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時期,日本人身高普遍一米五,但是其戰鬥力卻不容小覷。二戰時,身高和體重都不再是絕對優勢,類似於遠古時期的肉搏戰早已不復存在。而且就算是短兵相接,崇尚武道精神的日本士兵也會選擇拿上刺刀,而不是赤手空拳搏鬥。所以在那個年代身高體重是次要,最重要的還是拼刺刀技術以及武器裝備。
對於二戰時的士兵來說,在戰場上最重要的是體力與耐力,畢竟真實戰場與電影呈現的不太一樣。就以軍人的行軍歷程來看,往往很多軍隊都是行軍十幾天,作戰幾小時,中途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駐紮或者遊走。所以在這樣的作戰模式下,士兵的體力與耐力會變得尤為重要,一旦掉隊,後果不堪設想。
當時的西北軍軍官其實看不起紅軍,他們憑藉著身高優勢,自稱道,自己一個大漢可以單挑八個紅軍矮子。結果等到開戰時,紅軍利用靈活多變的特點,迅速穿插於敵人陣營,哪怕是艱苦的山地環境,也阻擋不了士兵的行軍步伐。因為小個子紅軍的耐力與體力都很好,負重前行是小事一樁,而西北軍中的大個子根本扛不住,最終被紅軍拖垮,徹底敗下陣來。
戰場上還有很關鍵的一點便是士兵的反應能力,在人海戰術早已過時之際。就算是簡單的步兵排,平時也會分成好幾個小分隊,分頭行動,靈活作戰。一旦爆發戰事,士兵的反應能力很大程度決定了自己的生死。白寶山襲擊徐水高炮團時,第一槍被襲擊的戰士如果反應不過來還算情有可原,但是第二名戰士幾乎是眼睜睜的被子彈打死,也沒有做出任何反應。第三名副班長聽到槍聲後,立馬開始在地上翻滾臥倒,然後以匍匐前進的姿態離開了敵人陷阱,得以保住性命。
所以,二戰時期,要說身高和體重真的很重要嗎?日本矮一點沒多大關係,但是身體必須結實,實際上,日本士兵的體力與耐力還是一流的,要不然也不會出現潛伏於菲律賓幾十年都不投降的士兵。