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在中山站怎樣過春節?山西南極科考人告訴你

2021-01-14 山西日報

春節裡,萬家燈火,闔家團圓。此時,南極中山站外,風雪交加;中山站內,山西省五臺山氣象站工程師王俊傑正緊盯著眼前的氣象儀器,記錄著各項數據變化。這個春節,王俊傑過得簡樸而又忙碌。沒有精彩的電視節目,沒有朋友圈搶紅包的熱鬧,只有手頭上急需交接的工作。為了讓度夏隊員早點回家,王俊傑在春節期間要加班加點地工作。

▲ 王俊傑(右一)與同事在雪龍號前合影

春節期間

每天只有6個小時休息時間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春節的到來意味著假期的來臨,但對於王俊傑來說,他的工作才剛剛開始。作為南極科考的越冬隊員,他要在度夏隊員回國前接過工作。然後在漫長的極夜中,接替度夏隊員,繼續完成氣象監測工作。

春節期間,早上7點起床,凌晨1點左右休息,除了吃飯就是工作。王俊傑每天只能睡6小時左右,他早已習慣中山站這樣忙碌的生活。「根據安排,今年度夏隊員要提前回國,以往3月份要交接的工作,在2月份就要完成。因此,春節期間,中山站沒組織什麼活動。我們要儘快交接,不能因為過節而耽誤隊員回國。」王俊傑說。

別人的除夕,可能是在搶紅包中度過,而王俊傑的除夕,則是在各種氣象儀器數據前度過。「我現在正做季節標定的工作。各種氣象儀器在度夏隊員用久了之後,它的數值會出現偏差。我們現在正修訂儀器偏差的數值,讓數據更準確。」採集樣品、記錄數字、測算數值、調試更換設備。一天下來,王俊傑的腰和眼睛酸痛不已,他卻依然堅持到凌晨1點以後休息。「不只是我,中山站大部分人沒有放假。初一的時候,只有幾個平時辛苦搞基礎建設的同事,休息了一天。 」對於中山站的工作人員來說,今年的春節,少了幾分熱鬧,多了一份責任。

▲ 中山站

除夕年夜飯

吃到了家鄉的老陳醋

歌曲裡唱到「大年三十兒,擀著餃子皮兒……」中山站的年夜飯自然也少不了餃子。今年中山站一共有70多名工作人員,為了照顧不同人的不同口味,中山站今年包的餃子也多種多樣,有芹菜豬肉餡、白菜豬肉餡、蝦仁餡、素餡等。王俊傑介紹,中山站有自己的溫室大棚,裡面種著芹菜。他笑道:「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今年餃子裡包的芹菜,就是自己親手種的。」

儘管有些菜中山站可以自給自足,但是大部分蔬菜,中山站還是靠國內速凍運來。王俊傑說:「速凍運來的蔬菜還是與新鮮菜沒辦法相比,包出的餃子讓人不好咀嚼,但是有總比沒有強。不能回家,能吃頓這樣豐盛的餃子,我已經很心滿意足了。」

令王俊傑沒有想到的是,在年夜飯的餐桌上,他還能吃到山西的老陳醋。年夜飯一上桌,王俊傑就聞到了那股熟悉的醋味,酸醇香濃。「我一聞那個味道,就知道是咱山西的醋,那個香味山西獨有。我找到包裝一看,正是清徐產的老陳醋!」作為一個地道的山西人,過年雖不能回家,但是能吃到家鄉醋,已經讓王俊傑有了回家的感覺。「對於咱山西人,就是惦記家鄉的味道。只要吃到了老陳醋,嘴上酸溜溜,離家再遠,心裡也是暖乎乎的。」

