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神不在場的呼喊、細語與沉默

2021-01-15 謬謬謬

神不在場的呼喊、細語與沉默

——英格瑪·伯格曼《呼喊與細語》影評

作者:賈謬

 

伯格曼,這位傳教士的兒子,作為導演,宗教性的終極關懷賦予了他的作品一種深沉而廣博的經典品質。作於1973年的作品《呼喊與細語》,通過一個病危的女人在臨死前後與其兩個姐妹、一個女僕之間的日常故事,剖析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疏離,影片所傳達的生命的被遺棄感,浸透了神不在場下個體生命何以救贖的悲思。

 


艾格尼絲得了不治之症,彌留在病痛的煎熬和死亡的恐懼中。姐妹瑪麗亞、卡琳和女僕安娜,一起照看她最後的日子。醫生來診斷了一下,對病人的關懷像牧師一樣,那是宗教性的撫慰,如果是中國的大夫,一般會說「想吃點什麼就吃點什麼吧」,西方人比較直接,醫生說艾格尼絲的時間不多了。

 

醫生走的時候,瑪麗亞與他四目相對,眉睛傳情,他們曾有過一夜婚外戀情。電影插敘了這一段,瑪麗亞勾引醫生的時候,醫生讓這她看著鏡中的自己,毫不留情地揭露冷漠、世俗、欲望在她臉上留下的痕跡。她用力克制著自己內心的驚愕,這克制的表情仿佛是一種呼喊。第二天,偷完情的醫生走了,丈夫回來了,瑪麗亞若無其事地說話,丈夫仿佛心裡明白了一切,他沒有表露,沒有發火,當然也沒有原諒,甚至什麼都沒說,一個人走進了書房。過了不知多長時間,瑪麗亞推開房門,丈夫用匕首插進了自己的腹部,他並不想死,在疼痛和恐懼中呼喊妻子「救救我」。

 


瑪麗亞是一個熱情的人,她主動邀約一夜情,多年後在艾格尼絲的房宅重逢醫生時,她又主動地點燃醫生的慾火。但醫生是個理性的人,儘管他多年前接受了一夜情,但他是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理性其實也是種冷漠。

 

熱情的瑪麗亞想和姐妹卡琳做朋友,恢復小時候的親密無間。兩人獨處時,她試探地向卡琳傾訴,輕柔地撫摸她。

卡琳拒絕了她。卡琳是一個徹底冷漠的人,她丈夫從事外交事業,有錢有地位,算是上流社會吧,但在卡琳眼裡,這些,包括精緻的晚餐、家庭的形式、生活的樣子……「一切都是謊言」。謊言像空氣一樣包裹著她,離不開,事實上她也已經接受了,但她內心在抗拒。是的,冷漠是一種抗拒。

生活唯一讓她留意的是不小心摔碎酒杯,地上的一塊碎玻璃。她冷漠地把弄著碎玻璃,與中國人饒有興致地盤玩物件截然相反。晚餐後,女僕服侍她脫了衣服,換上睡衣,她一個人坐在椅子上,將碎玻璃插進自己的陰部。她走進臥室,躺在床上,打開雙腿,向丈夫展示流血的陰部。畫面靜的壓抑,像呼喊聲一樣壓抑。這種展示性的自殘是冷漠的抗拒的極端。

 

終於,在瑪麗亞第二次試探下,卡琳接受了。兩人互相輕撫面龐,輕語低訴,畫面靜音,她們的嘴唇、手指、表情,都那麼輕柔,就像兩個動物,兩隻貓、兩頭鹿、兩隻小鳥、兩尾魚一樣,毫無功利,毫無防備,毫無芥蒂地嗅探、磨蹭……兩者親密無間,互相又沒有依賴和意圖。這應該是生命之間所能具有的最好的關係吧,伯格曼稱之為「細語」。這組鏡頭是電影的一處「法眼」。

細語,從鏡頭可以感受到,漢語更擅長表達這種狀態,纏綿、綢繆,但沒有濃烈的意味,繾綣一詞就更準確了。

 


