國及西漢早期社會狀況及思想潮流,作出相應解釋。
  • 西方學者評選「世界四大聖哲」,其中東方有兩人,孔子是其中之一
    在西方世界的歷史上,誕生了很多有名的哲學家,比如有西方「哲學之父」之稱的泰勒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阿基米德等,中世界的聖託馬斯·阿奎那,近代的笛卡爾,而之後,西方繼續湧現出了一大批偉大的哲學家;而西方學者們在研究哲學時,必然也要學習借鑑世界其他偉大哲學家們的思想,而在期間,他們評選出了「世界四大聖哲」,現在來看看這「世界四大聖哲」都是誰吧
  • 道家人生最高境界什麼樣?老子想成嬰兒,莊子追求大逍遙
    中國文化是追求人生道德境界的哲學。儒家希望達到堯舜禹那樣的人生境界;道家的老子很天真,他人生最高境界是成為嬰兒;莊子是個追求精神絕對逍遙自由的哲學家,他想成為至人、神人和聖人,因為只有他們才達到了逍遙境界;佛家則是希望能夠成為實現涅槃的佛。
  • 孔子四十不惑的人生境界
    孔子說他四十不惑,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你可不要理解為孔子到了40歲了,什麼都不迷惑了,什麼都知道了,什麼都懂了,什麼知識都難不倒他了,顯然不是這樣。這並不是說孔子到40歲就掌握了世間所有的知識,明白所有的道理,也並不是說他已經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了。那如何理解呢?孔子不惑之處,不在於他的知識比我們多,而在於他比我們具備了更強的人生智慧。
  • 「老子」也主張「學而時習之與溫故知新」,老子與孔子默契度很高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其實老子也主張「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老子與孔子師徒二人,默契程度超人想像。老子:「為師倒不覺的辛苦,『道』非常抽象,不好理解,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道,老師講的很多內容你也理解不了,道是關鍵中的關鍵,也是難點中的難點。」老子:「孔丘這個學生,在很多方面就理解的很到位。孔丘對我教他的很多知識,常常學而時習之,並做到了溫故知新,現在也當了別人的老師。」
  • 孔子人格修煉的三重境界
    第二步登堂之功是「修己以安人」,「安人」則強調君子能以自己的修為安撫身邊更多的人群,亦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已經不是君子獨善其身的境界了,孔子就曾說過「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憲問》)。仁者超越君子,具備兼濟大眾的仁愛胸懷。孔子對子張問仁的回答亦可說明「仁」的內涵。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 原來老子和孔子是這樣的關係,從紀錄片《中國》看道儒之辨別
    道儒在《中國》紀錄片《中國》之前,還沒有哪一部影片能將老子與孔子之間的關係以及論道描述得如此生動傳神。該片目前正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播出第一季,受到了廣大關注和一致好評。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之所以叫老子因為古代李字同老字,再加上一些神乎其神的傳說,以及他對世人的貢獻,後人一點點就將李耳尊稱為孔子。孔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公認為是道家始祖。孔子姓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儒家始祖。
  • 讓孔子都翻爛了好幾次
    幾乎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印度有釋迦牟尼,古希臘有蘇格拉底,而我們中國有孔子。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把它叫做「軸心時代」。三位哲人同時照亮文明的夜空。釋迦牟尼、蘇格拉底、孔子這三個人都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都是老師,通過培養學生而傳播自己的思想;也都是全憑口傳心授,他們的思想也全是靠弟子記錄流傳至今。
  • 孔子雖聖曾被罵喪家之犬,老子無為卻捧在神壇,對比之後立見高下
    引言: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孔子被稱為孔聖人。從歷史來講,儒家思想不是最經典的思想,孔子也不是學術上最牛的人,站在今天我們來看,孔子和老子的差距在哪裡?我們就拿上千年都被稱為聖人的孔子和老子對比一下。
  • 《道德經》「上善若水」的七種人生境界【老子微言】
    年輕人說:「哦,我有些領悟了。我對付冰塊的方式不對,不該用斧頭劈,應該用火燒。」老子微笑地搖著頭。年輕人面露難色,鞠躬請教。老子語重心長地說:「上善若水。
  • 抖音孔子懂了孟子懂了只有老子沒懂是什麼梗 是啥意思含義
    最近在抖音上有一句話還蠻流行也有很多人都在說,那就是孔子懂了孟子懂了只有老子沒懂,到底啥意思呢?趕緊來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孔子懂了孟子懂了只有老子沒懂是什麼梗和意思孔子、孟子、老子這三位相信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這可是三位非常有名的歷史思想家哦!
  • 孔子教臣民守規矩,老子教君主別胡來,其實都是同一個字上做文章
    孔子為什麼教臣民守規矩,守什麼規矩 春秋時期周禮崩塌,禮崩樂壞。道是老子哲學的全部思想基礎,是中華哲學獨有的哲學體系,是天地萬物之本源,社會人倫之法則,天下萬教之宗元,與孔子「憲章文武」之「道」不同,孔子的「道」以「禮制」為核心,是針對人倫關係而精心「設計」的一整套規章制度和行為準繩。而老子的道是相對於天地人神的獨立存在,上帝、君主、臣民,以及山川草木一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道面前,沒有高低貴賤。
  • 老子留下《道德經》後出關,是避難還是自殺?學者:當時他太痛苦
    孔子和老子,作為中國兩個最出名的思想家、學者,他倆在人們眼裡的身份是不一樣的。人們總喜歡把孔丘稱作聖人,但是卻把老子稱為神仙。這或許是儒家與道家的根本分歧,但是在關於兩人的傳說中,就能覷得倪端。老子為什麼被當做是神仙?這得從他西出函谷關開始說起。
  • 劉先銀經典點說:鄧偉龍的老子「不尚賢」辨
    理解:這段話是孔子跟弟子子貢談論如何對待貧窮和富有的問題。子貢認為無論貧窮和富有做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就行了,不因貧窮而去低三下四討好別人,阿諛諂媚,以圖私利;不因富有而去驕奢淫逸,財大氣粗,盛氣凌人。可孔子教育弟子「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貧富差距是長期存在的,貧窮和富有不是通過個人努力就能縮短差距,而精神境界的追求卻能通過努力達到相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