▲ 成群的企鵝

過年看不到春晚

成群的企鵝作伴

除夕吃著年夜飯,看著春晚,似乎變成了現在的新年俗。王俊傑的除夕夜雖然看不到春晚直播,卻能在白天看到成群的企鵝。「除夕那天上午,我們正好出去採集數據,看到遠處的冰山上,有一片片黑色的東西。我拿到望遠鏡一看,冰山上至少有四五十隻企鵝在曬太陽。」王俊傑說,附近島上經常出現成群的企鵝,有時企鵝還會跑到站區裡,最近的時候離他只有十幾米遠。

春節不能回家,王俊傑非常想把在這裡拍攝到的動物、遇見的趣聞講給家裡人聽。「站區內網絡不是很好。全站網速只有2M,平均每個人網速只有10K/s。除夕、初一的時候我們輪流和家人網絡聊天,圖片、視頻都發不了,只能簡單發文字聊天。」為了看春晚,中山站要停掉所有人的網絡,將春晚從網上緩存下來,在初一的晚上給大夥播放。

此時中山站外,9級大風夾雜著雪片呼呼地刮著。王俊傑吃完晚飯,又回到了工作崗位上。他說:「中山站的每個人都肩負著國家的科研使命。我們春節雖然不能與家人團聚,但既然選擇待在南極,就無怨無悔。只要我們心裡念著國,想著家,在哪裡都是團圓。」

採寫:瞿靜(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輯:王君

山西雲媒體出品

(編輯:陳美文)