而艾格尼絲,還在病痛的折磨中,只有女僕毫無保留地撫慰著她的痛苦。她解開寬大的睡袍,敞開胸乳,懷抱著痛不可堪的病人,讓她入睡。

艾格尼絲終於死了。姐妹們商量著喪事與遺產的分割。

平緩的敘事卻陡然掀起衝突——真是大師手筆——艾格尼絲迴光返照,活了過來。對中國人來說就是詐屍了。西方人雖然沒有詐屍的恐慌,但姐妹倆顯然只有驚愕,沒有驚喜。

卡琳走進房間,在死亡的恐懼中,艾格尼絲拼命想抓住活著的世界,親情無疑是最可靠、最近貼的抓手,但卡琳拒絕了她。卡琳用不可接受的腳步離去,走出了房間。

瑪麗亞走進房間,她有熱情的本性,接受了姐妹伸出的雙手,並還以深情的凝視。但死神突然在催促,極度恐懼的艾格尼絲拼盡全力要抓住活著的世界,她死死地攏住了瑪麗亞的脖子。瑪麗亞驚恐不已,她掙脫開,落荒而逃,衝出了房間。

 

艾格尼絲終於死在了女僕的懷抱中。安娜半裸著身體,艾格尼絲在她敞開的寬碩的胸懷中,枕著她粗壯的大腿,永遠地安睡了。安娜用她大地一般的身體,像神一樣安撫了死亡的恐懼。

這一畫面讓人想起米開朗琪羅的聖母憐子像。米開朗琪羅的這一雕塑,表現了人對神的垂憐,人和神的關係顛倒了,但人和神都得到了升華。伯格曼的這一鏡頭,表現了大地的精神,大地用她沉默的身體懷抱一切,安撫著被呼喊和細語遺棄的生命。

 


經歷了細語的瑪麗亞與卡琳,又回到了原來的冷漠與疏離。她們對別人,對不同階級的人,更加冷漠。在分割完姐妹的財產之後,她們假惺惺地多給安娜開了點工資,並慷慨地允許她可以在艾格尼絲的房子裡多住幾天,並可以拿一件死者的遺物作為紀念。安娜拒絕了,她不想拿任何東西,她只想做一個好人。

影片的最後,安娜翻開死者的日記本,死者曾經多麼熱切並充滿希望地渴求細語……但這只是無望的呼喊而已。最終,只有安娜用大地的沉默撫慰了她。

 

呼喊與細語。

呼喊是個體生命孤絕的狀態,人與人的關係冷漠、疏離。艾格尼絲的呼喊是她的病痛,對死亡的恐懼,無可訴說。瑪麗亞的呼喊是她發現自己的熱情並不真誠,錯諤不解。卡琳的呼喊是她的冷漠最終殺向了自己,她自己都受不了自己的冷漠。

細語是生命之間的無所求的自然繾綣,人與人在關係中實現了神性對孤獨個體的撫慰。


顯然,伯格曼這部電影表明了現代世界的本質:神的缺席。神不在場的情況下,個體生命只有呼喊與細語嗎?安娜這一角色,伯格曼為我們還添上了沉默。如果人與人的關係喪失了細語的可能,那麼只剩下孤絕的呼喊嗎?不,還有大地,還有大地用她沉默的身體懷抱著一切,安撫著一切。

 