相關焦點

  • 探秘南極中山站:吃「硬菜」住「四合院」
    ,在天寒地凍、寸草不生的南極,科考隊員會住在野外帳篷,吃過期食品。其實,自1989年中國南極中山站建站以來,已發展成為中國在南極規模最大的考察站,有十多棟建築,面積達到5800平方米。記者這段長鏡頭就全景展示了中山站的食宿條件,一起去看看。  中山站的餐廳位於綜合樓中,冬天有20名左右隊員在這用餐,夏天的人多一點,大約50人。為了照顧不同地方的口味,米和面每餐基本上都可以作為主食來供隊員們選擇。
  • 南極中山站餐廳「變身」記
    新華社「雪龍」號1月31日電 通訊:從排隊打飯到「五星級」自助——南極中山站餐廳「變身」記  新華社記者 白國龍  中山站的科考隊員這幾天都特別高興,他們的南極「五星級」自助餐廳「開張」了。在過去的15天裡,科考隊員對站區餐廳設施進行了全面改造升級,使餐廳在環境、衛生、節約等方面都實現更科學精細的管理。中山站餐廳的華麗「變身」,折射出中國南極科學考察水平和站區運行保障實力的不斷提升。  餐廳改造後,環境更舒適。中山站管理員吳雷釗說,餐廳原有餐桌、餐椅使用多年,存在一定程度的破損,也存在安全隱患。
  • 當詩詞遇上南極科考……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晶瑩剔透的雪山,憨態可掬的企鵝,破冰前行的「雙龍」……閃過幾個鏡頭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科考隊員慄多武出現在視頻中。他說:「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我國南極中山站,儘管時值春節,我們都願意為祖國事業堅守在南極陣地。此刻的我們,胸中既有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也有對祖國南極事業的滿腔熱情,很想用一句詩詞送給家人,表達自己的心情。
  • 在南極過個極晝中國年
    回望過去的一年,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記憶。對於70歲的共和國來說,這一年有太多值得濃墨重彩的人和事。中國之聲推出春節特別報導《新春回眸》,我們一起看看那些鼓舞我們篤定前行的人,他們的2019年有哪些值得銘記的瞬間,新的一年,又有什麼特別的願望?
  • ...成南極科考主力軍 他們會科研還會攝影,作品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
    1月20日,正在南極的李航告訴記者,他曾在2014年到2016年參加了我國第31和32次南極科學考察,在南極中山科考站不間斷駐守了近500天,其間主要負責我國北鬥衛星南極地面觀測站的運行和維護等。科考之餘,李航最常做的就是扛著相機和三腳架,追逐星空和極光。
  • 南極科考站的中國廚師:很多外國人常來蹭飯
    原標題:武漢商學院13廚師南極掌勺 連續6年服務科考隊  湖北日報訊 昨日,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隊乘坐「雪龍號」破冰船從上海出發,開始159天的南極科考之旅。記者昨從武漢商學院獲悉,該校烹飪與食品工程學院教師戴濤隨行掌勺科學家們的餐飲。這是戴濤第二次踏上南極,2009年他曾在中山站負責餐飲管理與服務,在南極待了555天。
  • 南極科考不太冷 俄羅斯進步站也能吃中國香辣醬
    來源:央視網距離南極中山站約兩公裡的地方,就是俄羅斯的進步站。記者和南極中山站胡站長胡虹橋一行一起來到這裡。喬亞美:和南極中山站懸掛俄羅斯國旗一樣,我們可以看到在俄羅斯進步站的前方,也同樣懸掛著我們中國的國旗,以示雙方的友好和尊重。記者:HI!
  • 讓科考隊員吃上新鮮蔬菜 株洲小夥和隊友在中山站搭建科技大棚
    周實惠在南極中山站留影紅彤彤的辣椒、綠油油的生菜、鮮嫩的黃瓜……曾幾何時,吃到新鮮蔬菜是南極科考隊員最為「奢侈」的夢。然而,伴隨著蔬菜大棚在中國南極科考站的建立,這一夢想已逐漸成為現實。或許你不知道,這些蔬菜大棚的建設者中,就有株洲人的身影。
  • 通訊:從排隊打飯到「五星級」自助——南極中山站餐廳「變身」記
    新華社「雪龍」號1月31日電通訊:從排隊打飯到「五星級」自助——南極中山站餐廳「變身」記  新華社記者白國龍  中山站的科考隊員這幾天都特別高興,他們的南極「五星級」自助餐廳「開張」了。在過去的15天裡,科考隊員對站區餐廳設施進行了全面改造升級,使餐廳在環境、衛生、節約等方面都實現更科學精細的管理。中山站餐廳的華麗「變身」,折射出中國南極科學考察水平和站區運行保障實力的不斷提升。  餐廳改造後,環境更舒適。中山站管理員吳雷釗說,餐廳原有餐桌、餐椅使用多年,存在一定程度的破損,也存在安全隱患。
  • 為了南極中山站能吃上新鮮蔬菜,這支施工隊今日出徵
    今天(11月2日),羅煌勳等22名來自中鐵建工集團的施工技術人員,乘坐「雪龍」號從上海極地科考碼頭出發,隨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再趕赴南極,承擔中國南極中山站和羅斯海新站臨時設施的建設任務。新鮮蔬菜的供應一直是困擾中國南極科考的難題。雪龍船每年只能補給一次,成本高昂,且無法長時間儲存。進入極夜,科考隊員只能依靠大白菜等幾種有限的蔬菜越冬。蔬菜在南極的極端環境下很容易脫水或者腐爛,脫水後的蔬菜看起來像曬乾的鹹菜,很多隊員吃不下,只能包成餃子。同時,科考隊員還需要大量補充維生素,但是這也無法完全替代蔬菜水果。新鮮蔬菜曾是南極科考隊員心中的「奢侈品」。