——獻給安娜

 賈謬,2019年5月14日於北京月照西樓


相關焦點

  • 以家人之名:尖尖不讓走,凌霄只說6字在場都沉默,氣得她踢椅子
    以家人之名:尖尖不讓走,凌霄只說6字,在場都沉默,她氣得踢椅子。說到《以家人之名》,我們都非常的熟悉了,在這個電視劇中,如今已經播了,凌霄和賀子秋要離開的事實,雖然倆人都要走,但是賀子秋是因為,想要為李爸減輕負擔,畢竟李爸供養大學生確實壓力太大了,更何況他不走的話,趙華光連麵館都不讓他開了。
  • 【在場】桑根:送到最後
    得貴奮力揮動砍刀,似有使不完的力氣,又似有洩不完的仇恨,連高出雜草間的山茶、楠竹也毫不猶豫砍掉。手起刀落,植株應聲而倒,他並沒有栽種時的期待,也沒有被毀壞的憐惜,他只考慮必須要橫向拓寬四米開外,不然八抬上不來。  到地頭了,七八十個平方的地面只有零星的狗尾草站在那裡,三娘這兩年已經種不動地了,坡沿上一大蓬紅豔豔的刺玫迎風搖曳,倒像個正在走向舞臺的主角華貴妖嬈。
  • 蘇童:沉默的人以沉默對待生活
    女孩說這句話的時候眼睛裡熠熠發亮,你可以從那種眼神中輕易地發現她對沉默的欣賞和褒獎,對於一個青年男子來說,那是一個多大的暗示,男人們總是格外重視來自異性的種種暗示。並以此來鑑別自己的行為。我亦如此,我一直自認為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從那次聚會開始,我似乎不再為自己的性格自卑,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自由地順從了自己的意願,能不說話則不說話,能少說話則少說話。
  • 阿蘇:不在場的共情
    包括表情的共情、語言的共情、情緒的共情、身體的共情以及內在深層情緒的神入等。如果我們理解到能量層面,我們能夠超越空間和時間,體驗到能量場中各個個體的情緒和感受。所以快樂時雙方會感受到,傷害也是同時存在的。你傷害了對方,對方傷害了你,這種能量在兩個人內心都會起作用,不管你是受害者還是施害者,兩者所受的傷害都是同等的,當然表現的形式會不一樣,有些人會大哭,有些人會迴避,有些人會壓抑,有些人會否認,有些人會反向形成。簡單的說,你傷人,你的心會痛,人傷你,你的心也會痛。對方亦復如是。基於此,我們對於不在場的人的共情就能形成。
  • 【夜聽】張學友《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
    歌詞:微風吹動你的發梢就像風的線條總是在我的眼裡顫動微笑掛在你的嘴角蕩漾我的情懷總是叫我無法言語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告訴你心中的話面對面看著你的眼睛不再追尋你的背影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告訴你心中的話面對面看著你的眼睛不再追尋 風的線條微風吹動你的發梢就像風的線條總是在我的眼裡顫動微笑掛在你的嘴角蕩漾我的情懷總是叫我無法言語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告訴你心中的話面對面看著你的眼睛不再追尋你的背影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
  • 《絕對不在場證明》:是的,那個時間,我不在現場
    《絕對不在場證明》:是的,那個時間,我不在現場一推開店門,撲面而來的,是擺滿整個小店琳琅滿目的鐘表,並且所有的指針都指向了同一時刻。而在這片時間之海中央,坐著一位身材嬌小,膚色白皙,氣場神似小白兔的少女,她便是這家美谷鐘錶店的店主美谷時乃,除了維修各種鐘錶,她還有一個副業,幫助顧客,推翻不在場證明、或者搜尋不在場證明。《絕對不在場證明》一書正是以這樣一個奇妙的場景,拉開了這場推翻不在場證明「系列遊戲」的序幕。
  • 【周末福利】劇場版動畫《心靈想要大聲呼喊》
    《心靈想要大聲呼喊》《心靈想要大聲呼喊》是由長井龍雪執導、岡田麿裡編劇、A-1 Pictures製作的一部動畫電影,本作也是由曾經打造過《我們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見的花的名字。》《心靈想要大聲呼喊》【先行版預告】
  • 一個人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願說話,這究竟是怎麼了?
    這種性格的人,更多情況下喜歡一個人,即使人多的情況下也不願意多說話。但對於本身就擅長言語的人變得越來越沉默了,那麼就有很多的原因可以說了。 漸漸的你也變得沉默了。 看淡一切 當一個人變得越來越沉默的時候,不是他不想說,只是對一些事情看透不說透,以前糾結的事情,到現在看來都變得不重要了。
  • 有一個人,他不在場
    ——我是真的真的,記不起來了。我坐大姐的車,一路聊天,說到中年人的困境:不開空調熱,開了關節又隱隱作痛。
  • 《沉默的真相》惹哭了一大批人,寧理功勞不小,實力演繹一人千面
    近日收官的影視佳作《沉默的真相》,可以說是多少年來被觀眾們誇讚得最多的影視劇。評分一路飆升,而且在現在不少影視劇都被觀眾吐槽「高開低走」的時候,這部劇卻可以另外的一種姿態傲立於大部分影視劇之上,呈現出一種「高開炸走」的局勢。