  • 「我在中山站做醫生」——附屬十院醫生秦忠豪駐南極中山站隨筆
    去年秋天,他隨我國第36次中國赴南極考察隊,奔赴中山站,當了一名駐站醫生,駐守該站整整一年。他把一年來的生活、工作和種種細膩的衷曲,都賦予了下面的文字。在他的眼裡,南極難不難,因為就在南之南,神秘的南極、南極上的那些勇士們,原來是這個樣子!
  • 中國建設者親歷:在南極無人區過春節,是種怎樣的體驗?
    ,是種怎樣的體驗?視頻剪輯:謝利媛 孫偉淦  在南極洲無人區過春節,是種怎樣的體驗?  地球最「南」的春節過得很簡單。  這裡的春節,屋內一切都是熱的,熱騰的餃子、熱乎的拜年話、熱切的思鄉情,屋外一切都是靜的,靜止的冰天雪地、靜止的冷空氣、靜止的空間,「環境不重要,主要是要有過年的氣氛。」劉立成說,算上今年,這是他在南極洲過的第五個春節。
  • 中國南極考察中山站兩支越冬隊12月12日完成交接
    新華社南極中山站12月12日電(記者 徐磑)隨著五星紅旗和第29次中國南極考察隊隊旗在中國南極中山站主樓前緩緩升起,中國南極考察中山站第28次越冬隊和第29次越冬隊在12日完成交接。第28次南極考察隊中山站越冬的隊員即將登上「雪龍」號,踏上回家路。
  •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
    堅守南極中山站,填補我國大氣探測空白幾經周折,黃海所的科研人員張吉昌和樊鋼洲在今年10月底回到了青島。與出發前的計劃大為不同,他們待在南極的時間遠遠超過了預定的4個月,在海上漂泊了接近一年。按照計劃,他在去年底今年初就可以回國,不過,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旅行限制,他只好在南極多待了幾個月,直到今年4月才回到青島。南極中山站雷射雷達觀測棟。在南極中山站,張鋒總共堅守了525天。作為項目成員,他參與搭建了國際上首臺在南極部署的可全天時對80-110公裡大氣風場和溫度進行觀測的鈉螢光雷射雷達。
  • 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在中國南極中山站初光
    南極科考隊員姜鵬副研究員在安裝BSST (圖片來源: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望遠鏡在中山站高空物理實驗樓頂 (圖片來源: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 走進極夜:在南極越冬是怎樣的體驗?
    這是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越冬隊隊員眼中的極夜。 6月21日,夏至,北半球迎來白天最長的一天,南極洲卻迎來最長的夜。這一天被稱為仲冬節。 漆黑的極夜、刺骨的寒風、險象環生的冰山與冰裂縫……在科考班長、大廚、站管理員和隊醫的故事裡,我們得以窺見真實的南極越冬生活。
  • 南極家書|兒時夢想遨遊太空,現在來南極工作:感恩
    這是我從小到大以來第一次在外面過春節,而且是在遙遠的中國南極中山科學考察站,特別有意義,特別充實和感恩。在南極中山站我每天都很開心,按點進行氣象觀測和發報,空閒時間在站上幫廚,搬運物品,晚上還可以在運動場打打羽毛球鍛鍊身體。
  • 【新春走基層】三都澳的「海上郵遞員」
    三都澳是我國大黃魚養殖的主要區域,漂浮在海上的漁排小屋就是漁民的家。春節不少網店要歇業,很多漁民都提前囤貨。  這些天,除了寄過來的,往外發的包裹也多。來自山西的劉建軍和幾位老鄉,在三都澳的漁排上工作。過幾天就要回家過年了,他們打算先把行李箱寄回去,到時候好騰出手來,給家人帶點海鮮。
  • 中央三臺「新春走基層」接地氣有活力
    圖文音視齊發 欄目豐富多彩1月13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和報紙摘要》開設《新春走基層》專欄,並配發「開欄的話」,連續推出編輯記者春節期間深入基層的報導。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新聞頻道的《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等重點新聞欄目也先後播出《新春走基層 一路回家》《新春走基層 零點後的中國》《新春走基層 家是什麼》等系列報導。1月13日「新春走基層」報導啟動以來,央視共播發相關報導120多條,總時長超過20小時;在《新聞聯播》共播出精編版29條,總時長1小時25分。
  • 中國南極中山站絢麗極光令人痴迷
    4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夜空出現神奇壯麗的極光,這也是南極入冬以來,爆發的最大一次極光。極光是發生在地球高磁緯地區的一種大規模放電現象。由於中國南極中山站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天穿越兩次極光帶,而且周圍空曠無物,視線開闊,是世界上進行極光觀測的最佳場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