  • 擅長用沉默解決一切的三個星座,喜愛冷戰
    誤解不請自來,矛盾突然間爆發,雙方的溝通就成了緩和關係的當務之急。每一個人面對負面情緒,都會有一套自己的應對方法。有的人會選擇和對方大吵一架,甚至把新舊帳一起算,總之就是要讓對方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但是也有一些人,他們不喜歡大吵大鬧,最擅長的還是冷戰。一旦自己生氣了,就喜歡用沉默來解決雙方存在的問題,一點也不想好好說話。而對於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心態,完全由對方自己來思考,猜不出來就繼續僵持下去。
  • 棉棉細語除蟎潔面巾榮獲日本美妝雜誌VOCE獲獎單品
    棉棉細語除蟎潔面巾榮獲日本美妝雜誌VOCE獲獎單品 2020-05-20 16:41:00來源:北國網
  • 抖音巴啦啦小魔仙咒語一呼喊是什麼歌 巴啦啦小魔仙歌詞介紹
    抖音巴啦啦小魔仙咒語一呼喊是什麼歌 巴啦啦小魔仙歌詞介紹  這首歌曲的歌名叫做《巴啦啦小魔仙》,是由徐少榮作詞,黎允文作曲,大小Ann所演唱的一首歌曲,該歌曲是電視劇《巴啦啦小魔仙》的主題曲。
  • 脈脈父親節營銷:父愛也許不在場,但他從未缺席
    長時間的加班、出差、應酬,也許他們錯過了孩子的生日、失約了與孩子的遊樂場之行、缺席了學校的親子日……職場爸爸的父愛,仿佛總是一種不在場的狀態。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6月21日父親節,脈脈聯合餓了麼、一點資訊、海爾冷櫃、網易有道等15家品牌聯合發起 #不在場的父愛#,透過各自的產品功能點,為職場爸爸們證明,也許有些時候他們的父愛確實不在場,但這份愛從未缺席,他只是以另外一種狀態存在於我們的生命中:也許是點餐時的一句備註,也許是推薦給你的一篇文章,也許是為你積累下的一點人脈,再也許是不捨得為自己買新手機,卻捨得為你買新玩具的拮据……
  • 【在場微散文】敏熙:母愛如山
    看山看風景如此,看世界也不例外。中國的改革開放已進行了40周年,我們用才智創造了各自不同的"帶風景的房間"。你想過沒有,站在這個房間,選擇哪一個窗口看窗外的世界,你會看見什麼?在場微散文同主題徵文競賽第25期(2018年6月)主題:看山看,是注視,是關注;  山,是一個意象,是窗外的風景。看山,就是看世界。
  • 男子強姦按摩女被判刑,「她沒有呼喊,我以為她願意」
    「她反抗的態度不激烈,也沒有呼喊,讓我誤以為她願意同我發生性關係。」2019年4月8日凌晨,安徽男子小東(文中均為化名)在按摩時,認為按摩女小麗穿著性感,強行與小麗發生了性關係。小東對小麗沒有採用明顯的暴力或暴力威脅,小麗反抗的態度不激烈,也未呼喊,讓小東產生了錯誤認識,小麗在事發後還收取了小東200元,請求法院對小東從輕處罰。安徽省廬江縣人民法院一審認為,被告人小東違背婦女意志,強行與之性交,其行為已構成強姦罪。其歸案後作為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且自願認罪,依法可以從輕處罰。判決以小東犯強姦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二個月。
  • 沉默與被沉默的年代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的想法有多麼高尚,但也不覺得這些想法有多麼浮誇,更不覺得虛偽。當我在書中翻看到那些為國為民的歷史人物時,我只是感到自己的渺小,以及熱血裡流淌著的一份歸屬。楊姍姍昨晚問我,新聞理想真的存在嗎?我說,「存在」,但除了這兩個字外,我再也說不出其他的東西,哪怕一丁點的感慨與自信。上大學前,我是一個愛寫散文愛寫詩的文青,感慨一下小惆悵,追求一些小浪漫。
  • 推理推薦—《羅傑疑案》、《絕對不在場證明》、《詭計博物館》
    因為「我」對羅傑比較了解以及「我」的不在現場的證明,「我」成了波洛的助手。隨著案件的剝繭抽絲,嫌疑人的逐漸排除,最後結局出人意料。小編薦語: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內容質量不用多說。書名:《絕對不在場證明》作者:(日) 大山誠一郎豆瓣評分:7.5本書簡介:有一間古怪的鐘表店,不僅售賣鐘錶,還兼營著一項「代客推翻不在場證明」的業務,一次收費五千日元。
  • 談案說法| 雨山法院:宣揚傳播「呼喊派」邪教「教義」六人被判刑
    案情回顧經審理查明,2017年年初至2018年4月期間,被告人李某某認識被告人宋某某、黃某某等人,遂邀集被告人宋某某、黃某某、徐某、施某某等人經常組織「呼喊派」馬鞍山召會聚會、傳福音發展會員。被告人李某某安排被告人黃某某從網上下載「呼喊派」宣傳資料。
  • 「姐妹」梁鈺:為女性呼喊奔走的一年
    35天裡,梁鈺成立了公益團隊,每天凌晨工作結束後,她的腦袋還在不斷思索下一步行動,聯繫各大醫院、尋求公募基金幫助、尋找衛生巾商家……高強度的運轉讓她迅速成長,不斷收到的醫護求助與感謝也讓她意識到——女性的呼喊需要被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